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导磁板材的供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9478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导磁板材的供料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导磁板材的供料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手抓取板材上料,都是将码完垛的板材推至设定位置,然后机械手进行逐张抓取的方式。这种抓取方式对机械手的性能要求较高,符合要求的机械手成本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且高效的可导磁板材的供料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导磁板材的供料设备,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并列的两组上料机构;上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滑轨,滑轨上设有滑动座,机架上设有驱动滑动座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滑动座在补料位置和上料位置间滑动,滑动座上设有由伺服动力装置驱动的顶升装置,顶升装置上设有置料顶升板,滑动座上在置料顶升板外周设有至少三个位置沿靠近置料顶升板中心方向可调的限料杆,机架上在滑动座的上料位置处设有至少两个立杆,立杆上铰接有横臂,横臂上设有位置沿靠近位于上料位置处的置料顶升板中心方向可调的安装杆,安装杆的端部铰接有可水平转动的磁力分张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至少一个所述安装杆上设有检测置料顶升板上是否存有板材的传感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顶升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由伺服电机驱动的转动块,转动块中穿设有丝杠,丝杠顶端与所述置料顶升板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顶升装置为电动推杆。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机架上设有防止滑动座越过上料位置的限位块。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滑动座上设有螺纹孔,所述限位杆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设有一端正对限位杆的长孔,底座通过穿过长孔的螺栓与滑动座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或油缸。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为无杆气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上料设备由于采用了两组上料机构,可交替上料,不需生产线停工以等待上料,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滑动座上设有由伺服动力装置驱动的顶升装置,顶升装置上设有置料顶升板,伺服电机根据上料速度带动置料顶升板逐渐上升,使得机械手只需在固定位置对板材进行抓取,减少了对机械手性能的要求,降低了机械手的配置成本。

本上料设备中由于滑动座上在置料顶升板外周设有四个位置沿靠近置料顶升板中心方向可调的限料杆,适用于多种规格的板材上料,且更换材料规格时,所需调试时间短。

由于至少一个所述安装杆上设有检测置料顶升板上是否存有板材的传感器,当板材用完时,可传输信号给控制系统,从而自动控制滑动座的切换。

由于顶升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由伺服电机驱动的转动块,转动块中穿设有丝杠,丝杠顶端与所述置料顶升板相连接,伺服顶升装置相比油缸顶升装置噪音小,且避免了油液泄漏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左侧装载板材且安装限料杆,右侧未安装限料杆)。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安装限料杆)。

图1至图2中:1.机架,2.滑轨,3.滑动座,4.无杆气缸,5.限位块,6.顶升装置,7.置料顶升板,8.限料杆,9.底座,10.立杆,11.横臂,12.安装杆,13.磁力分张器,14.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2所示,一种可导磁板材的供料设备,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并列的两组上料机构。

上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滑轨2,滑轨2上设有滑动座3,机架1上设有驱动滑动座3运动的无杆气缸4,驱动装置驱动滑动座3在补料位置和上料位置间滑动。机架1上设有防止滑动座3越过上料位置的限位块5。滑动座3上设有顶升装置6。顶升装置6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由伺服电机驱动的转动块,转动块中穿设有丝杠,丝杠顶端设有置料顶升板7。滑动座3上在置料顶升板7外周设有四个位置沿靠近置料顶升板7中心方向可调的限料杆8。所述滑动座3上设有螺纹孔,所述限位杆设置在底座9上,底座9上设有一端正对限位杆的长孔,底座9通过穿过长孔的螺栓与滑动座3相连接。

机架1上在滑动座3的上料位置处设有四个立杆10,立杆10上铰接有横臂11,横臂11上设有位置沿靠近位于上料位置处的置料顶升板7中心方向可调的安装杆12。其中两个相对的安装杆12的端部铰接有可水平转动的磁力分张器13。另外两个安装杆12上还设有检测置料顶升板7上是否存有板材的传感器14。

上料时,伺服电机根据上料速度带动置料顶升板7逐渐上升。

两套滑动座3交替供料,当一台滑动座3空料后,传感器14发出信号,取料机器人从另一台滑动座3上取料;空滑动座3滑出进行补料。

每次对板材换型,只需调节安装杆12及其上磁力分张器13位置即可。

上述的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