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压装夹具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006118阅读:来源:国知局
孔中设有倒圆锥孔段,受到所述倒圆锥孔段的挤压橡胶衬套17外径逐渐缩小使得橡胶衬套被逐渐压入固定套7a中,当橡胶衬套17的下端面与定位套20的上端面接触起,随着橡胶衬套17不断被压入,定位套20逐渐下行,使弹簧B28逐渐被压缩,直到橡胶衬套17的下固定面17b的位置低于固定套7a下端面一段距离,然后压头26上升,待压头26离开瓣套导向套I后,启动气缸B15,使其活塞向下运动,推动气缸推杆14向下运动,由于固定杆12与连杆9间仅能相对转动,且固定杆12本身固定无法移动,从而使连杆9与固定杆12构成一杠杆结构,设置在杠杆一端的气缸推杆14向下运动,使得设置在杠杆另一端的反顶杆11沿反顶杆滑套8向上运动,从反顶杆11的上端面与橡胶衬套17下端面接触起,随着反顶杆11不断向上运动,将过压的橡胶衬套17逐渐向上顶,同时定位套20在弹簧B28的作用下同时向上复位,直到橡胶衬套17的下固定面17b与固定套的下端面贴合,此时橡胶衬套17压制到位,反顶杆11停止向上运动。然后启动气缸A6,将上底板3向上顶,同时带动辧套导I向套向上运动,此时由于弹簧C19的作用双瓣套16任然压在固定套7a上,同时由于瓣套导向套I上行,使得左、右瓣套失去约束,左、右瓣套在弹簧A的作用下逐渐分离,被挤压的橡胶衬套17逐渐复原,使得橡胶衬套17的上固定面17a与固定套的上端面完全贴合。随着瓣套导向套I在上底板3的带动下持续上升,使得弹簧C19完全复原,然后由固定螺钉18将双瓣套16拉起复位。同时气缸B活塞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反顶杆复位。定位套20在弹簧B的作用下一边向上复位,一边将完成的前下控制臂向上顶起,直至完全复位。
[004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瓣套导向套及双瓣套的导向作用使得衬套更容易进入前下控制臂上的安装套中,通过本实用新型使得先过压,在反压回正确位置的衬套压装工艺实现起来更方便,定位更准确,成品的尺寸精度更高,一致性更好。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更低、效率更高。
[0045]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本文所描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其他更改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压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装夹具包括瓣套导向套(I)、上底板(3)、驱动装置A、双瓣套(16)、弹簧C (19)、固定螺钉(18)、支撑座(27)、定位套(20)、下底板(5 )、驱动装置B、弹簧B、反顶杆(11);所述双瓣套(16 )由左瓣套(16a)、右瓣套(16b )、两根连接轴(16d)及两根弹簧A (16e )组成,所述左、右瓣套为一圆台沿其轴截面剖开而成,所述圆台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从上至下依次为圆柱轴段、倒圆锥轴段、圆柱轴段的通孔,左、右瓣套的顶面中心各设有一个腰形孔A( 16c),所述腰形孔A贯穿所述左、右瓣套,左、右瓣套的底面中心也各设有一个腰形孔B,所述腰形孔A与腰形孔B同心设置,腰形孔B的长宽均大于腰形孔A,左瓣套(16a)剖切面上垂直固定有两根连接轴(16d),所述连接轴(16d)是一包括两个轴段的阶梯轴,所述连接轴(16d)上较粗的轴段的端部设有螺纹用于将连接轴(16d)固定在左瓣套(16a)上,所述连接轴(16d)上套设有一弹簧A (16e),所述弹簧A(16e)的一端插入左瓣套(16a)且与之接触,另一端插入右瓣套(16b),也与之接触,所述连接轴(16d)的较细的轴段插入右瓣套(16b)中设置的孔中,右瓣套(16b)可沿连接轴(16d)中较细的轴段滑动;所述下底板(5)固定在压机上,所述下底板(5)上固定有支撑座(27),支撑座(27 )中心设有通孔(27b ),所述定位套(20 )穿设于支撑座(27 )上的通孔(27b )中,所述反顶杆(11)与所述定位套(20)同心设置,且所述反顶杆(11)的一端插入所述的定位套(20)内,所述反顶杆(11)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B相连,所述弹簧B (28)套设在所述反顶杆(11)外,且弹簧B (28)的一端插入所述定位套(20)内,所述驱动装置B与所述下底板(5)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B驱动所述反顶杆(11)可沿其轴线上下运动,所述下底板(5 )上还固定有驱动装置A,所述驱动装置A与所述上底板(3 )相连,所述上底板(3 )设置在所述支撑座(20 )上方,所述上底板(3 )在所述驱动装置A的作用下可上下运动,所述瓣套导向套(I)穿设于所述上底板(3),且与上底板(3)固定连接,所述瓣套导向套(I)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包括设置在上部的圆柱状的衬套导向孔(la),设置在中间的圆柱状的过渡孔及设置在下部的与双瓣套(16)外形相匹配的圆锥孔(lc),在所述过渡孔的顶面设有螺纹孔(lb),所述双瓣套(16)设置于所述瓣套导向套(I)的下方,且与瓣套导向套(I)同心,两根固定螺钉(18)从设于双瓣套上的两个腰形孔A (16c)中穿过,固定于所述瓣套导向套(I)中的螺纹孔(lb),所述弹簧C (19)套设于所述固定螺钉(18)上,所述弹簧C (19)的一端与双瓣套(16)顶面接触,另一端与瓣套导向套(I)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压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A包括两套互相配合的导柱(4)及滑套(2)、两个气缸A (6),所述两根导柱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底板(5)上表面中心线的左右两端,并与下底板固定连接,所述两个滑套(2)分别穿设于上底板(3)中心线的左右两端,与同处一侧的导柱(4)同心,所述滑套(2)与所述上底板(3)固定连接,所述导柱(4 )插入所述滑套(2 )内,所述两个气缸A (6 )分别固定在所述下底板(5 )的上表面上,且分处左右两侧,所述气缸A (6)的活塞与所述上底板(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压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顶杆(11)呈圆柱状,在反顶杆(11)未插入定位套(20)的一端的端面中心设有一呈“U”字形的薄片(11a),所述薄片(Ila)上设有一圆孔(11b),所述圆孔(Ilb)的轴线垂直于反顶杆(11)的轴线,所述驱动装置B包括气缸B (15)、固定板(25)、气缸推杆(14)、销轴(10)、连杆(9)、固定杆(12)、反压行程调节螺母(24)、锁紧螺母(23),所述连杆(9)正面呈“H”字形,在正面开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A (9b)贯穿所述连杆(9)前后两面,在所述连杆(9)的侧面设有圆形通孔(9e),所述圆形通孔(9e)穿透所述腰形孔(9b),所述连杆(9)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腰形通孔B (9d)和腰形通孔C (9f),所述腰形通孔B (9d)和腰形通孔C (9f)均贯穿所述连杆(9),所述固定杆(12)—端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气缸推杆(14) 一端也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气缸B (15)固定在所述固定板(25)上,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下底板上(5),所述气缸B(15)的活塞上端从上至下设置有锁紧螺母(23)和反压行程调节螺母(24),所述气缸B (15)的活塞的下端固定连接气缸推杆(14),所述销轴(10)同时穿过所述连杆(9)上的腰形孔C(9f)和所述气缸推杆(14)上的圆形通孔,所述固定杆(12)固定在下底板(5)上,其另一端通过销轴(10)连接到所述连杆(9)上的圆形通孔(9e),所述反顶杆(11) 一端的圆孔(Ilb)中设置有销轴(10),所述销轴(10)同时还穿过所述连杆(9)上的腰形孔B (9d)。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压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A(6)活塞与上底板(3)间设有配套使用的垫片A (21)和垫片B (22),所述垫片A上表面呈突起的球面形,所述垫片B的下表面呈凹陷的球面形,垫片A与垫片B上的球面相互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压装夹具。所述压装夹具通过瓣套导向套(1)及双瓣套(16)的导向作用使得橡胶衬套(17)更容易进入前下控制臂上的固定套(7a)中,通过反顶杆(11)实现过压后的反压工序。通过本实用新型使得先过压,在反压回正确位置的衬套压装工艺实现起来更方便,定位更准确,成品的尺寸精度更高,一致性更好。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更低、效率更高。
【IPC分类】B25B11/02, B23P19/02
【公开号】CN204658278
【申请号】CN201520298344
【发明人】方锋, 俞国阳, 徐辉, 郑玲玲
【申请人】宁波汇众汽车车桥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1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