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0920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人机飞行器因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飞行、操作要求低等优点,引起了其在多个领域内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

无人机起落架安装在无人机的机体底部位置以向上支撑机体,是能够保证无人机安全着陆和起飞稳定性的重要部件。现有技术的无人机配置的起落架,虽然能够对无人机的机体形成支撑并且能够支持无人机完成起飞或者降落着陆,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无人机起落架的结构强度弱,不耐冲击。由于无人机在降落着陆的过程中,在机体惯性的作用影响下,起落架承受了较大的冲击力,而起落架与无人机机体之间的连接处往往是作用应力集中的区域,该区域很容易在降落着陆时因承受超过负荷的冲击而发生断裂。由于起落架断裂的位置离无人机机体很近,这对无人机的机体损坏程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人机起落架的结构强度弱,不耐冲击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人机起落架,包括用于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前端的前支腿和用于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后端的后支腿,其中,前支腿包括前支撑部及第一迂回部,前支撑部与第一迂回部连接,并在两者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拐弯转折,前支撑部的远离第一迂回部的一端 用于支撑于支撑面,第一迂回部的远离前支撑部的一端用于连接无人机机体,且第一拐弯转折的开口朝向后支腿。

进一步地,后支腿包括后支撑部和第二迂回部,后支撑部与第二迂回部连接,并在两者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拐弯转折,后支撑部的远离第二迂回部的一端用于支撑于支撑面,第二迂回部的远离后支撑部的一端用于连接无人机机体,且第二拐弯转折的开口朝向前支腿。

进一步地,第一迂回部与前支撑部由无人机机体至支撑面的方向呈依次缩小设置,第二迂回部和后支撑部由无人机机体至支撑面的方向呈依次缩小设置。

进一步地,前支腿还包括加强部,加强部设置在第一迂回部上,且加强部沿着第一拐弯转折延伸至前支撑部上。

进一步地,第二迂回部的垂直于其中心轴线的截面轮廓形状为三角形形状。

进一步地,第二迂回部设有中空腔,且中空腔内填充有支撑填充物。

进一步地,前支腿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前接地部,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迂回部上,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呈水平延伸,第一连接部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底部上,前接地部的第一端连接在前支撑部上以用于支撑在支撑面上,前接地部的第二端朝向后支腿呈水平延伸;后支腿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和后接地部,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迂回部上,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边侧上,后接地部的第一端连接在后支撑部上以用于支撑在支撑面上,后接地部的第二端朝向前支腿呈水平延伸。

进一步地,无人机起落架还包括缓冲减振件,前接地部的第二端上连接有缓冲减振件,后接地部的第二端上连接有缓冲减振件。

进一步地,无人机起落架还包括连接腿,连接腿的第一端与前接地部上的缓冲减振件连接,连接腿的第二端与后接地部上的缓冲减振件连接。

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机体和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以向上支撑机体的起落架,起落架为前述的无人机起落架。

该无人机起落架的支腿采用前支撑部和第一迂回部之间形成拐弯转折而使得前支腿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力以耐受冲击,能够将所述支撑面的反冲击力转化为前支腿的弹性势能,这样,无人机在降落过程中所受到的反冲击力得到有效消减,同时也能够满足无人机使用过程中对起落架的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起落架的前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热机起落架的后支腿的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无机起落架的整体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起落架的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起落架安装在无人机本体上的安装状态的结构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起落架中紧固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1、前支腿; 13、后支腿;

111、第一连接部; 112、第一迂回部;

113、前支撑部; 114、前接地部;

115、加强部; 131、第二连接部;

132、第二迂回部; 133、后支撑部;

134、后接地部; 2、缓冲减振件;

12、连接腿; 1110、第一连接孔;

1140、第二连接孔; 1310、第三连接孔;

1340、第四连接孔; 3、紧固组件;

31、连接螺栓; 32、锁紧螺母;

121、前端部连接孔; 122、后端部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方案的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无人机起落架包括用于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前端的前支腿11以及用于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后端的后支腿13,其中,前支腿11包括前支撑部113和第一迂回部112,前支撑部113与第一迂回部112连接,并且在前支撑部113与第一迂回部11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拐弯转折,前支撑部113的远离第一迂回部112的一端用于支撑于支撑面, 第一迂回部112的远离前支撑部113的一端用于连接无人机机体,且第一拐弯转折的开口朝向后支腿13。

应用本技术方案提供的起落架来帮助无人机实现正常起飞操作和降落操作,特别是降落过程中,无人机在降落到支撑面的瞬时受到支撑面对起落架的反冲击,如果不能有效地消减冲击力向无人机机体传递,就会对无人机机体上所安装的精密零配件造成损坏。该无人机起落架的前支腿11采用前支撑部113和第一迂回部112之间形成第一拐弯转折而使得前支腿11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力,以耐受冲击,能够将支撑面的反冲击力转化为前支腿11的弹性势能,这样,无人机在降落过程中所受到的反冲击力得到有效消减,同时也能够满足无人机使用过程中对起落架的强度要求。

在实际安装装配无人机的过程中,无人机起落架的两个前支腿和两个后支腿均可选用相同的结构形式,例如全部选用如上述前支腿11进行安装形成无人机起落架;还可以只是在无人机的前端选用上述前支腿11进行安装,而后支腿13则选用其他的现有技术中能够满足起落飞行要求的支腿形式进行安装;又或者在无人机的两个后支腿选用上述的前支腿11设计形式作为后支腿13,而前支腿11则选用其他现有技术能够满足起落飞行要求的支腿形式的支腿。

在本申请的以下说明记载中,前支腿11与后支腿13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进行安装形成无人机起落架,以说明本技术方案的无人机起落架的结构设计。

如图2所示,后支腿13包括后支撑部133和第二迂回部132,后支撑部133与第二迂回部132连接,并且在后支撑部133与第二迂回部132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拐弯转折,后支撑部133的远离第二迂回部132的一端用于支撑于支撑面,第二迂回部132的远离后支撑部133的一端用于连接无人机机体,且第二拐弯转折的开口朝向前支腿11,进一步地,以支撑面作为参照面,则第二拐弯转折的拐点相对于支撑面的高度距离小于第一拐弯转折的拐点相对于支撑面的高度距离。与前支腿11同样地,后支腿13的后支撑部133与第二迂回部132之间形成第二拐弯转折使得后支腿13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从而耐受支撑面对 其产生的冲击力,能够将支撑面的反冲击力转化为后支腿13的弹性势能,使得无人机在降落过程中所受到的反冲击力得到有效消减,同时也能够满足无人机使用过程张对起落架的强度要求。

由于无人机飞行降落过程中,由于支撑面对起落架所产生的反冲击力最先作用于前支腿11的支撑于支撑面的一端以及后支腿13的支撑于支撑面的一端,而反冲击力瞬时作用导致前支撑部113和后支撑部133造成剧烈的变形,然后冲击力沿着前支腿11和后支腿13向无人机机体传递,为了使前支腿11和后支腿13能够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将前支腿11的第一迂回部112和前支撑部113由无人机机体至支撑面的方向呈依次缩小设置,以及将后支腿13的第二迂回部132和后支撑部133由无人机机体至支撑面的方向呈依次缩小设置,这样,使得前支撑部113和后支撑部133上越靠近支撑面的部分弯折变形能力越强,在承受瞬时冲击力作用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化解冲击力的破坏能力。

本技术方案的前支腿11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11和前接地部114,后支腿13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31和后接地部134。第一连接部111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迂回部112上,第一连接部111的第二端呈水平延伸,第一连接部111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底部上,如图1所示,前支腿11通过第一连接部111上开设的第一连接孔1110,利用螺钉紧固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底部上,并且第一连接部111与无人机机体的底部表面为水平面接触方式连接。前接地部114的第一端连接在前支撑部113上以用于支撑在支撑面上,前接地部114的第二端朝向后支腿13呈水平延伸。第二连接部131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迂回部132上,第二连接部13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31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边侧上,如图2所示,后支腿13通过开设在第二连接部131上的第三连接孔1310,利用螺钉连接在无人机机体的后端的侧壁上,即第二连接部131与无人机机体的侧壁之间的接触面为竖直方向延伸的表面。后接地部134的第一端连接在后支撑部133上以用于支撑在支撑面上,后接地部134的第二端朝向前支腿11呈水平延伸。

为了进一步提高前支腿11和后支腿13的支撑强度,如图1所示,前支腿11还包括加强部115,加强部115设置在第一迂回部112上,加强部115沿着第一拐弯转折延伸至前支撑部113上,并且加强部115同时也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11上,如此,前支腿11的机械强度被有效增强,如图2所示,第二迂回部132的垂直于其中心轴线的截面轮廓形状为三角形形状,并且第二迂回部132设有中空腔,且中空腔内填充有支撑填充物,从而减少后支腿13的制造材料消耗,同时也能够应用支撑填充物对后支撑部133在制造过程形成支撑而不至于具有中空腔的后支撑部133塌陷变形。当然,柱体形式的后支撑部133也可以采用实心柱体的设计形式,或者后支撑部133的中空腔内并不填充任何支撑填充物而直接保留中空形式。

在实际操作无人机降落的过程中,由于第一连接部111、第一迂回部112、以及与第一迂回部112相近的部分前支撑部113上均由加强部115进行增强机械强度设计,则降落到支撑面的瞬时受到支撑面作用的反冲击力时,作用力集中作用于前支撑部113的没有得到加强部115增强强度的部分上。因而,当所受到的反冲击力瞬时过大,超过了前支腿11的前支撑部113所能够承受的弹性变形,此时前支撑部113的没有得到加强部115增强潜伏的部分就会发生断裂,而断裂的位置则经过合理地设计,如此使得断裂位置距离无人机机体的位置最远,对无人机所产生的损坏程度最小。对于后支腿13而言,强度较小的后支撑部133同样是受力能力最薄弱的位置,在承受瞬时冲击力超过其承载能力时则首先在后支撑部133上发生断裂而抵消冲击力。

由于本技术方案中对前支腿11的强度分布设计进行了合理优化,即第一连接部111、第一迂回部112、前支撑部113、前接地部114以及加强部115呈依次缩小设置,这样,通过加强部115以及优化后的强度分布设计相结合,能够确保每次受力断裂的均位于第一迂回部112与前接地部114之间以远离无人机机体。同样地,后支腿13的强度分布设计也进行了合理优化,即第二连接部131、第二迂回部132、后支撑部133以及后接地部134呈依次缩小设置,使得每次在 后支腿13出现断裂的位置均位于后支撑部133与后接地部134之间,确保受力断裂点远离无人机机体,将对无人机机体的损坏程度降到最小。

由于无人机起落架的各个支腿在安装固定之后均是沿无人机的外侧方向倾斜设置的,为了同时满足前支腿11的机械强度设计和前支腿11的美观化设计,如图1所示,加强部115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11、前支撑部113与部分第一迂回部112的外侧形成包边。这样,在实现增强机械强度的同时,侧包边的设计形式能够使前支腿11的外观显得饱满厚重,提升无人机起落架的外在质感。

如图3和图6所示,该无人机起落架还包括缓冲减振件2,前支腿11的前接地部114上通过紧固组件3连接有缓冲减振件2,后接地部134上通过紧固组件3连接有缓冲减振件2,这样,在无人机降落过程中,能够通过缓冲减振件2进一步实现消减冲击力,降低冲击力向无人机机体方向进行传递。在缓冲减振件2上开设插接接地部的贯通插接孔,另外在开设用于容纳连接螺栓31的容纳孔。在将缓冲减振件2装配连接在相应的支腿的接地部的过程中,例如将缓冲减振件2连接在前接地部114上,装配工作人员将前接地部114插入贯通插接孔中,并使得开在前接地部114的第二连接孔1140与容纳孔相对设置,再将锁紧螺母32放置在前接地部114的下方,然后将连接螺栓31穿过容纳孔和第二连接孔1140后连接在锁紧螺母32上,通过锁紧螺母32将前接地部114压紧锁紧在贯通插接孔的孔壁而连接固定。同样地,利用连接螺栓31穿过容纳孔和第四连接孔1340后连接在锁紧螺母32上,通过锁紧螺母32将后接地部134压紧锁紧在贯通插接孔的孔壁而连接固定。

在无人机降落的过程中,当无人机起落架受到冲击的瞬时,无人机起落架的四个支腿均会发生外扩变形,当外扩变形量过大时候,则将导致前支腿11的第一连接部111的连接位置处以及后支腿13的第二连接部131的连接位置处受到集中应力作用,如此便导致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31也属于易断裂位置。为了避免无人机起落架受冲击时在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31处发生断裂,因此,无人机起落架还包括连接腿12,连接腿12的第一端与前接地 部114上的缓冲减振件2连接,连接腿12的第二端与后接地部134上的缓冲减振件2连接。如图3所示,在连接腿12的前端部开有前端部连接孔121,在后端部开有后端部连接孔122。在装配连接前支腿11的缓冲减振件2与连接腿12的过程中,将连接腿12的前端部插入缓冲减振件2的贯通插接孔中,并且连接腿12的前端部与前接地部114叠置,第二连接孔1140与前端部连接孔121正对,锁紧螺母32位于连接腿12的前端部与贯通插接孔的孔壁之间,然后将连接螺栓31连接锁紧螺母32,锁紧螺母32将前接地部114和连接腿12的前端部压紧在贯通插接孔的孔壁上。同样地,在将连接腿12的后端部连接在后支腿13的缓冲减振件2上的过程中,将连接腿12的后端部插入缓冲减振件2的贯通插接孔中,并且连接腿12的后端部与后接地部134叠置,第四连接孔1340与后端部连接孔122正对,锁紧螺母32位于连接腿12的后端部与贯通插接孔的孔壁之间,然后将连接螺栓31连接锁紧螺母32,锁紧螺母32将后接地部134和连接腿12的后端部压紧在贯通插接孔的孔壁上,装配完成后的无人机起落架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降落的过程中,通过连接腿12对前支腿11与后支腿13之间进行牵引,从而消除前支腿11以及后支腿13的外扩趋势,确保前支腿11的第一连接部111和后支腿13的第二连接部131不会成为断裂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体和连接在机体的底部以向上支撑机体的起落架,起落架为前述的无人机起落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