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57150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底端,所述第三悬挂斜梁15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悬挂柱15的顶端,所述第三悬挂柱13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悬挂柱6的底端通过横梁25相连,三根悬挂柱可以扩大悬挂部分的比例,而三根个悬挂斜梁不但能起到连接悬挂部分的作用同时悬挂斜梁构成的多个三角形支架能够提高悬挂部分的稳定性。
[0038]所述直立部包括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第六立柱16、第三斜梁19、第四斜梁20、第五斜梁21、第六斜梁22和第七斜梁23第一横梁17和第二横梁18,所述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和第六立柱16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梁部8连接。所述第三斜梁19的一个端点和第四斜梁20的一个端点共同连接在所述第四立柱14的上中部,所述第三斜梁19的另一个端点连接在所述第三立柱3的顶端,所述第四斜梁20的另一个端点连接在所述第三立柱3的中下部,所述斜梁包括。所述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第一横梁17和顶梁部8相互连接形成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设有第五斜梁21和第六斜梁22,所述第五斜梁21的一端与第四立柱14的顶端相连接,所述第五斜梁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立柱15的中上部连接,所述第六斜梁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立柱15的顶端连接,所述第六斜梁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斜梁14的中上部连接,所述第五斜梁21和第六斜梁22交错成类“X”形状,并且交错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18的一端连接第六立柱16的中上部,所述第二横梁18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立柱15的中上部,所述第七斜梁23的一端连接第六立柱16的中上部,所述第七斜梁23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立柱15的顶端。通过设置第三斜梁19、第四斜梁20、第五斜梁21、第六斜梁22和第七斜梁23可以进一步稳固直立部内部的钢架结构,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预应力柱部分设置在建筑结构的中心,左右分别设置直立部和悬挂部分,不但可以使预应力柱的左右两边满足受力平衡的原理同时符合对称美的要求。
[0039]所述第七斜梁23的一端连接第六立柱16的2/3处,所述第三悬挂立柱13的高度是所述第一立柱I高度的1/3,所述悬挂主斜梁7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I的1/3处,均等三分的结构符合结构力学的需要,受力平衡,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稳定。
[0040]所述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三立柱3、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第六立柱16、第一悬挂立柱5、第二悬挂立柱6和第三悬挂立柱13之间竖直等间距排列,间隔距离均为第一立柱高度的1/3,如果各立柱彼此之间的距离过长则顶两部分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而如果各立柱彼此之间的距离果断则浪费钢材,因此1/3的设计能在保证顶梁部承受符合要求压力的前提下节省钢材。
[0041]本实用新型将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分为顶梁部、预应力柱部、悬挂部以及直立部,预应力柱内设第一斜梁4可以加固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和第三立柱3的稳定性以及牢固性,通过悬挂主斜梁7把第一立柱1、第一悬挂立柱5和第二悬挂立柱6相连可以提高悬挂部的稳定性,且承载力高、安全性高、且钢结构部件规格统一、效率高。
[004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柱部、悬挂部、顶梁部和直立部,其中 所述预应力柱部包括竖直设置在地基中的第一立柱(I)、第二立柱(2)和第三立柱(3),所述第一立柱(I)、第二立柱(2)和第三立柱(3)等距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和第三立柱(3)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梁部(8)连接; 所述悬挂部包括第一悬挂柱(5)、第二悬挂柱(6)和悬挂主斜梁(7),所述第一悬挂柱(5)和第二悬挂柱(6)竖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悬挂柱(5)和第二悬挂柱(6)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梁部(8)连接; 所述直立部包括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和第六立柱(16)、第一横梁(17)和第二横梁(18),所述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和第六立柱(16)竖直等间距平行设置,所述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和第六立柱(16)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梁部(8)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I)与第三立柱(3)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梁(4),所述第一斜梁(4)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立柱(I)的中下部,所述第一斜梁(4)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立柱(3)的顶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梁(4)与所述第一立柱(I)连接处连接有所述悬挂主斜梁(7)的一端,所述悬挂主斜梁(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悬挂柱出)的最低端,所述悬挂主斜梁(7)与水平面形成锐角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柱部还包括有第二斜梁(9),所述第二斜梁(9)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立柱(3)的中下部,所述第二斜梁(9)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I)的顶端,所述第一斜梁(4)和第二斜梁(9)交错形成类“X”形状,并且交错点与第二立柱(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柱(I)和第三立柱(3)之间设有主横梁(10),所述主横梁(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立柱(3)和第一斜梁(4)的交点处,所述主横梁(1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立柱(I)和第二斜梁(9)的交点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部还包括第一悬挂斜梁(11)和第二悬挂斜梁(12),所述第一悬挂斜梁(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立柱(I)的顶端,所述第一悬挂斜梁(11)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悬挂柱底端(5),所述第二悬挂斜梁(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悬挂柱(5)的顶端,所述第二悬挂斜梁(1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悬挂柱(6)的底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部还包括第三悬挂柱(13)、横梁(25)和第三悬挂斜梁(24),所述第三悬挂柱(13)和第二悬挂柱(6)竖直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悬挂柱(13)的顶端连接所述顶梁部(8),所述第三悬挂柱(13)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悬挂柱出)的底端通过横梁(25)相连,所述第三悬挂斜梁(24)的一端连接第二悬挂柱(6)的底端,所述第三悬挂斜梁(24)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悬挂柱(13)的顶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I)、第二立柱(2)、第三立柱(3)、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第六立柱(16)、第一悬挂柱(5)、第二悬挂柱(6)和第三悬挂柱(13)之间的距离相等,均为第一立柱(I)高度的1/3。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立柱(3)、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和第六立柱(16)内设有斜梁组,所述斜梁组包括第三斜梁(19)、第四斜梁(20)、第五斜梁(21)、第六斜梁(22)和第七斜梁(23);所述第三斜梁(19)的一个端点和第四斜梁(20)的一个端点共同连接在所述第四立柱(14)的上中部,所述第三斜梁(19)的另一个端点连接在所述第三立柱(3)的顶端,所述第四斜梁(20)的另一个端点连接在所述第三立柱(3)的中下部,所述第四立柱(14)、第五立柱(15)、第一横梁(17)和顶梁部(8)相互连接形成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设有第五斜梁(21)和第六斜梁(22),所述第五斜梁(21)的一端与第四立柱(14)的顶端相连接,所述第五斜梁(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立柱(15)的中上部连接,所述第六斜梁(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立柱(15)的顶端连接,所述第六斜梁(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斜梁(14)的中上部连接,所述第五斜梁(21)和第六斜梁(22)交错成类“X”形状,并且交错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18)的一端连接第六立柱(16)的中上部,所述第二横梁(18)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立柱(15)的中上部,所述第七斜梁(23)的一端连接第六立柱(16)的中上部,所述第七斜梁(23)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立柱(15)的顶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斜梁(23)的一端连接第六立柱(16)的2/3处,所述第三悬挂立柱(13)的高度是所述第一立柱(I)高度的1/3,所述悬挂主斜梁(7)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I)的1/3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包括预应力柱部、悬挂部、顶梁部和直立部,其中所述预应力柱部包括竖直设置在地基中的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等距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梁部连接。所述悬挂部包括第一悬挂柱、第二悬挂柱和悬挂主斜梁,所述第一悬挂柱和第二悬挂柱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梁部连接。所述直立部包括第四立柱、第五立柱和第六立柱、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四立柱、第五立柱和第六立柱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梁部连接。本实用新型高稳定性悬挂式建筑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安全性高、钢结构部件规格统一、稳定性高的优点。
【IPC分类】E04B1/34
【公开号】CN204826198
【申请号】CN201520389163
【发明人】冯云, 杜彬, 姜伟娜, 陈悦, 刘红沙
【申请人】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6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