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1455阅读:14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医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统计,全世界新发生的癌症病人为1000万人,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00~700万之间,平均占死亡总数的12%。在居民常见死亡原因中在发达国家居第一位(占总死亡数的22.3%),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占总死亡数的9.5%)。在我国,每年新发生的癌症病人约160万,死于癌症的约130万。我国1997年肿瘤死亡率在城市为136/10万人口,占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农村为108/10万,居第二位。其中最重要的癌症是肺癌、胃癌、乳腺癌、大肠癌、口腔癌、肝癌、宫颈癌和食管癌。肿瘤对患者身体上造成的痛苦、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因此,WHO和我国政府已将癌症列为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之一。

肿瘤转移(metastasis)是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播散到远隔器官的过程,是肿瘤恶性的最本质表现。尽管目前对肿瘤的手术、化疗、放疗、非手术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未能阻止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有确切证据表明,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而且转移通常早期发生。因此,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综合作用的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大量研究证实:新生血管既是恶性肿瘤快速增长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亦是恶性肿瘤向远处转移的一个主要步骤和渠道,肿瘤转移的每一步都与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预防和控制肿瘤转移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以肿瘤血管形成为靶点的抗转移研究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寻找新的高效低毒血管生成抑制剂已成为当前抗转移药物研究的重点课题。

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医药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特点,恰恰弥补了西药单一成分单一作用靶点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根治效果的缺点,为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制提供了一个天然药库。因此,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的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开发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转移途径的中药新药,对于控制肿瘤侵袭、转移,改善患者预后及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扶正活血、解毒散结、熄风止移之功效。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黄芪45~60份、女贞子15~30份、半夏10~15份、陈皮10~15份、鸡内金10~18份、生薏苡仁18~30份、半枝莲20~30份、莪术20~30份、全蝎10~15份、皂角刺10~15份、生牡蛎30~60份、鳖甲10~20份、钩藤10~15份、炙甘草6~10份。

制备方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还可以制备成中药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散剂、丸剂等剂型。

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本发明中药方的主旨是防治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本发明人认为肿瘤是一全身性疾病,转移是其全身化的具体表现;正气亏虚,正不抑邪是肿瘤转移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转移的气虚血瘀、痰毒流注、风痰阻络的病机学说,转移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正气亏虚,邪毒内蕴,虚风内动,风挟痰毒,流注经络,瘀而成积。临床用药必从虚、瘀、毒、痰、湿、风等方面入手,方能疗效显著。

因此,本发明重用黄芪、女贞子为君药。肿瘤术后患者多见气、血、阴、阳亏虚,黄芪为君,可大补元气,益肺健脾病。久及肾,肾精亏虚,女贞子滋阴补肾,可补肾中真阴,元气得复,则病症自除。黄芪、女贞子二药相配,共奏调理气血阴阳,扶正培本之功。臣药以半枝莲、莪术、皂角刺、牡蛎、鳖甲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全蝎、钩藤以毒攻毒、熄风通络。佐以半夏、陈皮、鸡内金、生薏苡仁,健脾燥湿、化痰散结。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具体地,本发明方中各原料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黄芪功专补气,益肺健脾,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其根本在于其补气益气的功能,自古以来为扶正之要药。现代研究证实黄芪的作用:1增强免疫功能2对干扰素的作用3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4促进机体代谢5改善心功能6降压作用7保肝作用8调节血糖9抗菌及抑制病毒作用10激素样作用。

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半枝莲:辛、苦,寒。归肺、肝、肾经。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水肿,黄疸。

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燀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皂角刺:性味辛,温。归肝、胃经。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牡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症瘕痞块。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鳖甲:咸,微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癓瘕,久疟疟母。

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陈皮:苦、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胃消食,涩精止遗。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

生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药物组方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转移复发作用,且显著延长肿瘤术后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其作用通过减少肿瘤及其间质MVD,抑制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MMP-9的表达,下调突变型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提高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基因表达,改善机体高粘、高凝状态,保护机体免疫系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等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机制来实现。

下面结合血清药理学实验、动物体内实验、临床研究(后附临床案例),对本发明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一、研究目的

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新生血管既是恶性肿瘤快速增长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亦是恶性肿瘤向远处转移的一个主要步骤和渠道,肿瘤转移的每一步都与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预防和控制肿瘤转移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研究根据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正虚血瘀、邪毒流注、风痰阻络”之病机特点,拟定“扶正活血、解毒散结、熄风通络”之该药物组方。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角度阐明该药物组方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及抑瘤抗转移作用与机制,为今后该药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基础研究

1体外实验(血清药理学实验)

1.1本发明药物组方含药血清、正常鼠血清的制备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含药血清组每日给予本发明药物组方水溶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3ml/次,3次/日灌胃,空白血清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第3天,腹主动脉采血,无菌分离血清,经56℃、30分钟灭活处理,滤膜过滤除菌后分装,置-20℃冰箱保存备用。

1.2体外细胞培养

参照韩锐主编《抗癌药物研究与实验技术》。高转移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PG细胞株2×105/ml接种于含10%小牛血清和1%的青霉素、链霉素RPMI1640培养液,37℃,5%饱和湿度下培养,细胞贴壁生长,隔日传代一次,培养24小时至细胞生长旺盛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正常鼠血清、该药物组方含药血清、CTX进行试验。

1.3观察项目:

①对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参照Peter等介绍的方法略加改进,在解剖显微镜下计数尿囊膜血管的分枝点数量。血管指数=药物处理过的分枝点/未处理过的分枝点。

②用MTT还原法采用酶标仪检测该药物组方对PG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

③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药物对PG细胞株细胞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④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PG细胞株bFGF、MMP-9、P53基因、nm23基因、细胞周期及诱导凋亡的影响。

2动物体内实验

2.1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Lewis肺癌移植瘤及自发性血道转移模型的建立:取小鼠Lewis肺癌细胞悬液0.2ml(浓度为1×107/ml)接种于近交系C57BL/6小鼠右腋窝皮下,第14日观察局部肿瘤生长情况。手术组:Lweis肺癌瘤细胞悬液接种于C57BL/6小鼠右下肢大腿肌肉处,第六日,在瘤体上侧无菌操作切除带瘤肢体,第21日观察肺转移情况、。

H22肝癌(腹水型)移植瘤及实验性血道、淋巴道转移模型的建立:取小鼠H22肝癌细胞悬液0.2ml(2×106个)接种于昆明种小鼠右腋窝皮下。观察H22肝癌实验性肺转移时,小鼠尾静脉注射0.2ml(2×106个)瘤细胞。淋巴结转移模型:取瘤细胞悬液0.05ml(浓度为1×108/ml,含瘤细胞数5×106个),接种于近交系昆明种小鼠左后肢脚掌皮下。

2.2分组及治疗

分五组①NS组:灌服生理盐水②该药物组方小剂量组:该药物组方按40g/kg体重每日灌服③该药物组方大剂量组:该药物组方按60g/kg体重每日灌服④CTX组:CTX按30mg/Kg体重隔日腹腔注射×6⑤该药物组方小剂量+CTX组:用法同上。

2.3观察项目

观察药物对Lewis肺癌小鼠、H22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血道和淋巴道转移、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免疫器官的保护作用等的影响。

(二)临床研究

1病例纳入标准

(1)本研究选择肺癌、胃肠癌、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2)具有病理学、细胞学诊断依据且组织学分型明确者;(3)临床分期Ⅱ~Ⅲ期者(UICC国际TNM分期标准),且均为手术后病人(以行根治术为主者);(4)术后3个月内,且未行放疗、化疗及BRM等治疗者;(5)无远处转移及复发征象者;(6)卡氏(Karnofaky)评分[23]在60分以上者;(7)无严重的心、肝、脑、肾等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者。

排除标准为:(1)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者;(2)不愿意参加临床试验者。

全部病例共95例,其中男42例,女5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57.63岁,其中40岁以下者14例,40~60岁者59例,60岁以上者22例。肺癌33例,胃肠癌28例,乳腺癌34例,。

2分组方法

按研究计划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胃肠癌、乳腺癌(ABC)3组,按病种分组后再以随机方法(随机表法)分别分为对照组(单用化疗)和观察组(该药物组方加化疗)。

3治疗方法

(1)对照组(单纯化疗):化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组:用CAP或NP方案;每4周为一周期,共3~6周期。

胃肠癌组:用DLF或ELF或HDLF方案;每4周为一周期,共3~6周期。

乳腺癌用CMF或CAF方案:每4周为一周期,连续治疗6周期

(2)观察组(本发明药物组方加化疗):本发明药物组方由山东省立医院制剂室加工生产,每包9g(相当于生药80g)。患者每次服1包,日3次,每月为一疗程。同时配合对照组方案化疗。连续服用至少三个疗程。

4观察指标

4.1一、二年远处转移、复发情况观察。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影象学检查等检查各部位情况,分别观察治疗1、2年内出现远处转移(肺、肝、脑、骨、肾上腺、肾、心包、皮下组织等部位)及原位复发情况。

4.2一、二年生存率观察。

4.3近期疗效性观察。

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K、S评分)、体重、主要症状、外周血中VEGF含量、免疫指标、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

4.4不良反应观察

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变化情况,毒副反应评定参照WHO(1979)抗癌药物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表现和分度标准进行评定。

5.统计方法

所有实验与临床研究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为t检验、x2检验、Ridit分析、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基础研究

1体外实验(血清药理学实验)

1.1对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实验

对照组CAM血管分布均匀,无血管迂曲、中断现象,本发明药物组方含药血清组可见无血管区,圆形鸡胚尿囊膜产生血管回避区域,血管生成明显减少。镜下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鼠血清组、低药组、高药组CAM血管指数分别为85.78±10,82.55±12.17,44.29±8.52,30.93±7.35,该药物组方含药血清低药组、高药组对CAM血管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

表1 本发明药物组方含药血清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1

1.2对PG细胞细胞毒作用的观察

该药物组方含药血清对PG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随药血清浓度提高、作用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

1.3对PG细胞VEGF、bFGF、MMP-9表达的影响

人肺癌PG细胞VEGF、bFGF、MMP-9表达水平较高,正常鼠血清对PG细胞VEGF、bFGF、MMP-9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该药物组方含药血清能显著下调PG细胞VEGF、bFGF、MMP-9表达水平,且随药血清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单纯化疗对PG细胞VEGF、bFGF、MMP-9表达水平亦有显著下调作用,而化疗与该药物组方合用对抑制PG细胞VEGF、bFGF、MMP-9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

表2 对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PG细胞VEGF的表达的影响

注:Q检测:与小牛血清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P﹤0.01

表3 各组对bFGF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Q检测 注:与对照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P﹤0.01

表4 各组对MMP-9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Q检测 注:与对照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P﹤0.01

1.4对PG细胞P53基因、nm23基因表达的影响

人肺癌PG细胞P53基因表达水平较高,nm23基因表达水平较低。正常鼠血清对PG细胞P53基因nm23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该药物组方含药血清能显著下调PG细胞P5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m23基因表达水平,且随药血清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作用增强,单纯化疗亦有一定的作用,而化疗与该药物组方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表5 各组对P53表达的影响

Q检测 注:与对照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P﹤0.01

表6 各组对nm23基因表达的影响

Q检测 注:与对照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P﹤0.01

1.5对诱导PG细胞凋亡的影响该药物组方含药血清可作用于肿瘤细胞G1/S节点,使肿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通过启动凋亡机制阻止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其诱导凋亡作用随药血清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表7 该药物组方含药血清对PG细胞周期的影响

2动物体内实验

2.1对局部肿瘤的影响

H22肝癌、Lewis肺癌各治疗组瘤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该药物组方与CTX合用有明显增效作用。

表8 本发明药物组方对Lewis肺癌小鼠体内抑瘤作用结果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2.2对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

各用药组H22肝癌、Lewis肺癌小鼠肿瘤及其间质微血管面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CTX组比,该药物组方大剂量组、该药物组方小剂量+CTX组MVD值显著低于CTX组,(P﹤0.01)。

表9 H22肝癌、Lewis肺癌肿瘤组织平均血管密度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1

2.3对肿瘤VEGF表达的影响

各用药组VEGF阳性细胞面密度值、平均灰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该药物组方大剂量组、该药物组方小剂量+CTX组显著低于CTX组,(P﹤0.05,P﹤0.01)。

表10 H22肝癌、Lewis肺癌肿瘤组织VEGF表达平均面密度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P﹤0.01 与CTX组比*P﹤0.05 **P﹤0.01

表11 H22肝癌、Lewis肺癌肿瘤组织VEGF表达平均灰度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P﹤0.01

2.4对Lewis肺癌、H22肝癌血道转移的影响

各用药组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转移瘤生长指数、原发瘤瘤重均低于对照组;艾小+CTX组肺转移灶数、原发瘤重显著小于CTX组(P﹤0.05);艾大组、艾小+CTX组肺转移抑制率、肺转移瘤生长抑制率显著优于CTX组。

表12 该药物组方对H22肝癌小鼠实验性肺转移的影响

注:Q检测 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1

表13 该药物组方对Lewis肺癌小鼠自发性肺转移的影响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2.5对H22肝癌小鼠淋巴道转移的影响

各用药组对H22肝癌爪垫移植小鼠肺、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灶(个)数均低于对照组;艾小+CTX组肺转移灶数显著小于CTX组(P﹤0.01),艾大组、艾小+CTX组淋巴结转移个数显著小于CTX组(P﹤0.01),且肺、淋巴结转移程度明显减轻;

表14 本发明药物组方对H22肝癌小鼠淋巴道转移模型肺转移的影响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1

表15 本发明药物组方对H22肝癌小鼠淋巴道转移模型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1

2.7对Lewis肺癌小鼠术后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各用药组对小鼠Lewis肺癌术后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转移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艾小+CTX组肺转移灶数显著低于CTX组(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各组所取淋巴结经组织病理学连续切片观察未见淋巴结转移。

表16 本发明药物组方对小鼠Lewis肺癌术后肺转移的影响

Q检测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 与CTX组比*P﹤0.05

2.8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该药物组方能增加荷瘤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小剂量该药物组方组增加明显(P<0.05);CTX组能显著降低胸腺指数、脾脏指数(P<0.05~0.01);小剂量该药物组方与CTX合用,能对CTX所致荷瘤小鼠胸腺、脾脏萎缩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二)临床研究

1.对肿瘤术后患者1、2年转移及复发的影响

肺癌观察组1、2年转移复发率分别为10.00%、2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46%、61.54%(P均<0.01);总观察组1、2年转移复发率分别为6.67%、16.67%,,显著低于总对照组的28.57%、48.57%(P<0.05~0.01);提示该药物组方有显著的抗转移、抗复发作用。

表17 本发明药物组方对肿瘤术后患者转移及复发的影响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P值由“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算出)

2.对肿瘤术后患者1、2年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54.29%(P﹤0.05、P﹤0.01)。提示该药物组方配合化疗能显著提高肿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

表18 本发明药物组方对肿癌术后患者生存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P值由“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算出)

3.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k.s)评分

生活质量提高、稳定、降低观察组分别为45.00%、36.67%、18.33%,对照组分别为28.57%、28.57%、42.8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9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

注:Ridit分析,U=2.3574 ▲P﹤0.05 R观察=0.5429 R对照=0.6781

4.治疗前后体重的变化

观察组上升、稳定、降低分别为55.00%、33.33%、11.67%,对照组分别为25.71%、34.29%、40.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0 治疗前后体重的变化

注:Ridit分析,U=2.1857 P﹤0.05 R观察=0.5681 R对照=0.7041

5.治疗前后临床主症变化

观察组改善、稳定、加重分别为54.29%、31.43%、14.29%,对照组分别为28.00%、30.00%、42.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1 治疗前后临床主症的变化比较

注:Ridit分析,U=1.8781 P﹤0.05 R观察=0.5681 R对照=0.7041

6.治疗前后外周血中VEGF含量的变化

治疗后各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VEGF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肺癌观察组治疗后23.87±12.82pg/ml较治疗前31.59±11.59pg/ml显著降低(P﹤0.05)。

表22 治疗前后外周血中VEGF含量的变化(pg/ml)

注:t检测 与治疗前比较▲P﹤0.05

7.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CD3、CD4、CD4/CD8均不同程度低于正常值,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进一步下降(P﹤0.05)。提示化疗有进一步抑制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副作用,而该药物组方能减轻化疗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损伤。

表23 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

注:t检测 与治疗前比较▲P﹤0.05

8.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流变指标大多处于正常值的较高范围或超出正常,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变形指数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而对照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0.01)。

表24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注:t检测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9.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WBC、HGB、PLT下降程度轻,例数少,对照组WBC降低明显,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GB、PLT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心、肝、肾功能损害较轻,以Ⅰ级损害为主,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表25 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四、研究结论

“正虚血瘀、邪毒流注、风痰阻络”为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的病机特点,“扶正活血,解毒散结、熄风通络”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转移的治疗法则。该药物组方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转移复发作用,且显著延长肿瘤术后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其作用通过减少肿瘤及其间质MVD,抑制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MMP-9的表达,下调突变型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提高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基因表达,改善机体高粘、高凝状态,保护机体免疫系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等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机制来实现。

附临床案例:

(1)肺癌例:李xx,女,65岁。

初诊:咳嗽、咳痰、右胸痛6个月,胸部CT示:右肺癌并纵膈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示:右肺腺癌,低-中分化。术后已行培美曲塞+顺铂方案化疗四周期。现化疗后20余天,诉轻度咳嗽,少痰,无胸痛,乏力,有时气喘憋闷,纳差,二便正常,眠可。既往体健。

望闻切诊:一般可,神清语利,面色无华。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心(-),右肺呼吸音略低,罗音(-),肝脾(-)。舌质瘀暗,苔黄,脉弦涩。

中医辨证:肺气不足,气滞血瘀,瘀毒内结。

西医诊断:右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后。

治法:扶正活血,化瘀散结,解毒抗癌;

黄芪45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5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补骨脂3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再诊:咳嗽仍重,时咳白痰,食眠二便可,苔黄,脉细弦数。

上处方酌加:贝母15g,桔梗10g,全瓜蒌30g。

多次复诊:以中药抗肿瘤治疗为主,养肺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法,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加减:少气喘促,干咳,加西洋参3g,紫苑15g,沙参20g;咳嗽痰黄,舌红脉滑,加金荞麦15g,胆南星10g,前胡10g;久病体虚无力,加枸杞子15g,白术20g,薏仁米30g。

坚持服药近3年余,根据症状上方加减,定期复查肿瘤情况,病情稳定,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饮食二便正常,生活正常。

(2)肺癌例:郑xx,男,66岁。

初诊:患者因“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五月余,加重1月”就诊,查胸部CT示:右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不同意手术,因此行伽马刀治疗,共13次,伽马刀治疗期间体重下降5kg,进一步检查发现右肾占位,肿瘤转移不除外。初诊症见:咳嗽,以干咳为主,无明显胸闷、胸痛,舌质红,苔黄厚腻。诊其为:肺积,肺阴亏虚,瘀毒内阻。患者老年男性,年老体弱,气阴两虚,肺阴亏虚则无法上荣,致咳嗽,以干咳为主,舌质红;综观四诊,患者证属肺阴亏虚,瘀毒内阻之证。

治法:滋补肺阴,化瘀解毒处方: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百合30g,贝母15g,杏仁15g,黄芩9g,仙鹤草18g,枣仁30g,夜交藤30g,莪术30g,半枝莲30g,丹参10g,阿胶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14剂,咳嗽较前好转,效不更方,考虑到患者伽马刀治疗后,血象较低,因此中药治疗方仍以前方为底,适量加减,以改善症状。处方: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百合30g,贝母15g,鸡内金30g,焦三仙各15g,败酱草30g,枣仁30g,夜交藤30g,龙葵30g,丹参10g,红枣7枚,阿胶15g,黄芩9g,水煎服,日1剂。

多次复诊:先以治疗放疗副反应为主,上方为主加减。后以中药抗肿瘤治疗为主,扶正活血、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法,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症状变化酌情加减:少气喘促,干咳,加西洋参3g,紫苑15g,沙参20g;咳嗽痰黄,舌红脉滑,加金荞麦15g,薏苡仁30g,前胡10g;肿瘤增大,胸痛咳嗽,加土鳖虫6g,露蜂房10g,石见穿15g;久病体虚无力,加白术15g,枸杞子15g,鸡血藤30g。

配合中成药复方斑蝥胶囊、参一胶囊、金龙胶囊等。

坚持服药6年余,根据症状上方加减,复查肺、肾占位为放疗后改变,肿瘤变化不明显。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饮食二便正常,生活自理,带瘤生存多年至今。

(3)肺癌例:王x,女,55岁。

初诊:患者“咳嗽痰中带血1月”,胸部CT可见右上肺占位,行手术切除,病理示:右肺上叶小细胞癌,肿物大小4.5×4×3cm,累及胸膜,支气管断端净,淋巴结:支气管0/3,叶间0/2,免疫组化:CD56(+),Syn(+),ek局灶(+),LCA(—),术后恢复尚好,术后1月始住院行EP方案化疗:VP16 100mg×5;DDP 40mg×3。消化道副反应Ⅲ度,骨髓抑制Ⅱ度,经中西药物对症治疗好转,现化疗后2周期,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查NSE18ng/ml,胸片示:纵隔右上条索状影,准备继续化疗。

刻下症,咳嗽,少痰,纳差,面色萎黄少华,动则气短乏力,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数。诊其为:肺积术后气阴两虚,余热未尽(小细胞肺癌)。患者老年女性,有慢性肺病病史20余年,肺气本虚,邪气乘虚而入,留恋日久,化瘀化痰,蕴阻于肺而成肺积,术后及化疗后正气更伤,气虚血虚则机体失养,故本病总为气阴两虚,余毒未尽之证。患者化疗副反应较重,因此中药以减轻化疗副反应为主,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法,适量加减,中西医结合,对症处理。

处方如下:黄连6g,木香1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干姜6g。竹茹20g。焦三仙45g。前胡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7剂,症状有好转,考虑到患者血象较低,因此中药改为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法。处方:炙黄芪40g,当归10g,党参20g,二冬各15g,黄精20g,鸡血藤30g,金荞麦10g,内金15g,焦三仙各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竹茹20g,蛇舌草20g,鸦胆子6g,7剂,水煎服,日1剂。

多次复诊:患者确诊肺癌已近6年,前半年化疗为主,配合中药,较顺利完成疗程,肿瘤得到控制。近5年坚持中药治疗为主,辨证汤剂与抗肿瘤中成药配合应用。中药抗肿瘤治疗以扶正活血、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法,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症状变化酌情加减:少气喘促,干咳,加百合20g,白术10个,紫苑15g,沙参20g;咳嗽痰黄,舌红脉滑,加金荞麦15g,浙贝母10g,前胡10g;肿瘤增大,胸痛咳嗽,加卷柏10g,土鳖虫6g,露蜂房10g,石见穿15g;久病体虚无力,加枸杞子15g,薏苡仁30g,鸡血藤30g。

坚持一直服用中药5年余至今,根据症状上方加减,经常复查病情无复发及转移,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已恢复了部分工作,生活质量较好。

(4)乳腺癌,刘xx,女,60岁。

初诊:体检时乳腺检查触及左乳肿物,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行乳腺肿物切除术,病理提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遂在全麻下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ER(-)、PR(-)。术后行常规化疗,化疗方案为TC。

刻下患者饮食可,大小便正常,眠可,此为老年女性,体质亏虚,加之年老,手术后,目前化疗后2个月,属痰瘀互结之证。察其:舌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治法:化痰清热,解毒散结。处方如下:生地15g,山萸肉15g,鸡血藤20g,仙灵脾15g,生芪20g,仙鹤草20g,知母10g,郁金10g,蒲公英20g,露蜂房10g,首乌20g,山慈菇10g,半枝莲20g,枸杞子15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后自诉较前稍好转,体力有增,效不更方,方药略有增减,去仙鹤草,夏枯草,加用苦参、焦三仙,加强抗肿瘤作用,同时需顾护患者胃气。

化疗期间一直服用中药,上方加减,副反应不明显,化疗顺利完成。中药健脾舒肝、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为法,处方如下: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20g,柴胡10g,黄芩10g,石见穿15g,八月扎15g,半枝莲20g,山慈菇10g,猫爪草10g,炙鳖甲15g,干蟾皮9g,莪术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日1剂。

多次复诊:化疗完成后,长期中药治疗为主,以扶正活血、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法,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白芷10g、川芎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症状变化酌情加减:易疲乏,纳呆食少,便溏,加太子参15g,白术20g,山药30g;急躁易怒,眠差,多虑,加栀子10g,夜交藤20g,合欢皮20g;酌情滋补肝肾,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

配合中成药西黄丸、复方斑蝥胶囊、参一胶囊等。

坚持服药6年余,根据症状上方加减,多次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饮食二便正常,病情稳定多年。

(5)乳腺癌:黄××,女,59岁。

初诊:无意发现左乳肿物4月余,乳头凹陷,逐渐长大,初诊为乳腺癌,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转移3/12”,手术恢复好,术后行化疗一程,药用TP方案化疗。现精神好,饮食二便正常,眠可,但夜尿频,无尿痛。舌质暗红,苔薄,脉沉细。中医辨证:余毒未清,脾肾不足。立法:解毒化瘀,健脾益肾,处方如下:蒲公英20g,黄芩9g,山慈姑9g,土贝母15g,莪术9g,半枝莲30g,鸡血藤30g,陈皮9g,白术9g,茯苓9g,木香9g,焦三仙各9g,益智仁9g,枸杞子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再诊:化疗期间,随症加减。睡眠差,心烦,苔薄黄,脉沉细。上方加炒栀子9g、枣仁20g;尿频,加车前子15g薏仁米30g。

复诊:睡眠好转,小便频好转,左上肢有时酸痛,苔薄,脉沉细。该方如下:蒲公英20g,鸡血藤30g,炒陈皮9g,白术9g,茯苓9g,焦三仙各15g,桂枝9g,海风藤30g,丝瓜络9g,女贞子15g,山慈姑9g,半枝莲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多次复诊:化疗顺利完成,之后长期中药治疗为主,中药法拟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解毒化瘀为主,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白芷10g、川芎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症状变化酌情加减:易疲乏,纳呆食少,加太子参15g,白术20g,腰背疼痛加桂枝5g、海风藤20g、杜仲15g;急躁易怒,眠差,多虑,加夜交藤20g,合欢皮20g;酌情滋补肝肾,加当归10g,枸杞子15g。

配合三苯氧胺10mg Bid服5年。

坚持服中药6年以上,根据症状上方加减,多次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饮食二便正常,病情稳定多年,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6)胃肠癌:路某,女,55岁。

初诊:患者于1年前经常会出现腹胀,腹痛,以上腹部钝痛为主,且时有呃逆,未予以特别注意,后患者渐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上腹部可以触及硬肿块,入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胃低分化腺癌,穿透肌层达浆膜层,淋巴结转移11/22,术后恢复可,术后1月行全身化疗,奥沙利铂、希罗达化疗2周期。

现自觉食欲不振,进食少,疲乏无力,察其:面色萎黄无华,舌红苔薄,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诊脉沉细。患者证总属脾胃虚弱,治法:健运脾胃,解毒散结。方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如下: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内金20g,广木香6g,黄连6g,焦三仙各15g,生苡米20g,阿胶10g,龙眼15g,当归10g,枸杞子15g,鳖甲15g,菟丝子15g,鸡血藤30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患者体力较前好转,进食稍多,但大便稀薄,不成形,喜热饮,苔薄,脉细弦.更方如下: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广木香9g,焦三仙各15g,内金20g,生苡米30g,红枣2枚,鸡血藤30g,阿胶15g,山慈菇10g,合欢皮10g,半枝莲20g,肉蔻15g,水煎服,日1剂。

患者继续化疗10个周期,配合服用以上中药加减,过程顺利,调整饮食二便基本正常,无其他化疗副反应,一般状况良好。

多次复诊:化疗后,一直以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法,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地榆15g、败酱草15g、红藤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症状变化酌情加减:疲乏无力,纳呆食少,加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薏米30g;大便溏薄,或便频腹泻,加黄柏10g,芡实20g,山药20g;抗肿瘤防肿瘤复发转移,加藤梨根10g,土鳖虫9g,露蜂房10g,蛇舌草20g;久病体虚无力,加太子参20g,当归10g,枸杞子15g。

坚持服药多年,根据症状上方加减,定期复查肿瘤情况,患者属胃癌晚期,术后1年复发转移,中药治疗为主,虽病情在缓慢进展,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饮食二便尚正常,生活基本自理,已带瘤生存2年2月余。

(7)肝胰癌例:赵xx,男,54岁。

初诊:右侧胁肋部疼痛、隐痛半年余,自服止痛片后无明显好转,加重半月就诊,行腹部B超示肝右叶有一实性占位,行活检提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进一步查腹部CT示肝右叶多发实性占位,后3次行介入治疗,介入后肝功能转氨酶异常。现患者肝区痛,饮食睡眠差,察其:舌质暗红苔黄厚,诊脉弦。诊其为:湿热瘀阻肝胆(肝细胞肝癌)。此患既往慢性乙肝病史多年,肝硬化多年,肝气瘀滞,致肝胆不利,湿热瘀阻,而成肝积,患者舌暗红,苔黄厚为湿热瘀阻肝胆之象。处方如下:生黄芪30g,茵陈20g,薏苡仁20g,石见穿15g,八月札15g,半枝莲20g,鸦胆子6g,凌霄花10g,蛇莓15g,干蟾皮6g,蛇舌草20g,郁金15g,焦三仙各15g,藿香10g,黄芩10g,枸杞子15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后自觉症状较前有好转,因此效不更方,连服。

多次复诊:因肝功能异常,未能继续介入治疗,一直以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清热、化痰散结为法,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柴胡10g、枳壳5g、白芍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症状变化酌情加减:疲乏无力,纳呆食少,加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薏米30g;大便溏薄,或便频腹泻,加芡实20g,山药20g,白芍15g;肝区疼痛,胁肋胀闷,易发脾气,加郁金10g,合欢皮20g,醋柴胡10g。抗肿瘤防肿瘤复发转移,加八月札10g,土鳖虫9g,露蜂房10g,蛇莓10g,鳖甲15g;腹水腹胀,加龙葵10g,车前子20g,大腹皮15g;黄疸身黄,尿黄,加茵陈20g,虎杖15g,败酱草20g;久病体虚无力,加菟丝子20g,当归10g,枸杞子15g。

患者坚持服药1年余,带瘤生存1年4个月,根据症状上方加减,在1年左右的时间里,虽然为肝癌晚期,症状较多较重,根据症状对上方适当变通后,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严重痛苦症状,生活质量较好。最终死于肝功能衰竭。

(8)肝胰癌例:杨xx,女,79岁。

初诊:出现黄疸1周,伴尿黄、便白、上腹部疼痛,腹部CT及B超均提示胰头占位性病变,大小为3.2×3.1cm,边界不清。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与十二指肠壶腹部、胃均有粘连,未能切除,关腹。取病理确诊为胰腺腺癌。术后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腹胀,心下痞满,进食后加重,消瘦十余斤,食欲差,皮肤巩膜黄染,尿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燥,脉弦。治法: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清热退黄。拟枳实消痞丸合茵陈蒿汤化裁。党参20g,枳实10g,茯苓20g,白术15g,干姜10g,厚朴10g,半夏10g,炙鳖甲10g,莪术10g,虎杖10g,茵陈20g,山栀10g,石见穿15g,内金10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复诊:药后进食有好转,心下舒顺,腹痛减轻,黄疸稍见轻,舌红,薄白苔,脉弦。腹痛已轻但仍绵绵作痛。上方加当归10g,金铃子10g。

再诊:疼痛明显减轻,二便调,皮肤黄染已不明显,复查腹部B超示胰头肿物3×3cm。继服上方加减。治疗四个月余,病情稳定,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多次复诊:剖腹探查术后未做放化疗,一直以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清热、化痰散结为法,主方如下: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地榆15g、败酱草15g、红藤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症状变化酌情加减:疲乏无力,纳呆食少,加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薏米30g;上腹部疼痛,胁肋胀闷,加郁金10g,元胡20g,白英10g,大腹皮20g;抗肿瘤防肿瘤复发转移,加八月札10g,土鳖虫9g,露蜂房10g,蛇莓10g,鳖甲15g;腹水腹胀,加龙葵10g,车前子20g,大腹皮15g;黄疸身黄,尿黄,加茵陈20g,虎杖15g,败酱草20g;久病体虚无力,加菟丝子20g,当归10g,枸杞子15g。

患者胰腺癌晚期,剖腹探查术后未做放化疗,一直以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为主,根据症状对上方适当变通后,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患者带瘤生存了1年余,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严重痛苦症状,生活能自理,生活质量较好。

肿瘤是一全身性疾病,而肿瘤转移更是其全身化的具体体现。本发明人提出了转移的病机假说——“正虚血瘀说”“痰毒流注说”“风痰阻络说”。其转移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邪毒内蕴。其病机演变则为内蕴邪毒,耗气伤血,正不抑邪,邪毒乘虚,流窜经络、气血,客于脏腑,日久成积。其过程充分体现于因虚致病,又因病致虚,正虚邪盛,正不抑邪的恶性演变规律。本发明人对于癌症患者术后及放、化疗后转移复发的病机亦有独到见解:①认为无论手术、放、化疗后,虽达到了有效的减瘤去邪目的,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虚、毒、瘀、痰、结贯穿其演变过程。因此,将癌症患者手术、放、化疗后的病机特点可归结为“正虚血瘀、余毒未清”;②手术、放、化疗后转移的发生乃正虚邪盛、邪毒鸹张、正不抑邪的结果,可从“风邪”立论,风挟痰、瘀,在体内无处不到,或阻于肺(肺转移),或郁于肝(肝转移),或动于肾(肾转移),或流窜经络,则痰、瘀可着而不行,则变证丛生。论其“风”,当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渐至虚风内生。因此,将转移发生及发展过程的病机特点可归结为“虚风内动、痰瘀阻络(痰毒流注)”,前者为转移复发的根源,后者为转移复发的动力,前者为本,后者为标。这与现代医学对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研究相吻合:虚--体现在机体的免疫监控能力低下,而宿主的免疫状态是影响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因素,正虚的病理结果是肿瘤细胞在体内存活;毒--体现在余毒未清,手术、放、化疗后仍残存的亚临床病灶,成为死灰复燃、转移复发的根源;瘀--体现在血液的高凝、高粘及高聚状态;痰结--体现在微瘤栓的附壁、着床及转移瘤的迅速增殖和生长。风—可体现在癌细胞的易转移特性。

关于肿瘤转移主要机制之一的肿瘤血管生成,本发明人认为其属于祖国医学“络病”范畴。中医“络”的概念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现代医学的微血管与微循环概念相似,祖国医学认为,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犹如网络,纵横交错,遍及全身,内络五脏,外连肢节,具有贯通表里上下、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组织等生理功能。正如《灵枢·经脉》言:“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正常情况下,络脉系统作为沟通机体内外、维持阴阳平衡、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协调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如肿瘤病人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失常,造成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则为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而抑制因子分泌减少,血管生成的正负调节因子失衡,导致这一功能性网络系统结构、分布和功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络体迂曲、扩张,络脉分布异常,造成局部经络气血津液疏布灌注失常,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络脉阻滞为特征的疾病。这与肿瘤病人病灶局部病态微循环的建立极为相似。因此,肿瘤的微血管生成过程,也即中医之“久病入络”、“风痰阻络(邪毒流注)”而形成络脉病变的过程。其病机始动因素为正气本虚,癌毒内蕴,其病机演变过程为癌毒内蕴日久,正不胜邪,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机体内稳态结构破坏,而络脉的损伤既是其病机演变过程的主要病理产物,又是其病变渐次深入、变生诸病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途径和必要条件。由于癌瘤局部络脉结构、分布、功能异常,使得癌邪易于侵入脉络,癌邪一旦入络客脉,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渗灌失常,导致癌毒、瘀血滞络,引起不同程度的络中气滞、血瘀或津凝等病理变化,日久延虚,虚气留滞、血瘀津凝等互相影响,互结互病,积久蕴毒,毒损脉络,瘀毒横逆旁窜,败坏脏腑、损伤形体。此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虚滞、痰瘀、毒损脉络这一基本病理变化,为病邪渐次深入、正虚邪实、病势胶着的一种病理状态,并由此导致癌变经久难愈,渐成痼疾。

鉴于对以上肿瘤转移及其血管生成病机特点的深刻认识,在临床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本发明人认为:肿瘤是一全身性疾病,转移是其全身化的具体表现;正气亏虚,正不抑邪是肿瘤转移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转移的气虚血瘀、痰毒流注、风痰阻络等病机学说,转移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正气亏虚,邪毒内蕴,虚风内动,风挟痰毒,流注经络,瘀而成积。临床用药多从虚、瘀、毒、痰、湿、风等方面入手,疗效显著。该药物即在以上经验基础上,结合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的现代研究成果,在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及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以“扶正活血、解毒散结、熄风通络”为治则,遵循组方配伍原则,精心组方而成的具有抗肿瘤、抗转移作用的复方纯中药制剂。

故在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根据转移及血管生成虚、瘀、毒、痰、结、风的基本病理变化,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本发明人提出了“扶正活血,解毒散结、熄风通络”之治法,并精心组方,反复实践和摸索,创造出了中药复方制剂,以期通过与手术、化疗、放疗手段的结合应用,从整体调节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和经络的功能,通过对转移过程多靶点调节“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阻遏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转移途径达到抗肿瘤、抗转移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45g、女贞子15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0g、生薏苡仁18g、半枝莲20g、莪术20g、全蝎10g、皂角刺10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

制备方法:药材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煮沸后,再文火煎煮40分钟,取头煎,再加水煎煮30分钟,取二煎,两煎和匀,分早晚两次服用。

实施例2、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5g、陈皮15g、鸡内金18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30g、莪术30g、全蝎15g、皂角刺15g、生牡蛎60g、鳖甲20g、钩藤15g、炙甘草10g。

制备方法:

(1)提取:将上述诸药按重量称取后,加去离子水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首次45分钟,过滤,保留滤液。药渣加入4-5倍量的水煎煮30分钟,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成1:1。加入95%乙醇,边加边搅拌,使含醇量达70%,静置使沉淀。取上清,加热浓缩为浸膏备用。

(2)制备软材:加入蔗糖、糊精,混匀,加入适量95%乙醇,边加边搅拌,成软材,于50℃烘箱干燥15分钟后备用。

(3)整粒:过16目筛,分装即可。

实施例3、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

制备方法:将上述诸药按重量称取后,加去离子水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首次45分钟,过滤,保留滤液。药渣加入4-5倍量的水煎煮30分钟,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成1:1,冷却后加入1.5倍量的乙醇,充分混匀,放置过夜,取上清,沉淀物用少量95%乙醇洗净,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冷却静置,滤过后,真空低温浓缩至稠膏,稠膏比重为1.33喷雾干燥研细过300目筛,得提取物粉末,填充制成胶囊剂。

实施例4、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桔梗10g、杏仁10g。

制备方法:按照上述重量称取原料药后干燥,超微粉碎至800目以上的微粒,加入适量糊精搅拌均匀后制成片剂。

实施例5、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45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白术10g、茯苓15g、补骨脂30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45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白术10g、茯苓15g、补骨脂30g、贝母15g、桔梗10g、全瓜蒌30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7、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白芷10g、川芎10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实施例8、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地榆15g、败酱草15g、红藤10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实施例9、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抗转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药:

黄芪60g、女贞子30g、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13g、莪术30g、全蝎10g、皂角刺15g、生牡蛎30g、鳖甲10g、钩藤10g、炙甘草6g、柴胡10g、枳壳5g、白芍10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