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显示装置的膜片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330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平面显示装置的膜片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平面显示装置的膜片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光学膜片是附着在光学器件表面上薄而均匀的介质膜层。通过分层介质膜层的反射、透(折)射和偏振等特性,可以使光在传播路径过程中达到期望的特性。

目前,现有的显示装置主要包含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具有背板、光源、导光板及光学膜片,其中,光学膜片安装在背板上并有该背板支撑。一般是在光学膜片上设计挂孔,并在背板上对应设置挂钩。然而,挂钩的设计较为简单,仅单次冲压成型,挂钩即为铁背板的单层翻边,厚度较薄,且此种挂钩侧边为单层结构,较尖锐,容易刮伤及刮花光学膜片;并且,对应的光学膜片挂孔尺寸也较小,不利于膜片裁切,在组装过程中也很容易刮损及刮出毛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平面显示装置的膜片支撑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背板和光学膜片在组装过程中,光学膜片容易刮损及刮出毛屑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平面显示装置的膜片支撑结构,所述平面显示装置包括光学膜片和背板;其中,所述背板包括主体部分和从所述主体部分的边缘向上翻折的至少一个定位挂钩,所述定位挂钩包括翻边钩部和翻边连接部,所述翻边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主体部分,另一端与所述翻边钩部相连;所述光学膜片具有供所述翻边钩部置入的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翻边钩部包括与所述翻边连接部连接且具有相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一部分、抵接在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二部分、抵接在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三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一过渡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的第二过渡部分,第一过渡部分和第二过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留有预定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膜片本体和连接在所述膜片本体边缘的挂耳,所述挂耳上开设有所述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钩部的厚度为0.7-0.9mm。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钩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翻边连接部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的宽度为1.3-1.5mm。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为金属背板。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挂钩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挂钩并排且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顶侧部上,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并与所述两个所述定位挂钩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面显示装置的膜片支撑结构,背板包括主体部分和从主体部分的边缘向上翻折的至少一个定位挂钩,定位挂钩包括翻边钩部和翻边连接部,翻边钩部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这样,定位挂钩的翻边钩部的宽度和厚度较大,翻边钩部的左右两侧均为光滑的半圆结构,利于组装并可平滑组装,不易刮伤及撞伤膜片,另外,加大了光学膜片的定位孔宽度,利于光学膜片裁切和废料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面显示装置的光学膜片和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定位挂钩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挂钩与定位孔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平面显示装置 10:光学膜片

20:背板 21:主体部分

22:定位挂钩 23:翻边钩部

24:翻边连接部 11:定位孔

231:第一部分 231a:第一面

231b:第二面 232:第二部分

233:第三部分 235:第二过渡部分

12:膜片本体 13:挂耳

211:通孔 234:第一过渡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显示装置100的膜片支撑结构,平面显示装置100包括光学膜片10和背板20;背板20包括主体部分21和从主体部分21的边缘向上翻折的至少一个定位挂钩22,定位挂钩22包括翻边钩部23和翻边连接部24,翻边连接部24的一端连接到主体部分21,另一端与翻边钩部23相连;光学膜片10具有供翻边钩部23置入的至少一个定位孔11。翻边钩部23包括与翻边连接部24连接且具有相反的第一面231a和第二面231b的第一部分231、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二部分232、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三部分233、连接在第一部分231与第二部分232之间的第一过渡部分234以及连接在第一部分231与第三部分233之间的第二过渡部分235,第一过渡部分234和第二过渡部分235别位于第一部分231的相对两侧。

上述的平面显示装置100的膜片支撑结构,背板20包括主体部分21和从主体部分21的边缘向上翻折的至少一个定位挂钩22,定位挂钩22包括翻边钩部23和翻边连接部24,翻边钩部23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第一部分231、第二部分232和第三部分233,这样,定位挂钩22的翻边钩部23的宽度和厚度较大,翻边钩部23的左右两侧均为光滑的半圆结构,利于组装并可平滑组装,不易刮伤及撞伤膜片,另外,加大了光学膜片10的定位孔11宽度,利于光学膜片10裁切和废料排出。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显示装置100,包括液晶面板(图未示)、背光模组(图未示)和背板20。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10,设置在液晶面板与背板20之间,背板20用于固定光学膜片10。

参见图2和3,背板20包括主体部分21和从主体部分21的边缘向上翻折的定位挂钩22,光学膜片10具有供翻边钩部23置入的定位孔11,定位孔11的形状与定位挂钩22的形状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0为金属材质制成,定位孔1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两个定位挂钩22并排且彼此间隔地设置在主体部分21的上侧部。光学膜片10包括膜片本体12和连接在膜片本体12边缘的挂耳13,挂耳13上开设有定位孔11,定位孔1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并与两个定位挂钩22一一对应。这样,光学膜片10通过其上的定位孔11挂入对应的定位挂钩22中,并与该定位挂钩22耦合,以将光学膜片10安装在背板20上。

从图1至3可以看出,主体部分21的顶侧部具有两个通孔211,每个通孔211内设置有一个定位挂钩22,每个定位挂钩22包括翻边钩部23和翻边连接部24,翻边连接部24的一端连接到主体部分21,另一端与翻边钩部23相连,这种设计易于一体成型。

如图2所示,具体地,每个翻边钩部23包括与翻边连接部24连接且具有相反的第一面231a和第二面231b的第一部分231、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二部分232、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三部分233、连接在第一部分231与第二部分232之间的第一过渡部分234以及连接在第一部分231与第三部分233之间的第二过渡部分235,第一过渡部分234和第二过渡部分235别位于第一部分231的相对两侧。第二部分232与第三部分233的尺寸、厚度基本相同,第二部分232与第三部分233之间留有预定间隙,预定间隙大致为0.1-0.2mm。可以理解的是,翻边钩部23的厚度(即第一部分231与第二部分232或第一部分231与第三部分233的厚度之和)为0.7-0.9mm,优选厚度为0.8mm,第一过渡部分234和第二过渡部分235的外表面均呈光滑的弧面,这样,且此种定位挂钩22结构的侧边接近半圆弧形状,便于装配,不会因与光学膜片10发生摩擦而导致光学膜片10产生刮伤及毛屑。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片10上定位孔11的宽度为1.3-1.5mm,优选定位孔11的宽度为1.4mm,这样,有利于光学膜片10的裁切和废料排出,并能较好地与对应定位挂钩22相匹配,适合组装。

作为进一步地优化,翻边钩部23的宽度大于翻边连接部24的宽度,这样更易弯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