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21580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详见后述,但行驶用动力源构成行驶用驱动系统的一部分。
[0069]在车室25内,作为第一列座席而设有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以夹着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的方式单独配置。S卩,驾驶席12及副驾驶席13相对于中心线Cl偏置地配置。在右舵车辆中,中心线Cl的右边设有驾驶席12,中心线Cl的左边设有副驾驶席13。
[0070]在第二列及第三列中,分别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能供三人落座的第二列座椅14及第三列座椅15。第二列座椅14由宽度宽且能供两人落座的主座椅21、和与该主座椅21相比宽度窄的能供一人落座的副座椅22构成。同样地,第三列座椅15由宽度宽且能供两人落座的主座椅23、和与该主座椅23相比宽度窄的能供一人落座的副座椅24构成。
[0071]第二列的副座椅22为能够向着车身11左端部折叠的结构。第三列的副座椅24也为能够向着车身11左端部折叠的结构。关于对它们进行折叠的机构,能够采用公知的机构。如图所示,副座椅24展开且乘员能够落坐于副座椅24的状态称为展开状态。如后所述,副座椅24折叠且乘员能够从主座椅23的侧方通过的状态称为退避状态。
[0072]以下,将第二列的主座椅21适当地称为“前侧座椅21”。同样地,将第二列的副座椅22称为“前侧副座椅22”,将第三列的主座椅23称为“座椅23”。
[0073]在第三列座椅15的后部,形成有用于载置行李的行李室1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有用于向该行李室16装卸行李的尾门40。行李室16构成车室25的一部分。
[0074]在前窗玻璃17的中心线Cl上,安装有用于供乘员Mn确认后方的内后视镜18。在车身11前部的左右端部,安装有用于供乘员确认侧方及后方的侧后视镜19、19。
[0075]基于图2?图4,对车辆10进行进一步具体说明。
[0076]如图2?图4所示,在车辆10的后表面,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后部开口 30。以能够对该后部开口 30进行开闭的方式安装有尾门40。尾门40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车辆的后表面。在该尾门40的整体高度方向范围内形成有乘降用开口 50。乘降用开口 50是为了乘员的乘降而形成的开口,形成在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上。在该乘降用开口 50上,能够开闭地安装有车门60。
[0077]排出口 26临近车辆10的后表面。排出口 26是将在发动机(图1、附图标记Eg)中产生的废气(排出物)向车外排出的部位,是排气系统部件的前端部分。排出口 26相对于乘降用开口 50而向驾驶席侧偏置。换言之,排出口 26与车身11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2和车身11的右端部之间的中央线C4相比位于车身11的右端部侧。
[0078]形成于车辆10的后表面的后部开口 30呈大致矩形(包括大致正方形),其构成包括:在宽度方向范围内形成在车身11的车顶27附近的上缘30a ;从该上缘30a的两端沿着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下降的左右的侧缘30b、30c(b为表示右侧的侧缘的附图标记。c为表示左侧的侧缘的附图标记。);和将这些左右的侧缘30b、3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30d。
[0079]尾门40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于在车身11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开闭轴28上。在尾门40的车外侧的面上,设有能够开放尾门40的尾门用门柄41 (开放操作机构41)。能够握持该尾门用门柄41而使尾门4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在尾门40的关闭状态下,尾门40通过闩锁装置而保持关闭状态。该闩锁装置能够通过操作尾门用门柄41而解除。
[0080]尾门用门柄41仅设在尾门40的车外侧的面上,在车内侧的面上并没有设置尾门用门柄41。这样是为了防止误从车内侧将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安装的尾门40开放。在尾门40的左端部,安装有用于保持为车门60关闭状态的闩眼(striker)42。
[0081]在形成于尾门40上的乘降用开口 50的附近,在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支柱43。支柱43 —体地形成在尾门40上。通过在尾门40上形成有支柱43,能够相对于可能从车辆10后方受到的外力而提高刚性。
[0082]通过使乘降用开口 50在尾门40的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而与没有乘降用开口 50的情况相比,尾门40的强度减弱。若强度低,则因在车辆行驶中从路面受到的振动,乘降用开口 50的周缘的部位可能发生弹性变形。对此,沿着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设置了支柱43。通过沿着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在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设置,而能够提高尾门40的强度,并抑制弹性变形的发生。
[0083]在尾门40的上部,形成有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即尾门窗部44。尾门窗部44通过玻璃制的尾门窗面板45覆盖。尾门窗面板45覆盖尾门窗部44,并且还覆盖支柱43的车外侧。
[0084]在除了形成有后表面的周缘的车身后部Ilc之外的部位、且在除了乘降用开口 50之外的部位上,形成有后表面的剩余部40b。排出口 26相对于乘降用开口 50向车宽方向偏置,且仅位于与剩余部40b重叠的部位。在车身后部Ilc的整个内周上形成有尾门40的车辆10中,剩余部40b能够称为尾门40中的除了乘降用开口 50之外的部位。
[0085]乘降用开口 50呈大致矩形,其构成包括:沿着后部开口 30的上缘30a形成的上缘50a ;从该上缘50a的一端下降且沿着支柱43延伸的侧缘50b ;从上缘50a的另一端下降且沿着后部开口 30的侧缘30c延伸的侧缘50c ;和将这些侧缘50b、5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 50do
[0086]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由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50b、50c夹持。8口,乘降用开口 50的左右的侧缘50b、50c偏置于避开车宽中央的部位。在尾门40上开口的乘降用开口 50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当然比后部开口 30的宽度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与第一开闭轴28正交。乘降用开口 50的左右的侧缘50b、50c与右端部的中央线C4相比位于车身11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2侦U。
[0087]乘降用开口 50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3相对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向左侧偏置。S卩,乘降用开口 50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3相对于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车身11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2而位于向副驾驶席侧偏置的部位。
[0088]车门60经由两个铰链80支承在支柱43上,形成所谓侧开的结构。将从两个铰链80的中心通过、且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轴称为第二开闭轴47,车门60以该第二开闭轴47为中心摆动。车门60在车身11的前后方向上、且是在水平方向上摆动。
[0089]在车门60的左端部安装有车门闩61。车门闩61与设在尾门40上的闩眼42卡合,从而将车门60维持为封闭状态。该车门闩61构成为,通过对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车门60的车外侧的面上的外把手62、或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车门60的车内侧的面上的内把手63 (解除操作机构63)进行操作而能够被解除。关于闩眼42、车门闩61、外把手62及内把手63,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
[0090]操作者通过使外把手62或内把手63摆动而解除锁定状态,并使车门60摆动。车门60从副驾驶席侧的端部向着车宽中央摆动。S卩,乘降用开口 50的左侧的侧缘50c是通过车门60开始打开的开始端。
[0091]外把手62及内把手63均设在车门60开始打开的开始端侧,并以车宽方向为基准相互重合。不管在从车内侧打开的情况下,还是在从车外侧打开的情况下,均能够从开始端的附近进行车门60的开放操作,作业性良好。内把手63安装于比外把手62高的位置。
[0092]在车门60的上部,形成有与尾门窗部44连续且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即车门窗部64。车门窗部64通过玻璃制的车门窗面板65覆盖。
[0093]尾门窗部44与车门窗部64为相同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并且位于高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由此,尾门窗部44与车门窗部64沿车宽方向一体地连续。将尾门窗部44与车门窗部64适当地统称为“窗部70”。窗部70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由于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所以当然窗部70至少形成于车宽中央位置。支柱43在上下整体之间连续地形成于位于尾门窗部44附近的乘降用开口 50的侧缘50b与尾门窗部44之间。
[0094]尤其参照图3,乘降用开口 50在尾门40的一半以上的范围内开口。更具体地说,乘降用开口 50的宽度W2相对于尾门40的宽度Wl为70%。S卩,W2 = 0.7 X Wl。
[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