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绕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429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绕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绕式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旋转避免产生组装干 涉的可绕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LED灯具为现行节能首选的灯具,由于LED灯具具有高亮度低耗电的特性,故 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警示号志还是居家生活都大幅采用LED灯具以符合 节能减碳的要求。但高亮度的LED灯具也会产生高热量,进而造成灯罩或反射片产生雾化现象, 故为了解决LED灯具的散热问题,通常采用散热器或散热鳍片组等散热装置或散热模块 对高亮度LED灯具进行散热,来降低LED灯具内的温度,避免灯罩或反射片雾化现象的 发生。目前的散热模块安装方式都是固定的,无法满足各个方向不同的散热需求,如 外壳、散热器、发光组件等主要通过螺锁的方式相互固定,虽然可以达到紧固的效果, 但没有变化弹性,当散热器与其他组件的配合有角度和方向的需求时,则需另外设计选 用角度的散热模块以适合与之对应的外壳或发光组件,这样的设计很不合理而且应用也 不方便,同时成本也较高。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通过将热管弯折使用以配合外壳和发光组件组合使 用,但热管仅能弯折一定的角度,弯折角度过大可能会破坏热管内部的毛细结构,使热 管传热效能变差甚至失效,进而使LED灯具整体散热效能降低。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1、成本较高;2、配合弹性不佳;3、容易产生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 多向与热源组合搭配传递热量的可绕性散热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绕性散热装置,包括一个导热组 件、一个散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包括一板状本体,所述本体远离本体的一侧延伸一个 导热部;所述散热组件具有一个基部和一个散热部以及一个连接部,所述基部与所述本 体对应的一侧具有一个凹槽,使所述本体旋转地枢接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部由所述 基部向远离基部的一侧延伸并与所述散热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可绕式散热装置的实现成本较低;通过所述可绕式散热装 置的结构,可以提升组件的配合弹性,且由于不需其他转接组件,使所述散热装置不仅 具有多方向的配合弹性,同时更可避免过多组件间配合而导致的热阻抗现象发生,即避 免干涉产生。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立体分解图[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立体组合图[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合剖视图[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立体分解图[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立体组合图[001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0018]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立体分解图[0019]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立体组合图[0020]图9为本实用新型作动示意图。[0021]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22]可绕性散热装置1[0023]导热组件11[0024]本体111[0025]导热部112[0026]第一导热端1121[0027]第二导热端1122[0028]吸热端113[0029]散热组件12[0030]基部121[0031]散热部122[0032]连接部123[0033]第三导热端1231[0034]第四导热端1232[0035]凹槽124[0036]发热单元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在结构 和功能上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图1-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立体分解和组合图以及组合剖视图,如图 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绕式散热装置1,包括一个导热组件11、一个散热组 件12;所述导热组件11具有一个板状本体111,本实施例的本体111为圆形板状但并不 引以为限,且该本体111远离本体的一侧延伸形成一个导热部112。所述散热组件12具有一个基部121和一个散热部122以及一个连接部123,该基 部121对应前述本体111的一侧具有一个凹槽124,本实施例的凹槽124为圆形,使该本 体111旋转地枢接在该凹槽124内,该连接部123由该基部121向远离该基部121的一侧延伸并与散热部122连接。所述导热组件11还包括一个吸热端113,该吸热端113设置于前述导热部112远 离本体111的另一端,且该吸热端113与至少一个发热单元2接设。图4-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立体分解和组合图以及组合剖视图,如图 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绕式散热装置1,包括一个导热组件11、一个散热组件 12 ;本实施例部分组件与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 赘述,而本实施例与前述较佳实施例最主要的差异为本实施例的本体111可以为半圆 形板状但并不引以为限,再者,所述散热组件12的基部121对应前述本体111的一侧的 凹槽124为圆形但并不引以为限,使该本体111旋转地枢接在该凹槽124内。图7-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立体分解和组合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 部分组件和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而本实施例 与前述较佳实施例最主要的差异为所述导热部112是一个热管,该热管包括至少一个 第一导热端1121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导热端1122,该第一导热端1121与至少一个发热单元 2接触,该第二导热端1122与前述本体111连接。所述连接部123是一个热管,该热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热端1231以及至少一 个第四导热端1232,该第三导热端1231与该基部121连接,该第四导热端1232系与该散 热部122连接。如图1-8所示,前述较佳实施例及第二、三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122为散热鳍 柱(如第1、2图)或散热鳍片(如第4、5图)。前述第一导热端1121和吸热端113与该发热单元2间涂布有导热介质3以及所 述本体111与该凹槽124之间涂布有导热介质3,所述导热介质3系为锡膏或导热膏。所述发热单元2是一个LED模块。图9为本实用新型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所述发热单元2和可绕性散热装置 1组装连接时,若该发热单元2与该可绕性散热装置1组设的方向无法相对应配合,可通 过操作旋转该本体111使该发热单元2与该可绕性散热装置1相对应配合。另外,若该可绕性散热装置1的散热部122的散热角度不佳时,也可以通过旋转 该基部121,以提升该散热部122的散热效率。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 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导热组件,具有一个板状本体,所述本体远离本体的一侧延伸一个导热部; 一个散热组件,具有一个基部和一个散热部以及一个连接部,所述基部对应所述本 体的一侧具有一个凹槽,使所述本体旋转地枢接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部由所述基部 向远离基部的一侧延伸并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为散热鳍柱或散热 鳍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还包括 一个吸热端,所述吸热端设置在所述导热部远离本体的一端,且该吸热端系与至少一个发热单元接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端与所述发热单元之 间涂布有导热介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凹槽之间涂布 有导热介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介质为锡膏或导热膏。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是一个LED 模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是一个热管,所述 热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热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导热端,所述第一导热端与至少一个发 热单元接触,所述第二导热端与所述本体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是一个热管,所述 热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热端以及至少一个第四导热端,所述第三导热端与所述基部连 接,所述第四导热端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圆形或半圆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绕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圆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绕式散热装置,包括一个导热组件、一个散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具有一个板状本体,所述本体远离本体的一侧延伸一个导热部;所述散热组件具有一个基部和一个散热部以及一个连接部,所述基部与所述本体对应的一侧具有一个凹槽,使所述本体旋转地枢接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部由所述基部向远离基部的一侧延伸并与所述散热部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可提升组件配合弹性,不需其他转接组件,使散热装置不仅具有多方向的配合弹性,同时更可避免过多组件间配合而导致的热阻抗现象发生。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1803347SQ201020530978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6日
发明者蓝文基, 邓为善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