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1995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结构多样,大部分从侧面呈L形或三角形的L型板结构,其底侧边用以固定在车架上,竖直侧边则连接一销钉再与后悬架减震器连接。现有的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虽然有的结构简单,有的结构复杂,但是普遍存在强度不够高,整支架受力不均匀,长期受到震动,薄弱点容易出现断裂或者变形,尤其是支架与车架联接处断裂的情况较多。此外,由于支架为固定结构,在大批量生产时,受其尺寸限制不能一种支架多款车共用,以至一款支架只能对应一款减震器来配合使用,造成生产压力加大,成本增加等,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这种上支架更加牢固,受力更加均匀,不易断裂。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其可以适应不同车的减震器的装配需要。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包括支架板、支撑板、垫片及销钉;所述的支架板为弯折板结构,该支架板两侧各焊接有一块所述的支撑板,支架板与两块支撑板共同组成上支架,该上支架与汽车的车架相连;所述的销钉穿过支架板上的一个圆孔并与上支架焊接在一起,该销钉末端与减震器相连;所述的垫片焊接在销钉与上支架之间。所述的销钉上环套有一个套筒,该套筒焊接在上支架上。所述的垫片为方形。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的支架板两侧焊接了支撑板,这样可以保证上支架总成的强度,并能有效吸收减震器传过来的振动。另夕卜,本实用新型还在销钉与上支架之间焊接一个垫片,使减震器通过销钉传导过来的震动更加分散,从而使上支架总成受力更加均匀,不易断裂。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销钉上套上一套筒,通过改变套筒的长度达到了和减震器的配合需要,实现了一款上支架总成和多款车使用配合的目的,节省了不必要的繁琐环节,减少了生产空间和降低了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是一种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上支架总成包括支架板11、支撑板12、垫片2及销钉4,所述的支架板11为弯折板结构,该支架板11两侧各焊接有一块所述的支撑板12,支架板11与两块支撑板12共同组成上支架1,该上支架I与汽车的车架(图中示示出)相连;所述的销钉4穿过支架板11上的一个圆孔并与上支架I焊接在一起,该销钉4末端与减震器相连。所述的垫片2焊接在销钉4与上支架I之间,该垫片2可以为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垫片2的作用是:使减震器通过销钉4传导过来的震动经垫片2分解,不会那么集中,从而使上支架I的受力更加均匀,所以上支架I更不易断裂。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销钉4上可以环套一个套筒3,并将该套筒3焊接在上支架I上。可以通过焊接不同长度的套筒3来适应不同车辆的需要。此外,所述的支架板11从侧面看可以为L形弯板结构,相应的,所述的支撑板12为三角形筋板。所述的支架板11从侧看也可以为梯形弯板结构,相应的,所述的支撑板12为梯形筋板。梯形弯板结构相较于L形弯板结构更加牢固,强度更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但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板、支撑板、垫片及销钉;所述的支架板为弯折板结构,该支架板两侧各焊接有一块所述的支撑板,支架板与两块支撑板共同组成上支架,该上支架与汽车的车架相连;所述的销钉穿过支架板上的一个圆孔并与上支架焊接在一起,该销钉末端与减震器相连;所述的垫片焊接在销钉与上支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销钉上环套有一个套筒,该套筒焊接在上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片为方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上支架总成,包括支架板、支撑板、垫片及销钉;所述的支架板为弯折板结构,该支架板两侧各焊接有一块所述的支撑板,支架板与两块支撑板共同组成上支架,该上支架与汽车的车架相连;所述的销钉穿过支架板上的一个圆孔并与上支架焊接在一起,该销钉末端与减震器相连;所述的垫片焊接在销钉与上支架之间。这种结构的支撑板使上支架更加牢固,垫片使上支架总成受力更加均匀,不易断裂,从而增加上支架的整体强度。
文档编号B60G13/00GK202935114SQ20122056228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黄红武, 何友朗, 刘金武, 于国飞, 唐君超 申请人:厦门理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