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链板平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4432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链板平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链板输送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链板平衡结构。



背景技术:

链板输送机是一种工业上常用的输送设备,简单地说就是由外动力驱动一根或者几根带有承载链板的链条运行的设备,能够实现直线传输或者环形传输,常见的是机场行李输送。

目前现有的一根链条进行中间牵引传动时,由于加工制作的精度问题或者承载的工件偏心问题,均可造成链板两端受力不一致,从而造成运行时链板左右攒动,链板宽度越宽此缺陷越发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的承载链板运行时左右摆动的缺陷,保证运行,避免相邻两个承载链板之间形成缝隙而工件掉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链板平衡结构,包括若干承载链板,若干承载链板横向中间位置连接同一牵引链条,所述相邻两个承载链板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对复位平衡结构,所述每个承载链板上的复位平衡结构对称分布于牵引链条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平衡结构为拉簧。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平衡结构包括密封壳体,所述密封壳体内设置有中间活塞,所述中间活塞链接有活塞拉杆,所述活塞拉杆一端穿出密封壳体并链接有拉钩,所述密封壳体对应拉钩另一端设置有相同的拉钩。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拉钩分别与活塞拉杆和壳体铰接,所述拉钩固定于承载链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壳体对应活塞拉杆穿出位置设置有活塞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复位平衡结构装在承载链板的两侧,当承载链板一端受到比较大的偏载负荷时,复位平衡结构能够使承载链板摆动幅度迅速减小,避免不良后果,当发生转弯时,内外转弯半径不一致时,内边的复位平衡结构收缩,而外侧的张开,同样避免出现大幅度攒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链板平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复位平衡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1、复位平衡结构;2、承载链板;3、轨道;11、密封壳体;12、中间活塞;13、活塞拉杆;14、活塞密封圈;15、拉钩。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链板平衡结构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中间牵引传动的链板输送机链板平衡结构,包括若干承载链板2,若干承载链板2横向中间位置连接同一牵引链条,所述相邻两个承载链板2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对复位平衡结构1,所述每个承载链板2上的复位平衡结构1对称分布于牵引链条两侧,如图1所示,链板横向中间连接有牵引链条,牵引链条则在轨道3内平稳前进,在牵引链条两侧即承载链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复位平衡结构1。

运行时,牵引链条首先由中间牵引承载链板2前进,承载链板2的一侧发生较大载荷时,复位平衡结构1将所有承载链板2连接在一起,可避免受较大载荷的承载链板2发生停止运行,减小摆动幅度,保证平稳运行。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复位平衡结构1包括密封壳体11,所述密封壳体11内设置有中间活塞12,所述中间活塞12链接有活塞拉杆13,所述活塞拉杆13一端穿出密封壳体11并链接有拉钩15,所述密封壳体11对应拉钩15另一端设置有相同的拉钩15,在密封壳体11内充入压缩气体。

承载链板2一侧发生较大载荷前进受阻时,此侧的中间活塞12将被活塞拉杆13拉动,进而压缩内部的压缩气体,使相邻两个承载链板2具有一定的缓冲力,而后由前方的承载链板2再缓慢的将受阻的承载链板2拉动,使得承载链板2摆动幅度迅速减小。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两个拉钩15分别与活塞拉杆13和壳体铰接,所述拉钩15固定于承载链板2上,在转弯时,承载链板2的内外半径不一致,内边收缩,外边张开,于此同时,由于拉钩15与活塞拉杆13和壳体铰接,可避免固定长度的密封壳体11阻碍内边的收缩,而外边在转弯时,其原本的运行轨迹发生改变,而密封壳体11和活塞拉杆13能够自由调整,保证其长度方向与前后两个承载链板2的拉力在同一直线,避免活塞拉杆13弯曲。

优选的上述拉钩15与活塞拉杆13和壳体铰接处采用万向节,此时如承载链板2在竖直方向上发生转弯,复位平衡机构也能够很好的进行平衡相邻两个承载链板2,而使拉钩15固定在承载链板2上,可避免普通钩住而在松弛时掉落的麻烦。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密封壳体11对应活塞拉杆13穿出位置设置有活塞密封圈14,活塞密封圈14增强密封壳体11的密封性,防止压缩气体泄露而影响阻尼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