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9887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船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该船舶具备具有构成左右舷侧(2)及船底(3)的外板(4)的船体(1),在船体(1)的内部形成有:双底管路(71),配置于船底(3)侧且为沿船首尾方向延伸的空间;及舷侧隔离舱(73),在船宽方向两侧配置有一对且为随着从船底(3)侧朝向船宽方向两侧沿着外板(4)相接的同时向上方延伸的空间。通过将被导入舷侧隔离舱(73)的水导入双底管路(71),从而实现降低重心。
【专利说明】?η??
jtlnitlH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
[0002]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4月30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94019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0003]船舶设计成具有即使向左右倾斜也能够恢复到正常位置的复原性。
[0004]由于强化了损伤时复原性的规则,对在船舶受到损伤而浸水之后的剩余复原力的要求变得严格。
[0005]船舶因损伤而浸水时,该浸水对复原性产生影响。因此,即使在浸水时也要求确保必要的复原力。
[0006]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确保船舶的损伤时的复原性的方法。该专利文献I的船舶通过将因损伤而浸水到船体内部的海水导入到形成于船底附近的船宽方向的中央部的空舱从而降低重心。
[0007]该专利文献I的船舶在损伤时的最终平衡状态下沉没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该船舶将从开口部导入的水引导至隔离舱。该被导入的水经由隔离舱被导入至船底附近的空舱。隔离舱通常不与船体的左右的舷侧的外板相接。隔离舱与外板分离而设置于船宽方向的中央侧。
[0008]以往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8-943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12]关于专利文献I的技术,开口部沉没到水中后水开始被导入至船底的空舱。因此,例如从因外板的损伤而开始浸水到确保复原性为止需要相当的时间。
[0013]关于专利文献I的技术,当舷侧的外板损伤时,若水未被导入至船底附近的空舱而仅被导入至引擎室及货舱、压载舱等其他空舱,则无法适当地降低重心。因此,专利文献I的船舶有时难以确保复原性。
[001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确保损伤时的复原性的船舶。
[0015]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6]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船舶具备具有构成左右舷侧及船底的外板的船体。在该船舶的所述船体的内部形成有配置于所述船底侧且沿船首尾方向延伸的空间即双底管路。该船舶进一步形成有在船宽方向两侧配置有一对且随着从所述船底侧朝向船宽方向外侧沿着所述外板相接的同时向上方延伸的空间即舷侧隔离舱。
[0017]在船舶的外板相接形成有舷侧隔离舱。因此,若因冲撞等而外板受到损伤,则水从外部经由损伤部位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内部。这样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的水在该舷侧隔离舱内部沿着外板向下方流通。被导入舷侧隔离舱的水之后被导入与舷侧隔离舱连通的双底管路。由此,能够降低船体的重心。
[0018]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船舶的第一方式中的一对舷侧隔离舱彼此可以形成于相同的船首尾方向位置。在该第二方式的船舶的所述船体的内部中的这些一对舷侧隔离舱之间,可以形成有沿船首尾方向对该船体的内部进行划分的空间且下端与所述双底管路连通的中央侧隔离舱。
[0019]当外板的中央侧隔离舱的船首尾方向位置附近产生损伤时,水被导入至该中央侧隔离舱所划分的船体的内部的区域的同时也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内部。由此,即使由于水被导入至中央侧隔离舱所划分的区域而使复原性下降,水也被导入至大大有助于提高复原性的双底管路。因此,确保船体整体的复原性。
[0020]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中,船舶在第二方式中的船体的内部可以形成有配置有主发动机的引擎室及配置于该引擎室的船首侧且所述双底管路的上侧的货舱。所述中央侧隔离舱可以对所述弓I擎室及所述货舱沿船首尾方向进行划分。
[0021]由此,舷侧隔离舱配置于引擎室与货舱的边界。因此,当舷侧的外板的引擎室与货舱的边界附近产生损伤时,水被导入至这些引擎室及货舱内部的同时也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内部。因此,即使由于水被导入至引擎室及货舱而使复原性下降,水也可以被导入至大大有助于提高复原性的双底管路。其结果,可确保船体整体的复原性。
[0022]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中,船舶在第三方式中,在所述船体的内部的所述中央侧隔离舱与一对所述舷侧隔离舱之间可以分别具备容纳所述主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罐。
[0023]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中央侧隔离舱与舷侧隔离舱之间的配置空间。
[0024]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中,船舶的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中的船体在其内部可以具有在船宽方向两侧配置有一对的压载舱。所述舷侧隔离舱可以相邻配置于所述一对压载舱的船首尾方向的任一侧。
[0025]由此,当外板的压载舱附近产生损伤时,水被导入至压载舱内的同时也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内部。因此,即使水被导入至压载舱而使复原性下降,水也被导入至大大有助于提高复原性的双底管路。因此,可确保船体整体的复原性。
[0026]发明效果
[0027]根据本发明的船舶,能够适当地确保损伤时的复原性。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侧视图。
[0029]图2是表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时的引擎室、舷侧隔离舱、中央侧隔离舱、压载舱、燃料罐及双底管路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30]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0031]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0032]图5是图2的C-C剖视图。
[0033]图6是图2的D-D剖视图。
[0034]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船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考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进行详细说明。
[0036]如图1及图2所示,船舶100具备船体1、多个LNG储罐45及连续罐盖50。船体I的内部形成有损伤时导水区域70。
[0037]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船舶100以输送液化天然气(LNG)的LNG船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船舶100的船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输送其他资源、货物的运输船或客船等各种船的种类。
[0038]船体I具有形成左右舷侧2及船底3的外板4。该外板4包括形成左右舷侧2的舷侧外板4a及形成船底3的船底外板4b。如图3至图6所示,船体I通过该外板4与船首尾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箱状。
[0039]该船体I的内部设置有引擎室10、货舱20、压载舱30及燃料罐40。
[0040]引擎室10设置于船体I的内部的船尾侧的部分。该引擎室10内配置有未图示的主发动机11。通过该主发动机11驱动设置于船体I的船尾的螺旋桨5。引擎室10的正上方的上甲板6上设置有操舵室及居住区等上部构造物60。
[0041]货舱20设置于船体I的内部的引擎室10的船首侧部分。该货舱20具有从上甲板6朝向船底3侧凹状地凹陷并且沿船首尾方向延伸的容纳凹部21。货舱20内在船首尾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沿船首尾方向上对容纳凹部21内部的空间进行划分的多个隔壁22。由此,在容纳凹部21内部划分形成有沿船首尾方向排列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容纳区域23。
[0042]船体I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压载舱30。这些压载舱30例如沿船体I的左右前后的外板4配置。图1及图2中仅图示有配置于货舱20的最船尾侧的容纳区域23内部的压载舱30,而关于其他压载舱省略其图示。以下,仅对所图示的压载舱30进行说明,而省略其他压载舱30的说明。
[0043]如图5所示,在多个压载舱30中配置于最船尾侧的容纳区域23的压载舱30分别设置于船体I内部的船宽方向两侧的部分。即,在船体I内部的左右沿船宽方向隔开间隔设置有一对压载舱30。这些一对压载舱30随着从船宽方向的中央朝向船宽方向外侧,从船底3沿船侧向上方延伸。这些压载舱30配置成分别与形成船底3的船底外板4b及形成舷侧2的舷侧外板4a相接。
[0044]如图1及图2所示,这些压载舱30比货舱20与引擎室10的边界更靠船首侧分离而彼此配置于船首尾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0045]这些压载舱30的内部形成有可以容纳压舱水的空间。通过向该空间导入压舱水,从而进行船体I的重量和重心位置的调整。
[0046]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燃料罐40设置于货舱20中的最船尾侧的容纳区域23内部。在该最船尾侧的容纳区域23内部在船宽方向上分离而设置有一对燃料罐40。即,在船体I的内部的左右在船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一对燃料罐40。如图3及图4所示,这些燃料罐40配置于从船体I内部的左右的外板4向船宽方向的内侧分离且从船底外板4b向上方分离的位置。这些燃料罐40在船首尾方向上配置于彼此相同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一对燃料罐40分别配置成与货舱20和引擎室10的边界相接,且其船首侧与一对压载舱30相接。
[0047]该燃料罐40内形成有可以容纳主发动机11中使用的燃料的空间。这些燃料罐40内的燃料经由未图示的燃料配管能够导入至主发动机11。
[0048]如图1所示,货舱20中的容纳凹部21上沿船首尾方向配置有多个LNG储罐45。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容纳区域23各自配置有I个LNG储罐45。这些LNG储罐45分别形成为球状。这些LNG储罐45的仅下半球部配置于容纳区域23内。这些LNG储罐45的上半球部配置成比上甲板6更向上方突出。这些LNG储罐45的下半球部由设置于各容纳区域23内的未图示的支承部支承。
[0049]上述的压载舱30及燃料罐40配置于最船尾侧的容纳区域23的LNG储罐45的船宽方向两侧。更具体而言,压载舱30及燃料罐40以避开LNG储罐45的方式配置于在船首尾方向上比LNG储罐的中心更靠船尾侧的部分,以免侵占LNG储罐45的配置空间。
[0050]连续罐盖50为用于覆盖LNG储罐45的盖。如图1所示,连续罐盖50以在船首尾方向上连续覆盖多个LNG储罐45的方式配置。该连续罐盖50在与船首尾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形成为包围LNG储罐45上部的弧形(门型)。连续罐盖50的船首侧的端部形成为随着朝向船首侧逐渐变窄。连续罐盖50的船尾侧的端部形成为随着朝向船尾侧逐渐变窄。
[0051]接着,对形成于船体I内部的损伤时导水区域70进行说明。该损伤时导水区域70由双底管路71、中央侧隔离舱72及一对舷侧隔离舱73形成。
[0052]如图1?图6所示,双底管路71形成于船体I的内部的船宽方向的中央且船底3侧,且为以沿船首尾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空间。更详细而言,双底管路71为形成于货舱20的下部的双层底内的在船首尾方向上延伸的空间。该双底管路71划分形成于货舱20的容纳凹部21的底板与船底外板4b之间。货舱20位于双底管路71的上侧。该双底管路71内部设置有用于相互连接多个压载舱30彼此(包括省略图示的压载舱)的配管等各种配管(省略图示)。
[0053]如图1及图2所示,双底管路71的船尾侧的端部到达至引擎室10与货舱20的边界。双底管路71的船首侧的端部到达至货舱20的船首侧的端部。如图3至图6所示,双底管路71的与船首尾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为将船宽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形状。该双底管路71的船宽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船体I的船宽小。即,双底管路71的船宽方向的两端从形成舷侧2的舷侧外板4a向船宽方向内侧分离。
[0054]如图1至图3所示,引擎室10与货舱20的边界形成有中央侧隔离舱72。中央侧隔离舱72为隔开引擎室10及货舱20的空间。该中央侧隔离舱72形成于成为引擎室10和货舱20的边界的壁板与从该壁板向船首方向分离配置的容纳凹部21的船尾侧的壁板之间。
[0055]中央侧隔离舱72在船体I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即,中央侧隔离舱72的上端到达上甲板6。中央侧隔离舱72的下端到达双底管路71。中央侧隔离舱72的船宽方向的两侧的端部与构成舷侧2的舷侧外板4a隔开间隔而配置于船宽方向的内侧。即,中央侧隔离舱72的船宽方向两侧的端部与舷侧外板4a分离配置于船宽方向内侧。
[0056]中央侧隔离舱72的下端连接于双底管路71。即,中央侧隔离舱72的下端与双底管路71连通。
[0057]如图1至图4所示,在船体I内的船宽方向的两侧在船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一对舷侧隔离舱73。这些舷侧隔离舱73为空间。这些一对舷侧隔离舱73形成于包括舷侧外板4a及船底外板4b的外板4与配置于该外板4的船宽方向两侧且划定容纳凹部21的侧壁的壁板之间。由此,一对舷侧隔离舱73分别随着从船底3侧朝向船宽方向两侧,即分别随着从船底3侧朝向船宽方向外侧沿着外板4且与该外板4相接的同时向上方延伸。
[0058]该舷侧隔离舱73的上端分别到达至上甲板6。舷侧隔离舱73的下端分别连接于双底管路71。即,舷侧隔离舱73的下端与双底管路71连通。由此,舷侧隔离舱73形成为从双底管路71经过上甲板6与外板4相接。
[0059]—对舷侧隔离舱73彼此配置于在船首尾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一对舷侧隔离舱73分别配置于包括引擎室10与货舱20的边界的船首尾方向位置。由此,一对舷侧隔离舱73分别配置于与中央侧隔离舱72在船首尾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船尾侧的端部配置成与引擎室10和货舱20的边界一致。即,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船尾侧的端部配置成与引擎室10相接。
[0060]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上部在船宽方向上与中央侧隔离舱72分离配置。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下部从宽度方向连接于中央侧隔离舱72。即,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下部与中央侧隔离舱72连通。
[0061 ] 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尾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中央侧隔离舱72的船首尾方向的尺寸大。即,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尾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中央侧隔离舱72的厚度大。本实施方式中,舷侧隔离舱73与中央侧隔离舱72的各船尾侧的端部分别与引擎室10和货舱20的边界一致。因此,从船体I的侧面观察,舷侧隔离舱73配置成比中央侧隔离舱72更突出于船首侧。
[0062]如图3及图4所示,上述的一对燃料罐40配置成容纳于一对舷侧隔离舱73与中央侧隔离舱72之间。即,一对罐分别以被中央侧隔离舱72及舷侧隔离舱73从船宽方向夹持的方式配置。形成舷侧隔离舱73的船宽方向内侧的壁板具有沿船宽方向延伸的部位。燃料罐40与沿该船宽方向延伸的部位相接,且载置于沿该船宽方向延伸的部位上。
[0063]如图1及图2所示,一对舷侧隔离舱73配置成与一对压载舱30的船尾侧相邻。即,舷侧隔离舱73从船尾侧与一对压载舱30相接。由此,一对舷侧隔离舱73在船高方向的整个区域其船尾侧的端部与引擎室10相接。一对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侧的端部与压载舱30相接。即,一对舷侧隔离舱73在船首尾方向上以被引擎室10及压载舱30夹持的方式配置。
[0064]损伤时导水区域70由双底管路71、中央侧隔离舱72及舷侧隔离舱73形成于船体内。损伤时导水区域70通过双底管路71、中央侧隔离舱72及舷侧隔离舱73相互连通而形成为一个空间。其中,双底管路71沿船底3形成。中央侧隔离舱72从船尾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舷侧隔离舱73随着从双底管路71朝向船宽方向两侧沿着外板4相接的同时向上方延伸。
[0065]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6]若在船舶100的航行中例如发生冲撞等事故,则会弓I起外板4的损伤。此时,损伤部位如果为在舷侧外板4a的与舷侧隔离舱73在船首尾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则水经由舷侧外板4a的损伤部位从外部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73内部。即,由于舷侧隔离舱73以沿着外板4相接的方式形成,因此如果舷侧外板4a受到损伤,则水首先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73内部。
[0067]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73内部的水沿着舷侧外板4a及船底外板4b的内表面在舷侧隔离舱73内部向下方流通。即,被导入舷侧隔离舱73内部的水向船底3流通。舷侧隔离舱73的下端与双底管路71连通,因此在舷侧隔离舱73内部流通的水被导入双底管路71。这样通过将经由外板4的损伤部位从外部向船体I内部被导入的水依次导入双底管路71,能够增加船体I内部的船底3侧的重量。由此,包括被导入的水的重量的船体I的重心向船底3侧转移。这样若船体I的重心变低,则通常船舶100的复原性变高。其结果,能够提高损伤时的船舶100的安全水平。
[0068]这样,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经由外板4(尤其是舷侧外板4a)的损伤部位直接向最有助于提高复原性的双底管路71导入水,因此能够迅速且适当地确保损伤时的复原性。
[0069]而且,一对舷侧隔离舱73在船首尾方向上配置于与中央侧隔离舱72相同的位置,因此外板4受到损伤而水经由损伤部位被导入至中央侧隔离舱72的船首尾方向两侧的区域时,水也同时被导入舷侧隔离舱73内部。
[0070]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中央侧隔离舱72对引擎室10与货舱20进行划分,因此舷侧隔离舱73配置于这些引擎室10与货舱20的边界。因此,舷侧外板4a的引擎室10与货舱20的边界附近产生损伤时,水被导入至这些引擎室10及货舱20内部的同时也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73内部。
[0071]其中,引擎室10及货舱20的船高方向的位置位于比双底管路71更高的位置,因此假设水从外部仅被导入至引擎室10内部及货舱20内部时,无法适当地降低重心。因此,有时会导致船体I的复原性降低。
[0072]针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在产生上述损伤时,除了引擎室10、货舱20以外,水还被导入至双底管路71内部,因此即使水被导入至引擎室10及货舱20内部,也能够适当地将船体I的重心转移至船底3侧。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损伤时的船体I的复原性。
[0073]而且,船体I的内部的中央侧隔呙舱72与一对舷侧隔呙舱73之间分别设置有燃料罐40,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用中央侧隔离舱72与舷侧隔离舱73之间的配置空间。
[0074]而且,舷侧隔离舱73与压载舱30在船首尾方向上相邻配置,因此在舷侧外板4a的压载舱30附近产生损伤时,水从外部被导入至压载舱30内部的同时也被导入至舷侧隔离舱73。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即使水被导入至压载舱30内部,也能够经由舷侧隔离舱73向最有助于降低重心的双底管路71导入水。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损伤时的船体I的复原性。
[0075]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舷侧隔离舱73的船尾侧的端部与引擎室10和货舱20的边界相接。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中,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侧的端部与货舱20内部的配置于最船尾侧的压载舱30相接。换言之,舷侧隔离舱73以被引擎室10及配置于货舱20内部的最船尾侧的压载舱30从船首尾方向夹持的方式相接而配置。
[0076]由此,因外板产生损伤而导致水被导入至引擎室10、货舱20及压载舱30的3个区域时,也能够向最有助于降低重心的双底管路71内部导入水。因此,能够确保作为船体I整体的复原性。
[0077]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该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0078]例如,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一个连续罐盖50覆盖多个LNG储罐4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为具备如图7的变形例所示的单个罐盖51的构成。
[0079]该变形例中,多个LNG储罐45的各自的LNG储罐45的上半球部分由单个罐盖51覆盖。该单个罐盖51形成为沿LNG储罐的上半球部分的半球状,并在其内侧容纳有各LNG储罐45。而且,覆盖相互相邻的LNG储罐45的单个罐盖51彼此之间形成有一样的间隔。
[0080]在该变形例中,也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舷侧隔离舱73,因此能够经由外板4的损伤部位直接导入至最有助于提高复原性的双底管路71。由此,能够迅速且适当地确保损伤时的复原性。
[0081]例如,实施方式中,将舷侧隔离舱73与中央侧隔离舱72同样地配置于引擎室10与货舱20的边界,但并不限定于此。舷侧隔离舱73可以设置于船首尾方向的任一位置。
[0082]尤其在外板4损伤时,可以接近水从该损伤被导入而导致复原性降低的设备、空间来设置舷侧隔离舱73。由此,水被导入至损伤时导致复原性降低的设备、空间时,也能够将水导入至最有助于提高复原性的双底管路71。因此,能够实现改善复原性。
[0083]实施方式中,将中央侧隔离舱72配置于引擎室10与货舱20的边界。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将中央侧隔离舱72配置于船体I内部的其他部分。例如,可以配置中央侧隔离舱72,来代替配置于货舱20的容纳凹部21中的隔壁22,并通过中央侧隔离舱72来形成容纳区域23。
[0084]此时,如果将舷侧隔离舱73配置于在船首尾方向上与中央侧隔离舱72相同的位置,则在外板4损伤时,能够使水导入至通过中央侧隔离舱72划分的船体I内部的各区域的同时经由舷侧隔离舱73将水导入至双底管路71。由此,即使水被导入至上述船体I内部的区域而导致复原性降低,水也能够被导入至对提高复原性最有效果的双底管路71,因此能够保证作为船舶100整体的复原性。
[0085]舷侧隔离舱73可以配置于与中央侧隔离舱72不同的船首尾方向位置。一对舷侧隔离舱73在船首尾方向上可以配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
[0086]从损伤时水被导入引擎室10及货舱20时实现确保复原性的观点考虑,至少以引擎室10及货舱20的边界位于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尾方向的范围内的方式形成舷侧隔离舱73即可。
[0087]并且,如果以压载舱30与舷侧隔离舱73相接的方式配置,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引擎室10、货舱20及压载舱30的3个区域发生浸水,通过同时在舷侧隔离舱73发生浸水,能够确保复原性。
[0088]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尾方向的尺寸的设定是任意的。因此,例如也可以在货舱20的船首尾方向的整个区域,或者在其以上的范围设置舷侧隔离舱73。然而,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尾方向的尺寸变大关系到平常的无用空间的扩大。因此,根据各船的种类的必要性,可以适当设定舷侧隔离舱73的配置部位、尺寸。
[0089]实施方式中,对在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侧相邻配置压载舱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压载舱30可以相邻配置于舷侧隔离舱73的船尾侧。即,只要压载舱30以与舷侧隔离舱73的船首尾方向的任一侧相邻的方式配置即可。此时也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因外板4的损伤水被导入压载舱30时,同时也能够将水导入舷侧隔离舱73。由此,能够保证船体I的复原性。
[0090]实施方式中,在中央侧隔离舱72与舷侧隔离舱73之间配置了燃料罐40。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燃料罐40,也可以配置其他用途的罐、设备、空舱等。由此,能够实现船体I内的空间的有效运用。
[0091]实施方式中,对在外板4的尤其在舷侧外板4a产生损伤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因触礁等在外板4的船底外板4b产生损伤时,只要其损伤部位在船首尾方向上为与舷侧隔离舱73相同的位置,便能够经由损伤部位将水导入至舷侧隔离舱73内部。由此,与上述同样地能够实现确保复原性。
[0092]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3]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船舶,且能够适当地确保损伤时的复原性。
[0094]符号说明
[0095]1-船体,2-舷侧,3-船底,4-外板,4a_舷侧外板,4b_船底外板,5_螺旋桨,6_上甲板,10-引擎室,11-主发动机,20-货舱,21-容纳凹部,22-隔壁,23-容纳区域,30-压载舱,40-燃料罐,45-LNG储罐,50-连续罐盖,51-单个罐盖,60-上部构造物,70-损伤时导水区域,71 -双底管路,72-中央侧隔离舱,73-舷侧隔离舱,100-船舶。
【主权项】
1.一种船舶,其具备: 船体,具有构成左右舷侧及船底的外板, 所述船体的内部形成有: 双底管路,配置于所述船底侧且为沿船首尾方向延伸的空间;及舷侧隔离舱,在船宽方向两侧配置有一对且为随着从所述船底侧朝向船宽方向外侧沿着所述外板相接的同时向上方延伸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其中, 所述一对舷侧隔离舱彼此形成于相同的船首尾方向位置, 所述船体的内部形成有配置于所述一对舷侧隔离舱之间而沿船首尾方向对该船体的内部进行划分的空间且下端与所述双底管路连通的中央侧隔离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其中, 所述船体在该船体的内部具有: 引擎室,配置有主发动机;及 货舱,配置于该引擎室的船首侧且所述双底管路的上侧, 所述中央侧隔离舱沿船首尾方向对所述引擎室及所述货舱进行划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其中, 所述船体的内部的所述中央侧隔离舱与一对所述舷侧隔离舱之间分别具备容纳所述主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罐。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中, 所述船体在该船体的内部具有在船宽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压载舱, 所述舷侧隔离舱相邻配置于所述一对压载舱的船首尾方向的任一侧。
【文档编号】B63B11/04GK106068224SQ201580011554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公开号201580011554.4, CN 106068224 A, CN 106068224A, CN 201580011554, CN-A-106068224, CN106068224 A, CN106068224A, CN201580011554, CN201580011554.4, PCT/2015/62969, PCT/JP/15/062969, PCT/JP/15/62969, PCT/JP/2015/062969, PCT/JP/2015/62969, PCT/JP15/062969, PCT/JP15/62969, PCT/JP15062969, PCT/JP1562969, PCT/JP2015/062969, PCT/JP2015/62969, PCT/JP2015062969, PCT/JP201562969
【发明人】塚本泰史, 石桥贤
【申请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