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967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座椅。
背景技术
为了乘客乘坐安全,安装在汽车上的座椅包括三点式的安全带装置。特别是在后排座位的中央坐席中,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上部的上框架部件(上部框架)上,固定有安全带装置的皮带(安全带)穿过的带环。皮带穿过带环后向座椅靠背的前方拉出。
在这种结构的座椅中,施加在皮带上的拉伸载荷穿过带环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上。因此,已经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板金制的板来加强座椅靠背框架的整体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文献1 特开2001-315559号公报(图1)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因为使用板金制的板来加强座椅靠背框架,所以座椅变得较重。近年来,因为燃料费用上涨,所以汽车也开始向轻量化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轻量化,考虑拆除板金制的板,但是,这样,座椅靠背框架的强度就显得不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又能实现轻量化的座椅。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包括坐席框架、座椅靠背框架、收缩装置、安全带和载荷支撑部件。坐席框架安装在车室的底板上。座椅靠背框架通过用中间框架将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上部框架、下部框架在高度方向上连接而构成,在坐席框架的后部一侧立起。收缩装置固定在中间框架后方的底板上。安全带的顶端固定在收缩装置前方的底板上,越过在中间框架的延伸部分上的上部框架上侧,卷绕在收缩装置上。载荷支撑部件从中间框架附近的下部框架开始向底板延伸。
根据这种结构的座椅,施加在安全带上的拉伸载荷传递到座椅靠背框架上。座椅靠背框架在车辆正常行驶时对于通过安全带传递的载荷具有足够的强度。而当车辆发生碰撞等时通过安全带传递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较大载荷,则通过中间框架后由与底板接触的载荷支撑部件来支撑。并且,卷取装置也可以包括锁紧装置,其在安全带受到快速拉伸时可以锁固,禁止安全带拉出。
为使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倒下,在载荷支撑部件和底板之间设置空隙。施加到安全带上的载荷重量导致座椅靠背框架变形,所以,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与底板接触。
为使座椅轻量化,座椅靠背框架和载荷支撑部件使用管材形成。
为了加强与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接触的底板,在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接触的底板上安装挡板。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因为汽车发生碰撞等时施加到安全带的较大的拉伸载荷通过中间框架后由与底板接触的载荷支撑部件来支撑,所以,能抑制座椅靠背框架整体的变形量。即,因为只要座椅靠背框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对于加强座椅靠背框架,就不需要安装板金制的板,因此,座椅既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又能实现座椅的轻量化。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座椅的座椅架的立体图;图2表示省略图1中的座椅架的扶手装置并截取坐席框架的局部的座椅架主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F3-F3线表示的剖面图;及图4是在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上施加安全带的拉伸载荷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4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座椅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安装有安全带装置20的座椅10的框架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座椅10是用于汽车的后排座椅的三人座椅。汽车只是车辆的一个例子。将汽车的行驶方向F作为基准。并且,将朝向汽车行驶方向F的方向作为前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作为后方。
座椅10包括座椅架12和安全带装置20。如图1所示,座椅架12包括坐席框架31和座椅靠背框架41。坐席框架31在前、后端的各自的车宽方向的两端侧形成固定部32。固定部32分别固定在车室13的底板11上。用缓冲材料和蒙皮部件等覆盖坐席框架31。
座椅靠背框架41在坐席框架31的后侧立起。座椅靠背框架41包括上部框架42、下部框架43、中间框架44和扶手装置50。
如图2所示,上部框架42构成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上部,经过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上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上部框架42使用管材形成。并且,管材为例如金属制的。下部框架43构成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下部,经过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下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下部框架43使用管材形成。并且,管材为例如金属制的。
中间框架44包括外侧中间框架45和内侧中间框架46。在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侧的端部中,外侧中间框架45沿着高度方向连接同侧的对应端部。外侧中间框架45由管材形成。并且,管材是例如金属制成的。另外,在图2中,省略扶手装置50图示。
外侧中间框架45的底板一侧端部45a从下部框架43开始朝底板11侧延伸,如图3所示,从第一弯曲部45b开始向前方弯曲。外侧中间框架45的沿着车宽方向看到的侧面大致为L字形。
如图2所示,内侧中间框架46分别位于外侧中间框架45的内侧,是将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在高度方向进行连结的部件。内侧中间框架46在车宽方向上被设置成一对。
在外侧中间框架45和与该外侧中间框架45相对的内侧中间框架46之间架设有支撑索47。支撑索47是用于支撑设置在座椅靠背框41上的缓冲材料的部件。支撑索47可以设置多条。并且,支撑索47的数量不受限定。
如图1所示,扶手装置50包括基部51和扶手部52。该基部51位于下部框架43附近的位置,分别固定在内侧中间框架46上;该扶手52分别保持于基部51且在前后方向自由转动。在座椅10上,通过扶手52向座椅靠背框架41一侧转动,乘客可以坐在设有扶手装置50的部位上。
座椅靠背框架41和坐席框架31通过结合部60结合。如图1所示,结合部60包括在座椅靠背框架41上形成的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和在坐席框架31上形成的坐席框架侧结合部62。
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为了沿着车宽方向与坐席框架31相对,分别形成于外侧中间框架45的底板一侧端部45a上。坐席框架侧结合部62形成于与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相对的位置。
将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和坐席框架侧结合部62进行铰接,以使座椅靠背框架41能沿着前后方向自由转动。座椅10是通过该铰接结构将座椅靠背框架41向前方放倒的可倒式座椅。
安全带装置20是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安全带装置20包括收缩装置21、肩带固定部件22和安全带23。收缩装置21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41的后方的底板11上。收缩装置21包括锁紧机构,当对安全带23施加快速拉伸的载荷时,该锁紧机构就会锁紧,禁止安全带拉出。
肩带固定部件22为坐在座椅10中央的乘客而设置,其固定在上部框架42上。这时,内侧中间框架46的其中一个配置在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通过这样的内侧中间框架46的配置结构,施加在肩带固定部件22上的载荷通过上部框架42后再施加到位于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的内侧中间框架46上。肩带固定部件22中贯穿有安全带23。安全带23穿过肩带固定部件22,然后越过上部框架42的上侧。
如图3所示,安全带23的基端卷绕在收缩装置21上。顶端23a从收缩装置21开始沿着座椅靠背框架41的背面41a朝肩带固定部件22延伸,并且,穿过肩带固定部件22后越过上部框架42的上侧向前方延伸,如图1所示,固定在底板11的底板侧固定部23b上。底板侧固定部23b位于收缩装置21的前方,并设置在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
而且,座椅10包括载荷承受部70。载荷承受部70包括载荷支撑部件71和挡板72。载荷支撑部件71焊接于下部框架43后被固定,其从下部框架43向底板11延伸。载荷支撑部件71由管材形成。而且,管材是例如金属制造的。而且,载荷支撑部件71的固定方法不局限于是焊接。
如图2所示,载荷支撑部件71固定在位于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的内侧中间框架46的下端附近。如图3所示,载荷支撑部件71形成向后方弯曲的第二弯曲部71a。作为载荷支撑部件71的下端的底板侧端部71b与底板侧固定部23b附近部位相对。
挡板72安装在底板11上,使其与载荷支撑部件71的底板侧端部71b相对。挡板72用于防止载荷支撑部件71的底板侧端部71b与底板11直接接触,同时加强底板11。并且,因为挡板72设置在安全带23的底板侧固定部23b的附近位置,所以,提高了底板侧固定部23b附近的底板11的刚性。
载荷支撑部件71的底板侧端部71b和挡板72不接触,底板侧端部71b和挡板72之间形成空隙A。空隙A设置成当座椅靠背框架41倒下时载荷支撑部件71不与挡板72接触。而且,空隙A的间隔例如是10mm左右。
在汽车正常行驶等时,座椅靠背框架41对通过安全带23和肩带固定部件22施加的载荷具有足够的强度。
其次,关于载荷承受部70在汽车发生碰撞等时对座椅靠背框架41施加较大载荷情况下的动作加以说明。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等,就会对安全带快速地施加较大的载荷,这时,因为禁止从收缩装置21中拉出安全带23,所以,该拉伸载荷通过肩带固定部件22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41上。
如图4所示,上部框架42由于通过肩带固定部件22之后施加的载荷中的朝向底板11侧的成分而发生向底板11侧突出的弯曲。在图4中,较夸大地示出座椅靠背框架41的变形量。
由于该载荷中的朝向底板11侧的成分的作用,位于肩带固定部件22下方的内侧中间框架46朝底板11侧移动。由于通过内侧中间框架46所施加的载荷中的朝向底板11侧中的成分,下部框架43发生向底板11侧突出的弯曲。因此,载荷支撑部件71根据下部框架43的弯曲朝向底板11侧移动。
这时,由于在安全带23上施加载荷,所以,将底板11抬起的载荷也作用在底板侧固定部23b附近的底板11上。
当施加到肩带固定部件22上的载荷大于规定值时,载荷支撑部件71向底板11侧移动直至与挡板72接触。载荷支撑部件71与挡板72接触后,通过肩带固定部件22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41上的载荷又经过肩带固定部件22下方的内侧中间框架46,最后由载荷支撑部件71支撑。所以,除此以外,还能防止座椅靠背框架41发生变形。
而且,当施加到肩带固定部件22上的载荷较大时,载荷支撑部件71通过从第二弯曲部71a开始弯曲来吸收载荷量。而且,对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41上的载荷使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变形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外侧中间框架45的第一弯曲部45b变形来吸收。而且,施加在座椅靠背框架41上的载荷由结合部60施加在坐席框架31上。施加在坐席框架31上的载荷通过坐席框架侧结合部62附近发生变形来吸收。
在汽车正常行驶等时,座椅10的座椅靠背框架41对于经过安全带23和肩带固定部件22后施加的载荷具有足够的强度,所以,在汽车正常行驶等时不发生变形。
而且,汽车发生碰撞等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41上的较大的载荷重,通过内侧中间框架46,然后由与挡板72接触的载荷支撑部件71来支撑,所以,能抑制座椅靠背框架41的变形量。即,座椅10只在座椅靠背框架41上就具有足够的强度。因此,关于座椅靠背框架41在对于施加到安全带23上的载荷的加强方面,并不需要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41整体上的板金制的板等较重的加强材料,所以,能实现轻量化。即,座椅10在保持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座椅10的轻量化。
并且,因为在载荷支撑部件71的底板侧端部71b和挡板72之间形成了空隙A,所以,座椅靠背框架41能够向前方倒下。并且,空隙A能起到代替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的弯曲部的作用,所以,可以将施加到安全带23上的拉伸载荷充分地吸收。并且,通过座椅靠背框架41和载荷支撑部件71用金属制管材形成,可以使座椅10进一步轻量化。
并且,在底板11上,挡板72安装在与载荷支撑部件71的底板侧端部71b相对的位置上。因此,可以防止载荷支撑部件71的底板侧端部71b与底板11直接接触,并加固底板11。而且,通过在底板侧固定部23b的附近位置上安装挡板72,提高了底板侧固定部23b的附近的底板11的刚性,所以,能抑制由欲将底板侧固定部23b抬起的载荷导致底板11的变形。
另外,肩带固定部件22的位置不局限于内侧中间框架46的上部侧延伸部位,也可以在其附近部位上安装肩带固定部件22;在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设置底板侧固定部23b,在肩带固定部件22附近的内侧中间框架46的下部侧延伸部位上固定载荷支撑部件71,也可以得到与本实施例的座椅10相同的效果。
符号说明10座椅21收缩装置23安全带31坐席框架41座椅靠背框架42上部框架43下部框架44中间框架部(中间框架)71载荷支撑部件72挡板A空隙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坐席框架,其安装于车室的底板上;座椅靠背框架,其通过中间框架在高度方向连接在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上部框架及下部框架而构成,在所述坐席框架的后部侧立起;收缩装置,其固定于所述中间框架后方的所述底板上;安全带,其顶端固定于所述收缩装置前方的所述底板,越过所述中间框架的延伸部分上的所述上部框架上侧,卷绕在所述收缩装置上;载荷支撑部件,其从所述中间框架附近的所述下部框架开始向所述底板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空隙,通过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由施加在所述安全带上的拉伸载荷而发生变形,所述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与所述底板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与所述载荷支撑部件由管材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接触的底板上安装挡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能保持足够强度又能实现轻量化的座椅。座椅(10)包括坐席框架(31)、座椅靠背框架(41)、收缩装置(21)、安全带(23)及载荷支撑部件(71)。坐席框架(31)安装于车室的底板(11)。座椅靠背框架(41),通过中间框架部(44)在高度方向上连结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而构成,在坐席框架(31)的后部侧立起。收缩装置(21)固定于中间框架部(44)后方的底板(11)。安全带(23)其顶端固定于收缩装置(21)前方的底板(11),越过内侧中间框架(46)的延伸部分上的上部框架(42)上侧,然后卷绕在收缩装置(21)上。载荷支撑部件(71)从内侧中间框架(46)附近的下部框架(43)开始朝底板(11)延伸。
文档编号B60R22/26GK1669850SQ200510055578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7日
发明者藤野重哉, 黑岩研, 宫永聪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