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42158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95]通过将乘降用开口 50的宽度确保为后部开口 30的一半以上,能够确保对于行李的装卸和人的乘降充分的空间。通过抑制车门60的突出量,而抑制车辆10周围的设置物对车门60的干扰。
[0096]尤其参照图4,在将从中心线C2通过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作为中央面CP的情况下,窗部70形成在与中央面CP重叠的位置上,其中,中心线C2在尾门40的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
[0097]参照图1及图3,沿着车宽方向的端部延伸的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50c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及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而位于与驾驶席12相反的一侧。另一方面,车宽中央侧的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50b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及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位于驾驶席12侦U。
[0098]在从后方观察车身11的情况下,支柱43及第二开闭轴47安装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上。第二开闭轴47沿着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50b的侧部延伸。该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50b能够称为驾驶席12侧的侧缘。
[0099]此外,作为从排出孔26排出的排出物,除废气之外还可以列举水。在燃料电池车中,电池组(stack)产生的水从排出孔26向外部排出。即,行驶用驱动系统中包括使马达工作的作为能量源的电池组。在本发明中,行驶用驱动系统包括行驶用动力源以及该能量源。
[0100]对于车门窗面板65,除玻璃之外,还能够采用树脂制的面板等任意材料,只要是透明的面板就行。以下,将车门窗面板65适当地称为“车门窗玻璃65”。
[0101]返回图1,座椅23与车辆10的后表面相邻地配置,且右端位于车身11的右端。即,座椅23的车宽方向一端23a位于车身11的车宽方向一端11a,与剩余部(图2,附图标记40)重叠。另一方面,座椅23的车宽方向另一端23b是相对于乘降用开口 50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且与乘降用开口 50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3相比位于车身11的一端Ila侧。
[0102]在座椅23的上部设有两个头枕29、29。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上的头枕29在前后方向上与乘降用开口 50重叠。
[0103]与座椅23连续配置的副座椅24从座椅23的车宽方向另一端23b延伸至车身11的车宽方向另一端lib。
[0104]外把手62以车宽方向为基准而设在避开座椅23的位置上。同时参照图4,在车宽方向上与外把手62重叠的内把手63也安装在避开座椅23的位置上。
[0105]在图5中,对车门60的安装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0106]如图5所示,车门60通过闭合截面形状的支柱43并经由铰链80而被支承。在支柱43上安装有将车门60和车室内密封的密封部件85及铰链80。通过将支柱43设成闭合截面形状,而能够提尚支柱43的刚性。
[0107]铰链80呈大致L字形,其构成包括:安装在支柱43上的底部81 ;从该底部81向着车身后方延伸的臂部82 ;安装在该臂部82的前端且将车门60能够摆动地支承的销83 ;和架设在底部81与臂部82之间并对它们进行加强的加强部84。在车门60上紧固有被安装部件67,销83从该被安装部件67中通过。
[0108]车门60通过铰链80而以能够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尾门40上。因为通过铰链80能够摆动地支承车门60,所以能够简化车门60的支承结构。
[0109]在此基础上,通过铰链80将车门60支承在刚性高的支柱43上,由此能够提高车门60的支承刚性。
[0110]在图6中,对尾门窗玻璃45和车门窗玻璃65进行具体说明。
[0111]如图6所不,各窗玻璃45、65的一个缘45a、65a彼此相互直接相对。通过使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彼此相互直接相对,而当从后方观察车辆10时,各窗玻璃45、65看起来是一体的,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
[0112]而且,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均呈圆弧形状。车门窗玻璃65与车门60 —起摆动。通过将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设为圆弧形状,在摆动时会防止相互之间的干扰。通过防止干扰,能够将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更接近地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设计性。
[0113]在图7及图8中,对车辆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114]如图7所示,在向车辆10内装入大件行李BC的情况下,使尾门40向上方摆动。由于后部开口 30在车辆10的后表面整体范围内开口,所以能够容易地装入大件行李。
[0115]如图8所示,后部开口 30在车辆10后表面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开口,乘降用开口 50在尾门40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开口。通过使用乘降用开口 50,而能够供人从车辆10的后部乘降。
[0116]尤其,在车门60的车内侧的面上,设有能够解除车门闩61的内把手63。由此,通过从车内侧进行操作,能够开闭车门60,并能供乘员从车身11后部下车。S卩,由于从车内侧也能使乘员乘降,所以乘降性提高。
[0117]在此基础上,在向车辆10内装入小件行李SC的情况下,使车门60沿水平方向摆动。车门60从乘降用开口 5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的侧缘50c开始打开。车门60是尾门40的一部分,因此比尾门40轻。由于比尾门40轻,所以开闭操作很容易,操作性优异。
[0118]同时参照图3,可以如下地说明。
[0119]乘降用开口 50在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整个范围内开口。从乘降用开口 50来进行将车门60打开时的小件行李SC的装卸,在尾门40的未形成有乘降用开口 50的部位,安装有用于支承车门60的铰链80。通过将乘降用开口 50设在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整个范围内,而能够确保对于小件行李SC的装卸所必需的开口的面积,同时充分地确保安装用于支承车门60的铰链80所必需的空间。具有这种乘降用开口 50的车辆10进一步实现在下图中说明的效果。
[0120]如图9的(a)所示,排出口 26相对于乘降用开口 50在车宽方向上偏置。由此,乘员能够避开排出口 26而乘降。S卩,乘员能够避开废气或水等排出物而乘降。能够称为具有高乘降性的车辆10。
[0121]而且,以夹着车身11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2的方式配置有乘降用开口 50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3和排出口 26。由此,能够增大乘降用开口 50与排出口 26的距离,而能够使排出口 26远离乘降的乘员。
[0122]而且,乘降用开口 50的左右的侧缘50b、50c中的、车身11的车宽方向另一端Ilb侧的侧缘50c是通过车门60开始打开的开始端。S卩,车门60从离座椅23远的一方侧缘50c开始打开。由此,即使在车门60的开放量小的情况下,乘员也能够上下车辆10。反之,在开始端为离座椅23近的一方侧缘50b的情况下,则需要更大地开放车门60,以使在乘降时座椅23不妨碍乘降。因此,通过构成为从离座椅23远的一方侧缘50c开始打开车门60,而能够确保高乘降性。
[0123]而且,侧缘50c也能够称为乘降用开口 50的左右的侧缘50b、50c中的、离排出口26远的一方侧缘50c。由于从离排出口 26远的一方侧缘50c打开车门60,所以乘员能够进一步避开废气或水等排出物而乘降。
[0124]同时参照图1,在车门60的车外侧的面上、且在开始端侧的侧缘50c的附近,安装有开闭车门60的外把手62。由于外把手62位于开始端侧,所以当从车辆10外侧打开车门60时,乘员无需靠近排出口 26就能够上下车辆10。
[0125]而且,内把手63在车门60关闭的状态下设在避开座椅23的位置上。由此,能够防止座椅23在进行解除操作时造成干扰。
[0126]而且,内把手63在车门60关闭的状态下与乘降用开口 50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3相比设在另一端Ilb侧。由于内把手63设在车门60的开放开始端侧,所以在进行内把手63的操作时乘员位于开放开始端侧,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乘降。
[0127]如图9的(b)所示,位于座椅23侧方的副座椅24为能够位移的结构,从而能够从座椅23的侧方通过。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乘员能够从车身11后方乘降的车辆10,同时能够使乘员在乘降之后落座,并能使更多的乘员乘车。
[0128]而且,座椅23的车宽方向另一端23b位于相对于乘降用开口 50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由此,从乘降用开口 50乘降的乘员能够抓扶着座椅23乘降。因此,能够确保高乘降性。
[0129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