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126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锅,尤其是一种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压力锅一般为全铝材或全不锈钢材,铝压力锅在使用时食物与铝锅
体直接接触,铝元素进入食物,人食用过多的铝元素对人体有害;另外现在的 压力锅安全性能不够好,在煮食物时,煮沸沸水表面常常会有糊状烂熟的食物, 这些食物漂至泄压阀,就有可能堵塞泄压阀而带来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对人体健康 有益,安全系数高的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金属陶乾压力锅,由锅体、锅盖组成,其特征在于锅体内壁有 与锅体内壁紧密结合的锅体内衬,所述的内衬采用陶资材料制成,在锅盖内部 设置有两层防淤盖,所述的两层防淤盖中的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外层防淤盖本 体设置为网格层,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内层防淤盖本体设置为网孔层。
一防淤盖固定装置与锅盖固定连接且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和外层防淤 盖本体。
所述的防淤盖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导汽固定管和一个螺母,所述的导汽固定 管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和外层防淤盖本体并且与锅盖固定连接,所述的螺母 与导汽固定管连接。
位于锅盖内的导汽固定管的两侧上设置有两个导汽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 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内衬的结构,陶瓷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的优 点,对人体健康有益。
2、 安全系数高,锅盖设置有两层防淤盖,在表南糊状烂熟的食物经过网 格层和网孔层过滤后,不会堵塞泄压阀。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剖面结构示意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层防淤盖本体的半结构示意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层防淤盖本体的半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体,2、内衬,3、锅盖,4、手柄,5、螺母,6、导汽孔,7、 导汽固定管,8、内层防淤盖本体,9、外层防淤盖本体,10、网孔层,11、凸 筋,12、网筋,13、网格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金属陶资压力锅,由锅体l、锅盖3,手柄4组成,锅体l内壁 有与锅体l内壁紧密结合的锅体内衬2,所述的内衬2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在 锅盖3内部设置有两层防淤盖,所述的两层防淤盖中的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外 层防淤盖本体9设置为网格层13,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内层防淤盖本体8设 置为网孔层IO。网孔层IO上设置有八个分布均匀的凸筋11。
一防淤盖固定装置与锅盖固定连接且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8和外层防 淤盖本体9。
所述的防淤盖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导汽固定管7和一个螺母5,所述的导汽 固定管7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8和外层防淤盖本体9并且与锅盖3固定连接, 所述的螺母5与导汽固定管7连接。
使用时,将锅盖内的两层防淤盖与锅盖3柠紧,通电后进行煮食物,食物 沸腾时,大块食物会随沸水往上涌,大块食物会被网格层13上的网筋12打散, 打散后的食物接着穿过网板层涌到内层防淤盖本体8设置的网孔层10,食物 在网孔层10的过滤下停留在锅盖3内的下面,将大块食物与锅盖3上的泄压 孔隔离,提高安全系数。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由锅体(1)、锅盖(3),手柄(4)组成,其特征在于:锅体(1)内壁有与锅体(1)内壁紧密结合的锅体内衬(2),所述的内衬(2)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在锅盖(3)内部设置有两层防淤盖,所述的两层防淤盖中的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外层防淤盖本体(9)设置为网格层(13),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内层防淤盖本体(8)设置为网孔层(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其特征在于 一防淤盖固定 装置与锅盖(3 )固定连接且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8 )和外层防淤盖本体(9 )。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金属陶覺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 淤盖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导汽固定管(7)和一个螺母(5),所述的导汽固定管(7)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8)和外层防淤盖本体(9)并且与锅盖(3)固 定连接,所述的螺母(5)与导汽固定管(7)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其特征在于位于锅盖(3) 内的导汽固定管(7)的两侧上设置有两个导汽孔(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锅,尤其是一种新型金属陶瓷压力锅,由锅体、锅盖、手柄组成,锅体内壁有与锅体内壁紧密结合的锅体内衬,所述的内衬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在锅盖内部设置有两层防淤盖,所述的两层防淤盖中的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外层防淤盖本体设置为网格层,与锅盖形状相适应的内层防淤盖本体设置为网孔层。一防淤盖固定装置与锅盖固定连接且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和外层防淤盖本体。所述的防淤盖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导汽固定管和一个螺母,所述的导汽固定管贯穿于内层防淤盖本体和外层防淤盖本体并且与锅盖固定连接,所述的螺母与导汽固定管连接。陶瓷材料内衬对人体健康有益,锅盖内部的两层防淤盖设计提高了安全系数。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1205204SQ20082004700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5日
发明者李赛发 申请人:李赛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