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蓝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3066阅读:46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酞菁蓝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酞菁蓝及其生产工艺,属颜料及颜料的生产工艺。
酞菁蓝是一种重要的化工颜料,主要用于油墨、油漆、塑料、橡胶等产品的着色。但其生产工艺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生产原料中包括无水CaCl2,则在研磨中必须使原料处于密封状态,为达到这一条件,使用球磨机作为其研磨机。而球磨机的耗电量大,生产效率低,产品杂质多(其中铁的含量尤为突出),造成酸的用量多,既增加了成本,又造成了环境污染。由于生产原料中还包括有毒的二甲苯,一是危害工人的健康,二是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在废液处理中增加成本。原工艺生产的酞菁蓝,其晶型结构为棒状,分子间的极性大,造成其在油墨中的粘度大,印刷性能差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色泽鲜艳,分散性好,用于油墨中时,使油墨转移密度强的酞菁蓝。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生产上述产品的制造工艺,该工艺节能,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生产出的酞菁蓝质量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的。这种酞菁蓝的特殊之处是,其晶型结构为圆片状。这种晶形结构的酞菁蓝分子间极性小,在油墨中的分散性好,使油墨的粘度小,印刷性能优良。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的。一种酞菁蓝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配制1,研磨2,酸煮3,压滤4,水洗5,烘干6,成品7诸工序,其特殊之处是原料配制1中所用的原料是铜酞菁,精盐,聚乙二醇,三种原料的比例是;铜酞菁∶精盐∶聚乙二醇=1∶2~7∶0.2~1.2。研磨2造在碾轮机上碾轧。
本发明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所述原料配制中所用原料铜酞菁∶精盐∶聚乙二醇=1∶3~6∶0.4~1.1。
本发明第二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在研磨2工序中加入2~4%的分散剂。即100g原料中加入2g~4g分散剂。这里所述的分散剂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蓖麻油,AERO-OT等。
本发明第三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在碾轮机上碾轧原料时,使原料温度保持在60~120℃。
本发明第四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在原料配制中所用原料铜酞菁的含量≥80%,精盐的细度为200~400目,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1000。
在本发明的酸煮3和压滤4之间,还可增设碱煮8。这样可除去酞菁蓝粗品中溶于碱中的杂质,提高酞菁蓝的纯度。
由于本发明的酞菁蓝晶型结构为圆片状,且粒径均匀,使其与现有晶型结构为棒状的酞菁蓝相比,具有色泽鲜艳,应用在油墨中时,使油墨的转移性能好,粘度低,印刷性能优良,光泽度高的优点。由于在酞菁蓝的制造工艺中,用NaCl代替了CaCl2,使酞菁蓝的加工可处于非密封状态,为检验酞菁蓝的加工质量提供了方便,而且便于酸煮工序中用硫酸除去其内的杂质。又因用聚乙二醇代替了二甲苯,前者无毒,后者有毒,改善了职工的工作条件,有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降低了环境污染;由于在碾磨工序中用辗轮机代替了球磨机,使酞菁蓝的晶形结构由棒状变成圆片状,而且既降低了电耗,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其设备的维修率也大大降低,在同样耗电量的情况下,碾轮机比球磨机多生产4倍左右的产品。而且因其内铁质含量大大减少,节省了酸的用量,减少了处理费用,降低了环境污染。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该技术解决方案。


图1--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工艺流程2--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实施例1,参考图1。在原料配制1中铜酞菁的含量≥80%,NaCl细度是150目,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1000。按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2∶0.2的比例配制原料100Kg,然后将这些原料倒入碾轮机中,在常温状态下研磨12小时,取出原料放入酸煮罐中,按1∶0.65的比例加入盐酸进行酸煮,除去溶于酸中的杂质,再经压虑4,水洗5,烘干6三道工序,生产出成品,在成品7工序中,将酞菁蓝包装即可。生产出的酞菁蓝其晶型结构为圆片状。由于研磨原料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故研磨效率较低。
实施例2,参考图1。在原料配制1中,按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7∶1.2的比例配制100Kg原料,铜酞菁纯度≥85%,NaCl细度为200~400目,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1000,然后将这些原料倒入碾轮机中,并使原料温度保持在60℃,碾轧8小时,然后按2%的比例加入分散剂(AERO-OT),同时碾轧混合均匀,以后依次进行酸煮3,压滤4,水洗5,烘干6,成品7诸工序生产出酞菁蓝。这些工序与实施例1相同。由于研磨2中给原料进行了加温,并增加了分散剂使原料处于适宜的碾压状态,故研磨效率提高。且由于铜酞菁纯度提高,其杂质处理较好。酞菁蓝纯度提高。
实施例3,参考图2。在原料配制1中,按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3∶1.1的比例配制100Kg原料,其中铜酞菁纯度≥85%,NaCl细度为200~400目,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1000,然后将这些原料倒入碾轮机中,并使原料温度保持在120℃,碾轧8小时,然后按2.5%的比例加入分散剂(AWRO-OT),同时碾轧混合均匀,将原料取出放入酸煮罐中,按1∶0.9的比例加入盐酸进行酸煮,酸煮后进行过滤,滤去酸液和溶于酸中的杂质,然后按1∶0.3的比例加入NaOH进入碱煮工序8,碱煮后再依次进入压虑4、水洗5、烘干6、成品7诸工序,生产出晶形结构为圆片状的酞菁蓝。由于增加了碱煮工序8,使酞菁蓝的纯度更高,色泽更鲜艳,性能优良。
实施例4,参考图2。在原料配制1中,按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6∶0.4的比例配制100Kg原料,其中铜酞菁纯度≥90%,NaCl细度为200~400目,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1000,然后将这些原料倒入碾轮机中,并使原料温度保持在100℃,碾轧6小时,然后按3.2%的比例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同时碾轧混合,将原料取出依次进入酸煮3、碱煮8、压虑4、水洗5、烘干6、成品7诸工序,这些工序与实施例3相同。与实施例3相比,由于铜酞菁的纯度增加,生产出的酞菁蓝纯度也有提高。
实施例5,参考图2。在原料配制1中,按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4∶0.8的比例配制100Kg原料,其中铜酞菁纯度≥90%,NaCl细度为200~400目,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1000,然后将这些原料倒入碾轮机中,并使原料温度保持在90℃,碾轧6小时,然后按3.5%的比例向其内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同时碾轧混合,取出放入酸煮罐中按1∶0.65的比例加入硫酸进行酸煮。酸煮后的碱煮、压虑、水洗、烘干、成品诸工序与实施例4相同。这样生产出的酞菁蓝,色泽更鲜艳,纯度高。
实施例6,参考图2。在原料配制1中,按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5∶0.6的比例配制100Kg原料,其中铜酞菁纯度≥90%,NaCl细度为200~400目,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1000,然后将这些原料倒入碾轮机中,并使原料温度保持在110℃,碾轧8小时,然后按4%的比例向其内加入AERO-OT分散剂,同时碾轧混合,取出后依次进入酸煮、碱煮、压虑、水洗、烘干、成品诸工序,这些工序与实施例5相同。酞菁蓝的质量与实施例5相仿。
以上诸实施例,还可根据需要在酸煮3(或酸煮、碱煮)后、压虑4之前向原料中加分散剂,以便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
权利要求
1.一种酞菁蓝,其特点是,它的晶型结构为圆片状。
2.一种酞菁蓝的生产工艺,它包括原料配制(1),研磨(2),酸煮(3),压滤(4),水洗(5),烘干(6),成品(7)诸工序,其特征是原料配制(1)中所用的原料是铜酞菁、精盐、聚乙二醇,三种原料的比例是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2~7∶0.2~1.2;研磨(2)是在碾轮机上碾轧。
3.由权利要求书2所述酞菁蓝的生产工艺,其特征是,所述原料配制中,所用原料铜酞菁∶NaCl∶聚乙二醇=1∶3~6∶0.4~1.1。
4.由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酞菁蓝生产工艺,其特征是,在研磨(2)工序中加入2~4%的分散剂。
5.由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酞菁蓝生产工艺,其特征是,在研磨(2)中碾轧原料时的原料温度为60~120℃。
6.由权利要求4所述的酞菁蓝生产工艺,其特征是,在研磨(2)中碾轧原料时的原料温度为60~120℃。
7.由权利要求(2)或(3)所述酞菁蓝的生产工艺,其特征是,所述子料配制(1)中的铜酞菁的含量≥80%,NaCl的细度200~400目,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1000。
8.由权利要求6所述的酞菁蓝生产工艺,其特征是,所述原料配制(1)中的铜酞菁的含量≥80%,NaCl的细度200~400目,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100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酞菁蓝及其制造工艺,属化工颜料技术领域。特别是酞菁蓝晶体结构为圆片状。制造工艺包括原料配制1,研磨2,酸煮3,压滤4,水洗5,烘干6,成品7,特点是,原料配制所用原料是铜酞菁、精盐、聚乙二醇,研磨2是碾轧。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环境污染小,节能、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特点。
文档编号C09B67/50GK1161993SQ9611573
公开日1997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1996年4月6日 优先权日1996年4月6日
发明者李志清 申请人:龙口太行颜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1年03月01日 10:17
    生产一吨酞菁蓝/酞菁绿,耗用酮酞菁多少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