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S流道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压铸产品直流道,生产时力度很大和很高温度,模具在机台上生产时所受的高温、高压、高速的环境下,模具模仁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异,模仁的硬度局部硬度降低,模仁钢材就很容易发生腐蚀(冲蚀),那第在这样的前提下,模具生产出来的话,产品局部就会有多料的现象,产品特征就和设计要求不一样,导致产品后续加工时要求增加一道工序把产品多余的料加工,小的多料可以加工,但很多尺寸要求很高的部位就不能加工,那么就会产生很多不良品,对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小S流道模具,通过采用S型的流道结构,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小S流道我们经过生产验证,压铸模具生产到80万啤-100万啤到模具报废也没有腐蚀现象,所以小S流道设计很成功,能大量应用在锌合金压铸模具流道使用当中去,而且产品边缘不要再去加工毛边披锋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小S流道模具,注浆孔、第一弧形流道、第二弧形流道、产品成型模具型腔、第一溢料排气渣包和第二溢料排气渣包,所述第一弧形流道和第二弧形流道分别位于注浆孔两侧且内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弧形流道和第二弧形流道形成一个“S”字形;所述第一弧形流道和第二弧形流道的中部位置内部连通且固定于产品成型模具型腔的一端,所述产品成型模具型腔的另一端边缘内部连通的设有第一排气溢料渣包,所述产品成型模具型腔的边缘处且位于与第一 弧形流道和第二弧形流道交界处的位置的左右两侧分别都设有第二排气溢料渣包。
优选地,所述注浆孔呈圆锥台形,且开口较大一端连通于第一弧形流道和第二弧形流道。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流道入料主要不会直接冲击模具的型腔,而是经过一道小湾,然后才缓缓的进入模具型腔,这样的缓冲流道对模具没有产生很强的力度和强度,加上材料温度也有降低,所以对模具不会产生腐蚀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益,为企业带了便利的生产时效和价值产生;产品生产时产品的渣包排气,作用就是把模具型腔生产时产生的空气排出模具型腔外面,让产品内部结构得到比较饱和,产品不疏松的状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一种小S流道模具,注浆孔1、第一弧形流道2、第二弧形流道3、产品成型模具型腔4、第一溢料排气渣包5和第二溢料排气渣包6,所述第一弧形流道2和第二弧形流道3分别位于注浆孔1两侧且内部相互连通,所 述第一弧形流道2和第二弧形流道3形成一个“S”字形;所述第一弧形流道2和第二弧形流道3的中部位置内部连通且固定于产品成型模具型腔4的一端,所述产品成型模具型腔4的另一端边缘内部连通的设有第一排气溢料渣包5,所述产品成型模具型腔4的边缘处且位于与第一弧形流道2和第二弧形流道3交界处的位置的左右两侧分别都设有第二排气溢料渣包6。
优选地,所述注浆孔1呈圆锥台形,且开口较大一端连通于第一弧形流道2和第二弧形流道3。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流道入料主要不会直接冲击模具的型腔,而是经过一道小湾,然后才缓缓的进入模具型腔,这样的缓冲流道对模具没有产生很强的力度和强度,加上材料温度也有降低,所以对模具不会产生腐蚀现象。特殊的设计结构方式,小S流道我们经过生产验证,压铸模具生产到80万啤-100万啤到模具报废也没有腐蚀现象,所以小S流道设计很成功,能大量应用在锌合金压铸模具流道使用当中去,比较有优点就是产品边缘不要再去加工毛边披锋了。另外,流道所生产时的材料用量更小了,重量只有39.6G,大S流道是69.2G,大大的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生产1啤产品就为企业节约29.6G原材料,以1套模最低50万啤来计算,500000*29.6=14800000G*0.022(单价/G)=325600(元)原材料钱,真正为企业节约成本开支,挽回不必要浪费的原材料效益更高了,减少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