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系统及板卡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5055发布日期:2018-09-15 00:5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异构计算服务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系统及板卡。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图像自动识别、智能仓储、自动驾驶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对负责计算和分析的异构计算服务器的性能要求也与日俱增。

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对异构计算拓扑有着不同的要求,侧重高性能的应用要求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侧重深度学习的应用要求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因此,同一个异构计算服务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时,需要进行异构计算拓扑的切换。

目前的异构计算服务器中,采用改变线缆连接的方法对异构计算拓扑进行切换。也就是目前的异构计算服务器采用硬切换的方法,通过手动改变物理线缆的连接顺序来实现不同异构计算拓扑的切换。

然而,目前的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中,由于改变物理线缆的连接顺序需要通过人工操作进行物理线缆的插拔,从而调整物理线缆的连接顺序,进而实现异构计算拓扑的切换。因此,目前的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不够灵活,切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系统及板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不够灵活,切换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根据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所述pcie(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express,外部设备互连总线标准)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包括直通模式或交叉模式。

可选地,所述根据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包括:

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和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所需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可选地,根据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与pcie交换芯片工作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判断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是否与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

如果是,保持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

如果否,对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使其与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包括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和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当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侧重于高性能应用时,采用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当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侧重于深度学习应用时,采用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工作模式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其中,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包括直通模式或交叉模式。

可选地,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包括:

映射关系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和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所需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可选地,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模块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与pcie交换芯片工作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判断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是否与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

切换单元,用于当判断单元判定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不相匹配时,对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使其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包括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和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当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侧重于高性能应用时,采用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当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侧重于深度学习应用时,采用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所述板卡包括:

一pcie交换芯片,所述pcie交换芯片中包括有以上所述的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

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供电;

时钟模块,用于为所述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提供时钟信号;

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用于pcie信号的输入和输出。

可选地,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为多个pcie连接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然后根据异构计算拓扑类型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的软切换。本申请通过软件控制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即通过软件切换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块,来实现同一个异构计算服务器不同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的切换,从而使异构计算服务器适应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这种软件控制的方式,不需要改变物理线缆的连接方式,操作灵活,切换效率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首先,由异构计算拓扑类型模块根据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然后,工作模式控制模块根据所确定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设定相应的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本申请中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设置于一pcie交换芯片中,通过软件控制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块,因此本系统采用的是软切换的方法,不需要改变物理线缆的连接方式,操作更灵活,切换效率更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包括一pcie交换芯片、电源模块、时钟模块、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pcie交换芯片确定当前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并根据所确定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设定pcie交换芯片相应的工作模式,通过电源模块和时钟模块分别为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提供电源和时钟,并通过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pcie信号的输入和输出。本申请中pcie交换芯片的设置,能够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异构计算拓扑的自动切换,操作灵活,切换效率高,且pcie交换板卡结构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由图1可知,本申请中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s1:根据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本申请是通过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不同工作模式来实现异构计算拓扑切换,而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又取决于当前应用环境中所需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因此,首先需要确定当前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本实施例中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也就是异构环境下的网络计算模式,主要包括: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和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以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的异构计算拓扑装置为例,两个输入端分别为a1和a2,两个输出端分别为b1和b2,其中输入端a1和输出端b1在位置上相对应,输入端a2与输出端b2在位置上相对应。所谓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指的是输入端a1对应输出端b1,输入端a2对应输出端b2,而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指的是输入端a1对应输出端b2,输入端a2对应输出端b1。

通常,当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侧重于高性能应用时,采用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当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侧重于深度学习应用时,采用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具体地,步骤s1又包括如下过程:

s11: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s12:根据映射关系和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所需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由以上信息可知,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对应不同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因此,本实施例首先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映射关系和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当前应用环境下所需要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后,执行步骤s2:根据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其中,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包括直通模式或交叉模式。

为实现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本申请采用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不同工作模式的方法,通过切换pcie交换芯片的不同工作模式来切换不同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从而适应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

具体地,步骤s2可以包括如下过程:

s21:根据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与pcie交换芯片工作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判断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是否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首先需要预设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与pcie交换芯片工作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对应pcie交换芯片的直通模式,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对应pcie交换芯片的交叉模式。然后,根据所预设的匹配关系,判断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是否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

s22:如果是,保持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

s23:如果否,对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使其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

由以上步骤s1和s2可知,本申请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通过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不同工作模式来实现异构计算拓切换,为软切换,能够避免人工手动调整物理线缆的连接顺序,因此,这种切换方法更加灵活,且切换效率高。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对pcie交换芯片进行控制,不同的编码代表pcie交换芯片不同的工作模式,且不同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对应pcie交换芯片不同的的工作模式。具体软件编程的方法可以参考常规的软件编程方法,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实施例二

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知,本申请中的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主要包括: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两个部分。

其中,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工作模式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本实施例中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包括直通模式或交叉模式。

本申请首先需要预设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与pcie交换芯片工作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对应pcie交换芯片的直通模式,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对应pcie交换芯片的交叉模式。本申请设置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能够根据当前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来设定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从而选择合适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如果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不匹配,通过工作模式控制模块改变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式,使其与当前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从而实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的切换,进而适应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环境。

本申请中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可以设置于一pcie交换芯片中,通过软件控制pcie交换芯片的工作模块,因此本系统采用的是软切换的方法,这种软切换的方法,能够在固定物理线缆的情况下实现,即:不调整物理线缆的连接顺序即可实现,切换灵活且切换效率高。

进一步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包括映射关系建立单元和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单元。映射关系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映射关系和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确定所需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

本实施例中,工作模式控制模块包括判断单元和切换单元。其中,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与pcie交换芯片工作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判断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是否与所述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切换单元用于当判断单元判定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不相匹配时,对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使其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当然,当判断单元判定pcie交换芯片当前的工作模式与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相匹配时,切换单元不工作。

该实施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参照,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实施例三

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的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知,本申请中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主要包括:pcie交换芯片、电源模块、时钟模块、输入端和输出端五个部分。

其中,pcie交换芯片上包括有一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且该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包括异构计算拓扑类型确定模块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异构计算拓扑切换系统在实施例二中已经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电源模块用于为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供电;时钟模块用于为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提供时钟信号;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用于pcie信号的输入和输出。

进一步地,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可以采用多个pcie连接器。以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的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为例,由于pcie信号为差分信号,每个输入端和输出端均采用两个pcie连接器,则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中有4个pcie连接器作为pcie信号的两个输入端,另外4个pcie连接器作为pcie信号的两个输出端。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中的异构计算拓扑切换板卡工作过程为:针对侧重高性能应用的场景,要求平衡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通过软件控制pcie交换芯片为直通模式;针对侧重深度学习应用的场景,要求级联模式的异构计算拓扑类型,通过软件控制pcie交换芯片为交叉模式。

该实施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二,三者之间可以互相参照,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