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通道真空膜及其制备装置、真空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795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通道真空膜及其制备装置、真空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包装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真空膜及其制备装置、真空袋。



背景技术:

目前,用吸孔膜热压在尼龙和PE复合的阻隔膜上生产而成的全幅微通道真空膜,以其质感柔软、真空抽气效果快速、质量稳定的优点,广受欧美市场欢迎,成为微通道真空膜的主流产品,然而在生产全幅微通道真空膜时,吸孔膜在真空吸孔的过程中因吸穿孔洞从而会造成在孔道边缘残留少量的塑料碎屑,其微小肉眼很难看到,但当人们在使用该全幅微通道真空膜放置食物时,其孔道边缘残留少量的塑料碎屑很容易混入放置的食物中,对食品卫生产生不安全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开发一种新的微通道真空膜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真空吸孔时不会因吸穿孔洞产生的塑料碎屑混入放置的食物中、安全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加工简便的微通道真空膜及其制备装置、真空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微通道真空膜,包括阻隔性复合膜和设于阻隔性复合膜表面的低温吸孔膜层,所述低温吸孔膜层的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盲孔。

优选地,所述低温吸孔膜层采用PE制成。

优选地,所述阻隔性复合膜由尼龙层和PE层复合形成,所述低温吸孔膜层设于PE层的表面。

一种前述微通道真空膜的制备装置,包括热压台、辊轮和PE容器,所述辊轮设于热压台的上方,所述PE容器设于辊轮的进料侧上方,所述热压台、辊轮之间形成用于将阻隔性复合膜、低温吸孔膜层热压复合形成微通道真空膜的热压间隙,所述辊轮的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真空吸孔。

一种真空袋,包括热压复合形成的两个袋体侧面,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袋体侧面为前述微通道真空膜。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包括阻隔性复合膜和设于阻隔性复合膜表面的低温吸孔膜层,所述低温吸孔膜层的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盲孔,不会因吸穿孔洞产生的塑料碎屑混入放置的食物中,对食品卫生产生不安全影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安全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加工简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通道真空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通道真空膜的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通道真空膜的真空袋示意图。

图例说明:1、阻隔性复合膜;11、尼龙层;12、PE层;2、低温吸孔膜层;21、盲孔;3、热压台;4、辊轮;5、PE容器;6、微通道真空膜;7、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微通道真空膜包括阻隔性复合膜1和设于阻隔性复合膜1表面的低温吸孔膜层2,低温吸孔膜层2的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盲孔21。

本实施例中,低温吸孔膜层2采用PE制成。

本实施例中,由阻隔性复合膜1由尼龙层11和PE层12复合形成,低温吸孔膜层2设于PE层12的表面。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微通道真空膜的制备装置包括热压台3、辊轮4和PE容器5,辊轮4设于热压台3的上方,PE容器5设于辊轮4的进料侧上方,热压台3、辊轮4之间形成用于将阻隔性复合膜1、低温吸孔膜层2热压复合形成微通道真空膜的热压间隙,辊轮4的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真空吸孔(图中未示)。在制备本实施例的微通道真空膜时,首先制备阻隔性复合膜1,阻隔性复合膜1由15μm尼龙和40μm的低温高分子PE复合成膜,制成本实施例的微通道真空膜的基材。然后,用淋复的方式把PE容器5中的PE通过表面带有真空吸孔、温度为100度辊温的辊轮4,制成表面带有均匀布置的盲孔21的低温吸孔膜,制成的该低温吸孔膜在温度为100度辊温作用下继速和下端的阻隔性复合膜1(真空膜基材)的底温层用热压方式热压,把两种材料热压后合成本实施例的微通道真空膜。

如图4所示,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通道真空膜的真空袋包括热压复合形成的两个袋体侧面,其中一个袋体侧面为本实施例的微通道真空膜6,此外另一个袋体侧面为光面7,其中光面7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各类袋体包装膜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