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8874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特别涉及限制驱动齿轮和驱动轴的相对旋转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的驱动轴设置有用于将卷筒的放线方向的旋转制动的曳力装置。曳力装置调整在驱动齿轮和驱动轴之间被传递的转矩,抑制施加于钓线的张力。

曳力装置具备曳力调整部件(星型曳力装置)、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驱动轴的曳力部件。被配置于驱动齿轮的曳力调整部件侧的曳力部件借助曳力调整部件被间接地推压,将驱动齿轮推压。

另外,放线方向的驱动轴的旋转借助单向离合器被禁止。此外,驱动齿轮能够与小齿轮啮合,前述小齿轮被能够一体旋转地与卷筒连结。

在该类型的曳力装置中,已知具有发声功能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发声功能为,若卷筒抵抗拖曳力而在放线方向上旋转,则将曳力装置的工作通过发声来通知。具有该发声功能的曳力装置具有曳力部件、发声部件、容纳部件。

曳力部件构成为,能够与驱动轴一体地旋转,且借助曳力调整部件能够推压。曳力部件具有与驱动齿轮相对的出声部。发声部件具有能够抵接于出声部的头部、及被连接于头部的轴部。发声部件在驱动齿轮和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时,通过出声部及头部的干渉发出声音。容纳部件实质上形成为筒状。容纳部件保持发声部件的轴部,被装配于驱动齿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92830号公报。

在以往的曳力装置中,发声部件的轴部被配置于筒状的容纳部件,发声部件的头部被配置于容纳部件及出声部之间。在该状态下,若通过驱动齿轮和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发声部件的头部与出声部发生干渉,则由于该干渉发出声音。

在该曳力装置中,曳力调整部件推压曳力部件,曳力部件推压驱动齿轮,由此拖曳力被调整。详细地说,曳力部件越接近驱动齿轮,曳力部件相对于驱动齿轮的推压力越变大,拖曳力越变大。另一方面,曳力部件越从驱动齿轮离开,曳力部件相对于驱动齿轮的推压力越变小,拖曳力越变小。

这里,在曳力部件相对于驱动齿轮的推压力变小的情况下,即拖曳力变小的情况下,曳力部件被配置于从驱动齿轮离开的位置。这样,曳力部件的出声部也被配置于从驱动齿轮离开的位置。即,在将拖曳力较小地设定的情况下,曳力部件的出声部和被装配于驱动齿轮的容纳部件的间隔变大。在该状态下,若发声部件的头部与曳力部件的出声部发生干渉,则发声部件的轴部从容纳部件突出的量变大,有发声部件的轴部从容纳部件脱离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曳力工作时能够将发声部件可靠地保持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

(1)涉及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限制驱动齿轮和驱动轴的相对旋转。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具备曳力部件、发声部件、容纳部件。曳力部件被构成为能够与驱动轴一体旋转,且能够被曳力调整部件推压。曳力部件具有与驱动齿轮相对的出声部。发声部件具有能够抵接于出声部的头部、及被连接于头部的轴部。发声部件在驱动齿轮及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时,由于出声部及头部的干渉发出声音。容纳部件被装配于驱动齿轮。容纳部件具有保持部和限制部,前述保持部保持发声部件的轴部,前述限制部限制头部的移动。

在该曳力装置中,容纳部件的保持部将发声部件的轴部保持。此外,容纳部件的限制部将发声部件的头部的移动限制。通过这样地构成,即使驱动齿轮和曳力部件的出声部的间隔变大,在驱动齿轮及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时,借助容纳部件的限制部,发声部件的头部的移动也被限制。因此,发声部件的轴部难以从容纳部件的保持部脱离。即,在该曳力装置中,能够在曳力工作时将发声部件可靠地保持。

(2)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中,优选的是,保持部具有孔部。该情况下,发声部件的轴部被配置于保持部的孔部。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发声部件的轴部可靠地保持。即,在该曳力装置中,在曳力工作时能够将发声部件可靠地保持。

(3)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中,优选的是,限制部被构成为能够将发声部件的头部的移动在周向上限制。通过这样地构成,驱动齿轮及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时,借助限制部,能够将周向的发声部件的头部的移动可靠地限制。即,在该曳力装置中,在曳力工作时能够将发声部件可靠地保持。

(4)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中,优选的是,限制部具有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一对相对面。该情况下,发声部件的头部被配置于一对相对面之间。通过这样地构成,在驱动齿轮及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时,借助一对相对面,能够将周向的发声部件的头部的移动可靠地限制。即,在该曳力装置中,能够在曳力工作时将发声部件可靠地保持。

(5)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中,优选的是,限制部具有一对突出部。该情况下,一对突出部以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方式从保持部突出。一对突出部分别具有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相对面。

通过这样地构成,在驱动齿轮及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时,借助一对突出部即一对相对面,能够将周向的发声部件的头部的移动可靠地限制。即,在该曳力装置中,在曳力工作时能够将发声部件可靠地保持。

(6)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具备施力部件,前述施力部件对发声部件向出声部施力。该情况下,施力部件被配置于保持部。通过这样地构成,在驱动齿轮及曳力部件的相对旋转时,能够借助施力部件使发声部件与出声部可靠地干渉。

(7)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中,优选的是,保持部具有孔部。该情况下,发声部件的轴部被配置于保持部的孔部。施力部件被配置于发声部件的轴部及保持部的孔部之间。通过这样地构成,在不用在轴向上特別地准备用于配置施力部件的空间的情况下,能够使其发出清楚明确的声音。

根据本发明,在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中,在曳力工作时能够将发声部件可靠地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双轴承绕线轮的剖视图。

图3是曳力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部剖视放大图

图5是从驱动齿轮侧观察的第1曳力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从驱动齿轮侧观察的第2曳力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驱动齿轮及出声环的打击销装配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由图7的剖切线viii-viii剖切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曳力板的第1卡合凹部的周向长度和出声环的第1卡合凸部的周向长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及图2中,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采用的双轴承绕线轮100具备绕线轮主体1、被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的手柄2、卷筒12、曳力装置23。

<双轴承绕线轮的概略结构>

绕线轮主体1具备框5、被装配于框5的两侧的第1侧罩6及第2侧罩7、机构装配板13。框5具有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上连结部10a及下连结部10b,前述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配置成隔开既定的间隔,互相相对,前述上连结部10a及下连结部10b将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连结。在下连结部10b上,一体形成钓鱼竿装配用的竿装配脚部4。

第1侧罩6从卷筒轴向外侧观察为大致圆形,第2侧罩7由外径不同的偏心的两个外周圆构成。第1侧罩6如图2所示,与第1侧板8一体地形成。第2侧罩7被例如3根螺纹件固定于第2侧板9。

第2侧罩7具有第1凸台部7a和第2凸台部7b,前述第1凸台部7a用于支承后述的卷筒轴16,前述第2凸台部7b用于支承后述的驱动轴30。第1凸台部7a被设置于比第2凸台部7b更靠后方且靠上方的位置。机构装配板13设置成用于支持被能够一体旋转地与手柄2连结的驱动轴30及卷筒轴16。机构装配板13被装配成能够相对于第2侧罩7拆装。

手柄2如图1所示,具有手柄臂2a和手柄把手2b,前述手柄臂2a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驱动轴30(参照图2),前述手柄把手2b被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手柄臂2a的末端。手柄臂2a被配置于后述的星型曳力装置3的轴向外侧。

如图2所示,在框5内,配置卷筒12、离合器杆17、匀绕机构18,前述离合器杆17作为进行拇指操作的情况的拇指垫,前述匀绕机构18用于将钓线均匀地缠绕于卷筒12。在框5和第2侧罩7之间,配置旋转传递机构19、离合器机构21、离合器控制机构22、曳力装置23、抛投控制机构24。此外,在框5和第1侧罩6之间,配置用于抑制抛投时的反冲的离心制动机构25。

旋转传递机构19将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筒12及匀绕机构18。离合器机构21被设置于旋转传递机构19的中途,将驱动轴30和卷筒12连结及切断。离合器控制机构22对应于离合器杆17的操作,控制离合器机构21的连结及切断。抛投控制机构24调整卷筒12的旋转时的阻力。

卷筒12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贯通其中心的卷筒轴16。卷筒12具有卷线躯干部12a和一对凸缘部12b,前述卷线躯干部12a供钓线缠绕,前述一对凸缘部12b在卷线躯干部12a的两侧一体地形成,前述一对凸缘部12b形成为直径较大。卷筒轴16借助3个轴承29a、29b、29c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

离合器杆17在卷筒12的后方,被配置于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之间。离合器杆17在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之间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匀绕机构18在卷筒12的前方,被配置于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之间。匀绕机构18具有螺杆(螺軸)46和钓线引导部47,前述螺杆46在外周面形成有交叉的螺旋状槽46a,前述钓线引导部47借助螺杆在卷筒轴向上往复移动。螺杆46的两端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

<旋转传递机构的结构>

旋转传递机构19如图2所示,具有驱动轴30、驱动齿轮31、小齿轮32、第1齿轮部件50、第2齿轮部件51,前述驱动齿轮31被固定于驱动轴30,前述小齿轮32啮合于驱动齿轮31,前述小齿轮32是筒状的,前述第1齿轮部件50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驱动轴30的基端部,前述第2齿轮部件51被不能旋转地装配于螺杆46的图2的右端。

驱动轴30如图4所示,借助反转防止机构55禁止放线方向的旋转(反转)。由此,曳力装置23能够工作。反转防止机构55具有辊型的第1单向离合器86、爪式的第2单向离合器88。第1单向离合器86被配置于驱动轴30的中间部,被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的第2侧罩7的第2凸台部7b和驱动轴30之间。第1单向离合器86是内环空转型(内輪遊転型)的辊离合器。

第1单向离合器86具有外环86a、内环86b、辊86c,前述外环86a被旋转不能地装配于第2凸台部7b,前述内环86b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30,前述辊86c被配置于外环86a和内环86b之间。在内环86b上,如图3所示,设置有一对卡合突起86d。一对卡合突起86d从内环86b的驱动齿轮31侧的端面在轴向上突出而形成。一对卡合突起86d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后述的第1曳力部件61的曳力板66。在该实施方式中,内环86b经由曳力板66被能够一体旋转地与驱动轴30连结。

第2单向离合器88如图3所示,具有棘轮90和棘轮爪92,前述棘轮90在外周具有棘轮齿90a,前述棘轮爪92被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的机构装配板13的外侧面。棘轮90被配置成在驱动轴30的第1卡止部30d上与檐部30c接触,能够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驱动轴30的放线方向的旋转通过棘轮爪92啮入(噛み込む)棘轮齿90a而被禁止。在棘轮90和驱动齿轮31之间,配置曳力装置23的曳力盘65d。棘轮90也作为能够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的曳力部件发挥功能。

驱动轴30如图4所示,借助轴承28及第1单向离合器86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侧罩7及框5。在驱动轴30上,如图3及图4所示,从基端侧向末端侧,形成被支承部30a、转矩限制部30b、檐部30c、第1卡止部30d、第1公螺纹部30e、第2公螺纹部30f(参照图3)、及第2卡止部30g(参照图3)。

在被支承部30a上装配用于将驱动轴30旋转自如地支承的轴承28(参照图4)。转矩限制部30b比被支承部30a的直径大。转矩限制部30b借助被向径向外侧施力的一对限制销33,在允许转矩内将第1齿轮部件50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30。檐部30c比转矩限制部30b的直径大。檐部30c用于承接由曳力装置23产生的推压力而设置。第1卡止部30d设置成,用于将构成曳力装置23的第1曳力部件61、第3曳力部件63、及棘轮90(分别在后说明)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30。

第1卡止部30d比檐部30c的直径小,由互相平行的两组倒角部构成。第1公螺纹部30e设置成用于使曳力装置23的星型曳力装置3螺纹接合。第1公螺纹部30e形成于第1卡止部30d的末端侧的外周面(除了第1卡止部30d之外的外周面)。第2公螺纹部30f在驱动轴30的末端部形成为第1公螺纹部30e的直径小。

第2卡止部30g比第1卡止部30d的直径小,由互相平行的1组倒角部构成。第2卡止部30g形成于形成有第2公螺纹部30f的驱动轴30的外周面。第2卡止部30g用于能够与手柄2一体旋转地连结而设置。手柄2借助被拧入至第2公螺纹部30f的螺母53(参照图2)被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驱动轴30。

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齿轮31被旋转自如地装配于驱动轴30,经由曳力装置23与驱动轴30连结。驱动齿轮31具有筒状的齿轮部31a、比齿轮部31a壁薄的圆板部31b、在齿轮部31a的内周面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第1卡合凹部31c。

齿轮部31a具有在驱动齿轮31的外周侧形成的齿轮齿31d。圆板部31b被一体形成于齿轮部31a的内周侧,被旋转自如地装配于驱动轴30。圆板部31b比齿轮部31a壁薄。在圆板部31b的中心形成被支承于驱动轴30的支承孔31e。

此外,圆板部31b具有被推压侧面31f、装配孔31g,前述被推压侧面31f被曳力装置23向手柄2侧推压,前述装配孔31g在轴向上贯通,前述装配孔31g是圆形的。在装配孔31g上,配置容纳打击销70的容纳部件35(后文说明)。

第1卡合凹部31c设置成用于将第2曳力部件62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驱动齿轮31。此外,第1卡合凹部31c设置成用于配置容纳部件35的一部分。这里,多个(例如是2至6个,在该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1卡合凹部31c形成为在齿轮部31a的内周部凹陷成圆弧状。此外,第1卡合凹部31c在轴向上延伸,被连接于装配孔31g的内周面(参照图8)。

小齿轮32如图2所示,是从第2侧板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且卷筒轴16在中心贯通的筒状部件。小齿轮32借助轴承34a及轴承34b,被轴向移动自如且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轴承34a被装配于机构装配板13。轴承34b被装配于第2侧罩7的第1凸台部7a。

如图4所示,在小齿轮32的图4左端部,形成与离合器机构21的后文说明的卡合销21a啮合的啮合槽32a。借助该啮合槽32a和被装配于卷筒轴16的卡合销21a,构成离合器机构21。此外,在小齿轮32的中间部,形成缩颈部32b,在图4的右端部,形成被支承于轴承34b的支承部分32c。在缩颈部32b和支承部分34c之间,形成啮合于驱动齿轮31的齿轮部32d。

第1齿轮部件50被如前所述地装配于驱动轴30的转矩限制部30b。若螺杆46或第2齿轮部件51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旋转而允许转矩以上的转矩作用于第1齿轮部件50,则第1齿轮部件50空转。第1齿轮部件50从驱动轴30的基端部侧抵接于檐部30c。被装配于螺杆46的第2齿轮部件51啮合于第1齿轮部件50。通过这样的结构,匀绕机构18的螺杆46与驱动轴30的卷线方向的旋转联动地旋转。

<曳力装置的结构>

曳力装置23限制与卷筒12联动的驱动齿轮31和驱动轴30的相对旋转,使其不超过既定的转矩量。此外,若驱动齿轮31和驱动轴30以超过既定的转矩量相对旋转,则曳力装置23将卷筒12的放线方向的旋转制动。

如图2至图4所示,曳力装置23主要具备星型曳力装置3(曳力调整部件的一例)、第1曳力部件61(曳力部件的一例)、第2曳力部件62、第3曳力部件63、打击销70(发声部件的一例)、施力部件72、多张(例如4张)曳力盘65a~65d、容纳部件35。

(星型曳力装置)

如图2所示,星型曳力装置3具有螺母部件3a和主体部件3b,前述螺母部件3a螺纹接合于驱动轴30的第1公螺纹部30e,前述主体部件3b将螺母部件3a能够一体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星型曳力装置3是用于将被配置于比星型曳力装置3靠驱动轴30的基端侧的部件(例如第1单向离合器86的内环86b、第1曳力部件61、第2曳力部件62、及第3曳力部件63等部件)推压来调整既定的转矩量的部件。

在星型曳力装置3和第1单向离合器86之间装配多张(例如2张至6张,在该实施方式中为2张)盘形弹簧57。盘形弹簧57用于将星型曳力装置3的紧固力向第1曳力部件61舒缓地传递而设置。盘形弹簧57分别经由垫片与星型曳力装置3和第1单向离合器86的内环86b接触。

星型曳力装置3通过调节其紧固情况,能够经由盘形弹簧57使被装配于第2侧罩7的第1单向离合器86的内环86b在轴向上移动。即,通过星型曳力装置3的调节,盘形弹簧57的推压力被调整。即,根据星型曳力装置3的紧固情况调整盘形弹簧57的推压力,能够改变驱动齿轮31的推压的程度。由此,进行使卷筒12旋转的转矩大小的、即拖曳力的调节。

(第1曳力部件)

第1曳力部件61如图3及图4所示,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驱动轴30。第1曳力部件61构成为能够被星型曳力装置3推压。第1曳力部件61借助星型曳力装置3被向驱动齿轮31推压。详细地说,第1曳力部件61经由盘形弹簧57及第1单向离合器86的内环86b,被星型曳力装置3向驱动齿轮31推压。

第1曳力部件61具有曳力板66和出声环67。曳力板66被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驱动轴30的第1卡止部30d,能够推压驱动齿轮31。

曳力板66如图3及图5所示,是圆板状的部件。曳力板66具有卡合部68和非圆形孔66a,前述卡合部68被形成于外周部,卡合于出声环67,前述非圆形孔66a被形成于内周部。非圆形孔66a能够一体旋转地卡合于驱动轴30的第1卡止部30d及第1单向离合器86的内环86b的一对卡合突起86d。非圆形孔66a具有一对矩形凹部66b和一对直线部66c,前述一对矩形凹部66b卡合于内环86b的一对卡合突起86d,前述一对直线部66c卡合于驱动轴30的第1卡止部30d。

卡合部68具有第1卡合部68a和第2卡合部68b,前述第1卡合部68a在推压动齿轮31的推压方向(驱动轴的图3左方向)上与出声环67卡合,前述第2卡合部68b在周向上与出声环67卡合。第1卡合部68a具有在推压方向上突出的推压部68c、从推压部68c的外周侧在径向上伸出的凸缘部68d。第2卡合部68b具有至少一个第2卡合凹部68e,前述至少一个第2卡合凹部68e被在卡合部68的凸缘部68d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出声环67被能够与曳力板66一体旋转地装配于曳力板66的外周侧。出声环67被形成于相对于驱动齿轮31的推压侧面。

出声环67是被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等填充物强化的聚酰胺树脂、聚苯硫醚树脂等合成树脂制的部件。在该实施方式中,选择聚苯硫醚树脂。

出声环67如图3、图6、图7、及图8所示,具有出声部67a和被卡合部69,前述出声部67a位于能够与驱动齿轮31相对的面,前述被卡合部69卡合于曳力板66的卡合部68。出声部67a具有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多个出声凹部67b。在该实施方式中,出声凹部67b如图7所示,被凹陷成波浪状地等间隔地形成。

在被卡合部69和卡合部68之间设置既定的间隙。被卡合部69具有与第1卡合部68a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69a、与第2卡合部68b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69b。第1被卡合部69a具有贯通孔69c,前述贯通孔69c能够供推压部68c插通,且比凸缘部68d直径小。第2被卡合部69b具有卡合于曳力板66的第2卡合凹部68e的第2卡合凸部69d。

如图8所示,推压部68c的推压方向的长度l1比贯通孔69c的推压方向的长度l2长。具体地,推压部68c的长度l1比贯通孔69c的长度l2至少长0.1mm。另外,在图8中,为了使间隙容易理解,将贯通孔69c的长度l2画得比实际的长度短。由此,出声环67与长度l1-l2的差即两者的间隙相应地,能够在轴向上相对于曳力板66移动。

如图9所示,出声环67的第2卡合凸部69d的周向的长度l4比曳力板66的第2卡合凹部68e的周向的长度l3短。具体地,第2卡合凸部69d的周向的长度l4比第2卡合凹部68e的周向的长度l3至少短0.1mm。另外,在图9中,为了使间隙容易理解,将第2卡合凸部69d的长度l4画得比实际的长度短。由此,出声环67与长度l3-l4的差即两者的周向的间隙相应地,能够在周向上相对于曳力板66移动。

(第2曳力部件)

第2曳力部件62如图3及图4所示,被配置于第1曳力部件61和第3曳力部件63之间。第2曳力部件62被配置于驱动齿轮31的齿轮部31a的内周侧,被设置成能够与驱动齿轮31一体地旋转。第2曳力部件62经由曳力盘65a被第1曳力部件61的曳力板66的推压部68c推压。第2曳力部件62在外周部具有至少1个第1卡合凸部62a,前述至少1个第1卡合凸部62a卡合于驱动齿轮31的多个第1卡合凹部31c。优选的是,第1卡合凸部62a比第1卡合凹部31c的个数少。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凹部31c的个数为4个,第1卡合凸部62a的个数为3个。

此外,第2曳力部件62具有打击销70能够穿过的穿过凹部62b。穿过凹部62b被设置于第2曳力部件62的外周部。详细地说,穿过凹部62b在第1卡合凸部62a卡合于第1卡合凹部31c的状态下,在能够与余下的第1卡合凹部31c相对的位置上,被设置于第2曳力部件62的外周部。例如,在第1卡合凹部31c被等间隔地配置的情况下,多个第1卡合凸部62a和穿过凹部62b被等间隔地配置。穿过凹部62b凹陷地形成为被容纳于容纳部件35的打击销70能够穿过。详细地说,穿过凹部62b凹陷地形成为容纳部件35及打击销70能够穿过。

(第3曳力部件)

第3曳力部件63被配置于第2曳力部件62和驱动齿轮31之间。第3曳力部件63经由曳力盘65b被第2曳力部件62推压。第3曳力部件63被配置于驱动齿轮31的齿轮部31a的内周侧,具有非圆形孔63a,前述非圆形孔63a经由曳力盘65,在内周侧能够与驱动轴30的第1卡止部30d一体旋转地卡合。第3曳力部件63经由曳力盘65c推压驱动齿轮31的圆板部31b。

(打击销)

打击销70被配置于容纳部件35。具体地,打击销70被相对于第1曳力部件61的出声部67a进退自如地装配于容纳部件35。

打击销70是金属制的部件,能够与出声部67a反复碰撞。例如,打击销70在驱动齿轮31及第1曳力部件61的相对旋转时,由于出声部67a及头部70a的干渉而发出声音。

打击销70具有能够抵接于出声部67a的头部70a、被连接于头部70a的轴部70b。

头部70a被以直径较大的方式设置于末端。头部70a被形成为子弹形状,末端部被圆化为例如球状。头部70a是能够卡合于出声凹部67b的大小。具体地,是能够进入至出声凹部67b的大小。头部70a被以从容纳部件35的容纳主体35a(后文说明)突出的方式配置。轴部70b被一体地形成于头部70a的基端。轴部70b被配置于容纳部件35例如容纳主体35a。轴部70b比头部70a的直径小,被设置成卡合于施力部件72。

(施力部件)

施力部件72将打击销70施力。施力部件72被配置于容纳部件35。详细地说,施力部件72是被配置于打击销70的轴部70b的外周侧的螺旋弹簧。施力部件72被以压缩状态配置于容纳部件35的底面36b(后文说明)和打击销70的头部70a及轴部70b的台阶70c之间。由此,施力部件72对打击销向出声部67a弹性施力。

借助打击销70、施力部件72、出声部67a,构成发声机构。被施力部件72向出声部67a施力的打击销70在被组装的状态下将第1曳力部件61向手柄2侧施力。

(曳力盘)

如图4所示,曳力盘65a被配置于第1曳力部件61和第2曳力部件62之间。曳力盘65b被配置于第2曳力部件62和第3曳力部件63之间。曳力盘65c被配置于第3曳力部件63和驱动齿轮31(圆板部31b)之间。曳力盘65d被配置于驱动齿轮31(圆板部31b)和棘轮90之间。曳力盘65a~曳力盘65d由例如毡(フェルト)、碳制品(カーボン)等部件构成。

(容纳部件)

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容纳部件35被装配于驱动齿轮31。详细地说,容纳部件35被装配于驱动齿轮31的圆板部31b。更详细地说,容纳部件35被装配于驱动齿轮31的圆板部31b的装配孔31g,例如4个装配孔31g的某一个。

具体地,如图7及图8所示,容纳部件35具有容纳主体35a(保持部的一例)、定位部35b、限制部35c。

容纳主体35a保持打击销70的轴部70b。即,在容纳主体35a上,容纳打击销70的轴部70b。容纳主体35a被形成于有底筒状。如图7及图8所示,容纳主体35a能够卡合于装配孔31g及第1卡合凹部31c。详细地说,容纳主体35a的底部侧被嵌合于装配孔31g,容纳主体35a的开口侧部分地卡合于第1卡合凹部31c。

如图7所示,容纳主体35a具有孔部36a。在孔部36a上,配置打击销70的轴部70b。此外,在孔部36a上,配置施力部件72。详细地说,孔部36a具有底面36b和内周面36c。在内周面36c及轴部70b之间配置施力部件72。此外,施力部件72的两端部分别抵接于在底面36b和打击销70的头部70a及轴部70b的台阶70c。

如图3、图7、及图8所示,定位部35b用于将容纳主体35a在轴向及径向上定位。定位部35b被一体地形成于容纳主体35a。定位部35b从容纳主体35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详细地说,定位部35b从容纳主体35a的外周面向周向(参照图7)及径向内侧(驱动轴30侧;参照图8)突出。

这里,在容纳主体35a被装配于装配孔31g及第1卡合凹部31c的状态下,在定位部35b处被在轴向上设置的面(从手柄2离开的面)接触于装配孔31g的周围的圆板部31b的壁面。并且,在定位部35b处被在径向外侧设置面接触于齿轮部31a的内周面。由此,进行容纳主体35a的轴向的定位及止转。

限制部35c限制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限制部35c构成为能够在周向上限制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如图7所示,限制部35c被一体地形成于容纳主体35a。如图8所示,限制部35c能够卡合于第1卡合凹部31c。详细地说,限制部35c部分地卡合于第1卡合凹部31c。

具体地,如图7所示,限制部35c具有一对突出部35d。一对突出部35d分别以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方式,在轴向上从容纳主体35a突出。详细地说,一对突出部35d分别以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方式,在轴向上从容纳主体35a的外周部及定位部35b突出。

一对突出部35d分别具有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相对面35e。在各相对面35e之间配置打击销70的头部70a。各相对面35e在周向上与打击销70的头部70a相对。详细地说,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基端部(轴部侧的部分)在周向上与各相对面35e相对。各相对面35e从出声部67a观察(在轴向上观察),实质上形成为圆弧状。详细地说,从出声部67a观察,以各相对面35e的曲率与打击销的最外部形状的曲率实质上相同的方式,形成各相对面35e。

在各相对面35e和打击销70的头部70a之间,设置有既定的间隙。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打击销70的头部70a能够在周向上移动。换言之,在打击销70的头部70a抵接于一对相对面35e的某一方的情况下,通过该抵接,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即头部70a向周向的移动被限制。

在这样的结构中,打击销与驱动齿轮31联动地旋转,驱动轴30及第1曳力部件61借助反转防止机构55被禁止反转。因此,若通过曳力装置23的工作,驱动轴30和驱动齿轮31相对旋转,则打击销70反复进行相对于第1曳力部件61的出声部67a的碰撞来发声。

<双轴承绕线轮的动作>

接着,对该双轴承绕线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卷绕钓线时,将手柄2在卷线方向上转动。手柄2的旋转从驱动轴30经由曳力装置23被传递至与驱动轴30联动的驱动齿轮31及小齿轮32。小齿轮32的旋转借助离合器机构21被传递至与小齿轮32嵌合的卷筒轴16,卷筒12旋转,将钓线卷绕。该驱动轴30的旋转也经由第1齿轮部件50及第2齿轮部件51被传递至螺杆46。通过螺杆46的旋转,匀绕机构18的钓线引导部47沿卷筒轴16往复运动。通过该往复运动,在卷筒12上大致均匀地卷绕钓线。

另一方面,在将钓线放出时,操作离合器杆17,借助离合器控制机构22使离合器机构21呈脱离状态(离合器切断状态)。由此,卷筒轴16和小齿轮32的嵌合被解除,即使由于钓线的放出,卷筒12旋转,该旋转也不会被传递至旋转传递机构19及驱动轴30。

<曳力装置的动作>

接着,对曳力装置23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钓起鱼时,钓线被施加张力。由此,对卷筒12作用欲在放线方向上旋转的转矩。但是,借助由于星型曳力装置3的紧固(締め込み)而压缩的盘形弹簧57,驱动齿轮31被向棘轮90侧推压,所以在作用于卷筒12的转矩较小时,驱动齿轮31和驱动轴30不能相对旋转。并且,驱动轴30被反转防止机构55以不向放线方向旋转的方式阻止,所以与驱动齿轮31联动的卷筒12也不向放线方向旋转。

若施加于钓线的张力变高,施加于卷筒12的转矩变大,则驱动齿轮31及第2曳力部件62在相对于第1曳力部件61、第3曳力部件63及棘轮90滑动的同时在放线方向上旋转。由此,卷筒12也在放线方向上旋转。这样,若作用于卷筒12的转矩超过既定的值,对钓线施加过大的张力,则曳力装置23工作,卷筒12在放线方向上旋转,保护钓线免受过大的张力的影响。

在钓起鱼时,卷筒12如上所述地在放线方向上旋转时,借助发声机构产生声音。若驱动轴30和驱动齿轮31相对旋转,则与驱动轴30联动地旋转的第1曳力部件61的出声凹部67b、和与驱动齿轮31联动地旋转的打击销70干渉,产生咔哒声。该咔哒声由向被等间隔地配置的出声凹部67b施力的打击销70的头部70a间歇地抵接而产生。

<总结>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所述地表示。

(1)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限制驱动齿轮31和驱动轴30的相对旋转。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具备第1曳力部件61、打击销70、容纳部件35。第1曳力部件61被构成为能够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且能够被星型曳力装置3推压。第1曳力部件61具有与驱动齿轮31相对的出声部67a。打击销70具有能够抵接于出声部67a的头部70a、及被连接于头部70a的轴部70b。打击销70在驱动齿轮31及第1曳力部件61的相对旋转时,由于出声部67a及头部70a的干渉发出声音。容纳部件35被装配于驱动齿轮31。容纳部件35具有容纳主体35a和限制部35c,前述容纳主体35a保持打击销70的轴部70b,前述限制部35c限制头部70a的移动。

在该曳力装置23中,容纳部件35的容纳主体35a将打击销70的轴部70b保持。此外,容纳部件35的限制部35c将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限制。通过这样地构成,即使驱动齿轮31和第1曳力部件61的出声部67a的间隔变大,在驱动齿轮31及第1曳力部件61的相对旋转时,借助容纳部件35的限制部35c,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也被限制。因此,打击销70的轴部70b难以从容纳部件35的容纳主体35a脱离。即,在该曳力装置23中,能够在曳力工作时将打击销70可靠地保持。

(2)优选的是,在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中,容纳主体35a具有孔部36a。该情况下,打击销70的轴部70b被配置于容纳主体35a的孔部36a。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打击销70的轴部70b可靠地保持。即,在该曳力装置23中,在曳力工作时能够将打击销70可靠地保持。

(3)优选的是,在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中,限制部35c构成为能够将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在周向上限制。通过这样地构成,在驱动齿轮31及第1曳力部件61的相对旋转时,借助限制部35c,能够将周向的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可靠地限制。

(4)优选的是,在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中,限制部35c具有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一对相对面35e。该情况下,打击销70的头部70a被配置于一对相对面35e之间。通过这样地构成,在驱动齿轮31及第1曳力部件61的相对旋转时,借助一对相对面35e,能够将周向的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可靠地限制。即,在该曳力装置23中,能够在曳力工作时将打击销70可靠地保持。

(5)优选的是,在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中,限制部35c具有一对突出部35d。该情况下,一对突出部35d以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方式从容纳主体35a突出。一对突出部35d分别具有在周向上互相相对的相对面35e。

通过这样地构成,在驱动齿轮31及第1曳力部件61的相对旋转时,借助一对突出部35d即一对相对面35e,能够将周向的打击销70的头部70a的移动可靠地限制。即,在该曳力装置23中,在曳力工作时能够将打击销70可靠地保持。

(6)优选的是,在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中,还具备施力部件72,前述施力部件72对打击销70向出声部67a施力。该情况下,施力部件72被配置于容纳主体35a。通过这样地构成,在驱动齿轮31及第1曳力部件61的相对旋转时,能够借助施力部件72使打击销70与出声部67a可靠地干渉。

(7)优选的是,在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23中,容纳主体35a具有孔部36a。该情况下,打击销70的轴部70b被配置于容纳主体35a的孔部36a。施力部件72被配置于打击销70的轴部70b及容纳主体35a的孔部36a之间。通过这样地构成,在不用在轴向上特別地准备用于配置施力部件72的空间的情况下,能够使其发出清楚明确的声音。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种种改变。特别是,本说明书所写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合。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金属制的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曳力装置可以被装配于所有的双轴承绕线轮的驱动轴的曳力装置采用。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出声部67a具有多个出声凹部67b的情况的例子,但出声部67a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若打击销70是通过出声环67和驱动齿轮31的相对旋转反复进行碰撞的结构,则也可以是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突出来形成的多个出声凸部。此外,出声凹部67b的形状不限于波浪状,也可以凹陷成例如球状、三角形、或矩形来形成。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曳力部件61构成为具有曳力板66和出声环67这两个部件,前述曳力板66具有推压部68c,前述出声环67具有出声部67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一个第1曳力部件61上设置出声部67a。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传递转矩变大,在曳力装置23上设置有第2曳力部件62和第3曳力部件63,但也可以不设置这些曳力部件。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个打击销70,但也可以将打击销70设置多个(例如两个)。该情况下,设置多个容纳部件35,将容纳部件35装配于装配孔31g,将打击销70容纳于该容纳部件35即可。该情况下,也可以使各个打击销70在不同的旋转位相上发声。例如,也可以设置成出声环的出声凹部的个数不能用打击销70的个数除尽的数。此外,也可以将第1卡合凹部及装配孔的位相改变成多个打击销70不同时发声的位置。由此,打击销70的发声周期变短。进而,也可以使多个打击销70同时发声来使音量变大。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容纳部件35与驱动齿轮31分体地设置,所以如上所述,设置多个打击销70较为容易。

附图标记说明

3  星型曳力装置

23 曳力装置

30 驱动轴

31 驱动齿轮

35 容纳部件

35a 容纳主体

35c 限制部

35d 突出部

35e 相对面

36a 孔部

61 第1曳力部件

67a 出声部

70 打击销

70a 头部

70b 轴部

72 施力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