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268479阅读:来源:国知局
用力的反作用力承受部的功能,由此,发动机EG的扭矩分配至齿圈14来传递至驱动轮WKWro并且,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被第一电动发电机MGl进行发电产生的电流、电池33所供给的电流驱动,驱动驱动轮Wl、Wr。
[0089]此外,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控制部40判断出松开了油门踏板81 (油门开度Ac为
O)的情况下,或者判断出踩踏制动踏板83 (制动器开度Bk大于O)的情况下,执行“再生制动”。在“再生制动”中,原则上,控制部40以使离合器20处于断开状态的方式控制促动器50?并且,控制部40向第二变换器32输出控制信号,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产生再生制动力来进行发电。
[0090]此时,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中,产生负方向的旋转扭矩。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中进行发电产生的电流,对电池33进行充电。这样,在离合器20断开的状态下执行再生制动,因此车辆的动能不会被发动机EG的摩擦扭矩白白消耗。
[0091]此外,在电池33充满电的情况下,通过摩擦制动和所谓发动机制动产生制动力的情况下,控制部40以使离合器20处于连接状态的方式控制促动器50,使发动机EG旋转,将发动机EG的摩擦扭矩用于车辆的减速。此时,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发挥发电机的功能。并且,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中进行发电产生的电力供给至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第一电动发电机MGl控制输入轴51的转速变成规定的转速,以便产生发动机制动。
[0092](离合器扭矩的学习补正方法的说明)
[0093]下面,利用图3、图4,对于离合器控制涉及的“离合器扭矩”和“离合器行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实施方式中的该关系的学习补正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图3中,实线是表示成为目标的“离合器扭矩”和“离合器行程”之间的关系的“离合器扭矩图”。该“离合器扭矩图”被记忆在控制部40的“记忆部”中。
[0094]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20中,在“离合器行程”为O的待机位置上,
离合器20完全断开,“离合器扭矩”变成O。并且,随着“离合器行程”变大,“离合器扭矩”变大,在“离合器行程”最大时,离合器20完全接合。
[0095]该“离合器扭矩图”具有由多个规定离合器扭矩T(i) (i为整数)、与对应于该多个规定离合器扭矩τα)而运算设定的离合器行程Y α)规定的多个图点(坐标),并通过对各相邻的图点之间进行线性内插来形成。规定离合器扭矩τα)设定为,i的值越大则变成更小的离合器扭矩。
[009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学习时,对与所有规定离合器扭矩T(i)对应的离合器行程Y(i)分别进行补正,从而置换(补正)“离合器扭矩图”本身。
[0097]首先,对用于“离合器扭矩图”的学习方式进行说明。在该学习中,使目标离合器扭矩Tct参照图3所示的“离合器扭矩图”,从而运算目标离合器行程Sr。接着,基于目标离合器行程Sr控制促动器50,使离合器20变成半离合状态(非同步状态,不完全接合状态)。然后,在该状态下,基于下式(I),运算被推定为相对于目标离合器扭矩Tct实际在离合器20中产生的推定离合器扭矩Tc _ tmp。
[0098]Tc — tmp = | Tca — Ii X d ω i/dt |......(I)
[0099]Tc — tmp:推定离合器扭矩
[0100]Tca:输入至行星架13的扭矩
[0101]I1:输入轴上的旋转惯量
[0102]dco i/dt:输入轴旋转加速度
[0103]此外,输入轴上的旋转惯量Ii包括离合器片22、输入轴51、行星架13、以及行星齿轮12的旋转惯量。对输入轴转速ω i进行时间微分,来运算输入轴旋转加速度do i/dt。
[0104]另外,通过下式(10)运算输入至行星架13的扭矩。
[0105]Tea = q X ((1+λ)/λ)) XTs......(10)
[0106]Tea =输入至行星架13的扭矩
[0107]η =从太阳轮11向行星架13传递的传递效率
[0108]λ =行星齿轮机构10的齿轮比(太阳轮11和内齿轮14a之间的齿数比(太阳轮11的齿数/内齿轮14a的齿数))
[0109]Ts =传递至太阳轮11的扭矩
[0110]然后,通过下式(11)运算传递至太阳轮11的扭矩Ts。
[0111]Ts = TMGl -1sXdo s/dt......(11)
[0112]Ts:传递至太阳轮11的扭矩
[0113]TMGl:第一电动发电机MGl产生的扭矩
[0114]Is:太阳轮11轴上的旋转惯量(包括太阳轮11、连接太阳轮11和第一转子Rol的轴以及第一转子Rol的旋转惯量)
[0115]dos/dt:太阳轮11的旋转加速度(第一转子Rol的旋转加速度)
[0116]此外,通过第一变换器31供给至第一电动发电机MGl的电流来检测第一电动发电机MGl所产生的扭矩TMGl。
[0117]接着,使推定离合器扭矩Tc —tmp以及目标离合器扭矩Tct分别参照如图3所示的“离合器扭矩图”,从而分别获取推定离合器行程Sc以及目标离合器行程Sr。然后,基于下式⑵运算推定离合器行程Sc以及目标离合器行程Sr之比作为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Kh (第一补正系数)。
[0118]Kh = Sr/Sc......(2)
[0119]Kh: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
[0120]Sr:目标离合器行程
[0121]Sc:推定离合器行程
[0122]接着,针对各规定离合器扭矩T(i),通过图4的关系运算用于反映上述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Kh的反映率N(i)。图4示出距学习点的离合器扭矩Tr的各规定离合器扭矩T(i)的距离(偏差的大小)|X(i) I和上述反映率N(i)之间的关系,利用最大反映率Nt、最小反映率Nb以及反映距离Xd通过式(3)运算反映率N (i)。
[0123]N(i) = DIV.|X(i) |+Nt(|X⑴ | < Xd)
[0124]N(i) = Nb(|X(i) I 彡 Xd)......(3)
[0125]DIV =- (Nt - Nb)/Xd
[0126]|X(i) 1:距学习点的离合器扭矩Tr的各规定离合器扭矩T(i)的距离的绝对值
[0127]N⑴:反映率
[0128]DIV:图4的实线所示的直线的斜率
[0129]Nt:最大反映率
[0130]Nb:最小反映率
[0131]Xd:反映距离
[0132]就针对规定离合器扭矩T(i)的反映率N(i)而言,在与学习点的离合器扭矩Tr 一致时,变成最大反映率Nt,在到反映距离Xd为止的范围内,随着距离|X(i) I变大而该反映率N(i)变小。并且,当距离|X(i) I超过规定值Xd时,反映率N(i)变成最小反映率Nb这样的恒定值。此外,为了防止错误学习和避免急剧的变化,最大反映率Nt设定为小于“1.0”的值。另外,为了容易地确保后述“离合器扭矩图”的单调增加性,和提高“离合器扭矩图”整体的收敛性,最小反映率Nb设定为大于“O”的值,来具有一定的反映率。
[0133]根据该反映率N (i),通过下式(4)运算作为第二补正系数的离合器扭矩补正系数Kc α),其中,所述第二补正系数用于求出应该作为与各规定离合器扭矩τα)对应的新的离合器行程(γ(υ)置换的离合器行程Yb α)。
[0134]Kc(i) = l+(Kh — I).N⑴......(4)
[0135]Kc (i):离合器扭矩补正系数
[0136]Kh: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
[0137]N⑴:反映率
[0138]针对各规定离合器扭矩T(i),通过对当前的离合器行程Y(i)乘以对应的离合器扭矩补正系数Kc (i),求出上述离合器行程Yb (i)。
[0139]接着,为了对在各相邻的规定离合器扭矩T(i)、T(1-1)之间形成的“离合器扭矩图”的斜率加以限制,对按升序对应的离合器行程Yb(i)、Yb(1-1)的偏差和在该离合器扭矩预先设定的最小梯度值YGα -1)进行比较。然后,在该离合器行程Yb(i)、Yb(1-1)的偏差小于最小梯度值YGα -1)的情况下,以使该偏差变成最小梯度值YGα -1)的方式改写离合器行程Yb α),在同样大小的情况下,直接设为离合器行程Yb α)。这样运算的离合器行程Yb α),在离合器完全接合状态或者完全非接合状态(不对离合器控制带来影响的状态)下更新作为新的离合器行程Y(i),从而置换“离合器扭矩图”。
[0140]接着,使推定离合器扭矩Tc — tmp以及目标离合器扭矩Tct参照置换的“离合器扭矩图”,从而获取推定离合器行程Sc以及目标离合器行程Sr,运算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Kh,进一步对“离合器扭矩图”进行补正并置换。这样,通过反复置换“离合器扭矩图”,收敛为实际上在离合器20中产生的离合器扭矩的推定值即推定离合器扭矩Tc — tmp相对于目标离合器扭矩Tct 一致的“离合器扭矩图”(图3的点划线)。
[0141](发动机起动控制)
[0142]下面,利用图5所示的流程图,对于“发动机起动控制”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使发动机EG起动时,运算上述应该置换的“离合器扭矩图”。每当发动机EG的起动条件成立时,执行该“发动机起动控制”。
[0143]当开始进行“发动机起动控制”时,在S66中,控制部40根据水温传感器EG — 3所检测的发动机EG的冷却水的水温te推测发动机EG的油温。控制部40基于发动机EG的油温运算发动机EG的摩擦扭矩Te。当S66结束时,使步骤进入S67。
[0144]在S67中,控制部40运算接合中的离合器20的成为目标的传递扭矩即目标离合器扭矩Tct。具体地说,控制部40在下式(5)中代入在S66中运算出的发动机EG的摩擦扭矩Te、发动机惯量(engine inertia) Ie、开始接合时的目标输入轴转速ω it — O、目标离合器同步时间Tst,从而运算目标离合器扭矩Tct。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前的输入轴转速ω ir设定为开始接合时的目标输入轴转速《it — Oo
[0145]Tct = Te+Ie.ω it_0/Tst......(5)
[0146]Tct:目标离合器扭矩
[0147]Te:发动机EG的摩擦扭矩
[0148]Ie:发动机惯量
[0149]ω it — O:开始接合时的目标输入轴转速ω it — O (当前的输入轴转速)
[0150]Tst:目标离合器同步时间
[0151]此外,发动机惯量Ie指发动机EG的旋转构件的惯性力矩,发动机EG的旋转构件包括曲轴、连杆、活塞、输出轴EG — 1、飞轮21、离合器盖23、压盘24、膜片弹簧25。并且预先设定发动机惯量Ie。
[0152]另外,目标离合器同步时间Tst指成为目标的离合器20的接合时间,指从离合器20开始接合起到输出轴EG -1和输入轴51的同步结束为止经过的经过时间。目标离合器同步时间Tst是考虑随着离合器20接合而产生的冲击来预先设定的。
[0153]通过上式(5),运算如下目标离合器扭矩Tct,即,在从离合器20开始接合起经过目标离合器同步时间Tst之后,使发动机EG的转速变成开始接合时的目标输入轴转速ω it
—O。当S67结束时,使步骤进入S68。
[0154]在S68中,控制部40执行“离合器扭矩控制”。具体地说,利用图6所示的S68的子过程即“离合器扭矩控制”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0155]当开始执行图6所示的“离合器扭矩控制”时,在S102中,控制部40运算“离合器扭矩图”。具体地说,利用图7所示的S102的子过程即“离合器扭矩图运算”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0156]当开始执行图7所示的“离合器扭矩图运算”时,在S201中,在判断为“学习结束标志”无效的情况(S201:是)下,控制部40使步骤进入S202,在判断为“学习结束标志”为有效的情况(S201:否)下,控制部40结束“离合器扭矩图运算”,进入图6的S103。就该“学习结束标志”而言,在运算出“离合器扭矩图”的置换未实施的“离合器扭矩补正系数”的情况下,设定为有效,在其它情况下设定为无效。
[0157]在S202中,控制部40运算“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具体地说,利用图8、图9所示的S202的子过程即“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运算”的流程图来进行说明。
[0158]当开始执行图8、图9所示的“运算离合器扭矩补正比率”时,在S301中,在判断为“学习条件标志”为有效的情况(S301:是)下,控制部40使步骤进入S302,在判断为“学习条件标志”为无效的情况(S301:否)下,控制部40使步骤进入S303。
[0159]在S302中,控制部40将计时计数值i增加“1”,使步骤进入S311。此外,计时计数值i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