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2102发布日期:2019-04-17 03:3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和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和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



背景技术:

机床、机柜等设备中通常集成有电子器件,随着其中电子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功率越来越大,电子器件在工作过程中自身的散热量也越大,相关技术中对这些电子器件进行散热的传热组件存在换热效果不好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其中的电子器件能正常工作,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的传热组件,可以将机柜或机床等设备内的空气热量带走或者直接将电子器件本身的热量带走,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从而可以确保电子器件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换热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换热器,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相隔开一定距离;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至少一个换热管件,每个所述换热管件包括:第一换热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相连,和第二换热管段,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管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阀,所述第一管固定连接有所述阀,或所述第二管固定连接有所述阀,或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均固定连接有所述阀。

具体地,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满足:30°≤α≤60°。

可选地,所述连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液管的端部连接,所述连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液管的端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液管相连,且所述第一管段的轴向与所述第一集液管同轴设置;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液管相连,且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平行设置;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段背离所述第一集液管的一端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段背离所述第二集液管的一端通过折弯段连接,其中,所述折弯段包括第一扭转段、第二扭转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之间的连接段。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液管的轴向相同,每个所述连接段构造为扁平弧形。

可选地,每个所述换热管件由一根换热管一体成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所述电子器件;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集液管设在所述机壳内且邻近所述电机器件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集液管位于所述机壳外,所述第一集液管位于所述第二集液管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段和所述第一集液管邻近所述电子器件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液管的高度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集液管的高度位置和所述换热器的最高点的高度位置之间。

具体地,所述设备为机柜、服务器、计算机或机床。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一个角度下的第一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角度下的第一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另一个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另一个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100,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第一换热管段4,第二换热管段5,翅片6,充注阀7,折弯段8,第一扭转段81,连接段82,安装凸起821,安装凹槽822,第二扭转段83,带有电子器件的设备200、机壳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发明。

首先结合图1-图4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包括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和至少一个换热管件,第一集液管1可以和第二集液管2间隔设置,连通管3可以连接在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之间,连通管3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连通,连通管3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液管2相连通,以连通所述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平行间隔设置,当换热管件为多个时,多个换热管件可以在第一集液管1以及第二集液管2的轴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换热管件可以包括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第一换热管段4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连通,第二换热管段5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换热管段4的第二端连通,且第二换热管段5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集液管2连通,第二换热管段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换热管段4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可以互相连通以构成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冷却剂可以在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循环流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100整体形状可以为空心的柱体,其中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的连接处分别可以构成柱体的三条棱边,第一换热管段4可以位于柱体的一个侧面,第二换热管段5可以位于柱体的另一个侧面。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可以位于换热管件的下方。

如图1所示,换热器100还可以包括充注阀7,充注阀7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或第二集液管2连通,由此,充注阀7可以先对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抽真空后,再对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充入制冷剂,使制冷剂在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循环流动。

具体使用时,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一集液管1可以邻近热源设置,第二换热管段5和第二集液管2可以远离热源设置。热源可以为设备工作时其中发热的电子器件(所述电子器件可以是集成电路板、二极管、三极管、晶体管等),所述设备例如但不限于机柜,如服务器机柜、网络机柜或控制台机柜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在安装使用时,可以将第一集液管1的水平安装高度低于第二集液管2的水平安装高度,由此一方面在制冷剂吸收设备中电子器件散发的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时候,气态的制冷剂可以由第一集液管1上升至第二集液管2;另一方面,当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时,制冷剂放出热量由气态变成液态,液态的制冷剂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二集液管2流至第一集液管1。

设备工作时,设备中电子器件散发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管段4传递至第一换热管段4内的制冷剂,制冷剂可以受热气化,气化的制冷剂可以膨胀并流动至第二换热管段5,第二换热管段5内的制冷剂可以与外界换热并发生液化,液化的制冷剂可以从第二换热管段5流入第二集液管2,并通过连通管3流入第一集液管1,从而完成制冷剂在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的流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设置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和换热管件,制冷剂可以在换热器100内动态循环,相对于传统技术中对设备发热的电子器件采用热沉或者热沉结合热管进行散热的静态散热方法,制冷剂可以及时吸收设备中电子器件散发的热量并向外排出,提高了设备通过换热器100的散热速度。

此外,相对于传统技术中采用制冷机组对设备中电子器件进行散热,换热器100的体积更小,更便于布置,且换热器100的耗能更低。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换热管件可以一体成型,例如每个换热管件可以由一根换热管弯折而成以限定出包括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第一换热管段4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换热管段5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锐角,例如夹角α满足10°<α<90°。由此可以保证制冷剂不会在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的连接处泄露,保证了换热管件的内部密封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均可以为扁管,扁管的流通通道断面(即所述扁管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长圆形、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等或为带有锯齿边的大体形状为四边形、三角形或圆形。由此,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可以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100与设备中电子器件、以及换热器100与外界的换热速度。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管段4的宽度方向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垂直设置,即扁管的第一换热管段4的宽度方向可以沿第一集液管1的周向设置。

由此,每个第一换热管段4在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占用长度更少,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上可以布置更多的第一换热管段4,便于换热器100与设备中的电子器件之间进行换热。同时,在使用时可以将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插入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段4之间的缝隙中,使器件与第一换热管段4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管段的布置方式可以不止于此,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段4的宽度方向可以沿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设置,由此可以使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直接贴在第一换热管段4的扁平面,从而提升了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与第一换热管段4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换热管段5的宽度方向可以与第二集液管2的轴向垂直设置,即扁管的第二换热管段5的宽度方向可以沿第二集液管2的周向设置。

由此,每个第二换热管段5在第二集液管2的轴向占用长度更少,第二集液管2的轴向上可以布置更多的第二换热管段5,便于换热器100与设备中的电子器件之间进行换热。同时,在使用时可以将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插入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的缝隙中,使器件与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换热管段5的布置方式可以不止于此,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段5的宽度方向可以沿第二集液管2的轴向设置,由此可以使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直接贴在第二换热管段5的扁平面,从而提升了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与第二换热管段5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可以设有至少一个翅片6。由此翅片6可以增加第二换热管段5与外界的换热面积,从而可以增加换热器100与外界的换热速度,便于换热器100向外界散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段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翅片。由此翅片可以增加第一换热管段4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可以增加换热器100与设备中电子器件的换热速度,便于设备中的电子器件向换热器100散热。

具体地,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的长度可以不相等。由此换热器100可以根据安装空间形状的不同调节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的长度,更便于换热器100的安装。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通管3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的端部连接,连通管3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集液管2的端部连接。由此,制冷剂可以通过连通管3在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之间流动,从而第一集液管1内的制冷剂可以流至第一集液管1的一端后通过连通管3流向第二集液管2,制冷剂的流动过程更顺畅。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通管3可以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连接管段,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液管1相连且第一管段的轴向与第一集液管1同轴设置,第二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集液管2相连且第二管段与第一管段平行设置,连接管段连接在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和第二管段的第二端之间,从而限定出u形形状的连通管3,便于制冷剂通过连通管3在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之间流动。

可选地,换热器100内可以填充有制冷剂,制冷剂可以优选为r134a、r290、r600a或r410a。由此制冷剂可以具有较强的制冷性能,进一步提高了设备中的电子器件通过换热器100的散热速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段4背离第一集液管1的一端(即第一换热管段4的上端)可以和对应的第二换热管段5背离第二集液管2的一端(即第二换热管段5的上端)通过折弯段8相连,第一换热管段4的内腔、第二换热管段5的内腔和折弯段8的内腔相连通。其中,折弯段8可以包括第一扭转段81、第二扭转段83以及连接在第一扭转段81和第二扭转段83之间的连接段82,第一扭转段81可以弯曲呈弧形并与第一换热管段4相连,第二扭转段83可以弯曲呈弧形并与第二换热管段5相连。

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段8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相同,连接段8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分别形成安装凸起821和安装凹槽822,其中,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凸起821可以配合在相邻的另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凹槽822内,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连接段82部分重叠。

由此,相邻的两个连接段82的部分重叠,可以减小换热器100的整体长度,减小了换热器100的占用空间,便于换热器100的布置。

如图3-图5所示,每个连接段82均可以构造为扁平弧形,由此,可以减小换热器100的整体高度,减小了换热器100的占用空间,同时,第一扭转段81和第二扭转段83无需设置较长的弯曲半径,从而可以为第一换热管段4以及第二换热管段5预留更长的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一换热管段4以及第二换热管段5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连接段8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可以为平面,换言之,相邻的两个连接段82中,其中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凸起821的上表面可以紧贴另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凹槽822的下表面布置,由此,多个连接段82的布置更加紧凑,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换热器100的占用空间。

可选地,30°<α<60°,更优地,α可以为30°、35°、40°、45°、50°、55°或60°。由此可以流体在第一换热管段4与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流动更顺畅。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200,包括:机壳9和换热器100,机壳9内设有电子器件,换热器10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100,第一换热管段4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集液管1设在机壳9内。第二换热管段5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集液管2位于机壳9外,第一集液管1位于第二集液管2的下方。具体地,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可以为机柜、服务器、计算机或机床等。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是第一换热管段4的一部分设在机壳9内,也可以是第一换热管段4的全部设在机壳9内。可以是第二换热管段5的一部分设在机壳9外,也可以是第二换热管道5的全部设在机壳9外。

优选地,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一集液管1邻近电子器件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便于散热。

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200工作时,电子器件产生热量,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一集液管1设在机壳9内部与其内部的热空气进行换热,或者第一换热管段4的表面直接与电子器件接触以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管段5和第二集液管2位于机壳9外以进行放热,制冷剂在换热器100内动态循环,完成对电子器件的散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200,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100,制冷剂可以在换热器100内动态循环,相对于传统技术中设备中电子器件采用热沉或热沉与热管联合使用进行的静态散热方式,制冷剂可以及时吸收设备中电子器件散发的热量并向外排出,并且采用的换热管可以是具有微通道的扁管,扁管的换热面积大,提高了设备中的电子器件通过换热器100进行散热的散热速度和散热效果。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集液管2的高度位置位于第一集液管1的高度位置和换热器100的最高点的高度位置之间,这样不仅制冷剂能够从第二集液管2回到第一集液管1,而且室外的第二换热管段5里面冷凝后的液体不会回流到第一换热管段4里。

下面结合图1-图5描述本发明的两个具体实施例的换热器。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包括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翅片6、充注阀7和至少两个换热管件,第一集液管1可以和第二集液管2平行间隔设置,连通管3可以分别与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相连,且连通管3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的内腔相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换热管件可以在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上间隔设置(同样也是在第二集液管2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换热管件可以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第一换热管段4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相连,第二换热管段5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换热管段4的第二端相连,且第二换热管段5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集液管2相连,第一集液管1的内腔、第一换热管段4的内腔、第二换热管段5的内腔以及第二集液管2的内腔相连通,第二换热管段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换热管段4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a,满足10°<α<90°,优选地,所述夹角30°<a<60°,更优选地,所述夹角可以为30°、35°、40°、45°、50°、55°、60°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可以互相连通以构成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冷却剂可以在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循环流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100可以为空心的三角柱体,其中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的连接处分别可以构成三角柱体的三条棱边,第一换热管段4可以位于三角柱体的一个侧面,第二换热管段5可以位于三角柱体的另一个侧面。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可以位于换热管件的下方。

如图1所示,充注阀7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或第二集液管2连通,由此,充注阀7可以先对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抽真空后,再对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充入制冷剂,使制冷剂在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循环流动。

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一集液管1可以邻近热源设置,第二换热管段5和第二集液管2可以远离热源设置。热源可以为设备工作时其中发热的电子器件。

设备工作时,设备中电子器件散发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管段4传递至第一换热管段4内的制冷剂,制冷剂可以受热气化,气化的制冷剂可以膨胀并流动至第二换热管段5,第二换热管段5内的制冷剂可以与外界换热并发生液化,液化的制冷剂可以从第二换热管段5流入第二集液管2,并通过连通管3流入第一集液管1,从而完成制冷剂在换热器100的内部空间的流动。

第一集液管1的水平高度可以低于第二集液管2的水平高度,由此可以使液态的制冷剂在自身重力下更方便地从第二集液管2通过连通管3流入第一集液管1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设置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和多个换热管件,制冷剂可以在换热器100内循环,及时吸收设备中电子器件散发的热量并向外排出,提高了设备通过换热器100的散热速度。

每个换热管件可以由一根换热管弯折而成以限定出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由此可以保证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无缝连接,保证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循环流动。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可以均为扁管。由此,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可以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100与设备中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以及换热器100与外界的换热速度。

第一换热管段4的宽度方向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垂直设置,即扁管的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可以沿第一集液管1的周向设置。由此每个第一换热管段4在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占用长度更少,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上可以布置更多的第一换热管段4,便于换热器100与设备中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之间进行换热。

如图1和图2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段5之间可以设有多个翅片6。由此翅片6可以增加第二换热管段5与外界的换热面积,从而可以增加换热器100与外界的换热速度,便于换热器100向外界散热。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通管3可以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连接管段,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液管1相连且第一管段的轴向与第一集液管1同轴设置,第二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集液管2相连且第二管段与第一管段平行设置,连接管段连接在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和第二管段的第二端之间,便于制冷剂通过连通管3在第一集液管1和第二集液管2之间流动。

换热器100的制冷剂为r134a、r290、r600a或r410a。由此制冷剂可以具有较强的制冷性能,进一步提高了设备中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通过换热器100的散热速度。

实施例2:如图3-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包括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连通管3、翅片6、充注阀7和至少一个换热管件,第一集液管1可以和第二集液管2间隔平行设置,连通管3的一端与第一集液管1相连,连通管3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液管2相连,并且连通管3内腔与第一集液管1的内腔以及第二集液管2的内腔相连通。

如图3-图5所示,多个换热管件可以在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换热管件可以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4和第二换热管段5,第一换热管段4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集液管1连接,第二换热管段5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换热管段4的第二端连接,且第二换热管段5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集液管2相连,第二换热管段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换热管段4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a,a满足10°<α<9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段4背离第一集液管1的一端(即第一换热管段4的上端)可以和对应的第二换热管段5背离第二集液管2的一端(即第二换热管段5的上端)通过折弯段8连通。其中,折弯段8可以包括第一扭转段81、第二扭转段83以及连接在第一扭转段81和第二扭转段83之间的连接段82,第一扭转段81可以弯曲呈曲面形状并与第一换热管段4相连,第二扭转段83可以弯曲呈曲面形状并与第二换热管段5相连。

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段8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集液管1的轴向相同,连接段8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分别形成安装凸起821和安装凹槽822,其中,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凸起821可以配合在相邻的另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凹槽822内,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连接段82部分重叠。

由此,相邻的两个连接段82的中部部分重叠,可以减小换热器100的整体长度,减小了换热器100的占用空间,便于换热器100的布置。

如图3-图5所示,每个连接段82均可以构造为扁平弧形,由此,可以减小换热器100的整体高度,减小了换热器100的占用空间,同时,第一扭转段81和第二扭转段83无需设置较长的弯曲半径,从而可以为第一换热管段4以及第二换热管段5预留更长的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一换热管段4以及第二换热管段5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连接段8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可以为平面,换言之,相邻的两个连接段82中,其中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凸起821的上表面可以紧贴另一个连接段82的安装凹槽822的下表面布置,由此,多个连接段82的布置更加紧凑,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换热器100的占用空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