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1,3,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用图_2

文档序号:8354171阅读:来源:国知局
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基)-5- (4-甲 基-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9: (1忍4功-1- (4- ((5- (4-氟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基)-5- (4-甲氧 基-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ltl: (1忍4功-1- (4- ((5- (4-氟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基)-5- (2-三氟甲 基-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1: (1忍4功-1-(4-氟-苯基)-5-(4-((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2: (1忍4功-1-(4-氯-苯基)-5-(4-((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3: (1忍4功-1-(4-溴-苯基)-5-(4-((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4: (1忍4功-1- (2-氟-苯基)-5- (4- ((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5: (1忍4功-1- (2-氯-苯基)-5- (4- ((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6: (1忍4功-1- (2,4-二氯-苯基)-5- (4- ((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7: (1忍4功-1-苯基-5- (4- ((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基)-1,4-戊二 烯-3-酮; 化合物I18: (1忍4功-1- (4- ((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基)-5- (4-甲基-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19: (1忍4功-1- (4-甲氧基-苯基)-5- (4- ((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1%: (1忍4功-1- (4- ((5-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基)-5- (2-三氟甲基-苯 基)-1,4_戊二烯-3-酮; 化合物I21: (1忍4功-1- (4-氟-苯基)-5-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 乙氧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1?: (1忍4功-1- (4-氯-苯基)-5-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 乙氧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1?: (1忍4功- I- (4-溴-苯基)-5-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 乙氧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24: (1忍4功-1- (2-氟-苯基)-5-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 乙氧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25: (1忍4功-1- (2-氯-苯基)-5-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 乙氧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1?: (1 忍 4功-1- (2, 4-二氯-苯基)-5-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 代)乙氧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27: (1忍4功-1-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基)-5-苯 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1?: (1忍4功-1-(4-((5-(4-甲氧基-苯基)-1,3,4_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5-(4-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29: (1忍4功-1- (4-甲氧基-苯基)-5- (4- ((5- (4-甲氧基-苯基)-1,3, 4-噁二唑)-2-硫 代)乙氧苯基)-1,4-戊二烯-3-酮; 化合物IXI: (1忍4功-1-(4-((5-(4-甲氧基-苯基)-1,3,4_噁二唑)-2-硫代)乙氧苯 基)-5- (2-三氟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 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含1,3, 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 合物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1,3, 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合物 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通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以取代羧酸、水合肼、二硫化碳、丙酮、 4_取代羟基苯甲醛、取代的芳醛、1,2-二溴乙烷、等为原料,选用甲醇、乙醇和N,N-二甲基 甲酰胺为溶剂,碳酸钾、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为催化剂,经七步合成含1,3, 4-噁二唑硫代 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合物,其合成路线为: 第一步:取代甲酸甲酯的制备
第二步:2-疏基-5_取代基-1,3, 4- 惡二唑的制备
通式(I)的合成方法: 第一步:取代甲酸甲酯的制备 将取代羧酸和无水甲醇投于三口瓶中,室温下缓慢滴加浓硫酸,之后升温至回流,反应 6~8小时结束,减压回收甲醇,加水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溶液至中性,固体产物抽 率后经甲醇重结晶得酯类中间体,液体产物分液得酯类中间体; 其中物质的量比取代羧酸:甲醇:浓硫酸=I :2. 5 :1(摩尔比) 第二步:取代甲酰肼的制备 将取代甲酸甲酯和甲醇投于的三口圆底烧瓶中,室温下缓慢加入80%水合肼,升温回 流反应5~7小时结束,减压回收甲醇,冷却静置后析出白色晶体,抽率,经甲醇重结晶得取 代甲酰肼类中间体; 其中物质的量比取代甲酸甲酯:水合肼=1 :1. 2 第二步:2-疏基-5_取代基-1,3, 4- 惡二唑的制备 将酰肼、氢氧化钾、乙醇和水投于三口瓶中,室温搅拌溶解,缓慢加入二硫化碳,之后升 温回流反应6~8小时结束,减压回收乙醇后用3 %稀盐酸调至pH=6,抽滤得白色固体,经 乙醇重结晶得2-巯基-5-取代基-1,3, 4-噁二唑中间体; 其中物质的量比酰肼:氢氧化钾:二硫化碳=1 :1. 2 :1. 2 第四步:4_ (羟基苯基)-3- 丁烯-2-酮的制备 将对羟基苯甲醛及50mL丙酮投于100 mL三口瓶中,室温下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常 温搅拌12 h后停止反应,将反应液倒入冰水中,用稀盐酸调pH至5~6,抽滤、水洗、烘干, 再用乙醇水重结晶; 其中物质的量比对羟基苯甲醛:丙酮:氢氧化钠=1 :2. 5 :1 第五步:(1忍4功-1-取代苯基-5- (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制备 将4-(羟基苯基)-3- 丁烯-2-酮、取代芳(杂)醛及无水乙醇投于三口瓶中,室温下缓 慢滴加含氢氧化钠溶液,常温搅拌12 h后停止反应,将反应液倒入的冰水中,用稀盐酸调 pH至5~6,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抽滤、水洗、烘干,再用乙醇水重结晶; 其中物质的量比4-(羟基苯基)-3-丁烯-2-酮:取代芳(杂)醛:氢氧化钠 =1:1:2. 5-2. 8 第六步:(1忍4功-1- (4- (2-溴乙氧基)-苯基)-5-(取代苯基)-1,4-戊二烯-3-酮的 制备 向三颈瓶中加入:(1忍4功-1-取代苯基-5- (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及DMF, 搅拌使其溶解,再加 AK2CO3,常温搅拌I h后,向体系中加入1,2-二溴乙烷,升温至90 °C, TLC监测反应进程,8h后结束反应,过滤,减压回收溶剂,经柱色谱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 =5:1)及乙酸乙酯重结晶得中间体; 其中物质的量比(1忍4功-1-取代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K2CO3: 1,2-二溴乙烷=1 :2 :3 第七步:目标产物1,3, 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合物的制备 向三颈瓶中加入2-巯基-5-取代基-1,3, 4-噁二唑、DMF及Κ0Η,常温搅拌lh,之后 滴加(1忍4功-1- (4- (2-溴乙氧基)-苯基)-5-(取代苯基)-1,4-戊二烯-3-酮的DMF溶 液,在40°C下搅拌,TLC监测反应进程,4h后反应结束,向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析出固体, 抽滤,干燥,再经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目标产物I1-I3tl, 其中物质的量比2-巯基-5-取代基-1,3, 4-噁二唑:KOH : (1忍4功-1-(4-(2-溴乙氧 基)_苯基)_5_ (取代苯基)-1,4-戊二烯_3_酮=1 :1. 2 :1。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1,3, 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合物的 应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备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药物和药剂。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1,3, 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合物的应 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备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药物 和药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病毒病作用的化合物——含1,3,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生物活性,是由下列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介绍了以取代羧酸、水合肼、二硫化碳、丙酮、4-取代羟基苯甲醛、取代芳醛、1,2-二溴乙烷等为原料,甲醇、乙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碳酸钾、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为催化剂,经七步合成含1,3,4-噁二唑硫代乙氧基戊二烯酮类化合物。本发明化合物I3、I4、I6、I11、I13、I14、I16和I17对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等有较好的作用。
【IPC分类】C07D271-113, A01P1-00
【公开号】CN104672162
【申请号】CN201510078357
【发明人】宋宝安, 甘秀海, 胡德禹, 金林红, 薛伟, 李向阳, 吴剑, 陈学文
【申请人】贵州大学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