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21580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车身上安装有尾门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如下的车辆,其在车辆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设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尾门。尾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上。作为这种车辆,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技术。
[0003]专利文献I所示的车辆的构成包括:形成于后表面的后部开口、开闭该后部开口的能够上下摆动的尾门、形成于该尾门的副开口、和开闭该副开口的两扇副车门。
[0004]两扇副车门均为从车宽中央向着车宽外侧开放的、所谓左右对开的车门。S卩,两扇副车门经由连杆机构分别支承于尾门,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从车宽中央向着外侧打开。
[0005]例如,可以考虑将具有这种副车门的尾门适用于车高较高的车辆。在该情况下,通过开放副车门,能够供乘员上下车辆。这种情况下,优选为使乘员能够容易乘降。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第2514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供乘员容易乘降的车辆为课题。
[0010]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在后表面的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有后部开口,
[0011]在车身上安装有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
[0012]在所述尾门上形成有能够供乘员乘降的乘降用开口,
[0013]与所述后表面相邻地设有座椅,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
[0014]所述乘降用开口形成在所述后表面中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
[0015]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一端位于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一端,
[0016]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位于相对于所述乘降用开口沿车宽方向重叠的部位。
[0017]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在后表面形成有乘降用开口,与所述后表面相邻地设有座椅,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
[0018]所述乘降用开口形成在所述后表面中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
[0019]在所述后表面中除了所述乘降用开口以外的部位形成有所述后表面的剩余部,
[0020]所述座椅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剩余部沿车宽方向重叠,
[0021]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一端位于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一端,
[0022]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位于相对于所述乘降用开口沿车宽方向重叠的部位。
[0023]优选为,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与所述乘降用开口的车宽方向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一端侧。
[0024]优选为,在所述座椅的上部设有头枕,
[0025]该头枕在车身后视下与所述乘降用开口重叠。
[0026]优选为,所述乘降用开口的左右侧缘从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中心线沿车宽方向偏置。
[0027]优选为,具有能够对所述乘降用开口进行开闭的车门,
[0028]所述乘降用开口的左右侧缘中的、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侧缘是由所述车门开始打开的开始端。
[0029]优选为,设有从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延伸到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的副座椅,
[0030]所述副座椅为能够位移的结构,从而能够从所述座椅的侧方通过。
[0031]优选为,所述座椅的座椅宽度比所述副座椅的座椅宽度大。
[0032]优选为,所述副座椅能够通过向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折叠结构而位移。
[0033]优选为,在车身后视下,在所述座椅的前方设有前侧座椅,并且在所述副座椅的前方设有前侧副座椅,
[0034]所述前侧副座椅为能够位移的结构,从而能够从所述前侧座椅的侧方通过。
[0035]发明效果
[0036]在本发明中,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位于相对于乘降用开口沿车宽方向重叠的部位。由此,从乘降用开口乘降的乘员能够抓扶着座椅乘降。因此,能够确保高的乘降性。
[0037]并且,在本发明中,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与乘降用开口的车宽方向中心线相比位于车身的车宽方向一端侧。即,座椅与乘降用开口重叠的长度不足乘降用开口的宽度的一半。通过减少座椅重叠的量能够宽阔地确保乘员的通路。由此,乘员的乘降性进一步提尚O
[0038]并且,在本发明中,头枕与乘降用开口重叠。通过设在比乘降时能够供乘员抓扶的部位高的位置,能够提高个高乘员的乘降性,所以能够提高对于更多乘员来说的乘降性。
[0039]并且,在本发明中,乘降用开口的左右侧缘从车身的车宽方向中心线沿车宽方向偏置。通常驾驶席设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线偏置的部位。因此,对于驾驶者来说车宽方向中央是能够容易视觉确认的部位。通过避开这种部位地形成乘降用开口,而能够确保驾驶者的尚的视觉确认性。
[0040]并且,在本发明中,乘降用开口的左右侧缘中的、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侧缘是由车门开始打开的开始端。即,从离座椅远的一方侧缘开始打开。由此,即使在车门的开放量小的情况下,乘员也能够上下车辆。相反,在开始端是离座椅近的一方侧缘的情况下,为了在乘降时座椅不妨碍乘降而需要更大地开放车门。因此,通过为从离座椅远的一方侧缘开始打开车门的结构而能够确保个高乘员的乘降性。
[0041]并且,在本发明中,位于座椅的侧方的副座椅为能够位移的结构,从而能够从座椅的侧方通过。通过这样的结构,实现了乘员能够从车身后方乘降的车辆,也能够使更多的乘员乘车。
[0042]并且,在本发明中,座椅的座椅宽度比副座椅的座椅宽度大。由此,不展开副座椅就能够供更多乘员落座。在所有乘员落座到座椅上的情况下,不需要展开处于退避状态的副座椅。通过增大座椅而更多地确保能够落座到座椅上的乘员的数量,并且能够省去展开副座椅的工夫。
[0043]并且,在本发明中,副座椅能够通过向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折叠结构而位移。在乘员乘降时也能够抓扶着折叠的副座椅。由此进一步提高乘降性。
[0044]并且,在本发明中,在座椅的如方设有如侧座椅,并且在副座椅的如方设有如侧副座椅,前侧副座椅为能够位移的结构,从而能够从前侧座椅的侧方通过。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使落座在最后列以外的座椅的乘员也能够从乘降用开口乘降。能够使更多的乘员从乘降用开口乘降。
【附图说明】
[0045]图1是从上方观察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0046]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立体图。
[0047]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视图。
[0048]图4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分解立体图。
[0049]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0050]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0051]图7是打开图1所示的尾门的情况的作用说明图。
[0052]图8是打开图1所示的车门的情况的作用说明图。
[0053]图9是进一步详细说明在图8中已说明的作用的图。
[0054]图10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行驶时的作用说明图。
[0055]图11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行驶时的内后视镜的作用说明图。
[0056]图1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停车时的作用说明图。
[0057]图13是说明图1所示的车门的具体情况的图。
[0058]图14是向图1所示的车门内放入长尺寸物件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0059]图15是说明打开图1所示的车门的情况的作用的图。
[0060]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的后视图。
[0061]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车辆的后视图。
[0062]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车辆的后视图。
[0063]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车辆的后视图。
[0064]图20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车辆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5]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以下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R表示右,L表示左,Up表示上,Dw表示下。
[0066]实施例1
[0067]对于基于实施例1的车辆进行说明。
[0068]图1所示的车辆10例举了右舵的厢式车(wagon)。在车室25内,从车身11的前方向着后方设有三列座席。在车室25前方的发动机室Er内,搭载有作为行驶用动力源的发动机Eg。具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