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2877发布日期:2020-11-25 14:54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快速推广和应用离不开充电设施的有力支撑,能否快捷、方便的充放电是广大用户是否愿意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按照当前的趋势,立体车库的发展必然要同充电桩相结合,以解决汽车自动充电的问题。正因如此,具有自动充电的功能的立体车库应运而生。

但是,现有的立体车库不具有防撞功能,因此,当载车板与车库支架出现较大的位置偏差时,其充电插接组件的插头与插座会发生破坏性的接触,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立体车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其包括:

车库支架,所述车库支架上设有停车位,所述停车位的一侧为进出口;

载车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车库支架上并可通过所述进出口进出所述停车位;

充电插接组件,所述充电插接组件包括插座和插头,二者中的任意一个设于所述车库支架上,另一个设于所述载车板上,所述插座具有公端接头,所述插头具有母端接头,且所述公端接头与所述母端接头可随着所述载车板进出所述停车位的平移运动而对插或分离;

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杆和挡板,二者中的任意一个设于所述车库支架上,另一个设于所述载车板上,所述挡板具有供所述检测杆穿过的通孔,且所述检测杆可随着所述载车板进出所述停车位的平移运动而穿入所述通孔或从所述通孔抽出,所述检测杆上设有第一检测器;

其中,在所述检测杆穿入所述通孔前,所述检测杆的头部与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公端接头与所述母端接头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检测杆通过安装座设于所述车库支架或所述载车板上,所述第一检测器为到位开关,其设于所述检测杆与所述安装座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检测杆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检测杆为伸缩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载车板的平移轨迹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二检测器,所述第二检测器设于所述载车板或所述车库支架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库支架或所述载车板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载车板是否完全进入所述停车位内的第三检测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检测器设于所述停车位的远离所述进出口的一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载车板上设有与所述插座或所述插头电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远离所述载车板的一端设有充电枪。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座包括框体、设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壳架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壳架上的所述公端接头,所述框体与所述第一壳架之间连接有若干沿所述公端接头的周向布置的柔性单元;

所述插头包括第二壳架和所述母端接头,所述母端接头设于所述第二壳架上;

其中,所述第一壳架具有导向孔,所述第二壳架上设有与所述导向孔相对应的导向杆;或

所述第一壳架上设有导向杆,所述第二壳架具有供所述导向杆插入的导向孔;且

所述导向杆的外侧壁具有使其头部尺寸小于其根部尺寸的锥面。

作为优选方案,在所述检测杆穿入所述通孔前,所述检测杆的头部与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导向孔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在载车板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插头与插座相互靠近,与此同时,检测杆也与挡板相互靠近,若第一检测器未被触发,则说明检测杆从通孔中穿过,也即,载车板相对于车库支架的位置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公端接头与母端接头能够对插连接,如此,载车板继续移动,直至载车板完全进入停车位且公端接头与母端接头对插到位;若第一检测器被触发,则说明检测杆未从通孔中穿过,而是触碰到挡板,也即,载车板相对于车库支架的位置误差已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公端接头与母端接头无法对插连接,如此,第一检测器反馈停止信号,载车板停止移动,以防止插头与插座发生破坏性的接触。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具有防撞功能,可保护充电插接组件不被破坏,因而安全性好,故障发生率低,可满足自动充电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车库的正面视角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车库的背面视角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杆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插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的正面视角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的背面视角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气缸或液缸);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的顶面视角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的底面视角示意图;

图11是图5中ii区域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翻盖和翻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车库支架;2、载车板;3、线缆;4、充电枪;5、插座;501、框体;5011、主框板;5012、面板;5013、背板;5014、窗口;502、第一壳架;5021、导向孔;5022、孔口;503、公端接头;5031、第一正极端子;5032、第一负极端子;504、伸缩体;505、缓冲件;506、滚珠;507、铁块;508、第一翻盖;5081、摆臂;509、翻板;510、连杆;512、推板;6、插头;601、第二壳架;6011、凸台;6012、凹位;602、母端接头;6021、第二正极端子;6022、第二负极端子;603、导向杆;6031、锥面;604、电磁铁;605、通电开关;606、第四检测器;607、第二翻盖;6071、盖板部;6072、推板部;608、第五检测器;7、检测杆;8、挡板;801、通孔;9、第一检测器;10、安装座;11、复位弹簧;12、第二检测器;13、第三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类似的术语还包括“公端”和“母端”,“插座”和“插头”。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其主要包括车库支架1、载车板2、充电插接组件以及检测组件;车库支架1上设有停车位,停车位的一侧为进出口;载车板2用于停放汽车,其可移动地设置于车库支架1上并可通过进出口进出停车位,载车板2上连接有线缆3,线缆3远离载车板2的一端设有充电枪4;充电插接组件包括插座5和插头6,其中,插座5设于载车板2上并与线缆3电连接,插头6设于车库支架1上;插座5具有公端接头503,插头6具有母端接头602,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可随着载车板2进出停车位的平移运动而对插或分离;检测组件包括检测杆7和挡板8,其中,检测杆7设于车库支架1上,挡板8设于载车板2上,并且,挡板8具有供检测杆7穿过的通孔801,检测杆7可随着载车板2进出停车位的平移运动而穿入通孔801或从通孔801抽出,而且,在检测杆7穿入通孔801前,检测杆7的头部与挡板8之间的距离小于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之间的距离;此外,检测杆7上设有第一检测器9。

基于上述结构,在载车板2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插头6与插座5相互靠近,与此同时,检测杆7也与挡板8相互靠近,若第一检测器9未被触发,则说明检测杆7从通孔801中穿过,也即,载车板2相对于车库支架1的位置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能够对插连接,如此,载车板2继续移动,直至载车板2完全进入停车位且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到位;若第一检测器9被触发,则说明检测杆7未从通孔801中穿过,而是触碰到挡板8,也即,载车板2相对于车库支架1的位置误差已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无法对插连接,如此,第一检测器9反馈停止信号,载车板2停止移动,以防止插头6与插座5发生破坏性的接触。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具有防撞功能,可保护充电插接组件不被破坏,因而安全性好,故障发生率低,可满足自动充电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座5和插头6可互换位置,即,插座5设于车库支架1,插头6设于载车板2。同样的,检测杆7和挡板8也可互换位置,即,检测杆7设于载车板2,挡板8设于车库支架1。

具体地,如图4所示,检测杆7通过安装座10设于车库支架1上,第一检测器9优选到位开关,其设于检测杆7与安装座10之间,除此之外,检测杆7与安装座10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11。如此,当检测杆7触碰到挡板8后,第一检测器9即可被立即触发;而当检测杆7与挡板8分离后,第一检测器9即可在复位弹簧11的作用下立即恢复未被触发的状态。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检测杆7为伸缩杆,以防止与挡板8硬性接触而导致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更准确地检测载车板2相对于车库支架1的位置误差,载车板2的平移轨迹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二检测器12,第二检测器12设于车库支架1上。如此,在载车板2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若两侧的第二检测器12均未被触发,则说明载车板2向左右两侧的偏移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载车板2继续移动;若其中一侧的第二检测器12被触发,则说明载车板2向该侧的偏移量已超出可接受的范围,载车板2停止移动。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器12为到位开关。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器12可设于载车板2的左右两端。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载车板2在其已完全进入停车位内且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到位后仍继续移动,车库支架1上设有第三检测器13。如此,当载车板2已完全进入停车位内且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到位时,第三检测器13即被触发,载车板2立刻停止移动,避免造成损坏。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检测器13为到位开关,其设于停车位的远离进出口的一侧。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检测器13可设于载车板2的边缘。

如图5至图7所示,插座5包括框体501、第一壳架502以及上述的公端接头503,第一壳架502设于框体501内,公端接头503设于第一壳架502上,并且,框体501与第一壳架502之间连接有若干沿公端接头503的周向布置的柔性单元,柔性单元由若干伸缩体504组成;插头6包括第二壳架601和上述的母端接头602,母端接头602设于第二壳架601上;其中,第一壳架502具有导向孔5021,第二壳架601设有与导向孔5021相对应的导向杆603,导向杆603的外侧壁具有使其头部尺寸小于其根部尺寸的锥面6031,并且,在检测杆7穿入通孔801前,检测杆7的头部与挡板8之间的距离小于导向杆603与导向孔5021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

基于上述结构,在载车板2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插头6与插座5相互靠近,导向杆603插向导向孔5021,由于导向杆603的外侧壁具有锥面6031,且第一壳架502通过柔性单元悬吊于框体501内,因此,当载车板2与车库支架1存在位置上的偏差,且二者的位置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时,导向杆603能够顺利地插入导向孔5021内,并将上述偏差导致的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之间的错位纠正,使得二者正对,最终实现精准的对插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杆603和导向孔5021可互换位置,即,导向杆603设于第一壳架502,导向孔5021设于第二壳架601。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框体501包括主框板5011、面板5012以及背板5013;主框板5011将第一壳架502和公端接头503包围在内,并且,柔性单元连接主框板5011与第一壳架502;面板5012设于主框板5011的前侧,用于防止第一壳架502在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分离时被插头6拉扯着脱离柔性单元,此外,面板5012具有显露出公端接头503和导向孔5021的窗口5014,以便于母端接头602和导向杆603穿过;背板5013设于主框板5011的后侧,背板5013与第一壳架502之间设有缓冲件505,当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连接时,缓冲件505能够施加顶住第一壳架502的后坐力,防止第一壳架502向远离插头6的方向移动,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缓冲件505采用弹簧,其固定于背板5013上。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导向孔5021设为两个,两个导向孔5021分别设于公端接头503的左右两侧,导向杆603与导向孔5021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与此同时,柔性单元设为若干对,成对的两个柔性单元分别设于公端接头503的相对两侧。作为优选,为了使公端接头503能够实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单元设为四个,四个柔性单元分别设于公端接头503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

进一步地,伸缩体504为弹性件、气缸、液缸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其中,弹性件优选弹簧。为了保证第一壳架502受力平衡,各柔性单元的伸缩体504均相同,例如,参考图7所示,位于公端接头503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的柔性单元的伸缩体504均为弹簧。当然,仅成对的两个柔性单元的伸缩体504相同也可到达上述效果,例如,参考图8所示,位于公端接头503上方和下方的两个柔性单元的伸缩体504为液缸或气缸,位于公端接头503左侧和右侧的两个柔性单元的伸缩体504为弹簧。需要强调的是,当伸缩体504采用液缸或气缸时,成对的两个柔性单元的液缸或气缸相连通,或者,全部的柔性单元的液缸或气缸均相连通。

可选地,如图6和图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壳架502上设有铁块507,第二壳架601上设有与铁块507相对应的电磁铁604。如此,当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连接后,电磁铁604因通电而吸住铁块507,从而可增加插头6与插座5的连接牢固度,防止二者脱离,提高充电插接组件的可靠性。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电磁铁604和铁块507均设为两个,两个电磁铁604分别设于公端接头503的左右两侧,两个铁块507分别设于母端接头602的左右两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磁铁604和铁块507可互换位置,即,铁块507设于第二壳架601,电磁铁604设于第一壳架502。

可选地,如图6和图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公端接头503具有第一正极端子5031和第一负极端子5032,第一正极端子5031和第一负极端子5032分别靠近公端接头503的两侧端设置;母端接头602具有与第一正极端子5031相对应的第二正极端子6021,以及与第一负极端子5032相对应的第二负极端子6022。如此,分开设置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可增强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之间的导电效果,防止充电插接组件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散热,延长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插头6的第二壳架601上设有通电开关605,通电开关605用于检测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是否对插到位并据此控制通断电:若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不到位,例如只插入了一半或三分之一,则通电开关605不被触发,充电插接组件处于断电状态;若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到位,则通电开关605被触发,充电插接组件处于通电状态并开始充电。如此,通电开关605可防止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不到位即通电的情况,提高了立体车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电开关605也可设于插座5的第一壳架502。

可选地,如图1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向孔5021内设有滚珠506。如此,当导向杆603插入导向孔5021内时直接与滚珠506接触,可减少插入时的摩擦力。

如图6和图12所示,为了提高插座5的防护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其故障发生率,插座5的第一壳架502的前侧铰接有用于遮盖公端接头503的第一翻盖508,第一翻盖508可向公端接头503所朝方向翻转而打开,而且,第一壳架502的后侧还铰接有可向公端接头503所朝方向的反方向翻转的翻板509,翻板509位于导向孔5021的后侧并通过连杆510与第一翻盖508相连接,并且,第一壳架502具有供连杆510活动的槽口。如此,当插头6与插座5分离时,第一翻盖508可通过遮盖公端接头503对其进行防水防尘的保护,进而降低充电插接组件的故障发生率,避免充电功能丧失或危及人员财产安全的情况出现;而在载车板2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插头6与插座5相互靠近,导向杆603不仅具有前述的纠偏作用,还可穿过导向孔5021并推动翻板509,使其带动第一翻盖508翻转而打开,从而,第一翻盖508不会影响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连接。

具体地,如图12所示,第一翻盖508通过其左右两端的摆臂5081与第一壳架502铰接,对应的,翻板509设为两块,两块翻板509分别设于公端接头503的左右两侧,且两块翻板509各自通过连杆510与两根摆臂5081相连接,连杆510的一端与摆臂5081铰接,另一端与翻板509铰接。

可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翻板509与第一壳架502的铰接处设有第一扭簧。如此,当插头6与插座5相分离时,翻板509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自动反向翻转而复位,进而带动第一翻盖508关闭,无需人为操作。

可选地,如图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壳架502或第二壳架601上设有用于检测第一翻盖508是否完全打开的第四检测器606。在载车板2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插头6与插座5靠近,若第四检测器606检测到第一翻盖508已完全打开,则说明导向杆603已穿过导向孔5021并推动翻板509,也即,载车板2相对于车库支架1的位置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导向杆603已纠正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之间的错位,二者能够对插连接,如此,第四检测器606不反馈停止信号,载车板2继续移动,直至其完全进入停车位且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到位;若第四检测器606检测到第一翻盖508未完全打开,则说明导向杆603并未穿过导向孔5021,也即,载车板2相对于车库支架1的位置误差已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导向杆603没有纠正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之间的错位,二者无法对插连接,如此,第四检测器606反馈停止信号,载车板2停止移动,以避免插头6与插座5发生破坏性的接触。基于此,该充电插接组件也同样具有防撞功能,可进一步地提高立体车库的安全性能。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检测器606为红外传感器,其设于第二壳架601上并对着第一翻盖508打开时所在的位置。

如图9和图10所示,与插座5类似,插头6也设有防护结构。第二壳架601具有向母端接头602所朝方向凸出的凸台6011,凸台6011上铰接有用于遮盖母端接头602的第二翻盖607,第二翻盖607可向母端接头602所朝方向翻转而打开,并且,第一壳架502具有供打开后的第二翻盖607穿过的孔口5022,以防止打开后的第二翻盖607影响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连接。

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使第二翻盖607与第一翻盖508一样可实现自动打开,第二翻盖607包括盖板部6071和推板部6072,第二翻盖607的转动轴线即为盖板部6071与推板部6072的分界线,盖板部6071用于遮盖母端接头602,框体501的面板5012上设有用于推动推板部6072的推板512,并且,第二壳架601具有用于容纳推板512的凹位6012,以防止推板512影响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连接。如此,当插头6与插座5分离时,第二翻盖607可通过遮盖母端接头602对其进行防水防尘的保护,由此可降低充电插接组件的故障发生率,避免充电功能丧失或危及人员财产安全的情况出现;而在载车板2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插头6与插座5相互靠近,推板512推动第二翻盖607的推板部6072,使得第二翻盖607翻转而打开,从而,第二翻盖607也同样不会影响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连接。

可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翻盖607与凸台6011的铰接处设有第二扭簧。如此,与第一翻盖508相类似,当插头6与插座5相分离时,第二翻盖607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自动关闭,无需人为操作。

可选地,如图10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壳架502或第二壳架601上设有用于检测第二翻盖607是否完全打开的第五检测器608。在载车板2平移进入停车位的过程中,插头6与插座5靠近,若第五检测器608检测到第二翻盖607完全打开,则不反馈停止信号,载车板2继续移动,直至其完全进入停车位且公端接头503与母端接头602对插到位;若第五检测器608检测到第二翻盖607未完全打开,则反馈停止信号,载车板2停止移动,以避免插头6与插座5发生破坏性的接触。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检测器608为到位开关,其设于第二壳架601上第二翻盖607打开时推板部6072所在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