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旁承体与旁承座的压装方法

文档序号:237240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车旁承体与旁承座的压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车车辆的零件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机车旁承体与旁承座的压装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机车在机车安装轮对、与机车运行方向垂直的梁上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旁承座,旁承座靠近车轮位置,旁承座内设置具有弹性的旁承体,用以缓冲机车转弯时车箱向外侧倾斜对梁造成的压力,旁承体为内藏弹簧的橡胶体,旁承体总体为长方形,旁承座为具有长方形开口的钢性件,为防止旁承体从旁承座上脱落,旁承座的开口的两侧的上部具有向内的凸起结构,旁承体的上平面上两侧较低以利于嵌入旁承座、并使旁承体的上平面高出旁承座,所以在将旁承座装入旁承体时必须采用压装的方法,压装时还要使旁承体的两侧向内收缩,现有的压装方法是在结合旁承座上与旁承体侧面中部有对应开口结构的基础上对旁承体两侧中间局部施压如附图1和2、同时在上部具有较大的平面上施压如附图3,使旁承体嵌入旁承座。两侧施压采用较短的压板、上部施压采用一块平板,这种常规的压装方法从两侧压缩时的压入量较大,顶部压入时旁承体两侧会受阻翘起,会使旁承体发生较大变形,而且变形异常,极易造成内部和外部组织结构的损伤,使旁承体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且压装的工效也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一种新的压装方法,避免旁承体在压装过程中受到损伤,提高压装工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车旁承体与旁承座的压装方法,具有如下工艺过程a、制作长度与旁承体侧边长度相吻合的矩形长侧压板,开口向下的U形上压板,上压板的U形开口宽度的外尺寸小于旁承座开口口部的内尺寸、U形开口的高度能使上压板压在旁承体上时只与旁承体的两侧接触而与旁承体的上平面不接触,这样可使上压板的U形长度尺寸与旁承体的宽度相吻合、即与旁承体的宽度相近、避免浪费压板材料;b、将两件长侧压板分别置于旁承体的两侧,并使长侧压板在旁承体侧的位置留有初步进入旁承座开口的尺寸,利用挤压装置通过挤压两侧板挤压旁承体从两侧向内收缩,使其长度尺寸略小于旁承座的开口尺寸;c、将两侧向内收缩的旁承体置于旁承座的开口,使长侧压板在两侧让出的尺寸先期进入旁承座的开口;d、将开口向下的U形上压板置于旁承体上,通过挤压装置从上压板上部初步施压,松开旁承体两侧的挤压力;e、进一步对上压板施压,直至旁承体被完全压入旁承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压装方法使旁承体的两侧部和顶部变形量控制在小于0.5毫米,旁承体不收损伤,满足组装的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对旁承体侧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对旁承体顶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对旁承体侧压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对旁承体顶压的示意图。
图中1、长侧压板,2、上压板,3、旁承座,4、旁承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至3介绍现有技术的旁承体压入旁承座的方法,从图1和2上可以看出这种结合旁承座侧开口的侧压板较短,侧压时引起旁承座的局部较大变形,图3上的上压板下压时会引起旁承体两侧上翘,总之这种压装方法容易损伤旁承体。
图4至6的本发明的安装方法使用了改进的侧压板和上压板,具体过程是a、制作长度与旁承体4侧边长度相吻合的矩形长侧压板1,开口向下的U形上压板2,上压板2的U形开口宽度的外尺寸小于旁承座3开口口部的内尺寸、U形开口的高度能使上压板2压在旁承体4上时只与旁承体4的两侧上边接触而与旁承体4的上平面不接触,上压板2的U形长度尺寸与旁承体4的宽度相吻合;b、将两件长侧压板1分别置于旁承体4的两侧,并使长侧压板1在旁承体4侧的位置留有初步进入旁承座3开口的尺寸,利用挤压装置通过挤压两侧板挤压旁承体4从两侧向内收缩,使其长度尺寸略小于旁承座3的开口尺寸;c、将两侧向内收缩的旁承体4置于旁承座3的开口,使长侧压板在两侧让出的尺寸先期进入旁承座3的开口;d、将开口向下的U形上压板2置于旁承体4上,通过挤压装置从上压板2上部初步施压,松开旁承体4两侧的挤压力;e、进一步对上压板2施压,直至旁承体4被完全压入旁承座3。
本发明使用的压板采用刚性件,其与旁承体的接触面最好是加工成光滑面。
总之,本发明的旁承体压装方法仍可使用原有的挤压设备,主要是在改变两侧压板和上压板的结构的基础上,对纵向压缩和垂向压入方法进行改进,纵向压缩由旁承体两侧中间区域接触压缩改为由两侧长度方向全接触、并留有底边初步进入旁承体腔位置的压缩方法,从根本上避免了旁承体两侧的扭曲变形,垂向压入由旁承体顶面中部压入改为顶面上的两侧压入,既抑制了旁承体顶部的变形,也使压装过程更加顺畅,提高了压装工效。
权利要求
1.一种机车旁承体与旁承座的压装方法,其特征是,具有如下工艺过程a、制作长度与旁承体(4)侧边长度相吻合的矩形长侧压板(1),开口向下的U形上压板(2),上压板(2)的U形开口宽度的外尺寸小于旁承座(3)开口口部的内尺寸、U形开口的高度能使上压板(2)压在旁承体(4)上时只与旁承体(4)的两侧上边接触而与旁承体(4)的上平面不接触,上压板(2)的U形长度尺寸与旁承体(4)的宽度相吻合;b、将两件长侧压板(1)分别置于旁承体(4)的两侧,并使长侧压板(1)在旁承体(4)侧的位置留有初步进入旁承座(3)开口的尺寸,利用挤压装置通过挤压两侧板挤压旁承体(4)从两侧向内收缩,使其长度尺寸略小于旁承座(3)的开口尺寸;c、将两侧向内收缩的旁承体(4)置于旁承座(3)的开口,使长侧压板在两侧让出的尺寸先期进入旁承座(3)的开口;d、将开口向下的U形上压板(2)置于旁承体(4)上,通过挤压装置从上压板(2)上部初步施压,松开旁承体(4)两侧的挤压力;e、进一步对上压板(2)施压,直至旁承体(4)被完全压入旁承座(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机车车辆的零件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机车旁承体与旁承座的压装方法。具有过程a.制作长度与旁承体侧边长度相吻合的矩形长侧压板,开口向下的U形上压板,U形开口的高度能使上压板压在旁承体上时只与旁承体的两侧上边接触而与旁承体的上平面不接触;b.将两件长侧压板置于旁承体的两侧,长侧压板在旁承体侧的位置留有初步进入旁承座开口的尺寸,挤压旁承体从两侧向内收缩;c.将两侧向内收缩的旁承体置于旁承座的开口,使长侧压板在两侧让出的尺寸先期进入旁承座的开口;d.通过上压板对旁承体上部初步施压,松开旁承体两侧的挤压力;e.将旁承体完全压入旁承座。本发明避免了旁承体在压装过程中受到损伤,提高了压装工效。
文档编号B25B27/02GK1962174SQ200610098070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9日
发明者杨华, 韩美荣 申请人: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