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泊车的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8379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泊车的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自动泊车的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城市配套停车位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我国大城市中心公共停车场用地极其匮乏,停车难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的不断加剧。

现有解决方案包括在地上或地下修建多层停车场,或者采用立体车库以缓解上述停车难问题。但上述解决方案各自存在缺陷,

例如多层停车场,需驾驶者驾车逐一寻找空余停车位,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地下N层,直至找到空余停车位为止,上述对车主来说,浪费了时间且造成了燃油的浪费;对于大气环境来说,需要承担更多的尾气排放。

而立体车库虽不需要驾驶者逐一寻找,但其停车位往往设计的过窄,对于初拿驾照的驾驶者来说,往往需要倒库多次才能进入车位,浪费了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泊车的立体车库,包括至少为两层的车库主体,各停车位处,设置有车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

升降机构;

车辆搬运器,通过一转向机构装配于所述升降机构上;

下位机,分别通信连接于升降机构、车辆搬运器和转向机构的控制端以及所述车位检测装置,用于接收车位检测装置检测有空余停车位时,输出控制指令,控制转向机构和升降机构的转向、升降调整后,将车辆搬运器上待入库的车辆送入所述空余停车位。

由上,当驾驶者将车辆停放至车辆搬运器后,下位机便依据停车位的空位情况输出控制指令,控制升降机构和转向机构的升降、转向等操作,以使车辆搬运器对准并送入该空余停车位。从而使得驾驶证者仅将车辆停放在车辆搬运器,即可由下位机控制将车辆停放至立体车库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降低了其停车难度。

其中,所述车辆搬运器通过一转轴可转动的装配于所述转向机构上。

由上,通过转轴实现车辆搬运器的转向,以对准空余停车位。

其中,各所述停车位上设置有第一导轨;

所述车辆搬运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轨匹配的第二导轨和导向轮。

由上,车辆搬运器上的第二导轨与停车位上的第一导轨对接。车辆搬运器上的导向轮首先延沿第二导轨滑动至第一导轨上,以使车辆搬运器进入停车位。上述结构简便,造价较低,实用性高。

其中,所述车辆搬运器和各所述停车位为相互错齿的叉梳结构;

所述车辆搬运器的叉梳结构底部处还设置有叉梳升降台。

由上,车辆搬运器的叉梳升降台控制叉梳结构下降至与空余停车位的叉梳为同一高度,即空余停车位接收车辆,此后车辆搬运器退回至起始位置后便实现停车入位。上述结构简便,造价较低,实用性高。

其中,在所述车辆搬运器上,设置有车辆大小检测装置;

各停车位的大小不同、各层停车位之间的间距不同。

由上,针对不同大小的车辆,可分别停放至与其大小相匹配的停车位,以实现停车位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其中,在所述车辆搬运器上,设置有重量传感器。

由上,通过对待入库车辆质量的检测,避免过重的车辆入库从而威胁到整个车库的安全。

其中,在各所述停车位处,设置有充电桩。

由上,针对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停放,还可以实现充电。

其中,在所述车库主体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

充放电控制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用于将太阳能电池板所转换的电能送入与所述充放电控制器电连接的蓄电池充电;

逆变器,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由上,优先采用绿色能源进行电能供给,更为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泊车的立体车库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车辆搬运器与停车位对接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车辆搬运器上第二导轨和导向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立体车库的供电原理示意图;

图5为立体车库的电控部分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见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泊车的立体车库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自动泊车的立体车库的原理示意图,包括车库主体以及汽车搬运部。所述车库主体100为多层圆环形构筑物,例如包括5-10层,每层至少为20个停车位101以圆环形式并排排列。各停车位101结构为包括由横梁、立柱和钢板等组成的钢结构立体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各层的停车位101尺寸不同,各层间的间距不同,由此可满足不同车辆的停放。例如,1-5层可用于停放中型/大型汽车;5-10层可用于停放小型/紧凑型汽车。

汽车搬运部包括升降机构110、转向机构120和车辆搬运器130。

所述各停车位101为叉梳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各停车位侧边设置有与后文所述车辆搬运器130运行匹配的第一导轨1011,具体控制方式将在后文详述。

在所述各停车位101处,还设置有车位检测装置(未图示),即用于检测当前停车位是否已停放有车辆。所述车位检测装置可采用超声波车位探测器或地磁检测器等检测创造实现,该车位检测装置与后文所述下位机通信连接。

在所述车库主体100圆环形构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车库主体100等高的升降机构110,所述升降机构110可通过连接钢架和底座等与车库主体100固定。

车辆搬运器130,装配于所述升降机构110上,即所述车辆搬运器130通过与其连接的转向机构120带动,转向机构120与升降机构110铰接,转向机构120在升降机构110钢丝绳的驱动下沿着升降机构110上的井道实现上下运动。

所述车辆搬运器130通过一转轴121可转动的装配于转向机构120上,即所述车辆搬运器130可围绕所述转轴121在水平面转动,由此可实现转向已对准不同的停车位101。

所述车辆搬运器130采用叉梳结构,所述车辆搬运器130上的叉梳结构与所述各停车位101上的叉梳结构为错齿。在所述车辆搬运器130上的叉梳结构底部还包括叉梳升降控制器(未图示)。所述车辆搬运器130的两侧设有与前述各停车位101上第一导轨1011匹配的第二导轨1301和导向轮1302。

当停车时,用户首先将车辆停放在所述车辆搬运器130上,下位机(后文详述)确认空余停车位101后,输出控制指令至转向机构120、升降机构110和车辆搬运器130的控制端。以控制升降机构110上升至对应层数,转向机构120旋转至对应的空余停车位101,此时车辆搬运器130上的第二导轨1301与空余停车位101上的第一导轨1011对接。车辆搬运器130上的导向轮1302首先延沿第二导轨1301滑动至第一导轨1011上,以使车辆搬运器130进入空余停车位101。车辆搬运器130的叉梳升降台下降至与空余停车位101的叉梳为同一高度,即空余停车位101接收车辆,此后车辆搬运器130退回至起始位置,停车入位。取车为停车的逆过程,不再赘述。

所述各停车位101的车位检测装置、车辆搬运器130的控制端、转向机构120的控制端以及升降机构110的控制端均与所述下位机通信连接,依据所述下位机的指令进行相应动作。上述电控部分的信号传输以及接收已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辆搬运器130上的导轨和导向轮还可通过传送机替代实现,即在车辆搬运器130和停车位101上设置有传送机,通过传送机的运行实现将待入库车辆由车辆搬运器130到停车位101的位移。

较佳的,在所述转向机构120上还设置有平层机构,所述平层机构是指当转向机构120在升降机构110的井道上运行到某一层后,将转向机构120进行固定,以使其不产生竖直方向位移的设施。所述平层机构已较常见的应用于立体车库中,在此不再赘述。

在所述立体车库的车辆入口处或所述车辆搬运器130上,设置有车辆大小检测装置,通过红外扫描的方式确定车辆大小。举例来说,分别在入口处设有X、Y、Z三轴向的红外扫描仪,该扫描仪设置两组,分别对应中型/大型汽车以及小型/紧凑型汽车,将两组扫描仪分别开启,以对待入库车辆进行检测,从而依据检测出的车辆大小确定该车辆的停放位置。当待入库车辆超过预设大小时,则启动报警装置。或者,还可采用三维超声波传感器实现车辆扫描。又或者,车辆大小检测装置还可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实现。

较佳的,在所述车辆搬运器130上还设置有重量传感器,用于检测带入库车辆的重量,本实施例中,允许的最大重量为2200kg。

另外,在各停车位101上,还设置有充电桩(未图示),采用滑竿式供电方式,实现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功能。

在所述车库主体100的外围,还可设置至少一个广告位,从而可通过悬挂广告或出租广告位的形式增加车库运营方的经意收益。

图4所示为立体车库的供电原理示意图。

在所述车库主体100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210。

另外的电能来源还包括蓄电池214和市电215,充放电控制器211分别与太阳能电池板210、蓄电池214和市电215连接,用于使太阳能发电系统始终处于发电的最大功率点附近,以获得最高效率。具体来说,当太阳能电池板210所接收的太阳能足够时,充放电控制器211用于将太阳能电池板210所转换的电能送入蓄电池214充电,逆变器212将蓄电池214放电所输出的电流进行直流逆变为无干扰的正弦高压交流电,以向载荷213供电。同时载荷213将用电功耗反馈至充放电控制器211。当太阳能无法驱动载荷213正常工作时,充放电控制器211将市电直接转至逆变器212,以辅助载荷213的供电。

图5所示为立体车库的电控部分原理示意图,在车辆入口设置的车辆大小检测装置301检测待入库车辆进行大小检测,检测结果通过数据传输模块303传输至下位机304,所述下位机304依据待入库车辆的大小,可直接依据空位情况输出控制指令至汽车搬运部302,即对应输出至升降机构110、车辆搬运器130和对应停车位的叉梳搬运模块,由上述各部件执行停车操作,具体内容已在前叙述。对于车辆的停、取可按照“先进先出,就近原则”进行存取车运动路径规划,以节省存取车的时间。例如两位驾驶者同时向下位机304下达取车指令时,下位机按照先后停车顺序取车,即先进先出。对于车辆的停放,则采用优先将车辆停放至最近的停车位,即就近原则。

下位机304将各停车位的停放信息上传至上位机305,具体传输方式可采用RS232通信技术。上位机305对应将各停车位的停放信息通过显示设备309进行显示。

另外,还包括与所述上位机305电连接的打印设备306和读卡设备307,分别用于司机在停车时获取停车凭证,以及在取车时读取所述停车凭证。

指令输入设备308用于管理人员手动选择取车,即管理人员输入停车位所对应的号码,例如“A1”或者“P801”等等,上位机305将上述号码传输至下位机304,由下位机304输出对应指令进行取车。

信息输入设备311用于管理人员输入登陆信息或者进行系统信息修改等等。本实施例中,信息输入设备311可单独通过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实现,也可与指令输入设备308集成在一起。

收款设备312可设置于车库出口处,也可设置于用户取车的等候区域处,收款设备312可采用POS机或者扫码机等实现。

远程通信设备313用于实现用户与上位机305的远程通信,即用户可通过短信息形式提前发送预约存车、取车信息。上位机305收到用户预约信息后,自动给需要寻车用户保留预存车位或提前将需要取车的车辆移到出口处。

语音提示设备310用于对消费金额、停、取车辆信息等进行语音提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检测车辆的三维尺寸(长、宽、高)和重量,不同大小的车位对应不同大小的车辆,保证车辆停放的安全性。

2、采用全机械式进库和出库机构。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结构优化,降低了系统成本,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3、提出了太阳能供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市电构成二能一体的供电系统,尤其是新能源电池的引入,环保节能,是一种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新型供电系统。在光能很弱的情况下,启动市电作为备用供电电源,保证立体车库在长效可靠的状态下稳定工作。

4、提出了立体车库互联网+的概念。可以实现车位预定服务。通过车位预订功能,可以避免用户到达时,无停车位可用的尴尬。可广泛应用于高端商业中心、医院、小区等停车问题突出的地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