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副车架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421651阅读:来源:国知局
7的连结部位107c与左下外纵肋66a连结。
[0145]因此,芯头开口部63A由下外周缘部107及下外肋106加强。由此,例如,在从左悬架臂16 (参照图2)向相邻的部位42g输入载荷时,能够通过下外周缘部107及下外肋106防止芯头开口部63A成为应力集中的起点的情况。这样,通过防止芯头开口部63A成为应力集中的起点的情况,能够防止因芯头开口部63A而使副车架15的刚性、强度降低的情况。
[0146]另外,在下部42的车宽方向中央42k,下内肋111通过下中央横肋61、左后下横肋67c及左下内纵肋66b而形成为大致U字状。在由U字状的下内肋111包围的部位42η呈圆形地形成有芯头开口部63Β。由下内肋111包围的部位42η具有形成芯头开口部63Β的周边的环状的下内周缘部112。下内周缘部112的壁厚尺寸Τ4(未图示)比副车架15的壁厚尺寸Tl (参照图17)大。芯头开口部63Β及下内周缘部112由U字状的下内肋111包围。
[0147]因此,芯头开口部63Β由下内周缘部112及下内肋111加强。由此,例如,在从扭力杆26 (参照图2)向车宽方向中央42k输入载荷时,能够通过下内周缘部112及下内肋111防止芯头开口部63B成为应力集中的起点的情况。这样,通过防止芯头开口部63B成为应力集中的起点的情况,能够防止因芯头开口部63B而使副车架15的刚性、强度降低的情况。
[0148]如图9、图16(a)所示,上保持销开口部47A由上周缘部103及上肋102加强,芯头开口部63A由下外周缘部107及下外肋106加强。因此,能够将上芯保持销253 (参照图24)配置在与左悬架支承部35 (左前连结部81)相邻的部位41g,且能够将芯头235A (参照图21)配置在相邻的部位42g。
[0149]并且,芯头开口部63B由下内周缘部112及下内肋111加强。因此,能够将下芯保持销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42k。由此,在铸造副车架15时,能够通过上芯保持销253、芯头235A、下芯保持销适当地配置型芯单元200 (参照图18),从而能够均匀地形成副车架15的壁厚Tl (参照图5)。
[0150]接下来,基于图18、图19,对在铸造副车架15时使用的型芯单元200进行说明。如图18、图19所示,型芯单元200以被分割成左型芯210及右型芯220这两部分的状态由型芯用的砂形成。在铸造成形副车架15 (参照图3)时,通过使用型芯单元200,能够在副车架15中形成中空部45 (参照图5)。
[0151]如图18、图20所示,左型芯210在上部224设有多个上纵槽227及多个上横槽228。通过多个上纵槽227及多个上横槽228,如图6所示,在副车架15的上部41形成上纵肋48及上横肋49。
[0152]如图19、图20所示,左型芯210在下部225设有多个下纵槽231、多个下横槽232及倾斜槽233。通过多个下纵槽231、多个下横槽232及倾斜槽233,在图8所示的副车架15的下部42形成下纵肋66、下横肋67、下中央横肋61及左倾斜肋64。
[0153]如图8、图19所示,左型芯210在下部225的外周设有多个芯头235。这里,从在下部225设置的多个芯头235中选择左前连结部81附近的芯头235来进行说明。以下,为了将左前连结部81附近的芯头235与其他芯头235区别,将其作为“芯头235A”而进行说明。
[0154]如图21所示,在左前连结部81 (参照图8)附近设置芯头235A,在芯头235A的周围形成有下周缘凹部236,在下周缘凹部236的两外侧形成有下横槽132。
[0155]如图6、图18所示,左型芯210从上部224突出有多个上突起238 (参照图20)。这里,从在上部224设置的多个上突起238中选择左前连结部81附近的上突起238来进行说明。以下,为了将左前连结部81附近的上突起238与其他上突起238区别,将其作为“上突起238A”而进行说明。
[0156]如图22所示,在左前连结部81 (参照图6)附近设置上突起238A,在上突起238A的周围形成有上周缘凹部239,在上周缘凹部239的两外侧形成有上横槽228。
[0157]另外,如图19所示,左型芯210从下部225突出有多个下突起241 (参照图20)。
[0158]如图23所示,在铸造成形副车架15 (参照图3)时,通过铸造模具250的可动模具251支承下部225的芯头235A。另外,通过可动模具251 (具体而言,下芯保持销)保持多个下突起241 (参照图19)。另外,如图24所示,通过铸造模具250的固定模具252 (具体而言,上芯保持销253)保持上突起238A。由此,能够将左型芯210保持在铸造模具250的型腔270 (具体而言,型腔270的左半部)中。
[0159]如图18、图19所示,右型芯220是与左型芯210大致左右对称的构件。因此,在铸造成形副车架15 (参照图3)时,与左型芯210同样,通过可动模具251 (参照图23)支承下部225的芯头244。另外,通过下芯保持销保持多个下突起245。并且,通过上芯保持销253(参照图24)保持多个上突起246。由此,与左型芯210同样,能够将右型芯220保持在铸造模具250的型腔255 (具体而言,型腔255的右半部)(参照图24)中。
[0160]在该状态下,通过向型腔255填充铝合金的熔液,能够铸造成形副车架15 (参照图3)。这里,在向型腔255填充铝合金的熔液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上芯保持销253、芯头235A、下芯保持销适当地配置型芯单元200 (参照图18),因此能够均匀地形成副车架15的壁厚Tl (参照图5)。
[016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副车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改良等。例如,在实施例中,对铝合金制的副车架15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他金属。
[0162]另外,在实施例中,对高压铸造铝合金制的副车架1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他铸造。
[0163]而且,在实施例中示出的副车架、左右的悬架臂、左右的悬架、扭力杆、主体部、左右的悬架支承部、中央连结部、上部、下部、上保持销孔部、左外上纵肋、左右的前上横肋、左右的后上横肋、下中央横肋、下保持销孔部、芯头孔部、左右的倾斜肋、左右的下内纵肋、左右的后下横肋、型芯单元、芯头及上芯保持销等的形状、结构并不限于例示出的形状、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0164]工业实用性
[0165]本发明适合适用于具备副车架的机动车,该副车架设置在车身的下方,通过左端部支承左悬架,并且通过右端部支承右悬架。
[0166]符号说明:
[0167]10…车身前部结构体,15...副车架(车辆的副车架),16、17…左右的悬架臂(悬架臂),21、22…左右的悬架(悬架),25…动力装置,26…扭力杆(连结构件),32…主体部,32a…主体部的左端部,32b…主体部的右端部,35、37…左右的悬架支承部,38...中央连结部,41…上部,41g、42g…与左悬架支承部相邻的部位,42…下部,42k…车宽方向中央(与连结部相邻的部位),47A…上保持销开口部(孔部),48…上纵肋(纵肋),48a…左外上纵肋(交叉肋),49…上横肋(横肋),49a、49c…左右的前上横肋(平行肋),49b、49d…左右的后上横肋(肋),52…上平行部,54…上倾斜部(倾斜部),56…左上排砂口(上开口部),57…右上排砂口(上开口部),58…左上倾斜开口部(倾斜开口部),59…右上倾斜开口部(倾斜开口部),61…下中央横肋(平行肋),62、62A…下保持销开口部(孔部),63、63A、63B、63C…芯头开口部(孔部),64、65…左右的倾斜肋(肋),66…下纵肋(纵肋),66b、66d…左右的下内纵肋(交叉肋),67…下横肋(横肋),67c、67f…左右的后下横肋(肋),71…下后平行部(下平行部),75…左下后排砂口(下开口部),76…右下后排砂口(下开口部),77…左下前排砂口(前开口部),78…右下前排砂口(前开口部),200...型芯单元(型芯),235…芯头(型芯支承部),253…上芯保持销(型芯支承部),T2、T3、T4…壁厚尺寸。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使用型芯而一体地铸造成形,其具备: 主体部,其通过所述型芯而形成为中空状,从而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置的上部及下部;以及 左右的悬架支承部,它们设置于该主体部的左右的端部,对左右的悬架进行支承, 所述车辆的副车架的特征在于,包括: 上平行部及下平行部,它们分别设置于所述上部及所述下部,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平行; 上开口部,其形成于该上平行部;以及 下开口部,其在与该上开口部对置的所述下平行部上,形成为与所述上开口部同等的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中, 所述上部具有:设置在该上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且朝向车辆前方而呈下降斜度倾斜的倾斜部;以及在该倾斜部形成的倾斜开口部, 所述下部具有在所述下部的与所述倾斜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形成的前开口部。3.—种车辆的副车架,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 设置在该主体部中的与所述悬架支承部相邻的部位,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肋;以及 设置在所述相邻的部位,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肋。4.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备将连结构件连结的连结部,该连结构件对成为车辆的驱动源的动力装置进行支承, 所述主体部包括: 从所述连结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延伸出的肋;以及 设置在所述肋的附近,且通过支承所述型芯的型芯支承部形成的孔部。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地形成副车架的壁厚的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副车架(15)具有通过型芯单元(200)而形成为中空状的主体部(32)。该副车架(15)包括:上平行部(52)及下后平行部(71),其设置于主体部(32)的上部(41)及下部(42),且大致平行;左上排砂口(56)及右上排砂口(57),它们形成于上平行部(52);以及左下后排砂口(75)及右下后排砂口(76),它们形成于下后平行部(71)。左下后排砂口(75)设置在与左上排砂口(56)对置的部位,且形成为与左上排砂口(56)同等的形状。右下后排砂口(76)设置在与右上排砂口(57)对置的部位,且形成为与右上排砂口(57)同等的形状。
【IPC分类】B62D21/00, B22C9/22
【公开号】CN105143018
【申请号】CN201480022457
【发明人】今西智之, 铃木都志充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5日
【公告号】WO2014175414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