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c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7077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辆c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车辆C柱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C柱装置。
背景技术
[0002]C柱又称后柱,位于车辆后门的后侧,是车身构造中必不可少的部件。[0003]目前乘用车白车身在C柱区域主要由C柱内板和一个加强板组成,加强板是由轮 罩开始向上焊接在C柱内板上,但由于目前只在车辆C柱内板的纵向上设置加强板,因此车 辆C柱的横向上较为单薄,抗撞击能力弱。实用新型内容[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只在车辆C柱内板的纵向上设置加强板,因此车辆C柱的横向 上较为单薄,抗撞击能力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C柱装置,包括C柱内板和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纵向设置;[0005]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横向设置。[0006]所述第二加强板提高了 C柱内板横向区域的抗撞击能力。[0007]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二加强板横向设置于C柱内板的上端, 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端靠近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下端固定于车辆翼子板上。[0008]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突起部分和连接部分, 所述连接部分设置于突起部分的边缘处,所述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连接,所述突起部分与C 柱内板具有间隙。[0009]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二加强板,在C柱内板遭受撞击时,由于突起部分与C柱内板之 间具有间隙,因此撞击力由C柱内板传到第二加强板上时,第二加强板不容易变形。[0010]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突起部分横截面的形状为 倒U形。[0011]所述突起部分横截面的形状为上述形状时,在遭受撞击时,抗折弯能力强。[0012]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连接部分的形状为板状。[0013]板状结构的连接部分使得第二加强板与C柱内板连接较为容易。[0014]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连接部分为多个相互间隔 的板块。[0015]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连接部分为多个相互间隔的板块有助于减轻其重量。[0016]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突起部分和第一连 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设置于第一突起部分的边缘处,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 连接,所述第一突起部分与C柱内板具有间隙。[0017]米用上述结构的第一加强板,在C柱内板遭受撞击时,由于第一突起部分与C柱内 板之间具有间隙,因此撞击力由C柱内板传到第一加强板上时,第一加强板不容易变形。[0018]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一突起部分横截面的形状为倒U形。[0019]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一连接部分的形状为水 平板状。[0020]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车辆C柱装置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为焊 接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一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为焊接连接。[0021]由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只与C柱内板部分连接,因此采用焊接连接更为方 便。


[0022]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C柱装置结构示意图。[0023]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述C柱装置中第一加强板结构示意图。[0024]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述C柱装置中第二加强板结构示意图。[0025]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述C柱装置中C柱内板结构示意图。[0026]其中,1、C柱内板;2、第一加强板;3、第二加强板;4、突起部分;5、连接部分;6、第 一突起部分;7、第一连接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宽度”、“后”、“上 端”、“上端”、“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 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 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 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纵向”是指车身的上下方向,“横向”是指车身的 前后方向。[00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 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 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 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 型中的具体含义。[0031]实施例1[0032]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辆C柱装置,包 括C柱内板I和第一加强板2,所述第一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纵向设置;还包括第二加强 板3,所述第二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横向设置。[0033]如图1所述,所述第二加强板横向设置于C柱内板I的上端,所述第一加强板2上 端靠近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2下端固定于车辆翼子板上。[0034]实施例中所述C柱内板1、第一加强板2和第二加强板3由抗撞击强度较强的材料制造而成,并且都采用钣金工艺制造而成,所述第一加强板增大C柱内板纵向区域的抗撞 击能力,第一加强板可以是一块平板状的加强板,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板包 括第一突起部分6和第一连接部分7,所述第一连接部分7设置于第一突起部分的边缘处, 所述第一连接部分7与C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一突起部分与C柱内板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 一突起部分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倒U形,也可以为缺底的梯形,倒U形形状的突起部分使得 C柱内板在遭受撞击时,第一加强板不容易变形;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的形状为水平板状,其 与C柱内板的连接为焊接连接,例如激光焊接,水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分使得第一加强板 与C柱内板连接更容易且连接后更稳固,第一连接部分主要是为了使第一加强板与C柱内 板连接更稳固,因此第一连接部分与第一突起部分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调整;本实 施例所述的第一加强板相对于平板状的加强板具有更高的抗撞击强度,并且在C柱内板遭 受撞击时,由于第一加强板的第一突起部分与C柱内板具有一定间隙,因此C柱内板将撞击 力传递到第一加强板时,第一加强板不容易折弯。[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3可以是一块平板状的加强板,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 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突起部分4和连接部分5,所述连接部分5设置于突起部分的边缘处, 所述连接部分5与C柱内板连接,所述突起部分与C柱内板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突起部分 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倒U形,也可以为缺底梯形,本实施所述突起部分横截面的形状为倒U 形,倒U形形状的突起部分使得C柱内板在遭受撞击时,第二加强板不容易变形;所述连接 部分的形状为水平板状,水平板状的连接部分使得第二加强板与C柱内板连接更容易且连 接后更稳固,所述连接部分还可以为多块相互间隔的水平板块,连接部分主要是为了使第 二加强板与C柱内板连接更稳固,因此连接部分与突起部分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调 整,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的连接为焊接,如激光焊接。[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C柱内板和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纵向设置;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横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横向设置于C柱内板的上端,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端靠近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下端固定于车辆翼子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突起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设置于突起部分的边缘处,所述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连接,所述突起部分与C柱内板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突起部分横截面的形状为倒U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连接部分的形状为板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连接部分为多个相互间隔的板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突起部分和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设置于第一突起部分的边缘处,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一突起部分与C柱内板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一突起部分横截面的形状为倒U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一连接部分的形状为水平板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C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连接部分与C柱内板为焊接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C柱装置,包括C柱内板和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纵向设置;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沿着C柱内板的横向设置;所述C柱装置抗撞击能力强。
文档编号B62D25/04GK202827770SQ20122045886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闫亮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