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臂架的防后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506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缓冲装置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臂架的防后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工程机械的大型臂架的防后倾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该防后倾装置中的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工程机械的大型臂架的防后倾动态缓冲装置为工程机械中的大型桁架臂、箱型臂等臂架(例如起重机的臂架)在大冲击载荷作用下提供后倾防护。现有的防后倾装置通常采用弹簧缓冲装置、液压缓冲装置或者弹簧与液压相结合 的缓冲装置。现有的液压缓冲装置中,通常采用简单且易于实现的开式液压系统。现有的液压缓冲装置通常包括活塞缸,该活塞缸包括缸体、设置在该缸体内的活塞和固定在该活塞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内的空间分隔为无杆腔和有杆腔,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通过工作油路与控制阀的两个工作油口连通,工作油路上可以设置有阻尼件(例如阻尼孔、节流阀等),液压油在流经阻尼件时的阻力为缓冲装置提供缓冲力。在现有的这种开式液压系统的缓冲装置中,由于液压系统的进油主要采用的在吸油口形成负压方式将油箱中的液压油吸到液压缸中,在活塞杆运动较快时会产生液压油吸油不及时的现象,从而对液压元器件造成损害。另外开式液压系统的缓冲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较大,缓冲性能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损坏、噪声低、振动小且缓冲性能稳定的缓冲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活塞缸,该活塞缸包括缸体、设置在该缸体内的活塞和固定在该活塞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内的空间分隔为无杆腔和有杆腔,其中,在所述活塞杆的行程范围内,所述无杆腔和有杆腔通过连接管路连通以形成闭式回路,并且该连接管路上具有阻尼件。优选地,所述缸体的缸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缸体的轴线方向分布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连通,并且该第一连接管路上串联有阻尼件,当所述活塞杆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有杆腔的缸壁上,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无杆腔的缸壁上。优选地,所述缸体的缸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缸体的轴线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每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通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每个第一连接管路上串联有阻尼件。优选地,所述缸体的缸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的位置比所述第二通孔更靠近所述无杆腔的末端,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连通,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上串联有溢流阀。优选地,所述溢流阀的溢流值大于所述阻尼件两侧的压差值。优选地,所述第三通孔的位置与所述无杆腔的末端相间隔。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之间还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并联的第三连接管路,该第三连接管路上串联有单向阀,该单向阀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通孔流至所述第三通孔。优选地,该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内的弹簧。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活塞上的被动杆,该被动杆在所述无杆腔内延伸并伸出所述缸体,并且所述被动杆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的横截面积相等。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内的被动活塞,该被动活塞将所述无杆腔分隔为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无杆腔,当所述活塞杆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无杆腔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连通。
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内的被动活塞,该被动活塞将所述无杆腔分隔为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无杆腔,当所述活塞杆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无杆腔的缸壁上,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二无杆腔的缸壁上,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连通。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被动活塞上的被动杆,该被动杆在所述第二无杆腔内延伸并伸出所述缸体。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臂架的防后倾装置,所述臂架铰接在支座上,其中,该防后倾装置包括如上文所述的缓冲装置,所述活塞缸安装在所述臂架和所述支座之间。优选地,所述缸体固定在所述支座上,所述活塞杆与所述臂架接触或朝向所述臂架延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活塞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通过连接管路连通,并且该连接管路上具有阻尼件,因此该缓冲装置形成闭式系统,在活塞杆移动过程中,无杆腔和有杆腔内的流体通过连接管路流动,并且通过阻尼件为活塞杆的移动提供阻力,从而为缓冲装置提供缓冲力。这种闭式系统的缓冲装置不会产生吸油不及时的现象,不易损坏元器件、噪声低、振动小且缓冲性能稳定。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如图I所示的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4是如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臂架的防后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缸体;2活塞;3活塞杆;11无杆腔;12有杆腔;41第一通孔;42第二通孔;43第三通孔;44第一连接管路;45第二连接管路;
46溢流阀;47第三连接管路;48阻尼件;49单向阀;5弹簧;6被动杆;7被动活塞;111第一无杆腔;112第二无杆腔;50第四连接管路; 100 臂架;200 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如图I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活塞缸,该活塞缸包括缸体I、设置在该缸体I内的活塞2和固定在该活塞2上的活塞杆3,所述活塞2将所述缸体I内的空间分隔为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其中,在所述活塞杆3的行程范围内,所述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通过连接管路连通以形成闭式回路,并且该连接管路上具有阻尼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活塞缸的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通过连接管路连通,并且该连接管路上具有阻尼件,因此该缓冲装置形成闭式系统,在活塞杆3移动过程中,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内的流体通过连接管路流动,并且通过阻尼件为活塞杆3的移动提供阻力,从而为缓冲装置提供缓冲力。这种闭式系统的缓冲装置不会产生吸油不及时的现象,不易损坏元器件、噪声低、振动小且缓冲性能稳定。所述连接管路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连接管路的具体的连接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I和图2所示,所述缸体I的缸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缸体I的轴线方向分布的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所述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44连通,并且该第一连接管路41上串联有阻尼件48,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41位于所述有杆腔12的缸壁上,所述第二通孔42位于所述无杆腔11的缸壁上。从而,至少在第一通孔41至第二通孔42之间这一段行程范围内,通过第一连接管路44使得无杆腔11与有杆腔12连通。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上下文中,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缓冲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位置,在如图I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位置为活塞杆3伸出至最大行程时的位置,但是当然也可以是活塞杆3缩回至最大行程时的位置。优选地,所述缸体I的缸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缸体I的轴线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二通孔42,每个所述第二通孔42分别通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路44与所述第一通孔41连通,每个第一连接管路44上串联有阻尼件48。通过设置多个并联的阻尼件48,从而随着活塞杆3的运动能够增大缓冲装置的缓冲力。以具有两个第二通孔42的缓冲装置为例,相应地具有两条第二连接管路44,每条第二连接管路44上分别串联有阻尼件48。从而,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即缓冲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活塞缸的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通过相互并联的两个阻尼件48相连通,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具有相应的压力差,从而缓冲装置具有较小的缓冲力。在缓冲装置工作过程中,活塞杆3逐渐缩回,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的界限(即活塞2的位置)也相应地变化,当活塞杆3缩回至离有杆腔12末端较近的第二通孔42进入有杆腔12范围内时,该第二通孔42连通的第一连接管路44和该第一连接管路44上串联的阻尼件48不起作用,活塞缸的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仅通过一个阻尼件48 (即,将另一个第二通孔42 (即离无杆腔11末端较近的第二通孔42)与第一通孔41连通的第一连接管路44上串联的阻尼件48)连通,从而缓冲装置具有较大的缓冲力。具有更多个第二通孔42的缓冲装置的工作原理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多个阻尼件48的阻尼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阻尼件48可以采用各种具体的形式,例如可以为阻尼孔、节流阀等元件,也可以为这些元件的组合。优选地,如图I和图2所示,所述缸体I的缸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通孔43,该第三通孔43的位置比所述第二通孔42更靠近所述无杆腔11的末端,所述第一通孔41与所述第三通孔4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45连通,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45上串联有溢流阀46。通过设置溢流阀46,随着活塞杆3的运动能够改变缓冲装置的缓冲力。具体地说,随着活塞杆3的移动,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的压力差未达到溢流阀46的开启压力时,该第二连接管路45不导通,当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的压力差达到溢流阀46的开启压力时, 溢流阀46开启,该第二连接管路45导通,从而使得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的压力差基本保持在该溢流阀46的开启压力(即溢流阀46的溢流值)的水平。溢流阀46的溢流值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或选择,优选地,所述溢流阀46的溢流值大于所述阻尼件48两侧的压差值。也就是说,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即缓冲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缓冲装置的缓冲力通过一个或多个阻尼件48提供,随着活塞杆3不断缩回,当第二通孔4都进入有杆腔12范围内时,阻尼件48不起作用,此时溢流阀46也未开启,活塞缸的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的压力差随着活塞杆3的缩回而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溢流阀46的开启压力时,溢流阀46打开,从而使得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的压力差基本保持在该溢流阀46的开启压力(即溢流阀46的溢流值)的水平。也就是说,缓冲装置的缓冲力是逐渐增大到最大值并最终保持在该最大值,这与缓冲装置的某些应用需求相匹配,尤其适用于臂架的防后倾装置。在工程机械的大型臂架(例如起重机的臂架100)中,臂架的后倾角度越大,臂架越危险,其所需要的阻力(也就是缓冲装置的缓冲力)也越大。更优选地,所述第三通孔42的位置与所述无杆腔11的末端相间隔。从而,当活塞杆3进一步缩回至使得第三通孔42进入有杆腔12的范围时,此时活塞2虽然没有到达无杆腔11的末端,但是由于无杆腔11与有杆腔12之间已经完全不连通,从而活塞杆3无法进一步缩回,从而缓冲装置起到限位作用。当该缓冲装置用于臂架的防后倾装置中时,能够对臂架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臂架进一步后倾,从而能够起到更好的安全防护作用。所述缓冲装置的活塞杆3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复位。例如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所述第一通孔41与所述第三通孔42之间还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45并联的第三连接管路47,该第三连接管路47上串联有单向阀49,该单向阀49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通孔41流至所述第三通孔42。从而,当活塞杆3需要复位时,有杆腔12中的流体可以通过单向阀49流回无杆腔11。优选地,该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11内的弹簧5。弹簧5不仅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还可以用于使活塞杆3复位。在上述缓冲装置中,由于有杆腔12中具有活塞杆3,因此无杆腔11与有杆腔12的空间横截面积不相等,从而在活塞杆3运动过程中,从有杆腔12和无杆腔11中进出的流体体积并不相同,这通常可以通过一定的补偿机构来平衡。在如图I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活塞2上的被动杆6,该被动杆6在所述无杆腔11内延伸并伸出所述缸体1,并且所述被动杆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3的横截面积相等。由于被动杆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3的横截面积相等,使得无杆腔11与有杆腔12的空间横截面积相等,因此在活塞杆3运动过程中,从有杆腔12和无杆腔11中进出的流体体积相同。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11内的被动活塞7,该被动活塞7将所述无杆腔11分隔为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50连通。从而,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中的一者(例如第一无杆腔111)可以用作过渡腔,另一者(例如第二无杆腔112)则如上文所述地与有杆腔12直接或间接地连通。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有杆腔12与第一无杆腔111通过第一连接管路44直 接连通,而由于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50连通,因此使得有杆腔12间接地与第二无杆腔112连通。当然,有杆腔12也可以与第二无杆腔112直接连通,也就是说,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通孔42位于所述第二无杆腔112的缸壁上,从而使得有杆腔12与第二无杆腔112通过第一连接管路44直接连通。被动活塞7在压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移动,从而相应地改变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的体积,过渡腔可以用于暂存多余的流体,并且在需要时进行补偿缺少的流体。可以在所述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的缸壁上对应地设置通孔(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的通孔51和通孔52),用于连接第四连接管路50。通孔51和通孔52也可以与缸壁上的其他通孔共用,例如上述第二通孔42可以与通孔51共用,上述第三通孔43可以与通孔52共用。也就是说,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通孔42位于所述第一无杆腔111的缸壁上,所述第三通孔43位于所述第二无杆腔112的缸壁上,所述第二通孔42与所述第三通孔43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50连通。如图3和图4所示,弹簧5可以设置在第二无杆腔112内。此时,设置在有杆腔12与第二无杆腔112之间的第一无杆腔111作为过渡腔,从而活塞杆3受到的冲击力通过第一无杆腔111作用到第二无杆腔112内(乃至作用在第二无杆腔112内的弹簧5上),从而能够进一步缓冲冲击力,提高 缓冲装置的缓冲性能。虽然如上文所述,通过设置被动活塞7的方式能够平衡从有杆腔12和无杆腔11中进出的流体体积差,但是该平衡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该平衡过程可能会使缓冲装置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被动活塞7上的被动杆6,该被动杆6在所述第二无杆腔112内延伸并伸出所述缸体I。从而,被动杆6的存在可以至少抵消一部分无杆腔11与有杆腔12的空间横截面积差,从而能够减少缓冲装置产生的冲击。如图I至图4所示,弹簧5可以套设在被动杆6上,从而被动杆6能够引导弹簧5伸缩。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臂架的防后倾装置,所述臂架100铰接在支座200上,其中,该防后倾装置包括如上文所述的缓冲装置,所述活塞缸安装在所述臂架100和所述支座200之间。
缓冲装置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臂架100和所述支座200之间,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缸体I固定在所述支座200上,所述活塞杆3与所述臂架100接触或朝向所述臂架100延伸。上述臂架可以是例如工程机械中的各种臂架,例如如图5所示,该臂架100可以为起重机的臂架100。下面分别对两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缓冲装置的臂架的防后倾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上述活塞缸可以为液压缸(工作流体为液压油),也可以为气缸(工作流体为压缩空气),下面以活塞缸为液压缸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采用如图I和图2所示的缓冲装置的臂架的防后倾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初始状态下,液压缸内无压力(大气压强除外),弹簧5处于自由长度。臂架100向后倾覆过程中,臂架100压紧活塞杆3向后运动,此过程中液压油需流经阻尼件48形成的阻尼作用使得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之间产生一定的压力差,由于两腔体的液压压差产生的液压力以及弹簧5的压紧力,对活塞杆3的向后运动产生阻力。由于第三通孔43和第一通孔41之间的压力差未达到溢流阀46的溢流值,因此溢流阀46并未打开,液压油不能直接从第三通孔43流向第一通孔41。臂架100继续后倾,将活塞杆3继续后压,当活塞杆3后移至第二通孔42进入有杆腔12的范围内,有杆腔12与无杆腔11之间的连接被阻断,使得活塞杆3继续后压时无杆腔11内液压油无法进入有杆腔12,活塞杆3后压使得无杆腔11压力升高,直至其压力大于溢流阀46的溢流值后,液压油从无杆腔11经第三通孔43、溢流阀46和第一通孔41进入有杆腔12。无杆腔11的压力增大使得无杆腔11对活塞杆3的液压力增大,从而对活塞杆3的向后运动产生较大的阻力。臂架100继续后倾,将活塞杆3继续后压,当使得第三通孔43进入有杆腔12的范围内后,无杆腔11的弹簧5将无法继续后压,活塞杆3的后压趋势使得无杆腔11的压力增大,无杆腔11对活塞杆3的液压阻力增大,但其活塞杆3无法向后移动,起到限位制动功倉泛。臂架100后倾结束后,由于弹簧5压紧力作用使得活塞杆3向前移动,液压油由有杆腔12经第一通孔41、单向阀49和第三通孔43流入无杆腔11,活塞杆3复位。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的臂架的防后倾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初始状态下,液压缸内无压力(大气压强除外),弹簧5处于自由长度。臂架100向后倾覆过程中,臂架100压紧活塞杆3向后运动,第一无杆腔111在活塞杆3的挤压作用下使其内部压力增大,同时第二无杆腔112在第一无杆腔111的挤压作用下,使其压力也增大。第二无杆腔112和第一无杆腔111通过通孔51、第四连接管路50和通孔52处于连通状态,但是对被动杆6受力分析可知,第一无杆腔111的受力面积大于第二无杆腔112的受力面积,此时弹簧5的压紧力不足以平衡其压力差,因此被动杆6向后(即朝向第二无杆腔112的末端的方向)运动,第二无杆腔112内液压油流向第一无杆腔 111。另外由于第一无杆腔111的压力增大,大于有杆腔12压力时其液压油经第二通孔42流向第一通孔41进入有杆腔12,此过程中液压油需流经阻尼件48 (例如节流阀)形成的阻尼作用使得第一无杆腔111和有杆腔12之间产生一定的压力差,此状态下第一无杆腔111的压力始终大于有杆腔12的压力。由于第一无杆腔111的压力产生使得其对活塞杆3产生一个向前(即朝向有杆腔12的末端的方向)的液压作用力,对活塞杆3的向后运动产生阻力。由于第三通孔43和第一通孔41之间的压力差未达到溢流阀46的溢流值,因此溢流阀46并未打开,液压油不能直接从第三通孔43流向第一通孔41。臂架100继续后倾,将活塞杆3继续后压,有杆腔12、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的体积和位置也发生变化。当活塞杆3和被动杆6后移至通孔52脱离第二无杆腔112 (进入第一无杆腔111的范围),第一无杆腔111与第二无杆腔112之间连接阻断,使得活塞杆3继续后压时第二无杆腔112液压油无法进入第一无杆腔111,活塞杆3后压使得第一无杆腔111压力和第二无杆腔112压力升高,直至其压力大于溢流阀46的溢流值之后,液压油从第二无杆腔112经第三通孔43、溢流阀46和第一通孔41进入有杆腔12。第一无杆腔111的压力增大使得第一无杆腔111对活塞杆3的液压力增大,对活塞杆3的向后运动产生较大的阻力。臂架100继续后倾,将活塞杆3继续后压,当使得第三通孔43脱离第二无杆腔112 (进入第一无杆腔111的范围)后,第二无杆腔112将无法继续后压,第一无杆腔111的液压油同样也无法进入有杆腔12,其后压趋势使得有杆腔12、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的压力增大,第一无杆腔111对活塞杆3的液压阻力增大,但活塞杆3无法向后移动,起到限位制动功能。后倾结束后,由于第二无杆腔112内的弹簧5的压紧力作用使得被动杆6向前移动,第一无杆腔111挤压有杆腔12向前移动,液压油由有杆腔12经第一通孔41、单向阀49、第三通孔43流入第二无杆腔112,活塞杆3复位。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活塞缸,该活塞缸包括缸体(I)、设置在该缸体(I)内的活塞(2 )和固定在该活塞(2 )上的活塞杆(3 ),所述活塞(2 )将所述缸体(I)内的空间分隔为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塞杆(3)的行程范围内,所述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通过连接管路连通以形成闭式回路,并且该连接管路上具有阻尼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I)的缸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缸体(I)的轴线方向分布的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所述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44)连通,并且该第一连接管路(41)上串联有阻尼件(48),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41)位于所述有杆腔(12)的缸壁上,所述第二通孔(42 )位于所述无杆腔(11)的缸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I)的缸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缸体(I)的轴线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二通孔(42),每个所述第二通孔(42)分别通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路(44)与所述第一通孔(41)连通,每个第一连接管路(44)上串联有阻尼件(4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I)的缸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通孔(43 ),该第三通孔(43 )的位置比所述第二通孔(42 )更靠近所述无杆腔(11)的末端,所述第一通孔(41)与所述第三通孔(4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45)连通,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45)上串联有溢流阀(4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46)的溢流值大于所述阻尼件(48)两侧的压差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42)的位置与所述无杆腔(11)的末端相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41)与所述第三通孔(42)之间还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45)并联的第三连接管路(47),该第三连接管路(47 )上串联有单向阀(49 ),该单向阀(49 )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通孔(41)流至所述第三通孔(42)。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11)内的弹簧(5)。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活塞(2 )上的被动杆(6 ),该被动杆(6 )在所述无杆腔(11)内延伸并伸出所述缸体(1),并且所述被动杆(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3)的横截面积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11)内的被动活塞(7 ),该被动活塞(7 )将所述无杆腔(11)分隔为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50)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无杆腔(11)内的被动活塞(7 ),该被动活塞(7 )将所述无杆腔(11)分隔为第一无杆腔(111)和第二无杆腔(112),当所述活塞杆(3)位于行程末端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通孔(42)位于所述第一无杆腔(111)的缸壁上,所述第三通孔(43)位于所述第二无杆腔(112)的缸壁上,所述第二通孔(42)与所述第三通孔(43)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50)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被动活塞(7)上的被动杆(6),该被动杆(6)在所述第二无杆腔(112)内延伸井伸出所述缸体(I)。
13.一种臂架的防后倾装置,所述臂架(100)铰接在支座(200)上,其特征在干,该防后倾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I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所述活塞缸安装在所述臂架(100)和所述支座(200 )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臂架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I)固定在所述支座(200)上,所述活塞杆(3)与所述臂架(100)接触或朝向所述臂架(100)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活塞缸,该活塞缸包括缸体(1)、设置在该缸体(1)内的活塞(2)和固定在该活塞(2)上的活塞杆(3),所述活塞(2)将所述缸体(1)内的空间分隔为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其中,在所述活塞杆(3)的行程范围内,所述无杆腔(11)和有杆腔(12)通过连接管路连通以形成闭式回路,并且该连接管路上具有阻尼件。还公开了一种臂架的防后倾装置,所述臂架(100)铰接在支座(200)上,该防后倾装置包括上述缓冲装置,所述活塞缸安装在所述臂架(100)和所述支座(200)之间。这种闭式系统的缓冲装置不会产生吸油不及时的现象,不易损坏元器件、噪声低、振动小且缓冲性能稳定。
文档编号B66C23/88GK102678813SQ201210164760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4日
发明者李莹松, 魏素芬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