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37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

侧气囊是安装在座椅外侧的,发生碰撞后,尤其是侧向撞击,能减缓后排乘客身体近车门侧的手臂、肋骨直接与门板硬碰硬后导致的骨折等身体损伤。乘员与侧气囊接触的部分包括手臂、肋骨以及臀部等,相对于臀部来说,人体的手臂以及肋骨更加脆弱,所以应有侧气囊加以重点保护,所以出现了一种多个气室的侧气囊,不同的气室对应与人体不同的部位,通过气室充气膨胀时间不同来对人体不同的部位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发明人发现在现有设计中,仅通过气室充气膨胀时间不同来对人体不同的部位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但是这些侧气囊装置都无法在使用过程中自动调节各气室的气压;目前尚没有一种能够自动调节各气室间气压的侧气囊装置,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自动调节各腔室气压的侧气囊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包括:

气囊,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以及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隔板,所述隔板中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二气室的通孔,所述第一气室在远离所述隔板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内翻形成第一内翻部,所述第二气室在远离所述隔板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内翻形成第二内翻部;

第一挡片,所述第一挡片覆盖所述通孔并部分地固定在所述隔板在第一气室的一侧;

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内翻部连接;

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连接,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翻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在第一气室气压大于第二气室时,所述第一拉绳的拉力大于所述第二拉绳的拉力,第一挡片被拉向第一气室,第一挡片所覆盖的隔板上的通孔露出,第一气室的气体流向第二气室,当第二气室的气压大于第一气室时,第二拉绳的拉力大于第一拉绳的拉力,第一挡片被拉向第二气室,隔板上的通孔被第一挡片覆盖,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互相隔离,第二气室保持气压。通过隔板上的通孔以及第一挡片的作用,能够调节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气压。不同的气室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调整到不同的气压,用于保护人体的不同部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片为三角形,所述第一挡片相邻的两条边缝合在所述隔板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室的侧壁上的排气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覆盖所述排气孔的第二挡片以及第三拉绳,所述第二挡片通过可撕裂的缝合线固定在所述第二气室的侧壁上以堵住所述排气孔,所述第三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挡片连接,所述第三拉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内翻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挡片相互连接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挡片远离所述第二内翻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气体发生器和导气袋,所述导气袋的一端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所述导气袋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导气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由形状大小相同的重叠放置的两个布袋沿其轮廓缝合形成。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另一种状态的机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00——气囊,110——第二气室,111——第二内翻部,112——第二拉绳113——第三拉绳,114——排气孔,115——第二挡片,116——第一挡片,120——第一气室,121——第一内翻部,122——第一拉绳,130——隔板,140——导气袋,200——气体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设置于座椅外侧,用于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靠近车门一侧的手臂和肋骨以及臀部。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100、隔板130、第一挡片116、第一拉绳122和第二拉绳112,气囊100是由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重叠放置的布袋沿其边缘缝合在一起制成,隔板130设置在气囊100的中部,用于将气囊100分隔为两个气室,具体地,隔板130是缝合在气囊100中部,将气囊100分隔为第一气室120和第二气室110,在发生碰撞时,第一气室120大概与乘员的臀部区域接触以保护乘员的臀部区域,第二气室110大概与乘员的手臂以及肋骨区域接触以保护乘员该部分。隔板130的中部设有一个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通过该通孔进行气体的交换与流通。第一气室120在与远离隔板130的一端朝向隔板130内翻形成有第一内翻部121,第二气室110在远离隔板130的一端朝向隔板130方向内翻形成有第二内翻部111,当第一气室120充气膨胀时,第一内翻部121通过向远离隔板130的方向整形,使得第一气室120的体积增大,同样,当第二气室110充气膨胀时,第二内翻部111通过向远离隔板130的方向整形,使得第二气室110的体积增大。第一挡片116设置在第一气室120内,其部分缝合在隔板130上并覆盖住隔板130上的通孔,第一拉绳122的第一端与第一挡片116连接,第一拉绳122的第二端与第一内翻部121连接,第二拉绳112的第一端与第一挡片116连接,第二拉绳112的第二端穿过隔板130上的通孔与第二内翻部111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气室120和第二气室110由于在保护乘员的过程中会受到乘员的挤压,从而导致在挤压的一瞬间,受到挤压的气室的气压会瞬间增大。图3是当侧气囊装置在第一气室120受挤压时的图,图4是当侧气囊装置在第二气室110受挤压时的图,当第一气室120受到挤压而导致第一气室120的气压瞬间增大而大于第二气室110的气压时,第一气室120的第一内翻部121向远离隔板130的方向整形,带动第一拉绳122,从而拉动与第一拉绳122连接的第一挡片116向第一气室120方向形变,原本被第一挡片116遮挡住的隔板130上的通孔露出,使得第一气室120的气体向第二气室110流动,第一气室120的气压降低;当第二气室110受到挤压而导致第二其实都气压瞬间增大而大于第一气室120的气压时,第二气室110的第二内翻部111向远离隔板130的方向整形,带动第二拉绳112,从而拉动与第二拉绳112连接的第一挡片116向第二气室110方向形变,第一挡片116彻底遮挡住隔板130上的通孔,第二气室110保持气压。通过第一挡片116遮挡隔板130上的通孔或者不遮挡隔板130上的通孔来控制第一气室120的气压或者第二气室110的气压,从而达到调整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气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还包括气体发生器200和导气袋140,导气袋140的第一端和气体发生器200连通,导气袋140的另一端和气囊100连通,一般地,气体发生器200固定在车辆座椅中,气体发生器200产生的气体通过导气袋140的引导进入气囊100中,气囊100膨胀从而保护乘员,进一步地,导气袋140的另一端和气囊100的第一气室120连通,气体发生器200产生的气体会首先进入第一气室120,第一气室120先膨胀,第二气室110紧接着会充气膨胀。

第一挡片116的作用是挡住或者不挡住隔板130上的通孔从而使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连通或者不连通,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挡片116设计为三角形,其相邻的两条边固定缝合在隔板130上,其第三条边不与隔板130缝合,第一拉绳122的第一端和第一挡片116的第三条边的中部连接,第二拉绳112的第二端与第一挡片116的第三条边的中部连接。当第一拉绳122的拉力大于第二拉绳112的拉力时,第一挡片116向第一气室120发生形变,第一挡片116的第三条边被拉离隔板130,隔板130上的通孔露出,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连通,当第一拉绳122的拉力小于第二拉绳112的拉力时,第一挡片116向第二气室110发生形变,第一挡片116的第三条边贴合在隔板130上,隔板130上的通孔被第一挡片116堵住,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不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还包括排气孔114、第二挡片115和第三拉绳113,排气孔114设置于第二气室110,用于使第二气室110的气体排出到气囊100外部,第二挡片115覆盖在第二挡片115上并通过可撕裂的缝合线固定在第二气室110的内壁上以堵住排气孔114,第三拉绳113的第一端和第二挡片115连接,第三拉绳113的第二端与第二内翻部111连接,进一步地,第三拉绳113与第二挡片115相互连接的位置在第二挡片115远离第二内翻部111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挡片115是缝合在第二气室110的内壁上的,上述的可撕裂是指当受到一定程度的拉力时,用于缝合固定第二挡片115的缝合线会被扯断。排气孔114与第二挡片115的工作原理是当第二气室110与乘员接触时,第二气室110的气压瞬间增大,第二内翻部111向远离隔板130的方向整形,带动第三拉绳113发生位移,从而拉动与第三拉绳113连接的第二挡片115,第二挡片115从第二气室110的内壁上被撕开,原本被第二挡片115覆盖住的排气孔114露出,第二气室110的气体被排出。当第三拉绳113与第二挡片115的连接位置在第二挡片115远离第二内翻部111的一端时,这样更容易被撕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通过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之间的第一挡片116以及与第一挡片116连接的第一拉绳122和第二拉绳112使得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能够自适应的调节腔压,达到更好的保护乘员的目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