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271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特别是适用于现有客车的制备。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客车的发动机舱2与客车的乘客舱3之间有一层承载板4,并在承载板上附着有保温隔热材料,这样的结构能起到避免发动机舱2的热量直接传递给乘客舱而使乘客仓内的温度升高。但是在夏天,这样的隔热结构依然会使乘客仓内的温度大大升高,因为单层的隔热板虽能阻断一定的热传递,但在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热量传递将继续在发动机舱与乘客舱之间进行,并不能有效的降低发动机舱内的热量传递给乘客舱,这样就大大抵消了空调的制冷效果。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本身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就比较差,在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客车的空调系统大概需要消耗掉整车的1/3的能量,这对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客车而言,如此大的能耗,是不能够承受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于客车发动舱与乘客舱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发动机舱外的第一隔板,以及位于乘客舱外的第二隔板,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有空气对流通道。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空气对流通道的流通空气来自车外的空气,或是引入的循环制冷空气。但最好是使用车外的空气,这样,无需使用自身的冷却系统所产生的冷空气,有利于节约能源。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对流通道的进风口开口位于底部,另一端的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侧上方。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底部的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导板。进风导板可以加强空气流通。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对流通道有一个或是多个。一个通道是可以是内腔和进风口、出风口横向面积都较大的大通道,也可以是大通道隔离成若干个小通道。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板为单层结构,或为复合结构。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隔板上设有保温隔热材料。本发明在客车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相邻的部分使用双层隔板,并且在双层隔板之间引入车外的对流空气,对流空气带走发动机舱传递到第一隔板的部分热量,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从发动机舱传递到乘客舱的热量,降低了空调的负载,也相应的就降低了客车的能耗,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对增加续航能力很有帮助。


工艺流程图:图1为现有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照图2,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置于客车乘客舱I及发动机舱2之间。由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和位于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之间的对流空气通道7组成。第一隔热板5设于发动机舱2外,而第二隔热板6设于乘客舱
I夕卜。空气对流空气通道的进风口位于车辆底部,该进风口设有进风导板6 ;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的上方后侧。本发明的原理如下:发动机3产生热量,并散发到发动机舱2中,进而传递到第一隔热板4。通过进风导板6的作用,车外对流空气进入对流空气通道7。通过对流空气的流通,对流空气带走部分第一隔热板4的热量。传递到第二隔热板5的热量明显减少。实施例2参照图3,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置于客车乘客舱I及发动机舱2之间。由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和位于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之间的对流空气通道7组成。第一隔热板5设于发动机舱2外,而第二隔热板6设于乘客舱I外。空气对流空气通道的进风口位于车辆底部,该进风口设有进风导板6 ;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的上方后侧。以上结构和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板5在进风口处作圆角处理,形成圆弧形倒角51,使进风口扩大,加强进风效果。本发明的原理如下:发动机3产生热量,并散发到发动机舱2中,进而传递到第一隔热板4。通过进风导板6的作用,车外对流空气进入对流空气通道7。通过对流空气的流通,对流空气带走部分第一隔热板4的热量。传递到第二隔热板5的热量明显减少。实施例3参照图4,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置于客车乘客舱I及发动机舱2之间。由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和位于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之间的对流空气通道7组成。第一隔热板5设于发动机舱2外,而第二隔热板6设于乘客舱I外。空气对流空气通道的进风口位于车辆底部,该进风口设有进风导板6 ;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的上方后侧。,第一隔热板5在进风口处作圆角处理,形成圆弧形倒角51,使进风口扩大,加强进风效果。以上结构和实施例2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板5和乘客舱之间,还设有第三隔热板9,该第三隔热板9和第一隔热板5之间形成第二对流空气通道8.由于三重隔热板的作用以及双通道的对流作用,进一步加强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的隔热。本发明的原理如下:发动机3产生热量,并散发到发动机舱2中,进而传递到第一隔热板4。通过进风导板6的作用,车外对流空气进入对流空气通道7和第二对流空气通道8。通过对流空气的流通,对流空气带走部分第一隔热板4的热量。传递到第二隔热板5的热量明显减少。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
1.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于客车发动舱与乘客舱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发动机舱外的第一隔板,以及位于乘客舱外的第二隔板,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有空气对流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对流通道有一个或是多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空气对流通道的流通空气来自车外的空气,或是引入的循环制冷空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对流通道的进风口开口位于底部,另一端的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侧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底部的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导板。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为单层结构,或为复合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隔板上设有保温隔热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其设于客车发动舱与乘客舱之间,其包括位于发动机舱外的第一隔板,以及位于乘客舱外的第二隔板,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有空气对流通道。由于在双层隔板之间引入车外的对流空气,使得发动机舱内传递到乘客舱的热量有效的降低,进而降低了空调的负载,也相应的降低了客车的能耗。
文档编号B60R13/08GK103182995SQ20131001761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7日
发明者叶文远, 李晓园, 曾尔曼, 吴昊天, 薛强, 王建磊, 陈宏宇, 庄佩贞 申请人:上海萃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