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745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控制对轿厢进行制动的制动单元的制动力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制动系统中,对安全装置设定了多个超速等级。并且,在轿厢的速度达到最高的超速等级时,安全装置瞬时对绳轮施加制动装置的全部制动力,而在低于最高的超速等级时降低制动力,以便缓解对轿厢的冲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W02007/05797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现有的制动系统中,为了防止对制动器的制动力进行控制的装置的故障、 即不能进行必要的制动动作的故障,对控制制动器的制动力的装置要求例如追加基于多重结构的诊断功能等较高的可靠性设计,存在需要复杂的结构的问题。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发生了超速行进的情况下,不论制动力控制单元有无故障,都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制动单元进行动作。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制动单元,其能够控制制动力, 对轿厢进行制动;制动力控制单元,其在轿厢的速度超过第1超速阈值时,使制动单元进行动作,同时控制制动单元的制动力的强弱程度;以及安全处理部,其与制动力控制单元独立地监视轿厢的速度,在轿厢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的第2超速阈值时,使制动力控制单元从制动单元断开,由此使制动力控制无效,而使制动单元进行动作。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中,安全处理部与制动力控制单元独立地监视轿厢的速度, 在轿厢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的第2超速阈值时,使制动力控制单元的制动力控制无效,由此使制动单元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单元有无故障,都能够更可靠地使制动单元进行动作,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单元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制动力控制装置的制动电流控制方法的曲线图。图3是表示对图1中的第1及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设定的超速的阈值的曲线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组合示出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6是将图5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组合示出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8是将图7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组合示出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10是将图9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组合示出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轿厢1和对重2 被悬挂单元3悬挂在井道内。悬挂单元3包括多条绳索或者带。在井道内的下部设置有使轿厢1和对重2升降的曳引机4。曳引机4具有驱动绳轮,悬挂单元3卷挂在该驱动绳轮上;曳引机电机,其产生驱动转矩而使驱动绳轮旋转; 作为制动单元的曳引机制动器5,其产生制动转矩而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以及曳引机编码器6,其产生与驱动绳轮的旋转对应的信号。曳引机制动器5例如采用电磁制动装置。在电磁制动装置中,制动靴借助制动弹簧的弹簧力被按压在制动面上,驱动绳轮的旋转被制动,由此轿厢1被制动。并且,通过对电磁铁进行励磁,制动靴离开制动面,制动力被解除。另外,由曳引机制动器5施加的制动力根据流过电磁铁的制动器线圈的电流值而变化。在轿厢1设有一对轿厢吊轮7a、7b。在对重2设有对重吊轮8。在井道的上部设有轿厢反绳轮9和对重反绳轮10。悬挂单元3的一个端部与设于井道上部的第1绳索固定装置Ila连接。悬挂单元3的另一个端部与设于井道上部的第2绳索固定装置lib连接。悬挂单元3从一个端部侧起依次卷挂在轿厢吊轮7a、7b、轿厢反绳轮9、驱动绳轮、 对重反绳轮10以及对重吊轮8上。即,轿厢1和对重2以2 1的绕绳比被悬挂在井道内。在井道的底部设置有轿厢缓冲器12和对重缓冲器13。轿厢缓冲器12配置在轿厢 1的正下方,用于缓和轿厢1与井道底部冲突时的冲击。对重缓冲器13配置在对重2的正下方,用于缓和对重2与井道底部冲突时的冲击。
在井道的上部设置有限速器14。限速器14具有限速器绳轮15、和产生与限速器绳轮15的旋转对应的信号的限速器编码器16。限速器绳索17被卷挂在限速器绳轮15上。 限速器绳索17的两个端部与轿厢1连接。限速器绳索17的下端部被卷挂在配置于井道下部的张紧轮18上。在轿厢1升降时,限速器绳索17进行循环,限速器绳轮15以与轿厢1 的行进速度对应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在井道内的预定位置设有用于检测轿厢1的位置的多个位置检测开关19。位置检测开关19被固定在井道壁上。在轿厢1设有操作位置检测开关19的开关操作部件(凸轮)20。曳引机4的运转即轿厢1的运行由运行控制装置21控制。运行控制装置21设于被设置在井道内的控制盘中。并且,运行控制装置21根据来自曳引机编码器6的信号,控制轿厢1的行进速度。另外,运行控制装置21将用于使轿厢1停靠在层站的制动动作指令、和用于允许轿厢1行进的制动解除指令,输出给作为制动力控制单元的制动力控制装置22。曳引机制动器5由制动力控制装置22控制。制动力控制装置22通过控制流向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器线圈的电流,能够控制曳引机制动器5产生的制动力(制动转矩)。 通过增大制动器线圈的电流值,曳引机制动器5产生的制动力变小,在电流值超过预定值时,制动力变为0。并且,在减小制动器线圈的电流值时,制动力增大,在电流值为0时,制动力达到最大。制动力控制装置22具有第1超速运算电路部23和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第1超速运算电路部23根据来自曳引机编码器6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根据该计算结果来检测轿厢1的超速行进。并且,第1超速运算电路部23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动作指令。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以被输入来自运行控制装置21的制动动作指令和来自第 1超速运算电路部23的动作指令中的任意一种指令为契机而开始动作。制动力控制装置 22控制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力,使得在轿厢1紧急停止时轿厢1的减速度不会过大。在制动力控制装置22和曳引机制动器5之间设有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通常为闭合状态,根据来自外部的指令而成为断开状态,从而切断对曳引机制动器5的通电,强制使曳引机制动器5产生最大制动力。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被输入作为安全处理部的安全装置26。安全装置沈检测轿厢1的异常行进,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并且,安全装置 26具有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27。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27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根据该计算结果来检测轿厢1的超速行进。并且,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27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 断开的指令。由此,安全装置沈强制使曳引机制动器5产生最大制动力。运行控制装置21、制动力控制装置22和安全装置沈分别具有独立的微型计算机。 运行控制装置21、制动力控制装置22和安全装置沈的功能由这些微型计算机来实现。图2是表示图1中的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制动电流控制方法的曲线图。制动力控制装置22在开始制动力控制后,如果轿厢1的减速度低于目标减速度,则减小制动电流, 增强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力,如果轿厢1的减速度为目标减速度以上,则增大制动电流,减弱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力。在轿厢1停止后,设制动电流为0,以使轿厢1保持静止。根据来自曳引机编码器 6的信号来检测轿厢1的速度和减速度,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激光位移器或者加速度计等其它手段进行检测。图3是表示对图1中的第1及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23、27设定的超速的阈值的曲线图。在图中,VO表示轿厢1从最底层楼层平层位置以通常状态行进到最顶层楼层平层位置时的速度。Vl表示对第1超速运算电路部23设定的超速的阈值、即第1超速阈值。V2 表示对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27设定的超速的阈值、即第2超速阈值。第2超速阈值V2被设定为高于第1超速阈值。并且,第1超速阈值Vl被设定为高于以通常状态行进时的速度V0。另外,第1及第2超速阈值V1、V2根据轿厢1的位置而变化。具体地讲,第1及第2超速阈值V1、V2被设定为在井道的中间是恒定的,而在井道的末端部附近随着朝向末端部而逐渐降低。图4是将图1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进行组合示出的流程图。运行控制装置21根据需要向制动力控制装置22输出制动动作指令(步骤Si)。制动力控制装置22如果没有被输入制动动作指令,则向曳引机制动器5输出额定的制动电流,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步骤S2、S3)。并且,制动力控制装置22根据来自曳引机编码器6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步骤S4),并计算与轿厢1的位置对应的第1超速阈值Vl (步骤S5)。然后,制动力控制装置22将轿厢1的速度和第1超速阈值Vl进行比较(步骤S6)。 如果轿厢1的速度为第1超速阈值Vl以下,则继续对轿厢1的速度的监视。并且,在被输入了制动动作指令的情况下或者轿厢1的速度大于第1超速阈值Vl的情况下,制动力控制装置22根据来自曳引机编码器6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速度和减速度(步骤S7),并判定轿厢1是否处于停止(步骤S8)。如果轿厢1停止,则设制动电流为0,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步骤S9)。并且,如果轿厢1没有停止,则判定轿厢1的减速度是否小于目标减速度(步骤Sio)。并且,如果轿厢1的减速度小于目标减速度,则降低制动电流值,增大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力(步骤S11)。由此,轿厢1的减速度增大。并且,如果轿厢1的减速度为目标减速度以上,则提高制动电流值,减小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力(步骤SU)。由此,轿厢1的减速度降低。安全装置沈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步骤Si; ),并计算与轿厢1的位置对应的第2超速阈值V2 (步骤S14)。然后,安全装置沈将轿厢1的速度和第2超速阈值V2进行比较(步骤S15)。如果轿厢1的速度为第2超速阈值V2以下,则继续对轿厢1的速度进行监视。并且,在轿厢1 的速度大于第2超速阈值V2的情况下,安全装置沈输出安全装置制动动作指令、即、使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断开的指令(步骤S16)。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通常保持闭合的状态(步骤S17)。并且,在从安全装置沈输入了安全装置制动动作指令时,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成为断开状态(步骤S18、S19)。曳引机制动器5遵照由制动力控制装置22输入的电流值来改变制动力(步骤 S20)。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沈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制动力控制装置22进行的制动力控制无效,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 都能够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并且,作为曳引机制动器5采用制动力根据电流值而变化的电磁制动装置,制动力控制装置22通过控制电流值来控制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力,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第2 超速阈值V2时,安全装置沈切断对曳引机制动器5的通电,因而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制动力控制无效。实施方式2下面,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曳引机制动器5由作为制动力控制单元的制动力控制装置31控制。制动力控制装置31具有制动力控制电路部对。并且,在实施方式2的制动力控制装置31中不设置超速运算电路部。作为安全处理部的安全装置32具有超速运算电路部33。超速运算电路部33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根据该计算结果来检测轿厢1的超速行进。对超速运算电路部33设定有与图3相同的第1及第2超速阈值V1、V2。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第1超速阈值Vl时,超速运算电路部33向制动力控制装置 31输出制动动作指令。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以被输入来自运行控制装置21的制动动作指令和来自超速运算电路部33的动作指令中的任意一种指令为契机而开始动作。另外,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第2超速阈值V2时,超速运算电路部33输出使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断开的指令。由此,安全装置32强制性地使曳引机制动器5产生最大制动力。制动力控制装置31和安全装置32分别具有独立的微型计算机。制动力控制装置 31和安全装置32的功能利用这些微型计算机来实现。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6是将图5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进行组合示出的流程图。安全装置32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步骤Si; ),并计算与轿厢1的位置对应的第1及第2超速阈值VI、V2 (步骤 S21)。然后,安全装置32将轿厢1的速度和第2超速阈值V2进行比较(步骤S15)。如果轿厢1的速度为第2超速阈值V2以下,则将轿厢1的速度和第1超速阈值Vl进行比较 (步骤S22)。如果轿厢1的速度为第1超速阈值Vl以下,则继续对轿厢1的速度进行监视。在轿厢1的速度为第2超速阈值V2以下且大于第1超速阈值Vl的情况下,安全装置32向制动力控制装置31输出制动动作指令(步骤S2!3)。并且,在轿厢1的速度大于第2超速阈值V2的情况下,安全装置32输出安全装置制动动作指令、即、使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断开的指令(步骤S16)。制动力控制装置31不进行图4中的步骤S4 S6的动作。其它动作与实施方式 1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同样,安全装置32与制动力控制装置31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在轿厢ι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制动力控制装置31的制动力控制无效,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31有无故障, 都能够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31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实施方式3下面,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曳引机制动器5由安全装置51控制。安全装置51具有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和安全运算电路部53。在安全运算电路部 53安装有超速运算S/W(软件)和制动力控制S/W。制动力控制单元具有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安全运算电路部53和制动力控制S/W。安全处理部具有安全运算电路部53和超速运算S/W。安全运算电路部53使用超速运算S/W,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 19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根据该计算结果来检测轿厢1的超速行进。并且,安全运算电路部53进行使用与图3相同的第1及第2超速阈值VI、V2的超速运算。另外,安全运算电路部53在根据超速运算S/W检测到轿厢1的速度超过第1超速阈值Vl时,使用制动力控制S/W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输出制动电流指令。并且,安全运算电路部52在接收到来自运行控制装置21的制动动作指令的情况下,也使用制动力控制 S/W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输出制动电流指令。另外,安全运算电路部53在根据超速运算S/W检测到轿厢1的速度超过第2超速阈值V2时,输出使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断开的指令。由此,安全装置51强制性地使曳引机制动器5产生最大制动力。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8是将图7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进行组合示出的流程图。安全装置51使用超速运算S/W,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步骤S41),并计算与轿厢1的位置对应的第1及第2超速阈值V1、V2(步骤S42)。然后,安全装置51使用超速运算S/W将轿厢1的速度和第2超速阈值V2进行比较(步骤S43)。并且,在检测到轿厢1的速度大于第2超速阈值V2的情况下,安全装置51 输出安全装置制动动作指令、即、使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断开的指令(步骤S44)。另外,如果轿厢1的速度为第2超速阈值V2以下,则将轿厢1的速度和第1超速阈值Vl进行比较(步骤S40。如果轿厢1的速度为第1超速阈值Vl以下,则继续对轿厢 1的速度进行监视。在轿厢1的速度为第2超速阈值V2以下且大于第1超速阈值Vl的情况下,安全装置51从超速运算S/W向制动力控制S/W传递制动动作指令(步骤S46)。如果没有从超速运算S/W向制动力控制S/W的制动动作指令的传递、且没有被输入来自运行控制装置21的制动动作指令,则安全装置51向曳引机制动器5输出额定的制动电流,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步骤S47、S48、S49)。与此相对,在存在从超速运算S/W向制动力控制S/W的制动动作指令的传递的情况下,或者被输入了来自运行控制装置21的制动动作指令的情况下,安全装置51使用制动力控制S/W,根据来自曳引机编码器6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速度和减速度(步骤S50),判定轿厢1是否处于停止状态(步骤S51)。
如果轿厢1处于停止状态,则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输出制动电流为0的制动电流指令(步骤S52)。并且,如果轿厢1没有停止,则判定轿厢1的减速度是否小于目标减速度(步骤S53)。并且,如果轿厢1的减速度小于目标减速度,则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输出使其降低制动电流值的制动电流指令(步骤S54)。并且,如果轿厢1的减速度为目标减速度以上,则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输出使其提高制动电流值的制动电流指令(步骤S55)。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按照从制动力控制S/W输入的制动电流指令来改变制动电流(步骤S56)。其它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同样,安全装置51能够不依赖于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的动作, 即可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有无故障,都能够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电路部5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另外,在实施方式1 3中,示出了对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从而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5,但是制动单元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把持悬挂单元3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制动器(绳索制动器)、与安装于轿厢1的导轨进行卡合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制动器(轿厢制动器)等。另外,实施方式1 3中的制动单元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采用多个制动单兀。实施方式4下面,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被输入到作为安全处理部的安全装置41。安全装置 41检测轿厢1的异常行进,而使曳引机制动器5进行动作。并且,安全装置41具有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 的信号,计算轿厢1的位置和速度,根据该计算结果来检测轿厢1的超速行进。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制动电流切断接点25断开的指令,而在实施方式4中,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辅助制动器 43进行动作的指令,同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的控制指令。作为辅助制动器43,采用对悬挂单元3施加制动力而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电磁制动装置。在该电磁制动装置中,制动靴借助制动弹簧的弹簧力被按压在悬挂单元3上,悬挂单元3的动作被制动,进而轿厢1被制动。并且,通过对电磁铁进行励磁,制动靴离开悬挂单元3,制动力被解除。由此,安全装置41不需依赖制动力控制装置22,即可强制性地对轿厢1进行制动。在实施方式4中,第1制动单元是曳引机制动器5,第2制动单元是辅助制动器43。运行控制装置21、制动力控制装置22和安全装置41分别具有独立的微型计算机。 运行控制装置21、制动力控制装置22和安全装置41的功能利用这些微型计算机来实现。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0是将图9所示的电梯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处理流程和动作流程进行组合示出的流程图。安全装置41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6和位置检测开关19的信号,计算轿厢1 的位置和速度(步骤Si; ),并计算与轿厢1的位置对应的第2超速阈值V2 (步骤S14)。然后,安全装置41将轿厢1的速度和第2超速阈值V2进行比较(步骤S15)。如果轿厢1的速度为第2超速阈值V2以下,则继续对轿厢1的速度进行监视。并且,在轿厢 1的速度大于第2超速阈值V2的情况下,安全装置41输出辅助制动动作指令(步骤S31)。辅助制动器43按照由安全装置41输入的动作指令来产生制动力(步骤S32)。运行控制装置21、制动力控制装置22以及曳引机制动器5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41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 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辅助制动器43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都能够对轿厢1进行制动,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实施方式5下面,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5中, 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作为第2制动单元的辅助制动器44 进行动作的指令,同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的控制指令。作为辅助制动器44,采用对轿厢反绳轮9施加制动力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电磁制动装置。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4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41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 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辅助制动器44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都能够对轿厢1进行制动,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实施方式6下面,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在实施方式6中,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作为第2制动单元的辅助制动器45进行动作的指令,同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的控制指令。作为辅助制动器45,采用对对重反绳轮10施加制动力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电磁制动装置。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4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41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 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辅助制动器45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都能够对轿厢1进行制动,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实施方式7下面,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7中, 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作为第2制动单元的辅助制动器46 进行动作的指令,同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的控制指令。作为辅助制动器46,采用对轿厢吊轮7b施加制动力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电磁制动装置。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4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41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 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辅助制动器46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都能够对轿厢1进行制动,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
实施方式8下面,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8中, 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作为第2制动单元的辅助制动器47 进行动作的指令,同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的控制指令。作为辅助制动器47,采用对对重吊轮8施加制动力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电磁制动装置。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4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41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 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辅助制动器47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都能够对轿厢1进行制动,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实施方式9下面,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9中, 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作为第2制动单元的辅助制动器48 进行动作的指令,同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的控制指令。辅助制动器48被安装于轿厢1,借助与引导轿厢1的升降的轿厢导轨观的摩擦力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并且,作为辅助制动器48采用电磁制动装置。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4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41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 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辅助制动器48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都能够对轿厢1进行制动,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实施方式10下面,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10中, 第2超速运算电路部42在检测到超速行进时,输出使作为第2制动单元的辅助制动器49 进行动作的指令,同时向制动力控制电路部M输出使曳引机制动器5释放的控制指令。辅助制动器49被安装于对重2,借助与引导对重2的升降的对重导轨四的摩擦力来对对重2进行制动,由此对轿厢1进行制动。并且,作为辅助制动器49,采用电磁制动装置。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4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安全装置41与制动力控制装置22独立地监视轿厢1的速度, 在轿厢1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Vl的第2超速阈值V2时,使辅助制动器49进行动作,因而不论制动力控制装置22有无故障,都能够对轿厢1进行制动,因此不需要实施针对制动力控制装置22的高可靠性设计,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另外,在实施方式4 10中,示出了第1制动单元及第2制动单元各具备一个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分别设置多个第1制动单元及第2制动单元。另外,在实施方式4 10中,关于第1制动单元示出了曳引机制动器5,但是第1 制动单元也可以是把持悬挂单元3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制动器(绳索制动器)或者与安装于轿厢1的导轨进行卡合来对轿厢1进行制动的制动器(轿厢制动器)等。另外,在实施方式4 10中,也可以使作为第1制动单元的曳引机制动器5和作为第2制动单元的辅助制动器43 49同时进行动作,在轿厢1的减速度过大时,利用制动力控制装置22减弱或者消除曳引机制动器5的制动力。另外,轿厢1的位置、速度及减速度等的计算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另外,实施方式1 10中示出了绕绳比为2 1的电梯装置,但是绕绳比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绕绳比为1 1。另外,在实施方式1 10中利用1台曳引机4使轿厢1升降,但是也可以是采用多台曳引机的电梯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制动单元,其能够控制制动力,对所述轿厢进行制动;制动力控制单元,其在所述轿厢的速度超过第1超速阈值时,使所述制动单元进行动作,同时控制所述制动单元的制动力的强弱程度;以及安全处理部,其与所述制动力控制单元独立地监视所述轿厢的速度,在所述轿厢的速度超过高于所述第1超速阈值的第2超速阈值时,使所述制动力控制单元从所述制动单元断开,由此使制动力控制无效,而使所述制动单元进行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单元是制动力根据电流值而变化的电磁制动装置,所述制动力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电流值,来控制所述电磁制动器的制动力,所述安全处理部在所述轿厢的速度超过所述第2超速阈值时,切断对所述电磁制动器的通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力控制单元进行所述轿厢的速度是否超过所述第1超速阈值的判定,所述安全处理部进行所述轿厢的速度是否超过所述第2超速阈值的判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处理部进行所述轿厢的速度是否超过所述第1超速阈值以及所述第2超速阈值的判定。
5.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第1制动单元及第2制动单元,其对所述轿厢进行制动;制动力控制单元,其在所述轿厢的速度超过第1超速阈值时,使所述第1制动单元进行动作,同时控制所述第1制动单元的制动力的强弱程度;以及安全处理部,其与所述制动力控制单元独立地监视所述轿厢的速度,在所述轿厢的速度超过高于所述第1超速阈值的第2超速阈值时,使所述第2制动单元进行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制动单元和所述第2制动单元进行动作而使得所述轿厢的减速度过大时,所述制动力控制单元减弱或者消除所述第 1制动单元的制动力。
全文摘要
在电梯装置中,在轿厢的速度超过第1超速阈值时,制动力控制单元使制动单元进行动作,同时控制制动单元的制动力的强弱程度。安全处理部与制动力控制单元独立地监视轿厢的速度,在轿厢的速度超过高于第1超速阈值的第2超速阈值时,使制动力控制单元从制动单元断开,由此使制动力控制无效,而使制动单元进行动作。
文档编号B66B5/06GK102414110SQ200980159039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日
发明者上田隆美, 木川弘, 钉谷琢夫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