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373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工地装置,具体是一种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



背景技术:

建筑工地用推车是建筑工地中常用的工具,用来推土和沙石等,但是现在建筑工地用的推车没有自动卸货的功能,让使用人员在卸货时费时费力,影响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包括推车主体装置和自动卸货装置;所述推车主体装置包括车斗、装置底板、车轮支架、车轮轴承、车轮、后置挡板、把手、推杆和支撑腿;所述车斗采用不锈钢板材质,车斗呈直角梯形;所述车轮支架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的下面,有两个车轮支架,分别设置在装置底板下面的两侧;所述车轮通过车轮轴承设置在车轮支架的下端;所述后置挡板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的右侧上面,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支撑腿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的右端下面,采用三角铁制成;所述推杆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右端的面上,采用空心钢管制成;所述把手固定设置在推杆的右端上面,采用木制材料;所述自动卸货装置包括第一卡槽、车斗滑槽、底板滑槽、滚轮、滚轮支撑杆、压杆、压杆连接轴、牵引绳、第二卡槽、挡销、连接转轴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卡槽焊接设置在车斗底部的左端;所述第二卡槽焊接设置在车斗底部的右端;所述车斗滑槽设置在车斗的底部;所述底板滑槽设置在装置底板的上面;所述滚轮支撑杆设置在装置底板的上面;所述滚轮固定设置在滚轮支撑杆的上面;所述压杆通过压杆连接轴和推杆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装置底板的上面,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挡销的下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把手的表面上设置有防滑花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销通过连接转轴设置在装置底板的侧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杆通过牵引绳和挡销的下端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把手将推车推到需要的地方后,向上提拉压杆,带动挡销转动,并向前倾斜推车,能够使物品自动卸下;车斗呈直角梯形,方便装卸物品,把手设置有防滑花纹,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工地用的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建筑工地用的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中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斗,2-第一卡槽,3-车斗滑槽,4-底板滑槽,5-滚轮,6-滚轮支撑杆,7-装置底板,8-车轮支架,9-车轮轴承,10-车轮,11-后置挡板,12-把手,13-压杆,14-压杆连接轴,15-牵引绳,16-推杆,17-第二卡槽,18-挡销,19-连接转轴,20-复位弹簧,21-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建筑工地用的自动卸货手推车,包括推车主体装置和自动卸货装置;所述推车主体装置包括车斗1、装置底板7、车轮支架8、车轮轴承9、车轮10、后置挡板11、把手12、推杆16和支撑腿21;所述车斗1采用不锈钢板材质,车斗1呈直角梯形,具有方便卸货的功能;所述车轮支架8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7的下面,有两个车轮支架8,分别设置在装置底板7下面的两侧;所述车轮10通过车轮轴承9设置在车轮支架8的下端,具有转动性;所述后置挡板11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7的右侧上面,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支撑腿21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7的右端下面,采用三角铁制成,具有支撑推车的功能;所述推杆16焊接设置在装置底板7右端的面上,采用空心钢管制成,能够减轻推车重量;所述把手12固定设置在推杆16的右端上面,采用木制材料,在把手12的表面上设置有防滑花纹;所述自动卸货装置包括第一卡槽2、车斗滑槽3、底板滑槽4、滚轮5、滚轮支撑杆6、压杆13、压杆连接轴14、牵引绳15、第二卡槽17、挡销18、连接转轴19和复位弹簧20;所述第一卡槽2焊接设置在车斗1底部的左端;所述第二卡槽17焊接设置在车斗1底部的右端,具有固定作用;所述挡销18通过连接转轴19设置在装置底板7的侧面上,具有转动性,挡销18和第二卡槽17相匹配;所述车斗滑槽3设置在车斗1的底部;所述底板滑槽4设置在装置底板7的上面;所述滚轮支撑杆6设置在装置底板7的上面,具有移动性;所述滚轮5固定设置在滚轮支撑杆6的上面,具有在滑槽内滚动的功能;所述压杆13通过压杆连接轴14和推杆16相连接,具有转动性,压杆13通过牵引绳15和挡销18的下端相连接,向上提拉压杆13,带动挡销18转动,向前倾斜推车,能够使物品自动卸下;所述复位弹簧20的一端固定设置在装置底板7的上面,复位弹簧20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挡销18的下端,具有使挡销18自动复位的功能。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