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压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4168发布日期:2019-04-29 12:37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自动压合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码管组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压合机。



背景技术:

数码管组包括LED数码管(LED Segment Displays)以及电路板,LED数码管,也称数码管,由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在一起组成,是一种可以显示数字和发出颜色光的电子设备。

数码管组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将数码管的管脚穿到电路板上(即穿品),将数码管的芯片固定到电路板上(即固芯),烘烤,初检,灌胶以及总检。针对传统生产过程而言,穿品和固芯步骤一般由人工手动完成,速度很慢,且穿品和固芯的效果会受到操作者个人情况的影响,使得穿品和固芯的质量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穿品和固芯效率低下以及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压合机。

一种自动压合机,用于传输数码管以及电路板,并将所述数码管与所述电路板相互压合,以形成数码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第一上料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第二上料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以及

压合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压合装置用于接收自所述第一上料装置输送的所述数码管以及接收自所述第二上料装置输送的所述电路板,并将所述数码管与所述电路板相互压合以形成所述数码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合装置包括工作台、支撑组件以及压合组件,所述工作台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上料装置用于输送所述数码管至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以及支撑台,所述第一驱动器设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工作台间隔,且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台往复运动,以承载和释放自所述第二上料装置输送的所述电路板,且所述工作台上的所述数码管与所述支撑台上的所述电路板正对;

所述压合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以及加热块,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加热块位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所述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块以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数码管相压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合装置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器以及定位块,所述第三驱动器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定位组件的数量为两组并位于所述工作台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三驱动器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定位块相向运动,以通过两个所述定位块夹紧所述数码管;及/或

所述压合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调节块、挡条以及锁紧件,所述调节块设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调节块上开设有沿着所述调节块长度方向的第一配合槽,所述挡条包括顺次连接的滑动段、过渡段以及抵接段,所述滑动段设于所述调节块上且所述滑动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调节块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滑动段上开设有沿着所述滑动段长度方向的第二配合槽,所述锁紧件顺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槽以及所述第二配合槽,以使所述挡条与所述调节块锁紧,所述抵接段用于与所述数码管远离所述第一上料装置的一端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料装置用于移走压合形成的所述数码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料装置包括第一提升机构、第一推料机构以及第一输送机构,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内设有数码管,所述第一提升机构用于转移所述数码管至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推料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远离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入端正对,所述第一推料机构用于推压所述数码管至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上,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用于转移来自所述第一提升机构的所述数码管至所述压合装置上;

所述第二上料装置包括第二提升机构、第二推料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以及第二顶料机构,所述第二提升机构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内设有电路板,所述第二提升机构用于转移所述电路板至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推料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远离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入端正对,所述第二推料机构用于推压所述电路板至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上,所述第二顶料机构用于推压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上的所述电路板至所述压合装置上以与所述压合装置上的所述数码管正对,且所述第二顶料机构能移走压合形成的所述数码管组至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和所述第二提升机构皆包括第四驱动器、导轨、滑板以及托板,所述导轨与所述机架连接,且所述导轨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滑板设于所述导轨上,所述托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托板沿着竖直方向间隔设于所述滑板上,所述数码管设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内的所述托板上,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内的所述托板上,所述第四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滑板连接,以驱动所述滑板沿着所述导轨上下往复运动;及/或

所述第一推料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推料机构皆包括支架、第一电机以及推压组件,所述第一推料机构的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上,所述第二推料机构的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上,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推压组件包括辅助轮以及推压板,所述辅助轮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推压板夹设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辅助轮之间,所述第一推料机构的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所述推压板推压所述第一提升机构的所述数码管,所述第二推料机构的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所述推压板推压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内的所述电路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皆包括传输组件、第一侧板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传输组件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传输组件远离所述压合装置的一端为输入端,所述传输组件靠近所述压合装置的一端为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料装置还包括第一顶料机构,所述第一顶料机构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顶料机构用于顶压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上的所述数码管至所述压合装置上的预设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料机构包括固定架、第二导向板、第二滑动推杆结构以及第六驱动器,所述固定架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导向板设于所述固定架上且处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上侧,所述第二导向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导向板上开设有沿着所述第二导向板延伸方向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包括顺次连接的第四滑段、第五滑段以及第六滑段,所述第四滑段与所述第六滑段皆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平行,所述第六滑段相比所述第四滑段更靠近所述第二输送机构;

所述第二滑动推杆结构包括第二主体、第二滑块以及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第二滑块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以与所述第二导向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杆设于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所述第二推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平行;

所述第六驱动器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滑块沿着所述第二滑槽滑动,所述第六驱动器具有第一行程以及第二行程,当所述第六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主体产生所述第一行程时,所述第二滑块由所述第四滑段经所述第五滑段滑向所述第六滑段,以通过所述第二推杆顶压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中的所述电路板至所述压合装置上并与所述数码管正对,当所述第六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主体产生第二行程时,所述第二滑块沿着所述第六滑段朝着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方向滑动,以顶压压合形成的所述数码管组至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输组件包括驱动结构以及两个传送带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轴及两个主皮带轮,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主皮带轮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分别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两端,两个所述传送带结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上,每一所述传送带结构包括第一皮带以及多个第一副皮带轮,多个所述第一幅皮带轮沿所述传输组件的所述输入端至所述输出端的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皮带的一端套于多个所述第一副皮带轮上,以承载所述数码管或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皮带的另一端套于一个所述主皮带轮上,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驱动轴连接;及/或

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能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三侧板往复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的间距;及/或

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挡斜条,所述挡斜条设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中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且延伸至所述压合装置上;及/或

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微调组件,所述微调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微调组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中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所述压合装置的一端,所述微调组件包括连接板、U形挡板以及螺纹连接件,所述连接板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上的固定部以及设于所述固定部上的卡接部,所述挡板与所述固定部滑动连接,所述螺纹连接件穿设于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挡板螺纹连接;及/或

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升降板和移动台,所述升降板设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中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升降板延伸至所述压合装置上,所述压合装置包括工作台、支撑组件以及压合组件,所述工作台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上料装置用于输送所述数码管至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以及支撑台,所述第一驱动器设于所述升降板上,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工作台间隔,且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台往复运动,以承载和释放自所述第二上料装置输送的所述电路板,且所述工作台上的所述数码管与所述支撑台上的所述电路板正对,所述压合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以及加热块,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加热块位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所述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块以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数码管相压合,所述移动台设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移动台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在竖直方向的高度,所述第一驱动器以及所述支撑台依靠所述移动台随着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在竖直方向同步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料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板、第一滑动推杆结构以及第五驱动器,所述第一导向板设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下侧,所述第一导向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导向板上开设有沿着所述第一导向板延伸方向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滑段、第二滑段以及第三滑段,所述第一滑段与所述第三滑段皆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平行,所述第三滑段相比所述第一滑段更靠近所述第一输送机构;

所述第一滑动推杆结构包括第一主体、第一滑块以及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上,所述第一滑块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以与所述第一导向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杆设于所述第一主体远离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所述第一推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平行;

所述第五驱动器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滑块沿着所述第一滑槽滑动,当所述第一滑块由所述第一滑段经所述第二滑段滑动至所述第三滑段时,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数码管抵接,以顶压所述数码管至所述压合装置的预设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压合机具有如下优点:

压合装置将来自第一上料装置输送的数码管以及来自第二上料装置输送的电路板进行自动压合,从而形成数码管组,并可通过第一上料装置将压合形成的数码管组移出压合装置外集中收集,实现了数码管组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提高了数码管组压合(穿品和固芯)成型效率,质量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合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推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推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一顶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第二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第一顶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第二顶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料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合机10,用于传输数码管20以及电路板30,并将数码管20与电路板30相互压合,以形成数码管组。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为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

该自动压合机10包括机架10a、第一上料装置、第二上料装置以及压合装置10b。机架10a是第一上料装置、第二上料装置以及压合装置10b的承载体,第一上料装置、第二上料装置以及压合装置10b皆设于机架10a上。第一上料装置用于将数码管20输送至压合装置10b上,第二上料装置用于将电路板30输送至压合装置10b上以与压合装置10b上的数码管20正对,压合装置10b用于接收自第一上料装置输送的数码管20以及自第二上料装置输送的电路板30,并将数码管20与电路板30相互压合以形成数码管组,压合形成的数码管组由第一上料装置移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上料装置包括第一提升机构200、第一推料机构300、第一输送机构400以及第一顶料机构500。在数码管20的输送过程中,第一提升机构200用于盛放数码管20。当第一提升机构200上的数码管20处于第一推料机构300的一侧时,也即当第一提升机构200上的数码管20与第一输送机构400的输入端正对时,第一推料机构300推动第一提升机构200内的数码管20至第一输送机构400上,而后第一输送机构400将数码管20输送至压合装置10b上,第一顶料机构500用于辅助顶压第一输送机构400上的数码管20输送至压合装置10b上的预设位置。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顶料机构500也可以省略。

第二上料装置包括第二提升机构600、第二推料机构700、第二输送机构800以及第二顶料机构900。在电路板30的输送过程中,第二提升机构600用于盛放电路板30。当第二提升机构600上的电路板30处于第二推料机构700的一侧时,也即当第二提升机构600上的电路板30与第二输送机构800的输入端正对时,第二推料机构700推动第二提升机构600内的电路板30至第二输送机构800上,而后第二顶料机构900用于推压第二输送机构800上的电路板30至压合装置10b上以与压合装置10b上的数码管20正对。压合装置10b压合正对的电路板30与数码管20,以使得数码管20的管脚穿到电路板30上,同时数码管20的芯片固定到电路板30上,形成数码管组,即完成穿品和固芯。压合形成的数码管组能由第二顶料机构900顶压至第一输送机构400上。

请继续参考图1,机架10a是整个装置的骨架,用于提供其它构件的支撑力。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架10a可移动。

结合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提升机构200和第二提升机构600皆设置在机架10a上,第一提升机构200和第二提升机构600皆以升降形式进行送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提升机构200和第二提升机构600为完全相同的结构,第一提升机构200和第二提升机构600皆包括第四驱动器210、导轨220、滑板230以及托板240。导轨220与机架10a连接,且导轨200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滑板230设于导轨220上。托板240为多个,多个托板240沿着竖直方向间隔设于滑板230上。数码管20设于第一提升机构200内的托板240上,电路板30设于第二提升机构600内的托板240上。第四驱动器210的输出端与滑板230连接,以驱动滑板230沿着导轨220上下往复运动。其中,上述第四驱动器210可以为步进电机或直线电机。如此,可以依靠托板240的升降实现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的自动供料以及数码管组的自动出料。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提升机构200和第二提升机构600内的托板240上皆设有感应片(图未示),第一提升机构200和第二提升机构600内的导轨220上皆设有位移传感器221,第一提升机构200内的位移传感器221与第一输送机构400的输入端正对,第二提升机构600内的位移传感器221与第二输送机构800的输入端正对,当位移传感器221感应到感应片时,托板240上的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将停留在与第一输送机构400和第二输送机构800的输入端正对的位置,此时第一推料机构300和第二推料机构700将分别推压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至第一输送机构400和第二输送机构800上。如此,可以依靠位移传感器221对感应片的准确感应,实现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的准确定位,从而将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推压至第一输送机构400和第二输送机构800上。

结合图4和图5,第一推料机构300和第二推料机构700为完全相同的结构,第一推料机构300和第二推料机构700皆包括支架310、第一电机320以及推压组件330。第一推料机构300的支架310固定于第一提升机构200上,第二推料机构700的支架310固定于第二提升机构600上。第一电机320设于支架310上,推压组件330包括辅助轮331以及推压板332,辅助轮331设于支架310上,推压板332活动设于第一电机320的输出轴与辅助轮331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辅助轮33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辅助轮331分布于推压板332的两侧,且推压板332的每一侧具有两个辅助轮331,第一电机320的输出轴位于与其同侧的两个辅助轮331之间。第一推料机构300的第一电机320通过第一电机320的输出轴驱动推压板332推压第一提升机构200的数码管20,第二推料机构700的第一电机320通过第一电机320的输出轴驱动推压板332推压第二提升机构600内的电路板30。

结合图6、图7以及图8,第一输送机构400和第二输送机构800皆包括传输组件410、第一侧板420以及与第一侧板420平行设置的第二侧板430,传输组件410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420及第二侧板430连接,传输组件410远离压合装置10b的一端为输入端,传输组件410靠近压合装置10b的一端为输出端。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传输组件410包括驱动结构411以及两个传送带结构412。驱动结构411包括驱动轴413及两个主皮带轮414,驱动轴4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420及第二侧板430转动连接,两个主皮带轮414位于第一侧板420与第二侧板430之间,且分别套设于驱动轴413的两端。两个传送带结构412分别设于第一侧板420及第二侧板430上。每一传送带结构412包括第一皮带415以及多个第一副皮带轮416,多个第一幅皮带轮416沿传输组件410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间隔排布,第一皮带415的一端套于多个第一副皮带轮416上,第一皮带415的另一端套于一个主皮带轮414上,以承载数码管20或电路板30。第一输送机构400和第二输送机构800还包括第二电机440,第二电机440与驱动轴413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机构400和第二输送机构800还包括第三侧板450,第三侧板450设于第二侧板430远离第一侧板420的一侧,第二侧板430能朝向或背离第三侧板450往复运动,以调节第二侧板430与第一侧板420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轴413的一端穿设于第二侧板430并与第三侧板450转动连接,第二侧板430可于驱动轴413上滑动,第三侧板450上设有与第二侧板430远离第一侧板420一端连接的调节螺栓。如此,可以依据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的尺寸通过调节螺栓来调节第一侧板420与第二侧板430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结合图1和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机构400还包括挡斜条460,挡斜条46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挡斜条460分别设于第一输送机构400中的第一侧板420和第二侧板430上且延伸至压合装置10b上。如此,可以保证数码管20的运动轨迹,以运动至预设位置。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机构400还包括微调组件470,微调组件47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微调组件470分别设于第一输送机构400中的第一侧板420和第二侧板430靠近压合装置10b的一端。微调组件470包括连接板471、U形挡板472以及螺纹连接件473。连接板471包括设于第一侧板420或第二侧板430上的固定部474以及设于固定部474上的卡接部475,U形挡板472与固定部474滑动连接,螺纹连接件473穿设于卡接部475与U形挡板472螺纹连接。如此,在第二顶料机构900顶压电路板30至压合装置10b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长度的电路板30来调节U形挡板472,以使U形挡板472与电路板30能够抵接,避免第二顶料机构900将电路板30顶出压合装置10b外。其中,由于电路板30和数码管20压合后,电路板30距离工作台110(见下文)的高度减小,电路板30和数码管20压合后所形成的数码管组可由U形挡板472的下侧运动至第一输送机构400上。

如图9所示,第一顶料机构500包括第一导向板510、第一滑动推杆结构520以及第五驱动器530。第一导向板510设于机架10a上且位于第一输送机构400的下侧,第一导向板51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输送机构400的输送方向平行,第一导向板510上开设有沿着第一导向板510延伸方向的第一滑槽511,第一滑槽51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滑段512、第二滑段513以及第三滑段514,第一滑段512与第三滑段514皆与第一输送机构400的输送方向平行,第三滑段514相比第一滑段512更靠近第一输送机构4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动推杆结构520包括第一主体521、第一滑块522以及第一推杆523,第一滑块522的一端设于第一主体521上,第一滑块522的另一端设于第一滑槽511内以与第一导向板510滑动连接,第一推杆523设于第一主体521远离第一滑块522的一端,第一推杆5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输送机构400的输送方向平行。

在上述自动压合机10中,第五驱动器530与第一主体521连接以使第一滑块522沿着第一滑槽511滑动,上述第五驱动器530可为气缸。当第一滑块522由第一滑段512经第二滑段513滑动至第三滑段514时,第一推杆523与数码管20抵接,以顶压数码管20至压合装置10b的预设位置。

如图10所示,第二顶料机构900包括固定架910、第二导向板920、第二滑动推杆结构930以及第六驱动器940,固定架910设于机架10a上,第二导向板920设于固定架910上且处于第二输送机构800的上侧,第二导向板9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输送机构800的输送方向平行,第二导向板920上开设有沿着第二导向板920延伸方向的第二滑槽921,第二滑槽92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四滑段922、第五滑段923以及第六滑段924,第四滑段922与第六滑段924皆与第二输送机构800的输送方向平行,第六滑段924相比第四滑段922更靠近第二输送机构8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滑动推杆结构930包括第二主体931、第二滑块932以及第二推杆933,第二滑块932的一端设于第二主体931上,第二滑块932的另一端设于第二滑槽921内以与第二导向板920滑动连接,第二推杆933设于第二主体931远离第二滑块932的一端,第二推杆9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输送机构800的输送方向平行,第六驱动器940与第二主体931连接以使第二滑块932沿着第二滑槽921滑动。

上述自动压合机10中,第六驱动器940具有第一行程941以及第二行程942。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六驱动器940为双行程气缸。当第六驱动器940驱动第二主体931产生第一行程941时,第二滑块932由第四滑段922经第五滑段923滑向第六滑段924,以通过第二推杆933顶压第二输送机构800中的电路板30至压合装置10b上并与数码管20正对。当第六驱动器940驱动第二主体931产生第二行程942时,第二滑块932沿着第六滑段924朝着第一输送机构400的方向滑动,以顶压压合形成的数码管组至第一输送机构400上。

进一步,参考图7和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机构400和第二输送机构800中的传输组件410靠近压合装置10b的一端皆设有第一感应装置417。第一输送机构400中的第一感应装置417用于感应由第一输送机构400的输入端传送至输出端的数码管20,当第一感应装置417被触发时,第一顶料机构500将被启动,第一顶料机构500中的第一推杆523将与数码管20抵接,从而驱使数码管20移动至压合装置10b上的预设位置。第二输送机构800中的第一感应装置417用于感应由第二输送机构800的输入端传送至输出端的电路板30,当第一感应装置417被触发时,第二顶料机构900将被启动,触发第一行程941,第二顶料机构900中的第二推杆923将与电路板30抵接,从而驱使电路板30移动至压合装置10b上以与数码管20正对。如此,可以实现上述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顶压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进一步,参考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机构400远离压合装置的一端设有第二感应装置418,也即第二感应装置418设于第一输送机构400的输入端,第二感应装置418用于感应压合后的数码管组是否全部脱离第一输送机构400中的传输组件410。当第二感应装置418感应到数码管组全部脱离第一输送机构400中的传输组件410时,第一提升机构200向上移动一个距离,以使下一个数码管20与第一输送机构400中的传输组件410的输入端正对,同时,第二提升机构600也向上移动一个距离,以使下一个电路板30与第二输送机构800中的传输组件410的输入端正对,从而进行下一个压合过程,依次循环。

结合11和图12,压合装置10b包括工作台110、支撑组件120以及压合组件130。工作台110设于机架10a上,第一上料装置用于输送数码管20至工作台110上。支撑组件120包括第一驱动器121以及支撑台122,第一驱动器121设于工作台110上,支撑台122与工作台110间隔,且第一驱动器121用于驱动支撑台122往复运动,以承载和释放自第二上料装置输送的电路板30,且工作台110上的数码管20与支撑台122上的电路板30正对。压合组件130包括第二驱动器131以及加热块132,第二驱动器131和加热块132位于工作台110的上方,第二驱动器131用于驱动加热块132以与电路板30和数码管20相压合。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合装置10b还包括定位组件140,定位组件140包括第三驱动器141以及定位块142,第三驱动器141设于机架10a上。定位组件140的数量为两组并位于工作台110的两侧,两个第三驱动器141用于驱动两个定位块142相向运动,以通过两个定位块142夹紧数码管20。如此,可以保证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压合时不发生错动。

进一步,请参考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合装置10b还包括限位组件150,限位组件150包括调节块151、挡条152以及锁紧件(图未示)。调节块151设于工作台110上,调节块151上开设有沿着调节块151长度方向的第一配合槽1511,挡条152包括顺次连接的滑动段154、过渡段156以及抵接段157,滑动段154设于调节块151上且滑动段154的延伸方向与调节块151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滑动段154上开设有沿着滑动段154长度方向的第二配合槽1541,锁紧件顺次穿设于第一配合槽1511以及第二配合槽1541,以使挡条152与调节块151锁紧,抵接段157用于与数码管20远离第一上料装置的一端抵接。如此,可以方便根据数码管20的长度调节挡条152,以使挡条152中的抵接段157与数码管20抵紧,避免压合过程中的数码管20飞出。

进一步,结合图1和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机构800还包括升降板480和移动台490,升降板480设于第二输送机构800中的第一侧板420和第二侧板430上,升降板480延伸至压合装置10b上。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驱动器121设于升降板480上。移动台490设于第二输送机构800的下方,移动台490用于调节第二输送机构800在竖直方向的高度,第一驱动器121以及支撑台122依靠移动台490随着第二输送机构800在竖直方向同步运动。如此,可以根据数码管20的引脚的高低,来调节压合时电路板30与数码管20之间的间距,避免电路板30转移至数码管20上方时对数码管20上的引脚产生的磨损。

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自动压合机10还包括料盒40,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皆置于料盒40内,料盒40置于托板240上。如此,有利于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的存放。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料盒40包括料盒本体41,料盒本体41内设有容料室42。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料盒本体41为矩形框架,容料室42两侧的壁面上设有多个沿着水平方向排布的条形容料槽43,以卡接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从而可以实现存放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后的稳定性,避免发送碰撞。

在上述自动压合机10中,由于料盒40具有层叠的容料槽43结构,在料盒40向上运动过程中,数码管20和电路板30压合后所形成的数码管组将存放于装有数码管20一侧的同一层的容料槽43内,并在系统循环工作的条件下从料盒40最上层的容料槽43依次装放至最下层的容料槽4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