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线束、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以及线束结构体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4840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将端子I的一部分展开的状态的图,图2是端子I的剖视图。
[0050]如图1、图2所示,端子I由端子主体3和压接部5构成。端子I是铜制的。如图1所示,将规定形状的板材形成为截面矩形的筒体而构成端子主体3。端子主体3具有弹性接触片15,将板材折进矩形的筒体内而形成该弹性接触片15。端子主体3从前端部17被凸端子等插入而进行连接。
[0051]压接部5被卷成截面为圆形的筒体,是通过将侧缘部彼此接合成一体而形成的。另夕卜,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将压接部5的缘端部彼此接合的一侧(图2中的左侧)作为端子的上方,以其对置面侧(图2中的右侧)作为端子的下方。即,形成后述的凹部13c的一侧成为下方。后述的包覆导线23从形成为筒体的压接部5的后端部19被插入。压接部5由包覆部压接部9和导线压接部7构成。包覆部压接部9是将后述的包覆导线的包覆部压接的部位。导线压接部7是压接将包覆线的包覆部剥开而露出的导线25的部位。
[0052]另外,压接部5为大致相同圆截面的筒状,但也可以从后端部19向端子主体3侧多阶地改变直径。例如,也可以这样:使导线压接部7的内径相对于包覆部压接部9的内径稍小。
[0053]在导线压接部7沿压接部5的轴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作为线状的卡定部的凹部13a、13b、13c。凹部13a、13b、13c是在压接部5的内表面上呈凹状连续的槽。
[0054]如图1所示,作为主凹部的凹部13a形成在压接部5的宽度方向(呈筒状的状态的周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另外,由于宽度方向的两缘部成为焊接部,因此,凹部13a形成至缘部的稍近前处。作为副凹部的凹部13b的长度短于凹部13a的长度。例如是凹部13a的一半左右的长度。因此,若压接部5为筒状,则凹部13b形成在筒的大致下半部分的半圆部分。凹部13c比凹部13b更短。凹部13c形成为例如端子主体3的下表面左右的宽度。
[0055]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凹部13a相对于压接部5的轴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并且是包覆导线的插入方向)形成在导线压接部7的大致中央附近。凹部13b相对于压接部5的轴向形成在凹部13a的两侧(前后)。凹部13c形成在比凹部13b靠前方(端子主体3侧)的位置。另夕卜,凹部13a、13b、13c的个数不限于图示的示例,可适当地设计。
[0056]图4是示出形成线束的工序的图,并且是示出将包覆导线23插入到筒状的压接部5中的状态的图。如上所述,压接部5被卷成大致筒状,缘部彼此通过接合部21被接合。此外,在压接部5的前端部(端子主体3侧)设置有密封部22。即,压接部5的除了供包覆导线23插入的后端部19以外被密封。另外,接合部21和密封部22通过例如激光焊接等被焊接。
[0057]包覆导线23的导线25被绝缘性的包覆部27包覆。在将包覆导线23向压接部5中插入时,包覆导线23的前端的一部分的包覆部27被剥离而使导线25露出。另外,作为包覆部27,可选择聚氯乙烯(PVC)、聚乙烯等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材料。
[0058]通过这样,从而在后述的压接后可通过包覆部压接部9与包覆部27的紧贴来密封压接部5。此时,由于压接部5的除了后端部19以外的其它部位被接合部21和密封部22水密地密封,因此可防止水分向压接部5浸入。
[0059]下面,如图5(a)所示,将包覆导线23的前端向压接部5中插入。图5(b)是配置将压接部5压接的上模具30a、下模具30b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图5(b)中的B-B线剖视图。
[0060]在上模具30a的与导线压接部7对应的部位处形成有沿压接部5的轴向的截面为大致直线的直线部,在其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锥部。即,上模具30a形成为大致中央部向压接方向突出的倒梯形。因此,直线部的压缩率高,变成强压接部。在直线部与锥部之间的交界处形成有模具角部32。在与上模具30a的直线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13a,在与模具角部32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13b。
[0061]图7(a)是示出将压接部5压接后的线束的立体图,图7(b)是包括压接时的上模具30a、下模具30b的剖视图,图8是图7(b)中的D-D线剖视图(凹部未图示)。利用上模具30a和下模具30b夹入压接部5,并使导线压接部7与导线25压接。
[0062]图9是示出压接后的状态下的导线压接部7的剖视图(模具未图示),图9(a)是图7(b)中的D-D线剖视图,并且是凹部13a的位置的剖视图,图9(b)是图7(b)中的E-E线剖视图,并且是凹部13b的位置的剖视图。导线25以被压入到凹部13a、13b、13c中的方式流动。通过导线25被压入到凹部13a、13b、13c中,从而可确保高的压接力。此外,由于导线25的表面流动,因而表面的氧化覆膜被破坏,可减少导线25与导线压接部7的电阻。特别是,由于导线25是铝系材料制的,因此可发挥这样的效果。
[0063]如图9(a)所示,在上模具30a的直线部压接的部位中,在导线压接部7的大致整周范围形成有凹部13a。因此,导线25在凹部13a中流动,可在导线压接部7的大致整周中保持导线25。
[0064]另一方面,在被模具角部32压接的部位形成凹部13b。模具角部32成为压接时应力集中的部位。因此,在通过上模具30a压接时,在与模具角部32对应的部位容易发生裂缝。因此,当凹部13b的形成位置被模具角部32压缩时,由于凹部13b而变成薄壁的部位处变得容易产生裂缝。在本发明中,在导线压接部7的相对于端子的长度方向的前后端侧的形状变化部(是通过模具形成的部位,阶梯差部及弯曲部等应力集中部)不形成凹部13b。另外,由于形状变化部形成于导线压接部7的周向的一部分(S卩,与模具30a接触的接触部),因此,在形状变化部的周向的其它位置(即,与模具30b接触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凹部13b。这样,凹部13b仅形成在无形状变化的周向位置。另一方面,在周向的整周范围无形状变化部的部位上在大致整周范围形成凹部13a。这样,凹部13b相对于端子的长度方向仅形成在导线压接部7的无形状变化部的大致下半周部分,在导线压接部7的有形状变化部的上表面不形成凹部13b。因此,在与模具角部32对应的部位不形成薄壁部,可抑制产生裂缝。
[0065]另外,当导线25被压接时,导线25沿轴向延伸。因此,向压接部5的前端部侧流动。在凹部13c中,流动的导线25的前端部附近被压入以对导线25进行保持。另外,在本发明中,使与模具角部32对应的部位的凹部13b短于其它部位,以使凹部13b不配置到导线压接部7的上表面即可。因此,不一定需要凹部13c,此外,也可以在压接部5的大致整周形成凹部13c0
[0066]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导线25被压入到凹部13a、13b、13c中,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导线25。此外,在导线压接部7的与模具角部32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13b。凹部13b形成于下半周部分左右而不连续到压接部5的上表面。因此,可防止在被模具角部32按压的部位形成薄壁部。因此,可抑制因模具角部32而在压接部5产生裂缝。
[0067]下面,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端子Ia的局部展开图,图11是局部平面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起到与端子I同样功能的结构标注与图1至图9同样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端子Ia是与端子I大致同样的结构,但凹部的形态不同。
[0068]端子Ia与端子I不同,凹部不是连续的线状而是由多个小凹部13d形成。小凹部13d是大致长方形(或者大致正方形)的矩形形状,沿压接部5的宽度方向(形成为筒状后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而并列设置有多个。
[0069]并列设置有小凹部13d的范围与端子I的凹部13a、13b、13c相同。即,在压接时,在与前述的上模具30a的直线部对应的部位,在压接部5的大致整周范围(S卩,与端子I的凹部13a对应的范围)并列设置有小凹部13d,在与模具角部32对应的部位,在比其短的范围(SP,与端子I的凹部13b对应的范围)配置有小凹部13d。此外,同样地,在与端子I的凹部13c对应的范围配置有小凹部13d。
[007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凹部由多个小凹部13d形成,因此,在导线25流动时,金属被各小凹部13d分断而被压入。因此,在端子Ia中,与凹部连续的端子I相比,可在压接时使导线25的表面更复杂地流动,可促进表面的氧化覆膜的破坏,并可确保高的压接力。
[0071]另外,如图12所示的端子Ib那样,还可代替小凹部13d而为小凹部13e。除了小凹部13e形成为平行四边形以外,端子Ib与端子Ia是同样的。即,小凹部13e并列设置有多个,形成在规定的范围。
[0072]这样,通过第二实施方式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通过并列设置小凹部13d、13e而在规定的范围内形成凹部,从而导线25的表面的流动变得复杂,因此可促进氧化覆I吴的破坏并确保尚压接力。
[0073]下面,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端子Ic的展开图的局部平面图。端子Ic与端子la、lb同样地凹部由多个小凹部形成,但代替小凹部13d、13e,设置有小凹部13f、13g、13h这点不同。
[0074]设置有小凹部13f、13g、13h的范围与端子I的设置有凹部13a、13b、13c的范围大致相同。即,与端子la、Ib的设置有小凹部13d、13e的范围大致相同。
[0075]小凹部13f、13g、13h的压接部5的轴向的长度(图中的箭头G方向)大致相同,但压接部5的宽度方向(成为筒状后的周向、图中的箭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