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82368阅读:来源:国知局
5的前端开放。一对侧端部31彼此相对,从底部50竖立,沿X轴延伸。后端部52从底部30竖立,沿Y轴延伸。
[0024]一对轨道54形成于底部50,沿X轴延伸。复数个棘轮齿55在一对轨道54之间,沿X轴设置。后端导板53沿后端部52竖起。后端导板53能够沿轨道54移动。后端导板53的下部形成有卡合爪56。卡合爪56能够与棘轮齿55连结以及从棘轮齿55解除。因此,后端导板53能够在沿轨道54的任意的位置上固定。
[0025]滑动盒5的底部50的下表面与主盒3的底部30的上表面相对。具体来说,滑动盒5以如下方式安装于主盒3:在与主盒3的重复区域,底部50配置得比底部30靠上方。复数个片材以底部30的上表面、升降板35的上表面及底部50的上表面为装载面,装载于Z轴的正方向。具体来说,片材的前端侧装载于底部30的上表面及升降板35的上表面,片材的后端侧装载于底部50的上表面。一对侧端导板34及后端导板53根据所装载的片材的尺寸进行移动。
[0026][操作部70的构造]
参照图2和图3,对操作部7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地,操作部70与底部50 —体地形成。此外,操作部70也可以作为与底部50不同的部件来准备,并与底部50连结。操作部70为板状,包括平坦的柄部71和相对于柄部71倾斜的基端部72。柄部71具有圆形的贯穿孔74。贯穿孔74从柄部71的上表面贯穿到下表面。操作部70具有根据操作部70的位置而与第I相对区域37相对的第2相对区域77。柄部71的下表面为第2相对区域77。第2突出部78a形成于第2相对区域77。此外,主盒3具有根据操作部70的位置而与操作部70相对的第I相对区域37。第I突出部38a形成于第I相对区域37。
[0027]基端部72的一方端部(后端部)与柄部71的直线状端部(前端部)连结。基端部72的另一方端部(前端部)与底部50连结。基端部72从底部50朝向扩张方向Al且向下方倾斜。因此,柄部71配置于比底部50的装载面低距离d的位置。其结果是,将片材载置于装载面时,能够抑制片材与操作部70接触,在抑制折叠及损坏的同时,能够以平坦的状态装载复数个片材P。
[0028][操作部70的位移]
参照图3?图6,对操作部70的位移进行说明。操作部70的柄部71能够从平卧姿势(参照图3)向相对于第I相对区域37倾斜的倾斜姿势(参照图4)位移。根据柄部71从平卧姿势向倾斜姿势的位移,第I突出部38a和第2突出部78a的卡合被解除。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柄部71从基端部72朝向扩张方向Al延伸出。而且,基端部72具有弹性。因此,柄部71能够以基端部72为轴沿与主盒3的底部30交叉的方向摇动。具体来说,柄部71的曲线状端部(后端部)为自由端部。因此,曲线状端部能够以基端部72为轴沿与底部30交叉的方向位移。与底部30交叉的方向为上方向B或下方向。
[0029]图5是表示采取平卧姿势的操作部70的剖视图。如图3及图5所示地,在柄部71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柄部71采取平卧姿势。在平卧姿势中,柄部71位于底部30与底部50之间,与底部30和底部50大致平行。
[0030]图6是表示采取倾斜姿势的柄部71的剖视图。如图4及图6所示地,柄部71的曲线状端部被施加上方向B的外力,当曲线状端部被拉起时,柄部71采取倾斜姿势。而后,当外力被解除时,通过基端部72的弹性,柄部71返回平卧姿势。
[0031]用户将手指插入贯穿孔74,以手指勾在柄部71的曲线状端部上,能够拉起曲线状端部。其结果是,用户能够使柄部71为倾斜姿势。而后,用户通过使手指从柄部71离开,或者通过放松力量,能够使柄部71从倾斜姿势返回平卧姿势。
[0032][第I突出部38a和第2突出部78a的构造]
参照图5及图6,对第I突出部38a和第2突出部78a的构造进行说明。第I突出部38a从主盒3的底部30突出。具体来说,第I突出部38a从第I相对区域37突出。第I突出部38a具有卡合面38c (第I卡合面)及倾斜面38d (第I倾斜面)。倾斜面38d与卡合面38c相对。倾斜面38d从第I相对区域37朝向缩小方向A2且沿上方向倾斜。第2突出部78a从柄部71的前端部朝向第I突出部38a突出。具体来说,第2突出部78a从第2相对区域77突出。第2突出部78a具有卡合面78c (第2卡合面)及倾斜面78d(第2倾斜面)。倾斜面78d与卡合面78c相对。倾斜面78d从第2相对区域77朝向扩张方向Al且沿下方向倾斜。
[0033][滑动盒5的滑动的限制]
参照图3及图5,对滑动盒5的滑动的限制进行说明。柄部71在卡合位置采取平卧姿势的状态下,第I突出部38a与第2突出部78a卡合。卡合位置是第I突出部38a与第2突出部78a的相对位置。具体来说,卡合面38c与卡合面78c卡合。因此,滑动盒5向扩张方向Al的滑动受到限制。第I突出部38a与第2突出部78a卡合时的滑动盒5的位置是沿缩小方向A2最大限度地推入的的位置。因此,滑动盒5在盒I的尺寸最小的位置被锁定。
[0034][滑动盒5的滑动的限制解除]
参照图4及图6,对滑动盒5的滑动的限制解除进行说明。在从第I突出部38a与第2突出部78a卡合的状态,对柄部71的曲线状端部施加上方向B的外力,柄部71采取倾斜姿势的情况下,第2突出部78a从第I突出部38a离开,卡合被解除。因此,滑动盒5的滑动的限制被解除。也就是说,滑动盒5的锁定被解除。而后,在对柄部71施加扩张方向Al的外力的情况下,滑动盒5沿扩张方向Al滑动。滑动盒5沿扩张方向Al最大限度地被拉出,在盒I的尺寸最大的位置被锁定。
[0035]用户例如通过以下的顺序,来扩张盒I的尺寸。用户将手指插入贯穿孔74,以手指勾在柄部71的曲线状端部上,拉起曲线状端部。其结果是,柄部71采取倾斜姿势,卡合被解除,滑动的限制被解除。接着滑动的限制的解除,用户将勾在贯穿孔74的后端侧开口边缘部的手指沿扩张方向Al拉起。其结果是,能够拉出滑动盒5,从而能够扩张盒I的尺寸。滑动盒5被拉出规定距离就停止。例如,在底部50设置一对突起部(未图示)。而后,当滑动盒5被拉出规定距尚时,一对关起部与一对侧?而部31的后?而部卡合。其结果是,滑动盒5停止。
[0036]用户例如通过以下的顺序,来缩小盒I的尺寸。用户将滑动盒5沿缩小方向Α2推入,直到第2突出部78a与第I突出部38a卡合。由于第I突出部38a具有倾斜面38d,第2突出部78a具有倾斜面78d,因此通过向缩小方向A2的滑动盒5的滑动,能够使第2突出部78a与第I突出部38a顺畅地卡合。
[0037][缺口部39的构造]
参照图2和图3,对缺口部39的构造进行说明。主盒3的底部30形成有缺口部39。具体来说,缺口部39形成于从底部30的规定位置开始到底部30的后端为止。在本实施方式I中,缺口部39通过将底部30的后端部切除为U字状而形成。另外,缺口部39对应于贯穿孔74随着滑动盒5的滑动而移动的移动区域而形成。因此,贯穿孔74随着向扩张方向Al或缩小方向A2的滑动盒5的滑动,在缺口部39的上方移动。其结果是,能够回避手指与主盒3的底部30接触,用户无需将插入贯穿孔74的手指拔出,而能够使滑动盒5滑动。
[0038]以上,如参照图1?图6所说明地,根据本实施方式1,用户通过在由柄部71的操作实现的滑动盒5的锁解除之后继续将柄部71沿扩张方向Al拉动,能够使滑动盒5滑动。也就是说,通过柄部71的一系列的操作,能够执行滑动盒5的锁解除和滑动盒5的滑动。其结果是,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够调整盒I的尺寸。
[0039]另外,如参照图3和图4所说明地,根据本实施方式1,第I突出部38a能够与主盒3 —体地成形,操作部70及第2突出部78a能够与滑动盒5 —体地成形。因此,在削减零部件件数的同时,能够形成用于解除滑动盒5的锁定的机构。
[0040]进一步地,如参照图3和图4所说明地,根据本实施方式1,通过第I突出部38a和第2突出部78a,能够简单地实现滑动盒5的锁定与锁的解除。
[0041]进一步地,如参照图2所说明地,根据本实施方式1,操作部70具有贯穿孔74,从操作部70中与第2相对区域77相对的区域贯穿到第2相对区域77。因此,用户通过将手指插入贯穿孔74并将柄部71拉起,能够容易地解除滑动盒5的锁定。
[0042](实施方式2)
参照图1、图2、图7?图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