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货车及其车体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63419阅读:来源:国知局
门体可以采用焊接等固定连接方式;所述活动连接可以为销轴连接等滑动连接方式,也可以为滚轮等滚动连接方式;所述限位孔可以设置为长度方向在纵向上的长圆孔结构。
[0059]上述连接件22的设置将前后两侧的门体连接为一体,对两门体的相对运动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各支门21纵向移动距离过大而影响相邻支口 11的启闭,提高了运动可靠性;同时,连接件22将前后两侧的门体连接后,使得两者处于同一平面内,避免两门体产生歪斜,保证驱动件3的驱动可靠性,不会出现门体歪斜而卡死或者造成较大磨损,提高了运动的稳定性。
[0060]请进一步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车体完成挡门启闭的过程示意图。
[0061]详细地,驱动件3可以包括前连杆31、后连杆32和气缸33,前连杆31和后连杆32相互铰接,且前连杆31与处于前侧的门体铰接,后连杆32与处于后侧的门体铰接,气缸33铰接在前连杆31与后连杆32之间;气缸33在纵向上伸缩,当气缸33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时,气缸33向外推动前连杆31和后连杆32相互远离,以便处于前后两侧的门体向外移动,如图6中虚线部分所示,则支门21推动到支口 11的下方,支口 11处于闭合状态,如图5所示;或者气缸的活塞杆向内缩回至气缸筒,以拉动前连杆31和后连杆32相互靠近,以便处于前后两侧的门体向内移动,如图6中实线部分所示,则支门21被拉动至两支口 11之间的区域,以便将支口 11开启,如图4所示。
[0062]可以理解,气缸33还可以采用其他动力源替代,例如,可以采用伸缩油缸或者电机等驱动前连杆31和后连杆3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以实现对支门21的驱动。
[00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前连杆31和后连杆32实现与前后门体的连接,进而借助气缸33驱动连杆纵向滑动的方式实现前后门体的纵向移动,由于前连杆31与后连杆32之间、两个连杆与气缸33之间、两个连杆与门体之间均为铰接,则上述连接方式对气缸33的活塞杆与门体之间的同轴度要求较低,不会出现气缸33卡死在两门体之间的现象,进而保证了驱动的可靠性。
[006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由于前连杆31与后连杆32之间、两个连杆与气缸33之间、两个连杆与门体之间均为铰接,且在支口 11启闭的过程中仅需要门体纵向移动,因此,可以设置门体的纵向滑动轨道等限位装置,对门体的垂向和横向进行限定,防止其上下移动或者左右晃动,以保证门体运动的稳定性。
[0065]可以理解,本文中所述的门体的垂向和横向限定并非指整个门体在垂向和横向上完全没有自由度,将门体完全固定,只是说门体在垂向和横向上仅能够在限定的空间内移动,其自由度较小,基本上不存在横向和垂向的位移量,即运动方向仅存在于纵向,并非将门体的垂向和横向采用焊接等连接方式固定。例如,门体的厚度方向存在于垂向,故在垂向上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完成门体的安装,并且具有一定小的间隙,能够允许其产生纵向移动,而非将其完全压紧固定;门体的宽度处于横向,当然也需要足够的安装空间实现容纳门体在横向上的结构,同时不至于将其横向完全卡死而妨碍其纵向移动。可见,本文中所述的横向和垂向限位是相对而言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门体在纵向上移动的稳定性。
[0066]为实现驱动件3的安装,可以在车体的中间形成三角形的安装空间,然后在三角形空间中处于前后两侧的边之间设置纵向延伸的滑杆34,滑杆34上设置与其滑动连接的滑块35,滑块35与气缸33的筒壁连接,如图4所示;气缸33的活塞杆与其中一侧的门体铰接,气缸33的筒壁端与另一侧的门体铰接,则滑块35和滑杆34相当于导向件,当气缸33的活塞杆伸缩时,气缸33受到滑块35的限位而在纵向上伸缩,从而驱动其两侧的门体纵向内移或者外移。
[0067]也就是说,驱动件3可以设置为由滑块35以及前连杆31、后连杆32、气缸33组成的三连杆滑块机构,当驱动件3采用上述三连杆滑块机构时,其结构简单,能够保证运动的稳定性,且易于维护。
[0068]还可以理解,驱动件3的结构形式多样,不限于上述连杆与气缸33配合的方式,只要能够纵向伸缩或者纵向往复移动,即可驱动前后两侧的门体内外移动,从而实现对支口11的启闭,例如,驱动件3还可以为伸缩杆或者丝杠丝母机构等。
[0069]此外,支门21也可以不设置为整体式的门体结构,各个支门21之间也可以相互独立,且各支门21均与驱动件3连接,驱动件3可以为电动或者气动动力元件,只要驱动件3能够控制支门21完成同步动作即可,不限定于驱动前后两侧门体的结构。
[0070]另一方面,驱动件3也可以设置在车体的其他位置,例如,车体的前方或者后方,不局限于车体的中间,诚如上文所述,驱动件3设置在中间能够提高支门21动作的同步性,但只要能够充分利用车体的容积,减小驱动件3占用的体积,驱动件3设置的具体位置可以不受限。
[0071]在上述基础上,两相邻的支口 11之间的纵向间隔可以相等设置,且纵向间隔的大小可以基本上等于各支门21的纵向长度,则当支门21移动到两相邻支口 11之间的纵向间隔区域时,能够恰好完全将各支口 11释放,支门21叠至于两相邻支口 11之间的纵向间隔区域,便于进行货物卸载;同时,上述等间隔的设置便于提高各支门21动作的同步性,避免因间隔不等导致的支口 11启闭状态不一致,进而影响卸货效率。
[0072]此外,支口 11还可以设置为漏斗状,且两相邻支口 11的侧壁的顶端相接,形成三角形脊背状,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口 11的侧壁是指其处于前后两侧的侧壁,处于前侧的支口 11以其后侧壁与处于其后侧的支口 11的前侧壁顶端相接,以此类推,两相邻支口11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屋脊状的实体结构;采用上述结构,两相邻支口 11之间不存在水平设置的支撑结构,处于两支口 11之间的货物受到垂直于支口 11的侧壁斜向上的合力,该合力可以分解为竖直向上的支撑力和沿纵向指向支口 11中心的水平力,当支口 11开启后,处于两支口 11之间的货物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朝向支口 11运动,然后沿支口 11的侧壁向下滑落,完成货物的卸载。
[0073]可见,当支口 11设置为漏斗状,且两相邻支口 11的侧壁顶端相接时,不存在仅对货物进行竖直支撑的支撑面,货物存在朝向支口 11运动的运动趋势,以便支口 11开启后货物能够通过支口 11卸载,提高了货物卸载的充分性。
[0074]另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支口 11侧壁的倾斜程度控制货物的卸载速度,进而提高卸货效率。
[0075]请进一步参考图7和图8,图7为图4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4中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76]支口 11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与支门21之间还可以具有第一密封刷5,第一密封刷5横向延伸,以便将支口 11与支门21之间横向密封,防止散粒货物从两者的横向间隙滑出。
[0077]具体地,还可以设置第一压板7,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压板7压合在支口 11的侧壁上,并将第一密封刷5压紧贴合在第一压板7和支口 11的侧壁之间,如图8所示,将支口 11的横向密封;可以通过铆钉等定位件实现第一压板7与支口 11侧壁的固定连接,以便将第一密封刷5可靠地定位。
[0078]请进一步参考图9和图10,图9为图4中A向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II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