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26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制造技术,尤其涉及用于轻卡车身喷涂过程中的一种车 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在车身喷涂的过程中和喷涂完成后需要使用车门支撑装置, 使车门和门框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防止车门和门框的漆膜粘连。而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 车门支撑工具,如图1所示,其结构包括钢管13、车门卡手11以及门框卡手12。其中,钢管 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直部和弯部两部分。使用时,将车门卡手11直接卡在车门止口合适的位 置上,同时,将两个门框卡手12中的一个顺势直接卡在车门框止口上,从而使车门和门框 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但是,现有的车门支撑工具中的车门卡手11和门框卡手12均由焊接到钢管13上 的一 U形金属板构成,使用时,也是将这一 U形金属板直接夹到车门止口和车门框止口上, 由于车身结构固有的特点,这种安装无法保证配合的质量,车门支撑工具容易从车门上滑 落,失去支撑的作用,从而出现车门和门框漆膜粘连的质量问题,而出现漆膜粘连的车身需 要在修饰工位进行补漆或者回炉返工,造成生产过程的成本增加,同时还会影响生产线的 节拍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车身喷漆和烘烤过程中车门与门框漆膜粘连的质量问题,本实用 新型提供一种车门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支撑装置,包括螺栓和支撑件。其中支撑件包括一套圈 和设置在套圈上的、至少一个的支撑杆,支撑件通过所述套圈套设在所述螺栓上,支撑杆与 所述螺栓的轴线垂直,并且,螺栓上还螺接有两个螺母,两个螺母分别位于所述套圈两侧。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支撑杆为多个,且长度相同或不相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支撑杆为六个,且均勻分布。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螺栓为全螺纹螺栓或半螺纹螺栓。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套圈和所述支撑杆一体成型。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套圈的内径为Φ9πιπι,外径为Φ17πιπι,且厚度为 3mm ο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支撑杆的规格为15X5X3mm。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螺栓为规格M8X80的外六角螺栓,所述螺栓的螺 纹为粗螺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支撑装置,通过利用两螺母固定支撑件以及将螺栓直接安 装到车门框的已有螺母上,保证了车门支撑装置安装的牢固、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车门 支撑工具安装后易脱落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了车身喷漆和烘烤过程中车门与门框漆膜粘连的质量问题,消除了车门和门框因粘连造成的补漆或者回炉返工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车门支撑工具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支撑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支撑装置一实施例中螺栓的主视图。图;3B是图3A的左侧视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支撑装置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的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左侧视图。附图标记11-车门卡手;12-门框卡手;13-钢管;21-螺栓; 22-螺母; 23-支撑件;211-螺栓杆;212-螺栓头;231-套圈;232-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支撑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种 车门支撑装置一实施例中螺栓的主视图,图3B是图3A的左侧视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一 种车门支撑装置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的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左侧视图。请参同时照图2、 图3A、图4A和图4B,本实用新型的车门支撑装置包括螺栓21和支撑件23。其中,支撑件 23包括一套圈231和设置在套圈231上的至少一个的支撑杆232 ;支撑件23通过套圈231 套设在螺栓21上,且支撑杆232与螺栓21的轴线垂直,即螺栓21的螺栓杆211垂直于支 撑件232所在的平面。螺栓21为本车门支撑装置与门框连接的构件,螺栓21上还螺接有 两个螺母22,两个螺母22分别位于套圈231的两侧,这样通过两侧的螺母22顶住中间的套 圈231以实现对支撑件23的定位。当使用本实施例的车门支撑装置时,先将一个螺母22套到螺栓21上,再将支撑件 23套在螺栓21上,然后再将另一个螺母22也套到螺栓21上,通过两个螺母22把支撑件23 紧固在螺栓21的适当位置。接着,把此装置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到门框上,即将螺栓21拧紧 在门框侧面上已有的螺母上(该螺母设置于门框侧面以用于安装车门锁),此时,支撑件23 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支撑杆232即可支撑到车门内板上,达到支撑车门的作用。而支撑杆232 接触的部位是车门内板,待下一道工序的车门护板安装完成后便可遮挡住该部位,因而,即 使支撑杆232在车门内板上留下印记也不会影响车的美观。据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两螺母固定支撑件并且将螺栓直接安装到车门 框的已有螺母上的方式,保证了车门支撑装置安装的牢固、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工具安装后易脱落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车身喷漆和烘烤过程中车门与门框漆膜粘连的质 量问题,消除了车门和门框因粘连造成的补漆或者回炉返工现象。同时此装置安装拆卸方 便、易于操作,操作时间仅为8秒钟左右,提高了生产效率。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支撑装置中的支撑件23的支撑杆232可以为多个,且其长度 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将支撑件设计成多个杆件,而不是设计成一般的实体圆形结构,可以最 大程度的减小支撑件对喷涂过程中涂料的遮挡,避免影响正常的喷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车门支撑装置的支撑件23呈“梅花形状”,如图4A所示, 其支撑杆232的数目为六个,且沿套圈231圆周均勻分布,即每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为 60°。这一方式可以使当两个支撑杆232同时支撑到车门内板时,仍能使车门与门框之间 的间隙距离同单个撑杆232支撑到车门内板上时所成间隙的距离相差不大,这样在将螺栓 21连接到门框时不用考虑支撑杆的方向,使本车门支撑装置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螺栓21可以为全螺纹螺栓或半螺纹螺栓。请参照图2,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支撑装置中的两个螺母22为螺栓21的配套使用 螺母,通过螺母22沿螺栓21的螺栓杆211的前后移动,可以自由调整支撑件23在螺栓21 上的位置,更能使同一个支撑装置满足不同车型以及同一车型不同车门的需要(图2所示 为一般要求支撑件23距离螺栓与门框连接端的距离控制在60-75mm之间的情况)。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套圈231和支撑杆232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采用 在套圈上焊接支撑杆的方式,也可采用其它工艺制造成一体,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良好加 工工艺性能。接下来,请参照图4A和图4B,上述实施例中套圈231的内径为Φ9πιπι,外径为 Φ 17mm,且厚度为3mm。上述实施例中支撑杆232的规格为长15mm,宽5mm,厚度与套圈231相同,为3mm。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螺栓21为普通外六角螺栓,如图3A和图;3B所示,螺栓21 的螺栓头212为六角形,螺栓21的规格为M8X80,即该螺栓大径为8mm,长度为80mm,其螺 纹为粗螺纹。这样,在制造本车门支撑装置时,可以直接选用标准件,简化了制造过程。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螺栓;一支撑件,包括一套圈和设置在所述套圈上的、至少一个的支撑杆;所述支撑件通过所 述套圈套设在所述螺栓上,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螺栓的轴线垂直;所述螺栓上还螺接有两个螺母,所述两个螺母分别位于所述套圈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为多个,且长度相同或 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为六个,且均勻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为全螺纹螺栓或 半螺纹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圈和所述支撑杆一 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圈的内径为Φ9πιπι, 外径为Φ 17mm,且厚度为3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规格为15X5X3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为规格M8X80的外六角 螺栓,所述螺栓的螺纹为粗螺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支撑装置,包括一螺栓和一支撑件。其中支撑件包括一套圈和设置在所述套圈上的、至少一个的支撑杆,该支撑件通过所述套圈套设在螺栓上,且支撑杆与所述螺栓的轴线垂直,螺栓上还螺接有两个螺母,两个螺母分别位于所述套圈两侧。使用时,只需通过调节螺母将支撑件固定在螺栓的适当位置后,再将其通过螺纹配合直接安装到车门框的已有螺母上即可。本车门支撑装置安装牢固、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门支撑工具安装后易脱落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车身喷漆和烘烤过程中车门与门框漆膜粘连的质量问题,消除了车门和门框因粘连造成的补漆或者回炉返工现象。
文档编号B05C13/02GK201921815SQ20102068745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7日
发明者穆冬燕, 陈玉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