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955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特别是涉及可谋求设置空间小容量化并且确保高维修性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向车体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能有效地束缚乘坐者的安全气囊组件在二轮机动车的适用,对将折叠的安全气囊和用于膨胀展开该安全气囊的充气机等一体收纳的安全气囊组件的最佳设置位置进行了探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即,在小型摩托车型二轮机动车中,通过与车架连接的支承杆,在放脚用踏板和座位之间固定安全气囊组件。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安全气囊装置,即,在掌舵手柄支承部和座位之间配置有燃料箱的鞍乘型(鞍乗型)二轮机动车中,通过与车架连接的支承杆,在燃料箱的前方且在掌舵手柄支承部的上方固定安全气囊组件。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7655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285787号公报作为安全气囊组件最佳的设置位置,除了为了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而设于车体表面附近之外,要求满足如下条件,即,抑制随着安全气囊组件的设置而使车体大型化,而且不会给操作性带来影响等。但是,特别是在剩余空间小的二轮机动车中,确保上述的最佳设置位置并确保良好的维修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谋求设置空间小容量化并且确保高维修性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二轮机动车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中,从框架的头管向后方延伸有左右一对上管,跨越所述一对上管之间而配置安全气囊组件。
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安全气囊组件配置在所述上管的上方且比乘坐者的乘坐位置更靠近车体前方。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支承杆,该安全气囊组件通过该支承杆固定在所述上管上。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下方配置音响单元,所述音响单元通过所述支承杆被固定。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夹于所述左右一对的上管之间的空间中,在所述音响单元的下方配置空气滤清盒。
本发明第六方面,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车宽方向左右任一侧面,通过所述支承杆固定安全气囊控制装置。
本发明第七方面,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车宽方向的左右任一侧面中未固定有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的侧面上,通过所述支承杆固定燃料喷射控制装置。
本发明第八方面,所述支承杆向所述上管的固定位置为四处,其中的一处为拆装自如的紧固安装结构。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由于跨越框架的上管而进行配置,故能够稳定配置安全气囊组件。另外,即使在车辆冲撞时,安全气囊组件也被上管保护,故可不移动安全气囊组件而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能够在可由安全气囊有效地束缚乘坐者的位置上配置安全气囊组件。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可通过将支承杆的高度最佳化而将安全气囊组件固定配置在最佳位置。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可有效地利用安全气囊组件下方生成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能够进一步有效利用仅配置音响单元时剩余的安全气囊组件下方的空间,可谋求安全气囊组件设置空间的小容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六及第七方面,由于能够在安全气囊组件周边集中设置各种补充零件类,故除了容易进行维修操作之外,还能够将配电线简单化,降低生产工序。另外,通过谋求质量集中化,也有助于操纵性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由于在不拆下安全气囊组件的情况下可拆下音响单元或空气滤清盒的上部罩等,故能够在谋求安全气囊组件的设置空间小容量化的同时确保高维修性。


图1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二轮机动车的概要说明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配置说明图;图3A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二轮机动车的概要说明图;图3B是表示安全气囊对乘坐者的束缚状态的侧面图;图3C是与乘坐者的头部抵接部分的安全气囊的剖面形状;图3D是与乘坐者的胸部抵接部分的安全气囊的剖面形状;图4是从机动二轮车上方看到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配置说明图;图5A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二轮机动车框架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支承部件与上管的焊接状态的剖面图;图6是从车辆左侧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图;图7是从车辆左侧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图;图8是从车辆后方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图;图9是从车辆右侧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图;图10是从车辆右侧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1二轮机动车;2框架;3头管;2R上管;2L上管;20安全气囊组件;21R右侧支承杆;21L左侧支承杆;22组件罩;23壳体;40音响单元;50安全气囊;51支承带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二轮机动车1的概要说明图。二轮机动车1的框架2主要由从头管3向车体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上管2L及2R(参照图4)构成。下管4从该上管2L、2R的头管3附近向下方延伸,在其前端固定地悬吊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5。在所述头管3上经由下托架6轴支承有可由手柄14掌舵的左右一对的前叉7,在该前叉7的下端部可旋转地轴支承有前轮WF。另外,在所述框架2的车体后方连接有支承主座10及后座11等的座框架5,在可摆动地与所述框架2连接的摇臂(未图示)的后端部上,可旋转地轴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
在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1中设有安全气囊50,在向车体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该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成从主座10的上方直至与仪表盒36相接并设于上部围罩8的上端部的风窗玻璃9附近大小的大致球体。比乘坐者的座位位置靠车体前方位置,由支承杆21将安全气囊组件20固定在所述上管2L、2R上,该安全气囊组件20一体地收纳所述安全气囊50和产生用于使该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的气体的充气机(未图示)。另外,在安全气囊50后方连接的支承带51为了有效地束缚乘坐者而具有将安全气囊50保持在适当位置上的功能。
图2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二轮机动车1的局部扩大图。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参照图1)在箱形的壳体23中收纳有所述充气机及折叠的安全气囊50,其上部由组件罩23盖住,其设置在点火器罩12与供油口盖13之间,所述点火器罩12覆盖将手柄4和所述前叉7连接的顶桥(未图示)的上方,所述供油口盖13位于燃料箱(未图示)的上方。在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时,瞬时向所述壳体23内的安全气囊50供给充气机的气体,通过该气体的压力使组件罩22以车辆前方一边为轴打开。通常情况下折叠收纳于带罩14L、14R下部的收纳空间65中的支承带51随着所述安全气囊50的膨胀展开而强制地向左右两方向打开带罩14L、14R,并且一直展开至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
另外,该图中,虽然将掌舵手柄4向左方向转向,但在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时,通过掌舵手柄4处于中立状态下的左侧开关部74L附近的I部、右侧开关部74R附近的J部两处,再加上仪表壳36上的图示H部以及组件罩22上的图示K部两处,共计四处位置,稳定地支承安全气囊50的前方下部。另外,支承带51的下端部在位于顶部遮体71R上方的主座10的下方与车体侧部件牢固地连接。
图3A是气囊组件50膨胀展开时的二轮机动车1的立体说明图。所述安全气囊50为了有效地包住乘坐者100而在膨胀展开时使乘坐者一侧的面形成大致V形。另外,该安全气囊50如上所述,不仅由支承带51支承,也通过所述掌舵手柄4、仪表壳36等位于安全气囊50前方下部的各部件整体支承。在所述安全气囊50的上部左右两面上设有束缚驾驶员并以适当的速度排出所述气体的气孔56(例如φ45)。
图3B是表示膨胀展开安全气囊50束缚乘坐者100的状态的示意图。在所述气孔56的下方设有将左右的连接部57以拱形连接的第二支承带58。该第二支承带58在束缚乘坐者100时限制安全气囊50向左右方向过大展开。另外,设于安全气囊50左右下部的、与掌舵手柄4的凸状对应的凹状的图示X部也有助于有效地支承安全气囊50。
图3C及图3D表示图3B的Y点(头部)以及Z点(胸部)的安全气囊50的剖面形状。如图所示,由于形成于所述安全气囊50背面的V形状与乘坐者100的头部以及胸部的形状配合而形成,故更能够有效地束缚乘坐者100。
图4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二轮机动车1的局部放大图。与上述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或等同的部分。该图表示所述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与所述头管3连接的上管2L、2R分别向相反方向画弧地向车体后方延伸,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将其整个宽幅都收纳于该上管2L、2R之间。因此,不存在由于安全气囊组件20的设置而产生的车宽方向的突出部等,对于乘坐者的乘车姿势等不会造成影响。
图5A是所述二轮机动车1的框架2的概要立体图。与上述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部件。所述框架2形成为将头部件3a和所述上管2L、2R连接的结构,所述头部件形成有使前叉7旋转的旋转轴即杆轴(未图示)贯通的头管3。在车体右侧的上管2R上焊接有用于固定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的支承杆21的支承部件30、31,另外,在车体左侧的上管2L上焊接有用于固定所述支承杆21的支承部件32。如图5B的剖面图所示,所述支承部件32和左侧上管2L通过焊珠32t、32u而焊接。该结构在所述支承部件30、31以及右侧上管2R上也同样。
图6是表示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与所述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特点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跨越框架2的上管2L、2R之间而配置。在安全气囊组件20的壳体23的下部焊接有左侧支承杆21L及右侧支承杆21R,其分别通过规定的螺栓而固定在焊接于所述上管2L、2R上的支承部件30(未图示)、31、32上。另外,设于壳体23的车辆前方侧面的连接器25用于向收纳于壳体23中的所述充气机输入点火信号。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1的安全气囊组件20相对于上管2L、2R,配置在较高的位置上。在现有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中,若进行这样的配置,则安全气囊组件20的下方空间可能会成为死区而不能有效地利用,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不会产生上述问题。
图7是表示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周边零件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与上述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所述二轮机动车1中,对导入发动机15的外界气体进行滤清的空气滤清盒44夹在所述上管2L、2R之间而配置,其上部罩41位于左右的上管2L、2R上面的上方。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含有所述上部罩41的空气滤清盒44位于安全气囊组件20的正下方,并且在形成于所述上部罩41和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壳体23之间的空间中收纳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音响单元40。由此,为最佳地配置安全气囊组件20而生成的下方空间可有效地利用为其他零件的设置空间,实现安全气囊组件20的设置空间的小容量化。另外,如该图所示,在配置有周边零件的状态下,通过规定的螺栓在所述壳体23和上管2L之间设置第三支承杆33的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以共计四处位置被固定在所述上管2L、2R。
另外,向车辆左前方延伸的左侧气管42L用于从车辆前方向所述空气滤清盒44导入外界气体。另外,所述上部罩41由多个螺栓连接部45与空气滤清盒44的下部盒体固定,在上部罩41的侧面设置有输出来自空气滤清盒44内配置的吸气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的连接器43。另外,在所述第三支承杆33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作为后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装置的FI单元固定的FI单元支承杆34。所述音响单元40经由主要将从发动机15传递的振动降低的树脂制的环55a而浮动地固定在分别设于所述右侧支承杆21R、第三支承杆33、FI单元支承杆34上的共计四处的安装用孔55上。设于所述壳体23侧面的切口24用于通过所述支承带51。
图8是从车体后方看到的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的安装结构的剖面图。与所述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或等同的部分。若拆下所述FI单元支承杆34以及第三支承杆33,则所述音响单元40如箭头标记所示,能够从车体左前方拆下。若拧松连接部45的安装螺钉48拆下上部罩41,则能够将收纳于空气滤清盒内的空气滤清器80拆下。
图9是从车体右侧看到的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在所述右侧支承杆21R上通过上下两处的螺栓固定安全气囊ECU35,该安全气囊ECU35作为基于来自计测向车体施加的冲击等的各种传感器的信息来控制安全气囊50的膨胀展开动作的安全气囊控制装置。由所述FI单元支承杆34固定的FI单元37和所述安全气囊ECU35,在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时呈“ハ”形配置。该FI单元37以及安全气囊ECU35的配置也压缩剩余空间,有助于安全气囊组件20的设置空间的小容量化。另外,在车辆右前方通过所述右侧支承杆21R而设置有向空气滤清盒44导入外气的右侧气管42R。
图10是从图9的状态拆下所述FI单元37、安全气囊ECU35、音响单元40、空气滤清盒44等的状态的立体图。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在各部分的维修操作时也最好尽量避免移动及拆卸。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中,设所述支承杆21与框架2的固定位置为四处,使其中的一处为可自如拆装的紧固安装结构,由此能够在不移动及拆下安全气囊组件20的条件下从车体左前方拆下所述音响单元40及所述空气滤清盒44的上部罩41。
参照图7及图8说明各零件的拆卸顺序。拆下所述FI单元37(未图示)后,拆下FI单元支承杆34以及与其点焊接的第三支承杆33,则支承所述音响单元40的四处环55中的两处被拆下,所述音响单元40可从设置有第三支承杆33的车辆左前方取出。然后,若拆下左侧气管42L并将所述空气滤清盒44的连接部45的螺栓(未图示)全部拧松,则能够将所述上部罩41从车辆左前方拉出取出。如上所述,维修频率较高的空气滤清器(未图示)的拆卸等也容易进行,能够确保高的维修性。
返回图9,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中,由于在通常的维修操作中不需要拆下安全气囊组件20,故将所述左侧支承杆21L及右侧支承杆21R和支承部件30、31、32固定时,使用必须由专用工具才能拆卸的扭矩螺栓(30a、31a以及未图示的32a)。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能够谋求安全气囊组件的设置空间小容量化的同时确保高的维修性。另外,由于在安全气囊组件的周边集中设置了各种补充器件类,因此除了容易进行维修操纵外,实现配电线的简略化,降低生产工序。另外,通过谋求质量的集中也能够谋求操纵性的提高。并且,安全气囊组件下方配置的各种零件的种类或形状、安全气囊组件与框架的连接方法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显然可进行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其用于二轮机动车中,其特征在于,从框架的头管向后方延伸有左右一对上管,跨越所述一对上管之间而配置安全气囊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配置在所述上管的上方且比乘坐者的乘坐位置更靠近车体前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支承杆,该安全气囊组件通过该支承杆固定在所述上管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下方配置音响单元,所述音响单元通过所述支承杆被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夹于所述左右一对的上管之间的空间中,在所述音响单元的下方配置空气滤清盒。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车宽方向左右任一侧面,通过所述支承杆固定安全气囊控制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车宽方向的左右任一侧面中未固定有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的侧面上,通过所述支承杆固定燃料喷射控制装置。
8.如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杆向所述上管的固定位置为四处,其中的一处为拆装自如的紧固安装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谋求设置空间小容量化并且确保高维修性的安全气囊组件安装结构。跨越从二轮机动车的框架的头管(3)向后方延伸的上管(2L、2R)而通过左侧支承杆(21L)及右侧支承杆(21R)固定安全气囊组件(20)。在该安全气囊组件(20)的下方空间配置音响单元(40)及空气滤清盒(44)。左侧支承杆(21L)与上管(2L)的固定位置为一处,而在右侧为两处,由此可以不移动以及拆下安全气囊组件(20)而将上述音响单元40及空气滤清盒(44)的上部罩(41)拆下,可谋求安全气囊组件(20)的设置空间小容量化并且确保高维修性。
文档编号B62J27/00GK1927640SQ20061012674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7日
发明者堀内忠德, 一力嗣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