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329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一种车身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后组合灯的密封结构,其包括外板、后组合灯和海棉条;所述海棉条设置在所述后组合灯安装处的外板边缘与所述后组合灯形成密封。
背景技术
汽车后组合灯通常安装在车身后端面两侧,其结构可参见公告号为 CN2010159267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参见图4,在现有技术中,车身外板1与后组合灯2 结合处的外板1边缘设有一个与后组合灯2轮廓相同的翻边104,该翻边104方向朝向所述后组合灯2,在该翻边104内侧设有密封用的海棉条3。该结构的密封效果完全取决于外板的面轮廓度,而外板的面轮廓度又取决于制造水平;通常的加工工艺是,外板先拉延成形并切边,再通过整形得到用于提高外板面强度的翻边。由于在整形过程中极易破坏外板与后组合灯的配合面的轮廓度,从而使得密封效果变差;并且由于外板翻边的高度不易保证,容易顶起后组合灯,使后组合灯安装不到位,造成海棉条无压缩,无密封效果。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其通过对外板边缘的结构进行改进,使之挤压海棉条,从而增加后组合灯的密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包括外板、后组合灯和海棉条;所述海棉条设置在所述后组合灯安装处的外板边缘与所述后组合灯形成密封;在所述外板边缘上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向所述后组合灯方向凸出并挤压在所述海棉条上,从而提高后组合灯与外板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结构的改进降低了该结构的钣金工艺要求,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强肋的顶部呈圆弧,防止加强肋对海棉条造成损伤,影响密封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加强肋内侧的外板边缘设有裙边,所述裙边大于所述海棉条向内伸出部分,从而防止当所述加强肋挤压海棉条时,造成海棉条向外板边缘滑移的问题。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强肋的高度小于所述海棉条的厚度, 以防止海棉条被挤压后加强肋与所述后组合灯发生硬接触而损伤海棉条。采用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后组合灯与外板的密封效果,同时,结构的改进降低了该结构的钣金工艺要求,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图2中B处放大视图;[0013]图4为现有技术中外板与后组合灯的密封结构;其中,外板1、安装开口 101、加强肋102、裙边103、翻边104、后组合灯2、海棉条3。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一种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其包括外板1、后组合灯2和海棉条 3。在车身后端两侧外板上开有安装开口 101,其轮廓与所述后组合灯2轮廓对应。在该安装开口 101的轮廓边缘设有沿轮廓边缘的加强肋102 ;该加强肋102靠安装开口 101侧设有相同廓形的裙边103。所述后组合灯2安装在外板1上的安装开口 101中,在后组合灯2与所述外板1 之间设有一个密封用的海棉条3。该海棉条3轮廓形状与所述安装开口 101轮廓对应,其宽度大于所述裙边103和加强肋102的宽度之和。所述海棉条3 —面与所述裙边103和加强肋102相贴合,另一面贴合在所述后组合灯的底面上。所述加强肋102向所述后组合灯方向凸出,并挤压在所述海棉条3上,形成外板边缘与所述后组合灯之间的密封。上述实施例是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的一种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所有这些对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包括外板、后组合灯和海棉条;所述海棉条设置在所述后组合灯安装处的外板边缘与所述后组合灯形成密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板边缘上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向所述后组合灯方向凸出并挤压在所述海棉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的顶部呈圆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肋内侧的外板边缘设有裙边,所述裙边大于所述海棉条向内伸出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的高度小于所述海棉条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的高度小于所述海棉条的厚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后组合灯密封结构,包括外板、后组合灯和海棉条;所述海绵条设置在所述后组合灯安装处的外板边缘与所述后组合灯形成密封;在所述外板边缘上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向所述后组合灯方向凸出并挤压在所述海棉条上,从而提高后组合灯与外板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结构的改进降低了该结构的钣金工艺要求,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60Q1/30GK202006749SQ20112004978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8日
发明者丁勇, 叶新宇, 吴成明, 李宏华, 赵福全, 陈君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