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含该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918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含该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含有该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或癌前变以及皮肤病等疾患的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含有该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
维甲类化合物对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以及阻断癌前病变或使之逆转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徐世平等为改善维甲类化合物的性能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维甲酸衍生物(药学学报16(9)678-685(1981))其中维胺酯(RI)和维胺酸(RII)在抗致癌等方面效果良好,而且毒性较低,适合癌化学预防,治疗癌前病变。蔡海英等发现这些化合物抗肌氨酸乙酯亚硝胺诱发的小鼠前胃癌有显著抑制作用(药学学报16(9)648-652(1981))。王瑞珍等发现这些维甲类化合物抑制食管癌细胞有显著活性(中华肿瘤杂志5(4)243-248(1983))。杜从之等比较了维胺酯(RI)、维胺酸(RII)、维甲酸以及抗癣灵和保肤灵等维甲类化合物的毒性,发现RI和RII毒性较低,这表明其适合于治疗癌前病变的应用(药学学报17333-337(1982))。宋争平等发现RI和RII的诱导分化作用(药学学报19576-581(1984))。韩锐等报道了RII治疗癌前病变,如口腔白班、外阴白色病损、宫颈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前白血病等均有良好效果(In Vivio 4153-160(1990))。林培中等发现RI在林县食管癌高风险区,对大人群食管癌前病变进行阻断性治疗,五年使食管癌发病率下降43.2%(Proc.CAMS & PUMC5(3)121-129(1990))。在国外也有大量有关维甲类研究方面的报道。异维甲酸(保肤灵)和芳香维甲酸(抗癣灵)作为皮科用药已经上市。Gander等,美国专利No.4,126,693,也用上述药物治疗癌前病变。大多数维甲类药物在病人服用时,都存在相当的毒副作用。毒副作用小的,活性往往又太低。所以需要不断研制新的,活性高、效果好、毒副作用低的维甲类化合物,以便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药物。Smith等,,J.Clin.Oncol.10(5)839-864(1992)综述了维甲类化合物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应用,尤其是维甲酸(RA)对人早幼粒白血病(APL)的治疗作用。如Blazsek等,Biomed.Pharmacother.45169-177(1991);Degos等,Biomed.Pharmather46210-209(1992);Castaigne等,Blood74(9)1704-1709(1990)Chomienne等,Blood76(9)1710-1717(1990)Lo Coco等,Blood77(8)1657-1659(1991),都证明通过分化疗法维甲酸类化合物可治疗APL。Kizaki等,Cancer Res.403413-3425(1980),报道维甲酸的酯、胺和酰胺在癌化学预防方面的作用。Shealy等,美国专利No.5,124,083,证明维甲酸衍生物的分化诱导和癌化学预防作用,并发表于J.Clin.Invest.21574-579(1991)和Loev等,美国专利No.4,532,042,都证明维甲类化合物的分化诱导作用。Gander,美国专利No.4,323,581,证明4-HPR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的作用。Nair等,Carcinogenesis12(1)65-69(1991),证明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Ishizuka等,美国专利No.5,096,924,证明取代的香豆素有抗癌作用。Marshall,等,J.Biol.Resp.Mo d.862(1989),报道香豆素的增强免疫功能。如使癌症患者的单核细胞显著增加,因而增加抗癌能力。Preuss-Ueberschar等,Drug Res.341305-1313(1984),证明香豆素是不致畸的。引用这些文献作为本发明的参考文献。
在维甲类化合物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已用于临床,但还远远达不到希望的要求。一方面表现为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其毒副作用太大;另一方面毒性小的化合物其活性亦随之降低,都难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特别是维甲类化合物有较强的致畸作用,给育龄妇女带来诸多不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比以前的维甲类化合物有相当优越性,特别是不致畸并具有抗肿瘤和诱导分化作用的新维甲类化合物及其药物学上可以接受的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本发明的新维甲类化合物及其药物学上可以接受的盐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哺乳动物,特别是用于人的含有本发明的维甲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本发明的维甲类化合物和/或含有该化合物的组合物的合成方法。
附图简要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3的化合物对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瘤的作用结果。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3的化合物对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瘤的作用结果。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3的化合物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表皮鸟氨酸脱羧酶(ODC)的抑制作用结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癌和癌化学预防生物活性的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结构如下式I所示
其中,R1为H、C1~C18、优选为C1-C4烷基,芳烷基及卤代烷基,CXYR7,其中,X为H、N、NH、C、CH、O,Y为H、N、NH、C、CH、O,Y为O或N,R7为H、卤素、OH、C1-C18,优选为C1-C4烷基或烷氧基,烷基或烷氧基、卤代烷基、未取代、单取代、或多取代苯基,其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可为C1-C4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OH、卤素、CO2H、酯基、NO2、CF3、SO3H、NR8R9其中R8和R9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的地H、烷基、或环烷基及杂环等;R2为H、OH、C1~C18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优选为C1~C4烷基或烷氧基、未取代或取代芳基或芳烷基,苯环上的取代基与上述相同,CXYR7或OR,R为维甲酰基,X、Y和R7如上所定义;R3为H、OH、CH3,OR或CH2OR,CXYR7,其中X、Y、R和R7如上所定义;R4为H、卤素,优选为Cl和Br、C1~C18烷基(优选C1-C4烷基或烷氧基),OH,OR或CXYR7,其中X、Y、R和R7如上所定义;R5为H、C1-C18烷基或卤代烷基、烷氧基、OR,或CXYR7,其中R、X、Y和R7如上所定义;R6为H、C1=C18烷基或卤代烷基、烷氧基,OR,或CXYR7,其中R、X、Y或R7如上所定义。
本发明的化合物中,R1优选为H或COR7,其中R7为CH3、OC2H5、OH或NHR10,其中R10为H或取代苯基等。
本发明的化合物中,R2优选为H、OR、Cl、CH3、Ph、C=NR10、CH=CHR10其中R和R10如以上所定义。
本发明的化合物中,R3优选为H、OR、CO2H、CO2Et、COC12H25、CXYR7或CH2OR,其中X、Y、R和R7如以上定义。
本发明的化合物中,R4优选为H、C2H5、CHO、COCH3、C4H9、PhCO、CO2H、Cl、Br、CH=CHR10,其中R10如以上所定义。
本发明的化合物中,R5优选为H、CH3、OR、CHO、CH=NR10、CH=CHR10,其中R和R10如以上所定义。
本发明的化合物中,R6优选为H、CH3、OR、COCH3、CO2H、BR、CHO、CH=NR10、CH=CHR10,其中R和R10如以上所定义。
按照本发明,R1、R2、R3、R4、R5和R6的一些优选组合的例子如下R1=COCH3,R2=R4=R6=H,R3=R5=OR,R=维甲酰基;R1=COCH3,R2=R4=R6=H,R3=CO2H,R5=OR,R=维甲酰基;R1=COCH3,R2=R3=R4=H,R5=R6=OR,R=维甲酰基;R1=COCH3,R2=R5=R6=H,R3=OR,R4=CO2H,R=维甲酰基;R1=COCH3,R2=R3=R4=H,R5=OR,R6=CO2H,R=维甲酰基;R1=COCH2,R2=R4=R6=H,R3=CO2H,R5=OR,R=维甲酰基;R1=COCH3,R2=R3=R6=H,R4=Cl,R5=OR,R=维甲酰基。根据本发明,维甲酰基的化学式如下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1)由下述式(II)表示的酚类化合物与相应化合物反应得取代并含有羟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III)
其中,R1、R2、R2、R4、R5和R6如上所定义,但其中至少有一个为OH或两个取代基同时为OH;(2)将所得到的化合物(III)与维甲酸反应得到本发明的化合物(I)
其中,R1、R2、R3、R4、R5和R6如上所定义,R为维甲酰基。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所述的取代并含有羟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III)可采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制备。
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抗癌和癌化学预防活性的一类新维甲化合物,可用于体内和/或体外治疗癌症、癌前病变及皮肤科诸类疾病。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含治疗有效剂量的本发明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药物学上可以接受的盐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给药途径可是口服用药或非口服用药或两者结合使用。非口服用药的剂型可以是注射剂,各种膏剂,膜类制剂,栓剂,包埋用剂型,搽剂,以及非口服用药的其它剂型。口服用药的剂型例如可以是片剂,颗粒剂,胶囊,糖浆,悬浮剂,及冲剂等。所用的剂型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性别,治疗目的,身体状况等加以选择。
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为活性成分制备上述剂型的药物组合物时,可以加入本领域中公知的各种辅剂,例如赋形剂,结合剂,润滑剂,崩解剂等。
赋形剂可以是制药领域中常用的赋形剂,例如可以是结晶纤维素,淀粉,蔗糖,乳糖,葡萄糖,甘露醇等;结合剂可以是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润滑剂例如可以是硬脂酸镁,滑石粉等;崩解剂例如可以是羟甲基纤维素钙等。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制剂可用本领域中公知的常规方法制备。
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用量优选为0.001-100mg/kg体重,更优选为0.1-50mg/kg体重,特别优选为1-10mg/Kg体重。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3-乙酰基-5羧基-7-维甲酰氧基香豆素的合成向安装有电磁搅拌棒,回流冷凝管以及干燥管的100ml圆底瓶中加入0.6g(0.002摩尔)维甲酸、20ml苯以及0.12ml(0.0013摩尔)PCl3,在N2保护下室温搅拌1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并加入到用金属钠处理的绝对无水乙醚中备用。
在100ml三口瓶中安装冷凝管,加料漏斗并使其成为干燥系统。然后加入0.5g(0.002摩尔)3-乙酰基-5-羧基-7-羟基香豆素,0.5ml无水吡啶和20ml绝对无水乙醚,在搅拌下滴加上述步骤得到的无水乙醚溶液。搅拌两小时后,过滤收集产生的固体,干燥后用乙醇精制,得0.5g标题化合物。
熔点158-161℃。
1H-NMR(CDCl3);δ1.03(s,6H,1’-2CH3);1.38-2.14(m,6H,脂环CH2);1.71(s,3H,5’-CH3);2.02(s,3H,9’-CH3);2.42(s,3H,13’-CH3);2.70(s,3H,3-COCH3);4.76(b,1H,5-CO2H);5.93-6.41和6.97-7.26(m,6H,维甲双键氢);7.50(d,1H,8-H);7.85(d,1H,6-H);9.51(s,1H,4-H)。
MS(C32H34O7=530(M+),282(维甲酰基),248(香豆素),233(248-CH3)。
实施例2 3-乙酰基-5-乙氧羰基-7-维甲酰氧基香豆素的合成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设备及反应条件进行,原料采用0.56g(0.002摩尔)3-乙酰基-5-乙氧羰基070羟基香豆素和0.6g(0.002摩尔)维甲酸,得到0.5g标题化合物(经乙醇纯化)。
熔点162-64℃。
1H-NMR(CDCl3);δ1.04(s,6H,1’-2CH3);1.44(t,3H,5-酯-CH3);1.14-2.12(m,6H,脂环CH2);1.72(s,3H,5’-CH3);2.03(s,3H,9’-CH3);2.42(s,3H,13’-CH3);2.70(s,3H,3-COCH3);4.24(q,2H,5-酯基CH2);5.88-6.48和6.98-7.25(m,6H,维甲双键氢);7.36(d,1H,8-H);7.73(d,1H,6-H);9.47(s,1H,4-H)。
MS(C34H38O7=558(M+,近基峰),283,276,261,233,231,175(基峰,231-28-28)。
实施例3 4-维甲酰氧基-6-叔丁基香豆素的制备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设备及反应条件进行,原料采用0.6g4-羟基-6-叔丁基香豆素和1.0g维甲酸制得0.6g标题化合物。
熔点142-144℃。
1H NMR(CDCl3)δ1.05(s,6H,1’-2CH3);1.37(s,9H,t-丁基);1.48,1.62和2.04(m,6H,脂环CH2);1.73(s,3H,5’-CH3);2.05(s,3H,9’-CH3);2.46(s,3H,13’-CH3);6.06(s,1H,3-H);6.16-6.52和7.16-7.26(m,6H,维甲双键氢);7.30(d,1H,Ar-H);7.61(m,2H,Ar-H)。
MS500(M+),282,203,175,161。
实施例4 4-维甲酰氧基-7-甲基香豆素的合成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设备及反应条件进行,原料采用0.4g4-羟基-7-甲基-香豆素和1.0g维甲酸,制得0.5g标题化合物。
熔点115-117℃。
1H NMR(CDCl3)δ1.03(s,6H,1’-2CH3);1.32-2.14(m,6H,脂环CH2);1.731(s,3H,5’-CH3);2.30(s,3H,9’-CH3);2.42(s,6H,7,13’-2CH3);5.92(s,1H,3-H);5.96-6.50和6.92-7.26(m,6H,维甲双键氢);7.10(d,1H,Ar-H);7.48(d,1H,Ar-H)。
MS458(M+),430,355,321,307,282,267,175,159,147。
实施例5 4,8-二甲基-7-维甲酰氧基香豆素的合成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设备及反应条件进行。用0.57g 4,8-二甲基-7-羟基-香豆素和1.0g维甲酸制得0.5g标题化合物。
熔点178-80℃。
1H NMR(CDCl3);δ1.04(s,6H,1’-2CH3);1.16-2.28(m,6H,脂环CH2);1.73(s,3H,5’-CH3);2.01(s,3H,9’-CH3);2.28(s,3H,13’-CH3);2.41(s,6H,4,8-2CH3);5.99(s,1H,3-H);6.01-6.56和6.86-7.28(m,6H,维甲双键氢);7.06(d,1H,Ar-H);7.40(d,1H,Ar-H)。
MS472(M+),283,190,175,161。
实施例6-45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设备及反应条件,选择相应的原料,分别得到R1、R2、R3、R4、R5和R6为下表所示的本发明化合物。
表1
(续表1)
用已知体内试验测定本发明化合物和/或组合物的抗癌活性。这些方法是已知的、普通试验。本发明的化合物有特定的抗癌活性。
以下是用于本发明式(I)中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筛选方法举例,但不限于这些。
本发明的化合物生物活性实验包括(不限于这些)
1)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2)抑制癌细胞(MTT试验)。
3)抑制小鼠皮肤乳头瘤形成(包括抗致癌和抗促癌相结合的实验);4)抗致突作用;5)对环磷酰胺诱发的骨髓噬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的抑制作用;6)对巴豆油诱发的鼠耳肿胀抑制作用;7)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表皮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升高的抑制;8)对大鼠软骨肉瘤的抑制作用;9)致畸实验。
无论对动物或人所说的治疗或预防作用(降低发病率)不必是完全的或根除,而是与对照化合物相比较,能给出有统计意义的改善(P≥0.05),也可是对严重的或急性发作的症状有减轻作用。给药途径可口服和/或非肠道给药,如皮下、静脉、皮内、肌注、腹膜、鼻内、颅内、透皮、口腔喷雾吸入等途径,各给药途径可交替使用或相互配合使用。
实验例1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人早幼粒白病HL-60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人早幼粒细胞(HL-60)在含有10%小牛血清、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RPMI-1640培养液中,于37℃、5%CO2温箱中培养传代。将按对数生长,浓度为1.2×105-1.4×105/ml细胞接种子含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每组3瓶。24小时后,细胞生长浓度达2.5×105ml,实验组加入溶于乙醇的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照组加入等容量乙醇(乙醇终浓度不超过0.01%,在此浓度下,乙醇对细胞生长及分化无影响),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均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每日收集给药及对照组细胞各250μl,加入等量含0.2%NBT的(无钙镁)磷酸缓冲液,每ml含有TPA600mg,37℃,5%CO2温箱中保温三小时,加入一定量的冷磷酸缓冲液终止反应。4℃条件下,取少量细胞计数。细胞内有兰紫色颗粒沉淀着为NBT反应阳性细胞,每样品至少检查200个细胞,计数阳性率,并求出ED50(见表2)
表2 本发明化合物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结果
(续表2)
实验例2 本发明的化合物对HL-60细胞的细胞毒作用(MTT实验)
将对数生长期细胞按104ml接种于96孔板中。次日弃培养基换含不同浓度药物及相应溶剂对照的培养基,每组设3-5个平行孔,37℃培养4-5天后,弃上清液,每孔加0.2ml新鲜配制含0.2mg/ml MTT的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4小时。小心弃上清液并加200μl DMSO溶解MTT甲簪沉淀,用微型超声振荡器混匀,在MR700型酶标仪上测定570mm处的光密度值,按下式计算细胞存活率,并计算ED50(见表3)
表3 本发明化合物对HL-60细胞的MT实验结果
实验例3 抑制小鼠皮肤乳头瘤实验(抗致癌和抗促癌结合实验)昆明小鼠雌雄兼用,体重18-22g,实验开始前三天用脱毛剂脱去背部毛,随机分组(见表4),每组2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于实验第1、7、14天以DMBA丙酮液(150μg/200μl),每次200μl,每周2次直到实验结束,实验共进行12周。在此期间,每周末记录乳头状瘤数目和荷瘤小鼠数。全种口服不同剂量的;实施例14的化合物(10mg/Kg,20mg/Kg)和对照药RII(40mg/Kg)。给药组DMBA和巴豆油涂抹方法及肿瘤观察计数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表4 实施例13化合物对致癌和促癌结合实验的治疗方案
实验结果对照组从第五周起发生皮肤乳头状瘤,此后小鼠肿瘤发生率及平均荷瘤数为6.75个/只。口服给实施例14化合物组(10mg/Kg,20mg/Kg)均可使小鼠皮肤乳头瘤发生的潜伏期延长,肿瘤发生率降低,并使小鼠平均荷瘤数明显减少,呈一定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同类药物R II(见图1和2)。
实验例4 鼠耳肿胀实验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和不同剂量的给药组。预先给小鼠口服实施例14得到的化合物,1次/日,连续三天。第三次给药后半小时,给小鼠右耳两面涂巴豆油溶液(含2%巴豆油,20%乙醇,73%乙醚和5%水)25μl。6小时后脱臼处死小鼠,双耳用角膜刀打孔,耳片称重左右耳重量之差为肿胀程度。结果见表5。
表5 实施例13化合物对巴豆油诱发的鼠耳肿胀的作用(n=10)
*p<0.05**p<0.01实施例5 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背部表皮组织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升高的抑制作用雄性ICR小鼠18-22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给药组。预先给小鼠口服实施例13得到的化合物,剂量为50mg/Kg体重,1次/日,连续2天。第2次给药后1小时,向预先脱毛的小鼠背部涂1%巴豆油丙酮液200μl。5小时后处死动物,剪下背部皮肤,先浸于冰冷生理盐水中,再浸入52℃热水中30秒,最后浸入冰冷盐水中。用手术刀刮除真皮部分,将表皮剪碎后加入适量提取液,用匀浆机在冰浴下高速匀浆化后,30,000×g离心30分钟,所得上清液进行蛋白含量测定和酶活性测定。酶活性单位以nmol CO2/30分/mg蛋白表示。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例6 对移植性大鼠软骨肉瘤的抑制作用在无菌条件下取生长良好的大鼠软骨肉瘤剪碎,按1∶3稀释,用16号针头接种于60-80g Wistar大鼠腋下,0.4ml/只。次日随机分组口服给药,隔日一次,共给药18次。于接种后第37天处死大鼠,剥瘤后称瘤和体重。结果以肿瘤抑制率来评价。实验结果如表6表6 实施例11化合物和维甲酸对移植性大鼠软骨肉瘤的抑制作用
**p<0.01实施例7 CTX引起的小鼠骨髓噬多当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的抑制作用雄性ICR小鼠50只,18-22g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环磷酰胺诱变组以及两个给药组。给药组预先给小鼠口服不同剂量的实施例13得到的化合物,1次/日,连续三天。第三次给药后2小时,除对照组外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于注射CTX后24小时、48小时和71小时,每组分别处死小鼠5只,取股骨骨髓涂片,Wright-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计数骨髓噬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形成数,每只运行计数1000个噬多染红细胞。
预先给小鼠口服不同剂量的实施例13得到的化合物,可明显降低CTX诱发微核形成率并呈一定量效关系(见表7)表7 实施例13化合物对CTX诱发的小鼠骨髓噬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的抑制(n=5)
CTX=环磷酰胺PCE=ploychromadic erythrocytes**p<0.01实验例8 Ames实验按照Ames的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进行,所用菌株为TA97和TA98,实验采用平板掺入法,检测系统含0.1ml菌液80μl不同浓度的实施例14得到的化合物,在抗致突变实验中,亦同时加入20μl阳性致突变物,或对照溶剂DMSO,0.5ml PBS(pH7.4)以及0.2ml软琼酯。玻璃平皿倒置在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然后计数细菌的回变菌落数及其致突实验结果见表8、9和10。
表8 实施例13化合物对4-NQO诱致沙门氏菌TA97变种回复突变的作用(n=3
>**p<0.01
表9 实施例13化合物对红比霉素诱致沙门氏菌TA97变种回复突变的作用(n=3)
**p<0.01表10 实施例13化合物对沙门氏菌变种TA97TA98的致突变实验(n=3)
实验表明实施例13化合物有抗致突作用,而在较大剂量下本身没有致突作用。
实验例9 实施例13的化合物和实施例12的化合物的致畸实验选择健康、性成熟的小鼠,29±2g,按雌雄2∶1(或1∶1)合笼。每天早晨检查雌鼠阴栓,以发现精子的一天为受孕的0天(D0)。将孕鼠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孕鼠分组单笼饲养,雄鼠则每晚放入雌鼠笼中交配,得每组积有15-20只时停止交配。每只孕鼠均于妊娠第7天起灌胃给药40mg/Kg和20mg/Kg两个剂量,对照药为RA每日一次,连续10天。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孕鼠自D0起每隔三天称体重一次,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给药量。阳性对照组给维甲酸10mg/Kg。于分娩前(D18)采用脊椎脱臼法处死母鼠,剖腹,打开子宫,取出活胎鼠,并记录吸收胎数。观察胎鼠外形,并称窝重。将胎鼠随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Bouins氏液固定,适时切片检查内脏。另一部分用95%乙醇固定,经茜素红染色,脱色及透明等过程,检查骨骼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见表11和表12。表11实施例13和12的化合物的致畸实验(对吸收胎的影响)(n=10)
*p<0.001表12实施例13和12的化合物对胎鼠骨骼和内脏的影响(n=10)
*p<0.00权利要求
1.一种由下式I表示的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
(I)式中,R1为H、C1-C18的烷基、芳烷基及卤代烷基、CXYT7,其中X为H、N、NH、C、CH、O,Y为H、N、NH、C、CH、O,XY为O,R7为H、卤素、OH、C1-C18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酯基、未取代、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苯基,其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可为C1-C4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OH、卤素、CO2H、酯基、NO2、CF3、SO3H、NR8R9,其中R8和R9相同和不相同,分别独立的为H、烷基、环烷基和两者形成杂环等;R2为H、C1-C18的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酯基、卤素、OH、苯基或取代苯基、CXYR7、OR其中X、Y和R7如上所定义,R=维甲酰基;R3为H、OH、CHC2OH、卤素、C1-C18的烷基、卤代烷基、酯基、烷氧基、OR、CH2OR或CXYR7,其中R、X、Y和R7如上所定义;R4为H、卤素、C1-C18的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酯基、OH、CXYR7,其中X、Y和R7如上所定义;R5为H、C1-C18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卤素、酯基、OR、或CXYR7,其中R7、X、Y和R如上所定义;R6为H、C1-C18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卤素、酯基、OH、OR、CXYR7,其中R、X、Y和R7如上所定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为H或COR7,其中R7为CH3、OC2H5、OH、NHR10,其中R10=H或取代苯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2为H、OR、Cl、CH3、ph、CH=NR10、CH=CHR10,其中R10如上所定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3为H、CH3、CO2H、CO2Et、CO2C12H25或CH2OR,CXYR7,其中X、Y、R7和R为维甲酰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4为H、CH3、CH3、COCH3、C4H9、phCO、CO2H、Cl、Br、CH=NR10、CH=CHR10,其中R10如上所定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5为H、CH3、OR、CHO、CH=NR10、CH=CHR10,其中R和R10如上所定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6为H、OR、COCH3、CO2H、Br、CHO、CH=NR10、CH=CHR10,CXYR7,其中X、Y、R7、R和R10如上所定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COCH3,R2=R4=R6=H,R3=R5=OR,R=维甲酰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COCH3,R2=R4=R6=H、R3=CO2H、R5=OR,R=维甲酰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COCH3,R2=R3=R4=H、R5=R6=OR,R=维甲酰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COCH3,R2=R5=R6=H、R3=OR、R5=CO2H,R=维甲酰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COCH3,R2=R3=R4=H、R6=CO2H、R5=OR,R=维甲酰基。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COCH3,R2=R4=R6=H、R3=CO2H、R5=OR,R=维甲酰基。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COCH3,R2=R3=R6=H、R4=C1、R5=OR,R=维甲酰基。
15.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说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由下述式(II)表示的酚类化合物与相应化合物反应得取代并含有羟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III)
其中,R1、R2、R3、R4、R5和R6如上所定义,但其中至少有一个为OH或两个取代基同时为OH;(2)将所得到的化合物(III)与维甲酸反应得到本发明的化合物(I)
其中,R1、R2、R3、R4、R5和R6如上所定义,R为维甲酰基。
16.含有治疗有效剂量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甲类化合物及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的药物组合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由下式Ⅰ表示的维甲酰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式中,R
文档编号A61K31/37GK1207392SQ9711660
公开日1999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31日
发明者徐世平, 韩锐, 李兰敏, 曹西华, 徐嵩, 夏丽娟, 刘红岩, 尤胜权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