连接器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93495阅读:来源:国知局
件30连接的电线100从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延伸出来而插通于后述的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
[0079]另外,如图2所示,在外壳主体42的前表面外缘,在整周上设置有锥形形状的倒角部46。夕卜壳主体42在两个外壳41、71嵌合时,沿着倒角部46被引入到护罩部72内。
[0080]在外壳主体42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在两个外壳41、71嵌合时卡定对方外壳71而保持于嵌合状态的锁定部47。另外,在外壳主体42的前端部,设置有从其一侧面的下端向侧方伸出的突片48。突片48在两个外壳41、71嵌合时被插入到对方外壳71的扩张部73内。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外壳主体42的嵌合姿势是与正确的姿势反向的姿势,则突片48抵接到护罩部72的开口缘而无法插入到扩张部73内,两外壳41、71的嵌合动作被限制。由此,避免外壳41以错误的嵌合姿势与对方外壳71嵌合的情形。
[0081]引导部43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由以下部件构成:基部49,与外壳主体42的后端上缘一体地连结,并且在相比外壳主体42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的状态下向后方突出;一对臂部50,从基部49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下突出;以及一对钩挂部51,从两臂部50的下端向前方突出。在侧视时,通过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基部49、臂部50以及钩挂部51划分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分在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贯通引导部43,被设为分别布线从自身的外壳主体42延伸出的各电线100即分支部20的各电线100与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的贯穿部5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在穿过贯穿部52的两端开口而在宽度方向上贯通了引导部43的内外的状态下,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两个方向布线。
[0082]基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与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壁更厚,基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上表面被配置于比外壳主体42的上表面高出一层的位置。基部49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作为对锁定部47的后表面进行成型的模具的起模通路而成为在锁定部47的后方敞开的状态,基部49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表面与外壳主体42的上表面没有阶梯差而平齐且连续地配置。
[0083]两臂部50被设为呈缀板状地垂下的形态,与基部49大致直角地一体连结,并且与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两臂部50的下端与外壳主体42的下端配置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如图3所示,两臂部50不具有在后视时与外壳主体42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在隔着外壳主体42的宽度方向两侧成对地配置。
[0084]两钩挂部51被设为具有与两臂部50基本相同的板宽以及板厚并且向前方(贯穿部52侧)较短地突出的形态,与两臂部50大致直角地一体连结,并且与基部49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图4所示,两钩挂部51的前端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相比更向后方离开的位置。插通于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的各电线100被挂在钩挂部51上而被卡定,从而以限制其脱落的状态被保持于贯穿部52。
[0085]接下来,说明插通于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的各电线100的布线构造。
[0086]从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延伸出的各电线100进入到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被划分该贯穿部52的臂部50矫正着而实质上无松弛地大致直角地弯曲,在该状态下被收入到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中,并且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两个方向贯通地布线于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其他连接器40中的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
[0087]另外,如果从干线部10侧观察,则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大致同轴地贯通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连接器40中的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其前端部在进入到与各电线100对应的连接器40的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的位置处实质上无松弛地向前方大致直角地弯曲,经由端子配件30而被拉入到该连接器40的外壳主体42。在这种情况下,两臂部50配置于外壳主体42的宽度方向两侧外方,外壳主体42的后方敞开,因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端子配件30向外壳主体42的插入动作。
[0088]通过这样将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依次拉入到对应的连接器40,如图1所示,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分支部20。
[0089]在上述各电线100的布线构造中,在各分支部20的连接器40中的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从其他连接器40延伸出的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两个方向贯通地布线。在这种情况下,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以及形状保持性,发挥作为能够维持干线部10的直线性的轴的功能。即,各电线100具有能够维持沿着成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出的状态的刚性。因此,连接器40成为实质上被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轴支撑的状态,防止相对于对方连接器70的嵌合姿势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摇晃。
[0090]另外,各分支部20的连接器40通过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的轴功能,成为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隔开预定间隔而实质上排列的状态。因此,能够从各连接器40使各个外壳主体42的前表面(嵌合面)正对着同样地处于排列状态的多个对方连接器70的状态顺利且迅速地进行向对方连接器70的嵌合作业。
[0091]〈方式2>
[0092]图5?图14示出方式2。方式2的连接器40与方式1同样地,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外壳41,外壳41由能够收容端子配件30的方框状的外壳主体42和能够供各电线100插通的弯曲板状的引导部43构成。
[0093]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外壳主体42的两侧面的后端下部,突出设置有一对罩锁定承托部53。两个罩锁定承托部53在侧视时呈矩形的扁平突出状,能够卡定于在引导部43设置的后述的罩部56的罩锁定部59。外壳主体42的其他构造与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94]引导部43如图5以及图10所示,由以下部件构成:基部49,与外壳主体42的后端上缘一体地连结并且在相比外壳主体42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的状态下向后方突出;一对分隔部54,从基部49的前端侧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下突出;一对臂部50,从基部49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向下突出;一对铰接部55,在基部49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一体地连结,具有挠性且呈带状;以及罩部56,在两铰接部55的前端部一体地连结并且以铰接部55为中心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能够转动地移位。在外壳主体42与引导部43之间并且成为与基部49相对的位置的引导部43的下表面开口成为用于使电线100插通于后述的贯穿部52的作业用开口 300。
[0095]基部49与方式1同样地,被设为宽度方向两端部与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壁更厚的形态。两铰接部55在上述壁更厚的基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上表面后端一体地连结,如图10所示,在罩部56为打开状态时,两铰接部55从基部49的上表面直线状地竖立地配置,如图12所示,在罩部56为关闭状态时,两铰接部55在基部49的上表面基本弯曲成圆形地配置。
[0096]如图10所示,分隔部54和臂部50与基部49大致直角地一体连结,在侧视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并列地配置。另外,两分隔部54与两臂部50配置于在后视时虽然具有与两罩锁定承托部53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但不具有与除两罩锁定承托部53之外的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部分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位置。
[0097]如图12所示,分隔部54配置在关于前后方向靠近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的位置,在侧视时,在与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之间,确保了与各电线100的一根量的直径尺寸等同或者稍大的程度的开口尺寸。另一方面,在分隔部54与臂部50之间,确保了各电线100的多根的直径尺寸以上的开口尺寸。另外,如图8所示,臂部50从基部49的后端基本向后方突出自身的前后尺寸的量,罩部56的后述的连结部57能够嵌合到两臂部50的宽度方向的对置空间。
[0098]罩部56如图6以及图10所示,由以下部件构成:平板状的连结部57,在两铰接部55的前端部一体地连结并且以在打开状态时与两铰接部55连续的方式竖立地配置;平板状的对置基部58,与连结部57的前端部大致直角地一体连结,在关闭状态下与基部49对置并且具有与基部49等同或者基部49以上的表面积;以及一对罩锁定部59,与对置基部58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大致直角地一体连结,并且在关闭状态下弹性地卡定罩锁定承托部53。两罩锁定部59被设为以与对置基部58的连结位置为支点而能够挠曲的缀板状的形态,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其前端部,向内侧突出地设置有爪状的卡定突起60。
[0099]如图7所示,罩部56的两罩锁定部59在关闭状态下弹性地卡定于外壳主体42的两罩锁定承托部53,从而关闭作业用开口 300,如图12所示,在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与罩部56之间,划分形成在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贯通的贯穿部52。如图12所示,所划分形成的贯穿部52在侧视时,通过外壳主体42、基部49、臂部50、分隔部54以及对置基部58而形成为在整周上闭合的形状,并且成为隔着分隔部54而分离成2室的状态。具体地说,贯穿部52由在侧视时在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与分隔部54之间划分的开口尺寸狭小的第1贯穿部52A以及在分隔部54与臂部50之间划分的开口尺寸宽大的第2贯穿部52B构成。在第1贯穿部52A中,各电线100在高度方向上密集排列成一纵列,在第2贯穿部52B中,各电线100在高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大致散布地排列。特别是,在第1贯穿部52A中,各电线100的径向两端被配置成能够与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及两分隔部54抵接,各电线100被夹持成限制了向前后方向的浮动的状态。
[0100]接下来,说明插通于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的各电线100的布线构造。
[0101]首先,在使各电线100插通于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时,罩部56通过两铰接部55而被设为打开状态,将外壳主体42的后方敞开。接下来,将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中的、在分支部20处被分支的各电线100分开,使该被分开的各电线100从作业用开口 300穿过第1贯穿部52A并经由端子配件30从后方插入到外壳主体42的内腔44。在这种情况下,各电线100以使其前端部面对与分支部20对应的位置的方式,使延伸长度短于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中的、残留于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从作业用开口300穿过第2贯穿部52B,穿过第2贯穿部52B的两端开口而朝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两个方向拉出。
[0102]接下来,罩部56通过两铰接部55而向关闭状态转动。这样一来,通过连结部57嵌合到两臂部50的对置空间,将外壳41的后表面堵塞,并且对置基部58隔着贯穿部52而与基部49相对地配置,从而将外壳41的底面堵塞,并且两罩锁定部59的卡定突起60弹性地卡定两罩锁定承托部53,从而罩部56相对于外壳主体42被保持成关闭状态。另外,通过将罩部56保持成关闭状态,维持各电线100穿过贯穿部52的状态。
[0103]在上述情况下,以浮动限制状态密集排列于第1贯穿部52A的各电线100成为坚固的轴,防止连接器40的头部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摇摆。其结果是,连接器40能够在与对方连接器70正对的状态下顺利且迅速地进行与对方连接器70的嵌合动作。特别是,第1贯穿部52A配置于靠近外壳主体42的位置,因此通过穿过第1贯穿部52A的各电线100的轴功能,可靠地防止连接器40的头部摇摆。
[0104]此外,在方式2的情况下,作为各电线100的具体的布线构造,能够选择以下的方式2-1与方式2-2中的任一个。
[0105]〈方式2_1>
[0106]如图11所示,在干线部10的前端侧被分支的分支部20的左端的连接器40处,使从自身的外壳主体42延伸出的各电线100全部插通于第1贯穿部52A,另一方面,在第2贯穿部52B中,不使电线100插通而成为空的状态。另外,在与左端的连接器40相邻的分支部20的中央的连接器40处,使从自身的外壳主体42延伸出的各电线100全部插通于第1贯穿部5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