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热能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6769发布日期:2021-01-15 11:5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相变热能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废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相变热能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热能回收是指将工业过程产生的热量再次回收重新利用,现在工程中,利用热管的相变原理进行散热在电力电子行业中,用于电力电子器件的散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现有的相变热能回收系统还存在着不方便对回收系统内部和连接管道进行清洗、不能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热量收集片的数量和对电子器件的热量收集时不利于电器元件的散热的问题。

因此,发明相变热能回收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相变热能回收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相变热能回收系统不方便对回收系统内部和连接管道进行清洗、不能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热量收集片的数量和对电子器件的热量收集时不利于电器元件的散热的问题。

相变热能回收系统,包括热量收集罩,安装框,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隔热罩,耳板,连接螺栓,出热管,螺纹管,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密封垫,橡胶管,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工字架,电机和扇叶,所述的安装框分别螺栓连接在热量收集罩的内侧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分别镶嵌在安装框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隔热罩插接在热量收集罩的内侧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耳板分别焊接在隔热罩的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连接螺栓螺纹连接在耳板和热量收集罩的连接处;所述的出热管焊接在隔热罩的内侧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螺纹管焊接在出热管的外侧中间位置;所述的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螺纹连接在出热管的上部;所述的密封垫放置在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与出热管的连接处;所述的橡胶管通过抱箍连接在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的上部;所述的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螺栓连接在隔热罩的内侧;所述的工字架分别螺栓连接在安装框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电机螺栓连接在工字架的内侧;所述的扇叶螺钉连接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的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包括中空连接头,挡环,螺纹连接罩,凹槽,旋转杆和防滑套,所述的挡环焊接在中空连接头的下部;所述的螺纹连接罩套接在中空连接头的下部;所述的凹槽分别开设在螺纹连接罩的内侧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旋转杆设置在凹槽的内侧,并与螺纹连接罩的内部左右两侧轴接;所述的防滑套套接在旋转杆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包括铝合金热量传导片,套管,间隔环,横杆,安装管,安装板,限位管和夹紧螺栓,所述的套管焊接在铝合金热量传导片的内侧上部;所述的间隔环套接在横杆的外侧;所述的横杆横向插接在套管的内侧;所述的安装管分别螺栓连接在横杆的外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安装板焊接在安装管远离横杆的一侧;所述的限位管套接在横杆的右侧;所述的夹紧螺栓螺纹连接在限位管和横杆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的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包括九十度弯管,连接架,安装槽,插槽,防尘网,密封板和拉手,所述的连接架焊接在九十度弯管的左侧;所述的安装槽开设在连接架的内侧中间位置,并且左侧与九十度弯管的内侧连通;所述的插槽开口向上开设在连接架的内部左侧;所述的防尘网插接在九十度弯管的内部左侧;所述的密封板纵向插接在插槽的内侧上部;所述的拉手螺钉连接在密封板的上部。

所述的螺纹连接罩螺纹连接在螺纹管的外侧,所述的出热管的上部与中空连接头的下部连通,所述的密封垫设置在出热管和中空连接头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的挡环设置在螺纹连接罩的内侧上部。

优选的,所述的间隔环和铝合金热量传导片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的间隔环与铝合金热量传导片交叉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安装板螺栓连接在隔热罩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铝合金热量传导片的下部设置在热量收集罩的内侧上部。

优选的,所述的九十度弯管的上部分别镶嵌在热量收集罩的内部左右两侧,下部螺栓连接在安装框的上部,所述的连接架分别螺栓连接在热量收集罩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的防尘网的左侧四周位置焊接有限位环,所述的限位环插接在安装槽的内部右侧。

优选的,所述的隔热罩的内侧四周位置粘贴有隔热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挡环、螺纹连接罩和螺纹管的设置,旋转螺纹连接罩,使螺纹连接罩在螺纹管的外侧向上移动,将螺纹管和螺纹连接罩拆下,有利于方便对中空连接头和出热管进行拆卸,拆开之后可以对设备的内侧进行清洗,对橡胶管进行维护或更换,不需要将整体设备拆下。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凹槽、旋转杆和防滑套的设置,将左右两侧的旋转杆向外侧旋转九十度,使其达到水平状态,工作人员手握防滑套对螺纹连接罩进行旋转,当不需要使用时,将旋转杆旋转至凹槽的内侧,有利于方便工作人员对螺纹连接罩进行拆卸,同时在不使用旋转杆时,对旋转杆进行收缩,不影响该设备的正常使用。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铝合金热量传导片、套管和间隔环的设置,根据电器元件的间隔不同,适当减少或增加铝合金热量传导片的数量,两个铝合金热量传导片之间使用不同数量的间隔环隔开,可以调节两个铝合金热量传导片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方便工作人员根据电器元件的之间的间距调节铝合金热量传导片的数量和间距,增加该设备的热量收集效果。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限位管和夹紧螺栓的设置,限位管向左侧移动,将铝合金热量传导片和间隔环顶紧,拧紧夹紧螺栓,固定限位管和横杆的相对位置,有利于对铝合金热量传导片的位置进行固定,放置在使用时铝合金热量传导片的下部与电器元件发生磕碰,导致电器元件受到损坏,增加该设备对电器元件的防护效果。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九十度弯管、电机和扇叶的设置,电机带动扇叶旋转,将外部空气通过九十度弯管吸入,然后吹响电气元件的底部,推动电器元件产生的热气上升,有利于加速热空气的输送,同时对电器元件进行冷却,防止电器元件因为温度过高导致电器元件内部损坏。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插槽、密封板和拉手的设置,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拉手,拉手带动密封板在安装槽的内侧向上滑动,使外部空气可以进入九十度弯管中,当不需要对电器元件冷却时可以向下推动密封板,有利于方便工作人员控制九十度弯管的开启和关闭,同时通过密封板的开口大小还可以控制九十度弯管的进风量。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防尘网和限位环的设置,有利于方便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阻挡,防止灰尘进入热量收集罩中,落到电器元件上,影响电气元件的散热效果和铝合金热量传导片的热量传导效果。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隔热垫的设置,有利于对隔热罩起到保温的效果,防止热量通过隔热罩向外扩散,减少热量的流失,同时还可以防止工作人员误碰隔热罩使被烫伤,增加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使该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热量收集罩;2、安装框;3、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31、九十度弯管;32、连接架;33、安装槽;34、插槽;35、防尘网;351、限位环;36、密封板;37、拉手;4、隔热罩;41、隔热垫;5、耳板;6、连接螺栓;7、出热管;8、螺纹管;9、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91、中空连接头;92、挡环;93、螺纹连接罩;94、凹槽;95、旋转杆;96、防滑套;10、密封垫;11、橡胶管;12、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121、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2、套管;123、间隔环;124、横杆;125、安装管;126、安装板;127、限位管;128、夹紧螺栓;13、工字架;14、电机;15、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相变热能回收系统,包括热量收集罩1,安装框2,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3,隔热罩4,耳板5,连接螺栓6,出热管7,螺纹管8,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9,密封垫10,橡胶管11,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12,工字架13,电机14和扇叶15,所述的安装框2分别螺栓连接在热量收集罩1的内侧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3分别镶嵌在安装框2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隔热罩4插接在热量收集罩1的内侧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耳板5分别焊接在隔热罩4的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连接螺栓6螺纹连接在耳板5和热量收集罩1的连接处;所述的出热管7焊接在隔热罩4的内侧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螺纹管8焊接在出热管7的外侧中间位置;所述的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9螺纹连接在出热管7的上部;所述的密封垫10放置在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9与出热管7的连接处;所述的橡胶管11通过抱箍连接在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9的上部;所述的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12螺栓连接在隔热罩4的内侧;所述的工字架13分别螺栓连接在安装框2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电机14螺栓连接在工字架13的内侧;所述的扇叶15螺钉连接电机14的输出轴;所述的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9包括中空连接头91,挡环92,螺纹连接罩93,凹槽94,旋转杆95和防滑套96,所述的挡环92焊接在中空连接头91的下部;所述的螺纹连接罩93套接在中空连接头91的下部;所述的凹槽94分别开设在螺纹连接罩93的内侧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旋转杆95设置在凹槽94的内侧,并与螺纹连接罩93的内部左右两侧轴接;所述的防滑套96套接在旋转杆95的下部;当需要对设备内部和橡胶管11进行维护和清洗时,将旋转杆95分别向外侧旋转九十度,使其达到水平状态,工作人员手握防滑套96,通过旋转杆95旋转螺纹连接罩93,将螺纹连接罩93从螺纹管8的外侧取下,使中空连接头91和分离,通过出热管7对设备的内部进行清洗,通过中空连接头91对橡胶管11进行维护或更换。

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组合式热量收集片结构12包括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套管122,间隔环123,横杆124,安装管125,安装板126,限位管127和夹紧螺栓128,所述的套管122焊接在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的内侧上部;所述的间隔环123套接在横杆124的外侧;所述的横杆124横向插接在套管122的内侧;所述的安装管125分别螺栓连接在横杆124的外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安装板126焊接在安装管125远离横杆124的一侧;所述的限位管127套接在横杆124的右侧;所述的夹紧螺栓128螺纹连接在限位管127和横杆124的连接处;根据电路箱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的间隔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的数量,两个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之间使用不同数量的间隔环123隔开,可以调节两个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之间的距离,然后限位管127向左侧移动,将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和间隔环123顶紧,拧紧夹紧螺栓128,固定限位管127和横杆124的相对位置,同时方便对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进行拆卸,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更换。

如附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可开关进风管道结构3包括九十度弯管31,连接架32,安装槽33,插槽34,防尘网35,密封板36和拉手37,所述的连接架32焊接在九十度弯管31的左侧;所述的安装槽33开设在连接架32的内侧中间位置,并且左侧与九十度弯管31的内侧连通;所述的插槽34开口向上开设在连接架32的内部左侧;所述的防尘网35插接在九十度弯管31的内部左侧;所述的密封板36纵向插接在插槽34的内侧上部;所述的拉手37螺钉连接在密封板36的上部;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拉手37,拉手37带动密封板36在安装槽33的内侧向上滑动,启动电机14,电机14带动扇叶15旋转,外部的冷风通过防尘网35和九十度弯管31吸入,然后吹向电器元件固定板的底部,对电器元件进行冷却,同时推动电器元件产生的热空气上升,既可以加速热空气的输送,还可以对电器元件进行冷却。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螺纹连接罩93螺纹连接在螺纹管8的外侧,所述的出热管7的上部与中空连接头91的下部连通,所述的密封垫10设置在出热管7和中空连接头91的连接处。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挡环92设置在螺纹连接罩93的内侧上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间隔环123和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的间隔环123与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交叉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安装板126螺栓连接在隔热罩4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的下部设置在热量收集罩1的内侧上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九十度弯管31的上部分别镶嵌在热量收集罩1的内部左右两侧,下部螺栓连接在安装框2的上部,所述的连接架32分别螺栓连接在热量收集罩1的左右两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防尘网35的左侧四周位置焊接有限位环351,所述的限位环351插接在安装槽33的内部右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隔热罩4的内侧四周位置粘贴有隔热垫41。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热量收集罩1螺栓连接在电器元件固定板上,并使热量收集罩1套在电器元件的外侧,根据电路箱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的间隔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的数量,两个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之间使用不同数量的间隔环123隔开,可以调节两个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之间的距离,然后限位管127向左侧移动,将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和间隔环123顶紧,拧紧夹紧螺栓128,固定限位管127和横杆124的相对位置,同时方便对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进行拆卸,再将隔热罩4放置在热量收集罩1的内侧上部,然后拧紧连接螺栓6,将隔热罩4和耳板5分别固定在热量收集罩1的上部,电器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的下部吸收,然后传导到铝合金热量传导片121的上部,热量通过出热管7和管道拆卸连接头结构9传导到橡胶管11内侧,将橡胶管11与热能存储装置或其他设备进行连接,使热能进入需要供应的设备中进行回收使用,当需要对电器元件进行冷却时,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拉手37,拉手37带动密封板36在安装槽33的内侧向上滑动,启动电机14,电机14带动扇叶15旋转,外部的冷风通过防尘网35和九十度弯管31吸入,然后吹向电器元件固定板的底部,对电器元件进行冷却,同时推动电器元件产生的热空气上升,通过密封板36的开口大小还可以控制九十度弯管31的进风量,当需要对设备内部和橡胶管11进行维护和清洗时,将旋转杆95分别向外侧旋转九十度,使其达到水平状态,工作人员手握防滑套96,通过旋转杆95旋转螺纹连接罩93,将螺纹连接罩93从螺纹管8的外侧取下,使中空连接头91和分离,通过出热管7对设备的内部进行清洗,通过中空连接头91对橡胶管11进行维护或更换,将中空连接头91重新安装到出热管7的上部之后,将旋转杆95旋转至凹槽94的内侧,不影响该设备的正常使用。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