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给送装置和成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00581阅读:来源:国知局
58排出。此夕卜,当在片材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片材S的传送方向通过片材翻转部分59反向,使得片材S被再次传送到成像部分55。
[0047]接下来,将参考图2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给送装置51的配置。如上所述,片材给送装置51包括盒51a以及在通过静电吸附储存在盒51a中的片材S时逐一地给送片材S的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1b。片材给送装置51还包括升高和降低单元301,其安装成用以在盒51a中升高和降低并且使在其中装载片材S的片材支撑板301a以及检测由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1b给送的片材S的通过的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51c升高和降低。
[0048]升高和降低单元301包括安装成在片材支撑板301a下方可旋转的升降器301b,并且根据升降器301b的旋转角来改变片材支撑板301a的位置和装载在片材支撑板301a上的最顶部片材Sa的位置。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51c布置在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1b与牵引辊对51d和51e之间的片材传送路径中。通过检测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51c是否在预定的时间检测到片材S来检测片材给送的成功或失败。在本实施例中,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51c是非接触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并且通过用聚光照射检测目标并测量其反射光量来对检测目标的存在与否进行检测。
[0049]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1b包括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以及由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和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夹持和传送并具有挠性的环形吸附构件200。安装在片材给送装置52中的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2b具有与片材给送装置51的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1b相同的配置,并且因此省略其描述。
[0050]在图2中,302指示检测装载在片材支撑板301a上的片材S的顶表面位置的纸平面高度检测单元。纸平面高度检测单元302布置在片材支撑板301a上方并且配置有传感器遮光器302a和光电传感器302b。传感器遮光器302a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部分(未不出)上,并且传感器遮光器302a的一个端部布置在使其能够与最顶部片材Sa的顶表面形成接触的位置处,传感器遮光器302a的另一个端部布置在使其能够光屏蔽光电传感器302b的位置处。
[0051]在此,当最顶部片材Sa的顶表面定位在预定高度时,传感器遮光器302a旋转,并且光电传感器302被光屏蔽。随后将描述的图4中的控制器70通过检测光电传感器302b的光屏蔽状态来检测最顶部片材Sa的顶表面的位置。控制器70控制升高和降低单元301的操作,以使得最顶部片材Sa的顶表面由纸平面高度检测单元302 —致地检测,并且将片材支撑板301a的位置保持在最顶部片材Sa的顶表面的高度几乎恒定的位置处。
[0052]结果,第一夹持传送棍对201和第二夹持传送棍对202与最顶部片材Sa的顶表面之间的间隙Lr保持几乎恒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与片材S的顶表面位置之间的间隙和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与片材S的顶表面位置之间的间隙被描述为彼此相等,即均为Lr,但是这些间隙不必彼此相等。
[0053]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在片材给送方向上布置在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的下游并且配置有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第一旋转构件)201a和第一外部夹持传送辊(第一夹持构件)201b。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布置在吸附构件200的内部并且由轴支撑构件(未示出)可旋转地轴支撑,所述轴支撑构件的布置位置是固定的,并且来自第一驱动单元203的驱动通过驱动传递单元(未示出)传递到第一内部夹持传送棍201a。
[0054]用作从动旋转构件的第一外部夹持传送辊201b布置在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的外侧(环形带状的吸附构件200介于两者之间)并且由轴支撑构件(未示出)可旋转地轴支撑。第一加压弹簧201c连接到轴支撑构件(未示出),并且第一外部夹持传送辊201b在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Ia的轴中心方向上由第一加压弹簧20Ic偏压以与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 —起夹持片材S。
[0055]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配置有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第二旋转构件)202a和第二外部夹持传送辊(第二夹持构件)202b。类似于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布置在吸附构件200的内侧并且由轴支撑构件(未示出)可旋转地轴支撑,所述轴支撑构件的布置位置是固定的。此外,驱动力通过驱动传递单元(未示出)从第二驱动单元204传递到第二内部夹持传送棍202a。
[0056]类似于第一外部夹持传送辊201b,用作从动旋转构件的第二外部夹持传送辊202b布置在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的外侧(吸附构件200介于两者之间)并且由轴支撑构件(未示出)可旋转地轴支撑。第二加压弹簧202c连接到轴支撑构件(未示出),并且第二外部夹持传送辊202b在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的轴中心方向上由第二加压弹簧202c偏压以与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 —起夹持片材S。
[0057]环形的吸附构件200被支撑到在片材给送方向上取向的多个旋转构件(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旋转构件,即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和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吸附构件200具有的长度大于[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与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之间的旋转中心间距的两倍+棍201a和202a的每一个的圆周表面的长度的一半]。由于吸附构件200具有这样的长度,因此吸附构件200在随着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和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的旋转而旋转(运动)的时候能够向下弯曲。由此,尽管在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和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与装载在片材支撑板301a上的片材S中的最顶部片材Sa之间存在间隙Lr,但是吸附构件200仍然能与最顶部片材Sa形成接触。
[0058]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当片材由吸附构件200吸附和传送时,片材通过静电被吸附到吸附构件200上,以使得片材不会承受滑动摩擦,并且随后吸附构件200在弹性变形时被向上牵拉。当吸附构件200在弹性变形时被向上牵拉时,该片材从另一片材分离。
[0059]在这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吸附构件200的长度被确定为使得能够确保在其中获得吸附分离所必需的片材吸附力的片材接触面积Mn。供应正电压的正电压供应单元205a和供应负电压的负电压供应单元205b电连接到吸附构件200。通过从用作第一电源的正电压供应单元205a和用作第二电源的负电压供应单元205b供应的正电压和负电压,在吸附构件200中生成吸引片材S的静电吸附力。
[0060]接下来,将参考图3描述吸附构件200的详细配置和吸附构件200吸附片材S所借助的吸附力的生成原理。图3的分图(a)是示出吸附构件的表面的图示,图3的分图(b)是吸附构件200的透视图,图3的分图(c)是示出吸附构件200的供电部分的横截面的图示,并且图3的分图(d)是示出作用于吸附构件200与片材S之间的静电吸附力的概念的图示。
[0061]如图3所示,吸附构件200包括基层200c、用作第一电极的正电极200a和用作第二电极的负电极200b。正电极200a和负电极200b具有梳齿形状并且交替地布置在基层200c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基层200c由用作电介质的聚酰亚胺制成,具有108 Qcm或更大的体积电阻且具有大约100 μ m的厚度。正电极200a和负电极200b是具有106 Ω cm或更小的体积电阻的电导体并且由具有大约10 μπι的厚度的铜制成。
[0062]在本实施例中,正如随后将描述地,当吸附构件200接近片材S时,吸附构件200例如通过调整吸附构件200的材料和厚度而具有适当的弹性,使得吸附构件200向下弯曲以具有筒形。暴露正电极200a和负电极200b的暴露区域200d和200e形成于接近第一内部夹持传送辊201a和第二内部夹持传送辊202a的吸附构件200的内圆周表面上。与正电压供应单元205a相连接的正接触点206a与正电极200a的暴露区域200d形成接触,并且与负电压供应单元205b相连接的负接触点206b与负电极200b的暴露区域200e形成接触。
[0063]在本实施例中,大约+IkV的正电压被施加到正电极200a,并且大约-1kV的负电压被施加到负电极200b。正接触点206a和负接触点206b具有这样的结构,在所述结构中,碳刷填补到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的前端,并且碳刷与正电极200a和负电极200b的暴露区域200d和200e形成接触。由于正接触点206a和负接触点206b具有弹性,因此正接触点206a和负接触点206b能够在跟随其横截面形状不时变化的吸附构件200时与吸附构件200形成接触,并且因此能够稳定地供应电力。
[0064]在此,如图3的分图(d)中所示,当正电压和负电压分别被施加到正电极200a和负电极200b时,由于施加有电压的正电极200a和负电极200b而在吸附构件200的表面附近形成不均匀的电场。当其中形成有不均匀电场的吸附构件200接近片材S时,在用作电介质的片材的表面层上发生电介质极化,并且由于麦克斯韦(Maxwell)应力而在吸附构件200与片材S之间产生静电吸附力。
[0065]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给送装置51的控制方块图,并且在图4中,70表示控制器。除了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51c、纸平面高度检测单元302等以外,第一驱动单元203、第二驱动单元204、正电压供应单元205a、负电压供应单元205b、计时器71等也连接到控制器70。
[0066]接下来,将参考图5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1b的片材分离给送操作。图5是按时间顺序示出通过片材吸附分离给送部分51b给送片材S的操作的示意图。片材S的给送操作按时间顺序包括六个过程,S卩,在图5的分图(a)到(f)中示出的初始操作、接近操作、接触面积增大操作、吸附操作、分离操作和传送操作。下面将按顺序描述这些过程。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操作过程中,正电压供应单元205a和负电压供应单元205b连接到吸附构件200,并且一致地生成吸附力。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大吸附构件200的向下松弛量而将装载的片材吸附到吸附构件200上,并且随后在减小吸附构件200的向下松弛量的时候给送被吸附到吸附构件200上的片材。这将在下面详细地进行描述。
[0067]图5的分图(a)中所示的初始操作是将吸附构件200布置在初始给送操作位置处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在初始操作时,控制器70致使吸附构件200以预定间隙Lb从最顶部片材Sa分离,并且停止第一驱动单元203和第二驱动单元204。
[0068]图5的分图(b)中所示的接近操作是致使吸附构件200向下弯曲(致使弯曲部分向下运动)并变形为筒形、而且致使吸附构件200的吸附表面侧接近最顶部片材Sa的操作。在该操作时,控制器70致使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通过第二驱动单元204而在箭头F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在箭头Ad的方向上传送吸附构件200。此外,在这时,控制器70通过经由第一驱动单元203致使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停止或致使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比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更慢地旋转而致使吸附构件200变形为筒形。当吸附构件200如上所述地变形为筒形时,吸附构件200的表面与最顶部片材Sa形成接触。
[0069]图5的分图(C)中所示的接触面积增大操作是通过连续地执行接近操作而使已运动到用于吸附片材的位置(吸附位置)的吸附构件200的表面与最顶部片材Sa之间的接触面积Mc增大的操作。在该操作时,类似于接近操作,控制器70致使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通过第二驱动单元204而在箭头F的方向上旋转并且致使吸附构件200在箭头Ad的方向上传送。此外,控制器70通过经由第一驱动单元203致使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停止或致使第一夹持传送辊对201比第二夹持传送辊对202更慢地旋转而增大接触面积Me。
[0070]然后,继续接触面积增大操作,直到接触面积Mc变为等于预定接触面积为止。在此,可以安装直接检测接触面积Mc的大小的检测单元,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基于计时器71的计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