ɑ,β‑不饱和酮的一种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23811阅读:12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ɑ,β-不饱和酮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α,β-不饱和酮类化合物不仅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砌块,而且也广泛应用于其他许多领域,如:香料、生物制药、农药、食品及材料科学等。因此,该类化合物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关于α,β-不饱和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而在这些方法中多采用碱性催化剂和有机溶剂,这些方法使用的催化剂和溶剂对环境危害大,在工业生产中会对设备造成腐蚀,而且反应后产生的固体强碱性废弃物也难以处理,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应用,同时不符合绿色化学精神。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α,β-不饱和酮的合成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固载脯氨酸和2,6-二甲基哌嗪的催化下,将醛和丙酮混合进行缩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得液相,再用柱层析或制备薄层层析提纯,取得α,β-不饱和酮。本发明以固载脯氨酸为催化剂,以2,6-二甲基哌嗪为助催化剂,在催化下,以醛和丙酮为反应原料,经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酮。优点在于:(1)反应条件温和,合成方法简便;(2)催化剂稳定,可回收循环利用,第十遍循环后产率仍高于70%;(3)催化剂对底物酸性官能团容忍性高。在本发明中,所述醛可以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邻甲基苯甲醛、间甲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醛、邻氯苯甲醛、间氯苯甲醛、对三氟甲基苯甲醛、对硝基苯甲醛、环己基甲醛或对羟基苯甲醛。以上各种醛都可以用于本发明工艺中,并且优选使用苯甲醛,可达到较高的收率。另外,所述缩合反应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为丙酮,所述醛与溶剂丙酮的投料比为0.5~2mol∶1L。其中优选的醛与溶剂丙酮的投料比为1mol∶1L。在此条件下,产率最佳。在本发明中,所述缩合反应的温度条件为20~60℃。在此温度下,反应副产物较少。进一步地,当缩合反应的温度条件为50℃时,可达到较高的收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阐述,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实施例1:在一个15mL高压封管中,加入固载脯氨酸和2,6-二甲基哌嗪,将苯甲醛溶于1mL丙酮中,并将此混合溶液于氮气保护下加入高压封管中在50℃条件下,搅拌48小时(投料量如表1所示),反应液逐渐变成浅黄色。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石油醚直至无沉淀析出,过滤并用石油醚洗涤,烘干得到固体催化剂可供下次使用。滤液通过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展开剂: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以体积比为10∶1混合)或用柱层析提纯,得到最终产物——ɑ,β-不饱和酮,产率81.2%。表1:投料量表物质分子量毫摩尔数质量/g苯甲醛10610.1060丙酮5830.1740固载脯氨酸————0.03002,6-二甲基哌嗪114.20.050.0057本例中丙酮既作为反应原料又作为溶剂。本例中,反应原料醛与溶剂丙酮的投料比为1mol∶1L。实施例2: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检验不同温度下反应,实验结果见表2。表2:反应温度的影响对比表编号温度(℃)产率12046.623053.834064.545081.256076.1由上表可知,在反应温度为50℃条件下最好,产率最高。实施例3: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检验不同助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实验结果见表3。表3:不同助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对比表由上表可知,以2,6-二甲基哌嗪做助催化剂效果最好,产率最高。实施例4: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检验在不同醛与溶剂丙酮比例下反应,实验结果见表4。表4:醛与丙酮比例的影响对比表编号醛与丙酮比例产率%10.5mol:1L61.221mol:1L81.231.5mol:1L76.242.0mol:1L72.3由上表可知,醛与溶剂丙酮用量比为1mol:1L时最好,产率最高。实施例5: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检验不同取代醛与丙酮进行缩合反应,反应式如下:试验结果见表5。表5:不同取代醛与丙酮进行缩合反应的结果对比表编号反应式中的R1产率(%)1C6H581.2(实施例1)2p-MeC6H472.23o-MeC6H474.24m-MeC6H470.45p-MeOC6H465.06p-FC6H458.27p-ClC6H460.28o-ClC6H446.09m-ClC6H457.610p-CF3C6H451.211p-NO2C6H455.212C6H1173.813p-OHC6H460.9由上表可见:采用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邻甲基苯甲醛、间甲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醛、邻氯苯甲醛、间氯苯甲醛、对三氟甲基苯甲醛、对硝基苯甲醛、环己基甲醛或对羟基苯甲醛都可以与丙酮进行缩合反应,但采用苯甲醛时产率最高。实施例6: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不同循环次数利用回收的催化剂进行制备的产率对比试验:表6催化剂回收利用情况循环次数产率%081.2182.3284.6380.3478.2577.6675.4774.3875.6973.81070.7由上表可知,催化剂可以多次循环利用而不失活,直至第十遍循环后产率仍高于70%。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