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强电线束连接构造_2

文档序号:8287110阅读:来源:国知局
4,对电池组BP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0036]实施例1的电池组BP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具有:电池组壳体1、电池模块2、调温风单元3、维护?隔离?开关4 (强电断路开关:以下,称为“SD开关”)、接线盒5、以及锂离子.电池.控制器6 (以下,称为“LB控制器”)。
[0037]所述电池组壳体I如图3以及图4所示,由电池组下框架11和电池组上盖12这2个部件构成。
[0038]所述电池组下框架11如图4所示,是相对于车身梁进行支撑固定的框架部件。在该电池组下框架11中具有用于搭载电池模块2、其它电池组构成要素3、4、5、6的利用方形凹部形成的搭载空间。在该电池组下框架11的框架前端部,安装有冷媒管连接器端子13、电池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4、PTC加热器用连接器端子15、以及弱电连接器端子16。
[0039]所述电池组上盖12如图3所示,是螺栓固定在电池组下框架11的外周部位置的盖部件。在该电池组上盖12上具有由凹凸台阶面形状形成的盖表面,其中,该凹凸台阶面形状与在电池组下框架11上搭载的各电池组构成要素2、3、4、5、6中的、特别是电池模块2的凹凸高低形状相对应。
[0040]所述电池模块2如图4所示,搭载在电池组下框架11上,由第I电池模块21、第2电池模块22、以及第3电池模块23的3分割模块构成。各电池模块21、22、23是对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的多个电池单体进行堆叠而得到的集合体构造。各电池模块21、22、23的详细结构如下所述。
[0041]所述第I电池模块21如图4所示,搭载在电池组下框架11中的车辆后部区域。该第I电池模块21准备以厚度较薄的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单体作为构成单位并将多个电池单体在厚度方向堆叠而得到的构造。而且,通过使电池单体的堆叠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而搭载的纵堆叠(例如,纵堆叠20片)而构成。
[0042]所述第2电池模块22和所述第3电池模块23分别如图4所示,在电池组下框架11中与第I电池模块21相比位于前侧的车辆中央部区域中在车宽方向左右分开并成对搭载。该第2电池模块22和第3电池模块23设为利用完全相同的模式形成的平堆叠结构。SP,准备多个(例如,I组4片堆叠体,2组5片堆叠体)以厚度较薄的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单体作为构成单位而沿厚度方向堆叠多片(例如,4片和5片)的电池单体而得到的构造。而且,该第2电池模块22和第3电池模块23是通过下述方式构成的,即,将处于使电池单体的堆叠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一致的平堆叠状态的构造以例如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依次为4片堆叠体.5片堆叠体.5片堆叠体这样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排列多个而构成。第2电池模块22如图4所示,具有前侧电池模块部22a、22b,以及高度尺寸比前侧电池模块部22a、22b低与I片电池单体相应的量的后侧电池模块部22c。第3电池模块23如图4所示,具有前侧电池模块部23a、23b,以及高度尺寸比前侧电池模块部23a、23b低与I片电池单体相应的量的后侧电池模块部23c。
[0043]所述调温风单元3如图4所示,配置在电池组下框架11中的车辆前侧空间的右侧区域,向电池组BP的送风管道输送调温风(冷风、热风)。另外,经由在框架前端部安装的冷媒管连接器端子13而将冷媒向调温风单元3的蒸发器导入。此外,经由接线盒5而将加热器动作电流向调温风单元3的PTC加热器导入。
[0044]所述SD开关4如图3以及图4所示,配置在电池组下框架11中的车辆前侧空间的中央部区域,是利用手动操作而机械地切断电池强电电路的开关。电池强电电路通过将具有内部母线的各电池模块21、22、23,接线盒5,以及SD开关4彼此经由母线连接而形成。该SD开关4在进行强电模块112、逆变器113等的检查、修理、部件更换等时,通过手动操作对开关闭合和开关断开进行切换。
[0045]所述接线盒5如图3以及图4所示,配置在电池组下框架11中的车辆前侧空间的左侧区域,通过继电器电路集中地进行强电的供给/切断/分配。在该接线盒5上,同时设置有进行调温风单元3的控制的调温用继电器51和调温用控制器52。接线盒5和动力单元PU的强电模块112经由电池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4以及强电线束111而连接。接线盒5和外部的电子控制系统经由弱电连接器端子16以及弱电线束而连接。
[0046]所述LB控制器6如图4所示,配置在第I电池模块21的左侧端面位置,进行各电池模块21、22、23的容量管理?温度管理?电压管理。该LB控制器6通过基于来自温度检测信号线的温度检测信号、来自电池电压检测线的电池电压检测值、来自电池电流检测信号线的电池电流检测信号的运算处理,取得电池容量信息、电池温度信息、电池电压信息。而且,LB控制器6和外部的电子控制系统经由对继电器电路的接通/断开信息、电池容量信息、电池温度信息等进行传递的弱电线束进行连接。
[0047]【强电线束的连接结构】
[0048]图5?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池组BP和动力单元I3U的强电线束连接结构的详细图。以下,基于图5?图8,说明强电线束111的连接结构。
[0049]实施例1的强电线束连接构造如图5所示,具有:电池组BP,其配置在车辆的底板位置;动力单元PU,其配置在电池组BP的车辆前方位置;以及强电线束111,其对在电池组BP的前端部设有的电池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4和在动力单元PU上设有的单元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7进行连接。另外,在强电线束111的两端位置分别设有强电连接器端子18和强电连接器端子19,该强电连接器端子18插入并连接在电池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4上,该强电连接器端子19插入并连接在单元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7上。
[0050]所述电池组BP如图5所示,在其前端部除了电池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4之外,还设置冷媒管连接器端子13、PTC加热器用连接器端子15 (加热器用连接器端子)以及弱电连接器端子16。冷媒管30与冷媒管连接器端子13连接,PTC加热器用线束31与PTC加热器用连接器端子15连接,弱电线束32与弱电连接器端子16连接。该电池组BP如图5所示,设为电池组中心轴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轴线CL 一致的配置设定。
[0051]所述动力单元PU如图5所示,相对于悬架构件33经由前动力单元安装部34、35以及后动力单元安装部36在3点处被弹性支撑。悬架构件33相对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109、109,通过4点的安装部37、37、37、37而被弹性支撑。前动力单元安装部34、35对动力单元的前侧左右位置进行弹性支撑。而且,后动力单元安装部36对动力单元PU的后侧中央部位置进行弹性支撑。该后动力单元安装部36如图5所示,不是将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轴线CL上作为弹性支撑点,而是将从中央轴线CL略微向左方偏移的位置作为弹性支撑点。
[0052]所述电池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4如图6所示,将线束连接面以使强电线束111的强电连接器端子18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连接的方式,设为线束连接倾斜面14a。该电池侧强电连接器端子14如图8所示,配置在与在地板100上设有的地板通道部10a相面对的位置。而且,如图6所示,将线束连接倾斜面14a的水平方向倾斜角度Θ (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角度)设定为,能够使朝向动力单元PU敷设的强电线束111沿地板通道部10a向斜上方弯曲敷设的角度(例如,Θ = 35度左右)。这是由于利用绝缘外皮覆盖2根强电线而构成的强电线束111的弯曲极限为200R左右,需要在该弯曲极限内,沿地板通道部10a向斜上方进行弯曲敷设。此外,如果通过将线束连接倾斜面14a的倾斜角度设为水平方向倾斜角度Θ,而将强电线束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