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211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系统。本申请基于2010年8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 — 184305号主张优选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车辆上搭载有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的车辆用空调系统。该车辆用空调系统通过生成调节空气的HVAC (Heating 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及将由HVAC生成的调节空气向车室内引导的送风通道等构成。而且,用于形成HVAC的外形的壳体以HVAC可与送风通道连接的方式与送风通道匹配而设定形状。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 7174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 - 30823号公报但是,上述的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因车辆类型或同车辆类型的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多种多样。因此,HVAC的壳体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例如,在相同车辆类型的普通级中有时未设有后座用的吹出口,仅在高级别的车辆设置后座用的吹出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后座用的吹出口增设用于引导调节空气的送风通道,故而在普通级和高级别中,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是相同车辆类型,也需要改变HVAC的壳体形状。这样,在HVAC的壳体的形状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零件不能通用化,需要准备每个形状的模型,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在车辆用空调系统中,不论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可通用HVAC (调节空气生成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构成。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其中,具备调节空气生成部,其生成所述调节空气;多个送风通道,其与所述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分流导向部,其将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所述调节空气分流而向所述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并且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具备吸入开口,其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吹出口连结;多个喷出开口,其与所述多个送风通道连接;引导部,其将从所述吸入开口流入的所述调节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引导。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引导部可以具备沿所述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引导部可以在比所述弯曲区域的上游侧具备平面区域。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具备隔板,其将所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分隔为多个区域;倾斜壁,其将向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的所述调节空气向与由所述隔板分隔的所述喷出开口不同的喷出开口引导。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构成为,还具有能够开闭由所述隔板分隔的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风挡,在所述风挡关闭时,在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所述风挡、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遮蔽所述调节空气,在其他的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设于所述风挡的旁通开口、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调节空气。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具备对流入所述喷出开口的所述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覆盖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壳体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所述分流导向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调节空气的流路。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与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并将其向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因此,即使在送风通道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形状等而向全部的送风通道供给调节空气。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式,在车辆用空调系统中,不论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可将调节空气生成部通用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剖面图;图2是示意性表示从图1的A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的向视图;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的分流导向部的立体图;图4A是包含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的分流导向部的剖面图;图4B是包含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的分流导向部的剖面图。标记说明S1:车辆用空调系统10 :调节空气生成部11 :壳体16:通风风挡(风挡)16a:切 口区域20 :送风通道22 :通风通道22a :前通风通道22b:后通风通道22c:中心通道22d :侧通道30:分流导向部40 :前通风通道侧部件(分割部件)41:壳体侧开口部42 前通风通道侧开口部43:引导板(引导部)
44:吸入开口45:连接开口46 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a :第一区域46b :第二区域46c :第三区域46d:第四区域47 (47a 47f):隔板48 :整流板49 :倾斜壁50 :后通风通道侧部件(分割部件)51:喷出开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形成可识别的大小,适当改变各部件的比例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搭载于车辆中,用于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如图1所示,具备生成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生成部10、将调节空气向车室内引导的送风通道20、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并将其向多个送风通道20引导的分流导向部30。调节空气生成部10 是所谓的 HVAC (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如图1所示,具备壳体11、蒸发器12、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加热芯14、除霜器风挡15、通风风挡16、加热器风挡17。壳体11用于形成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外形,在内部具有设置有蒸发器12的冷却流路11a、设置有加热芯14的加热流路lib、将冷风和暖风混合而形成调节空气的混合部11c。另外,在壳体11设有在外部露出并且与混合部Ilc连接的多个喷出开口(多个吹出口)(除霜器吹出口 lid、通风吹出口 Ile及加热器吹出口 Hf)。即,在调节空气生成部10设置有上述喷出开口(除霜器吹出口 lid、通风吹出口 Ile及加热器吹出口 Ilf)。除霜器吹出口 Ild是用于向窗户供给调节空气的开口。另外,通风吹出口 Ile是用于向乘员的脸部供给调节空气的开口。另外,加热器吹出口 Ilf是用于向乘员的脚部供给调节空气的开口。另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11的内部设有从设置加热芯14的加热流路Ilb向混合部Ilc供给暖风的暖风用开口 Hg、从设置蒸发器12的冷却流路Ila向混合部Ilc供给冷风的冷风用开口 llh、从冷却流路Ila向加热流路Ilb供给冷风的加热用开口 lli。蒸发器12是搭载于车辆的制冷循环的一部分,配置在冷却流路Ila的内部。该蒸发器12将通过未图示的鼓风机向冷却流路Ila内供给的空气冷却并生成冷风。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配置在蒸发器12的下游侧,对由蒸发器12生成的冷风向加热流路Ilb的供给量进行调节。更详细地,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具备在冷风用开口 Ilh与加热用开口 Ili之间可滑动的空气混合风挡13a、用于驱动该空气混合风挡13a的齿条和小齿轮机构13b。空气混合风挡13a同时调节由蒸发器12生成的冷风通过的开口即冷风用开口 Ilh及加热用开口 Ili的开口率,对冷风用开口 Ilh和加热用开口 Ili的开口比率进行调节。另外,空气混合风挡13a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设于壳体11的内壁的引导槽可滑动地嵌合,该两端一边在引导槽滑动一边在冷风用开口 Ilh与加热用开口 Ili之间移动。齿条和小齿轮机构13b是用于使空气混合风挡13a滑动的机构,具备通过从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动力而旋转驱动的小齿轮和将该小齿轮的旋转动力变换为直线动力并向空气混合风挡13a传递的齿条。加热芯14配置在加热流路Ilb的内部,通过对经由加热用开口 Ili供给的冷风进行加热而生成暖风。除霜器风挡15是进行除霜器吹出口 Ild的开闭的风挡,在壳体11内可转动地构成。 通风风挡16是进行通风吹出口 Ile的开闭的风挡,在壳体11内可转动地构成。另外,图2是示意性表示从图1的A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的向视图。如该图2所示,通风风挡16在两端具有切口区域16a。而且,在闭锁通风吹出口 Ile时,经由切口区域16a使少量的调节空气流入通风吹出口 lie。加热器风挡17是进行加热吹出口 Ilf的开闭的风挡,在壳体11内可转动地构成。另外,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除霜器风挡15、通风风挡16、加热器风挡17由未图示的电动机供动力。返回图1,送风通道20设于车辆的多个部位。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作为送风通道20具有除霜器通道21、通风通道22、加热器通道23。除霜器通道21是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除霜器吹出口 Ild喷出的调节空气向车辆的窗户引导的送风通道,与除霜器吹出口 11d直接连接。通风通道22是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通风吹出口 Ile喷出的调节空气向乘员的脸部引导的送风通道。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作为该通风通道22具备向乘坐于前座的乘坐者引导调节空气的前通风通道22a、向乘坐于后座的乘坐者引导调节空气的后通风通道22b。而且,这些前通风通道22a及后通风通道22b经由分流导向部30与通风吹出口 Ile连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作为前通风通道22a,如图2所示,具有向车室内的中心供给调节空气的中心通道22c、向车室内的侧部供给调节空气的侧通道22d。另外,中心通道22c和侧通道22d两个两个地设置,如图2所示,按侧通道22d、中心通道22c、中心通道22c、侧通道22d的顺序排列。而且,侧通道22d配置于在通过通风风挡16闭锁通风吹出口 Ile的情况下与通风风挡16的切口区域16a连通的位置。S卩,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前通风通道22a具有作为使调节空气在侧通道流通的旁通开口而发挥功能的切口区域16a。返回图1,加热器通道23是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加热器吹出口 Ilf喷出的调节空气向乘坐于前座的乘坐者的脚部引导的送风通道,与加热器吹出口 Ilf直接连接。分流导向部30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而向与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的多个送风通道20引导,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通风吹出口 Ile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而向前通风通道22a和后通风通道22b引导。图3是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侧观察到的分流导向部30的立体图。另外,图4A是图3的分流导向部30的A — A线剖面图,图4B是图3的分流导向部30的B — B线剖面图。如图3所示,分流导向部30例如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同样地由树脂材料形成,通过组装中空的两个分割部件(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及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而构成。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具备设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侧的壳体侧开口部41、设于前通风通道22a侧的前通风通道侧开口部42、引导板43 (引导部)。如图1所示,壳体侧开口部41是与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的壳体11连接的部位。而且,如图4A及图4B所示,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以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的一部分覆盖壳体11的通风吹出口 lie,开口区域的剩余部分在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1。该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中覆盖通风吹出口 Ile的区域与通风吹出口 Ile连结,作为将从通风吹出口 Ile喷出的调节空气吸入分流导向部30内的吸入开口 44发挥作用。另外,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中在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区域与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连接,作为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内部供给调节空气的连接开口 45发挥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采用如下的构成,即,通过将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安装于壳体11,使一个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作为吸入开口 44和连接开口 45而发挥作用。如图1所示,前通风通道侧开口部42是与前通风通道22a连接的部位,形成开口区域与前通风通道22a连接的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如图2及图3所不,该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通过多个隔板47分隔为多个小区域。如图2所示,这些隔板47在中心通道22c及侧通道22d的排列方向上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通过6个隔板47a 47f将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在中心通道22c及侧通道22d的排列方向上分割为4个小区域(第一区域46a 第四区域46d)。而且,第一区域46a与两个侧通道22d的一方连接,第二区域46b与两个中心通道22c的一方连接,第三区域46c与另一中心通道22c连接,第四区域46d与另一侧通道22d连接。另外,如图4A所示,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具备对流入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的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48。该整流板48设于第一区域46a 第四区域46d的各区域,固定在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的内壁及隔板47。另外,如图4B所不,在隔板47a与隔板47b之间、隔板47c与隔板47d之间以及隔板47e与隔板47f之间设有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 51 (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不同的喷出开口)引导调节空气的倾斜壁49。引导板43是用于将从吸入开口 44流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 51引导的部件,对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的第一区域46a 第四区域46d的每一区域分别进行设置。这些引导板43与第一区域46a 第四区域46d邻接并配置于第一区域46a 第四区域46d的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侦U。而且,如图4A及图4B所示,引导板43具备配置于吸入开口 44侧的平面区域43a和沿着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43b。另外,如图4A及图4B所示,与连接侧通道22d的第一区域46a及第四区域46d邻接的引导板43及隔板47 (隔板47a及隔板47f)以在通风风挡16闭锁时与该通风风挡16抵接的方式设定其长度。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具有与后通风通道22b连接的喷出开口 51。如图1所示,该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以覆盖壳体11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调节空气的流路的方式构成。根据具有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通过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使冷风用开口 Ilh和加热用开口 Ili双方都开口时,向冷却流路Ila供给的空气通过蒸发器12冷却而成为冷风,将该冷风的一部分向加热流路Ilb供给。而且,在加热流路Ilb通过加热芯14加热而生成的暖风从暖风用开口 Ilg向混合部Ilc供给,未向加热流路Ilb供给的冷风从冷风用开口 Ilh向混合部Ilc供给。将向混合部Ilc供给的冷风和暖风混合而形成加温空气,从除霜器吹出口 lie、通风吹出口 Ile及加热器吹出口 Ilf中开口的任一口经由送风通道20向车室内供给。在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30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并向送风通道20 (前通风通道22a和后通风通道22b)引导。因此,即使在送风通道20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改变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形状等而向全部的送风通道20供给调节空气。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不论送风通道20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能够将调节空气生成部10通用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分流导向部30具备引导从吸入开口44流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的引导板43,该引导板43具有沿着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43b。因此,将调节空气向远离吸入开口 44的后通风通道22b顺畅地引导。另外,通过使引导板43弯曲,与代替为弯曲区域43b使用倾斜壁引导调节空气的情况相比,向后通风通道22b的流路面积扩大,能够将调节空气向后通风通道22b更顺畅地引导,另外,通过使流动顺畅能够降低噪音。另外,通过在比弯曲区域43b更靠吸入开口 44侧配置平面区域43a,对导入分流导向部30的调节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因此,流动更顺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具备将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隔板47 (隔板47a 47f)。因此,通过调节隔板47a 47f的间隔,能够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均等地喷出调节空气,可对中心通道22c及侧通道22d均等地供给调节空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如图4B所示,在隔板47a与隔板47b之间、隔板47c与隔板47d之间以及隔板47e与隔板47f之间设有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 51 (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不同的喷出开口)引导调节空气的倾斜壁49。在分流导向部30的构造上,容易向接近吸入开口 44的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供给大量的调节空气。对此,通过设置上述倾斜壁49,将要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喷出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 51引导。因此,能够使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喷出的调节空气和从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 51喷出的调节空气的平衡接近于均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作为前通风通道22a,具有中心通道22c和侧通道22d,在分流导向部30的吸入开口 44被通风风挡16闭锁时,作为使少量的调节空气在侧通道22d流动的开口部,形成有通风风挡16的切口区域16a。而且,分流导向部30与该开口部邻接设置,具备与闭锁吸入开口 44的通风风挡16抵接的隔板47a及隔板47f。因此,利用与通风风挡16抵接的隔板47a、47f可以抑制经由切口区域16a流入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内的调节空气流入中心通道22c。因此,可以防止为了窗户防雾而向车室内供给的调节空气被无意地经由中心通道22c向乘员的脸部吹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与隔板47a、47f连接的引导板43也以与闭锁吸入开口 44的通风风挡16抵接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经由切口区域16a流入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内的调节空气流入中心通道22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分流导向部30具备对流入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的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48。因此,使流入前通风通道22a的调节空气的流动顺畅,可以实现噪音降低。另外,通过使整流板48的长度、角度及配置数等变化,对流入前通风通道22a的调节空气的流量进行调节,可以使噪音的降低特性变化。S卩,整流板48的长度、角度及配置数等优选根据车辆用空调系统SI要求的性能来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I中,分流导向部30通过组装多个分割部件(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和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而构成。而且,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覆盖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调节空气的流路。因此,无需利用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单体形成流路,能够削减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容量(即材料量),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分流导向部30由多个分割部件构成,故而在应用于其它车辆类型时,例如,仅改变分割部件中的一部分进行应用,可挪用其它的分割部件,具有进一步削减成本的效果。显然,分流导向部30也可以整体一体形成。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及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分流导向部30的形状为一例。分流导向部30的具体形状可以以与输送调节空气的送风通道20的形状及配置对应的方式进行变更。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导部使用板形状的引导板47。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代替板形状的引导板47而使用块形状的引导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分流导向部30将调节空气向前通风通道22a和后通风通道22b分流供给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使用分流导向部将调节空气分流并向其它的多个送风通道供给的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旁通开口,使用了通风风挡16的切口区域16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通风风挡不设置切口区域,而在壳体11设置旁通开口。该情况下,通过以与设于壳体11的旁路开口邻接并抵接的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板47进行形状设定,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经由旁通开口流入的调节空气流入中心通道22c。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的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是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生成上述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生成部、与上述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的多个送风通道、将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上述调节空气分流而向上述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并且与上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具备与上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吹出口连结的吸入开口、与上述多个送风通道连接的多个喷出开口、将从上述吸入开口流入的上述调节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上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的引导部。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引导部具备沿着上述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引导部在比上述弯曲区域更靠上游侧具备平面区域。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具备将上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隔板、将向上述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的上述调节空气向与由上述隔板分隔的上述喷出开口不同的上述喷出开口引导的倾斜壁。另外,在上述方式中,还具有可以开闭通过上述隔板分隔的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风挡,在上述风挡关闭时,在上述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上述风挡、上述隔板及上述引导部将上述调节空气遮蔽,在其他的上述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设于上述风挡的旁通开口、上述隔板及上述弓I导部引导上述调节空气。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具备对流入上述喷出开口的上述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将上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壳体的外壁面的一部分覆盖,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上述调节空气的流路。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空调系统,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其特征在于,具备 调节空气生成部,其生成所述调节空气; 多个送风通道,其与所述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 分流导向部,其将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所述调节空气分流而向所述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并且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导向部具备 吸入开口,其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吹出口连结; 多个喷出开口,其与所述多个送风通道连接; 引导部,其将从所述吸入开口流入的所述调节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引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备沿所述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在比所述弯曲区域的上游侧具备平面区域。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导向部具备 隔板,其将所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分隔为多个区域; 倾斜壁,其将向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的所述调节空气向与由所述隔板分隔的所述喷出开口不同的所述喷出开口引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能够开闭由所述隔板分隔的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风挡, 在所述风挡关闭时, 在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所述风挡、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遮蔽所述调节空气, 在其他的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设于所述风挡的旁通开口、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调节空气。
7.如权利要求2 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导向部具备对流入所述喷出开口的所述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
8.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导向部覆盖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壳体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所述分流导向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调节空气的流路。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空调系统,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具备生成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生成部;与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的多个送风通道;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而向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并与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由此,不论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可以将调节空气生成部通用化。
文档编号B60H1/00GK103052518SQ2011800382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9日
发明者今泽光史, 绳野智弘, 铃木智久 申请人:株式会社京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