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7731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分子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按,中国专利申请号为第03137138.8号的“发泡物控压成型方法”与第03263374.2号的“发泡物控压成型装置”前案中,揭露了一种通过控制、改变高分子发泡物制程的环境压力条件,以进行模外发泡的高分子加工技术,大体而言,该等专利前案中所提供的具体技术,是将用以模制发泡物初胚的初胚模具,以及用以模制成型物的赋形模具,平行并列设置于一受封闭的压力室中,俾可通过外部的压力控制机构,改变该压力室的内部环境压力,俾在高分子原料受该初胚模具模制成初胚后,在该压力室所提供的特定压力环境下开启该初胚模具,再将所得的模制初胚在同一压力室中自该初胚模具移置于该赋形模具中,据以进行对初胚表面轮廓的形状模制程序。具体而言,前揭专利前案中所提供的具体技术内容,是在彼此并列的初胚模具及赋形模具间设置一可作动的 输送单元,据此,当该初胚模具在该特定压力环境下开启后,通过该输送单元上的吸嘴吸附位于该初胚模具中的初胚,再经由该输送单元的作动,将所吸附的初胚移送至旁侧的赋形模具中;更进一步来看,该等已知技术所进行的初胚移送程序,大体上包含了有三个步骤,首先是以吸嘴吸附初胚,并将初胚自该初胚模具往上移动,其次将上移的初胚予以水平横移至呈开模状态的该赋形模具上方,最后将初胚向下移送并填入呈开模状态的该赋形模具的开放赋形模穴中。前述的初胚移送程序是由于各该专利前案所揭露将初胚模具及赋形模具予以并列设置的技术所使然,因此,各该专利前案为确保初胚可以填入该赋形模具的赋形模穴中,使初胚所受的特定压力为用以抑制该初胚发泡的高压压力,藉以使初胚在移送过程中的体积远小于所拟填入的赋形模具的赋形模穴容积,据此,则纵初胚在移送过程中有移位的情况存在,也可以在赋形模穴容积仍有余裕空间的情况下,使初胚的填入不致受到影响,而在初胚经填入赋形模具并将该赋形模具合模后,始释放该高压压力,令初胚在封闭的赋形模室中发泡。上述技术固仍可供产业上的利用,但由于其在初胚移送过程中必需抑制初胚的发泡,因此,即必需提供该压力室甚高的气压,而气压值越高相对地即需耗费更多的能源始能达成,就此而言,自有能源浪费的缺失,再者,其用以移送初胚的具体技术内容,虽可允许初胚在移送过程中的些许移位状态,但由于其是将初胚经上提、横移及下放的多方向位移,因此,初胚在移送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移位状态即难以受到控制,仍有移位过大而无法被填入赋形模具之虞。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令所模制的物品在不同模具中移送时,仅沿平行于重力线的一移动轴方向上单轴移动,而可避免如已知技术般多向移动时所易衍生的物品移位状态,确保物品自一模具移出后可以顺利地被置入另一模具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它包含有:一模座,具有一壳部;一第一容纳空间与一第二容纳空间,分设于该壳部中的不同水平面上,并在该壳部的同侧分别形成开口,而以之与大气连通;一封口组,具有一身部,用以阻隔该第一容纳空间与该第二容纳空间的开口与大气间的连通;一连通空间,位于该身部中,在该身部阻隔各该容纳空间开口与大气连通的同时,与各该容纳空间的开口连通,用以使该第一容纳空间与该第二容纳空间可通过该连通空间而彼此连通;至少一第一模具与一第二模具,分设于该第一容纳空间与该第二容纳空间中,并分别具有一可移动的活动模,俾当该封口组以该身部阻隔各该容纳空间的开口,并以该连通空间连通各该容纳空间时,各该活动模可分别在所在的容纳空间与该连通空间之间受外力的驱动而往复位移;一移料组,设于该身部上,具有一撷料部,位于该连通空间中,可沿平行于重力线的方向、上下地往复位移,并令各该活动模位于该连通空间中的位置,位于该撷料部的位移行程范围内,俾可以该撷料部将所撷取的物品在各该活动模间移送。藉此,当以该移料组将物品在各该活动模间移送时,令各该模具的活动模位于该连通空间中,并以该撷料部对位于该第一模具活动模上的物品施力,使物品受该撷料部的撷取,复令该第一模具自该连通空间复位至该第一容纳空间中,再使该撷料部位移并带动所撷取的物品至该第二模具的活动模上方,释放该撷料部对所撷取物品所施加的力,俾令物品受重力作用而位于该第二模具的活动模上。所述封口组更包含有一盖部,用以封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开口,据以使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呈密闭状态。所述模座可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更包含有一导部,用以带动所述模座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该导部具有一直线导轨,位于彼此并列的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的一侦U,并使所述模座滑设于该导轨上,一动力件,提供动力带动所述模座在该导轨上滑移作动。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更包含有一导部,用以带动所述模座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该导部具有一可转动的载盘,并使所述模座设于该载盘上,俾使所述模座可随该载盘的转动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所述移料组更包含有至少一导柱,滑设于所述身部上,柱轴平行于重力线,且使一端位于所述连通空间中而与所述撷料部固接,用以导引所述撷料部的上下位移。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上方,并使所述第一模具用以模制初胚,而使所述第二模具用以对该初胚赋形。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分别具有至少一模穴,向下凹设于一对应活动模的上侧模面上,并当各该模具的活动模位于所述连通空间中时,使各该模穴于同一重力在线上下对应。当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活动模位于所述连通空间中时,以所述第二模具活动模上的模穴穴口所在平面为投影面,使位于所述第一模具活动模上已受模制初胚的垂直投影形状与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模具的模穴穴口形状及位置。[0017]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更包含有一导部;该导部具有一转座,固设于所述模座的底侧,一转轴件,与该转座相接,用以使该转座可以之为轴而转动,并据以带动与之固接的所述模座同步地在一操作位置及一工作位置间转动,当位于该操作位置上时,使各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相背于所述封口组,而当位于该工作位置上时,则使各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相向于所述封口组,一动力件,提供动力使该转座带动所述模座在该操作位置与该工作位置间转动。所述模座的设置数量为三个,并置于所述转座上,并使各所述模座的容纳空间开口彼此相背。所述封口组可在一封闭及一释放位置间往复位移,当位于该封闭位置上时,所述身部阻隔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大气间的连通,而当位于该释放位置上时,则使所述身部不阻隔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大气间的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令所模制的物品在不同模具中移送时,仅沿平行于重力线的一移动轴方向上单轴移动,而可避免多向移动时所易衍生的物品移位状态,确保物品自一模具移出后可以顺利地被置入另一模具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其中,该壳部位于该第一位置上。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该壳部位于该第二位置上,该身部则位于该第三位置上。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左侧视示意图,其中,该第一模具呈合模状态以模制初胚。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左侧视示意图,其中,该第一模具的活动模横移至该连通空间中。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左侧视示意图,其中,初胚受该移料组自该第一模具向下移送至该第二模具的活动模上。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左侧视示意图,其中,该第二模具呈合模状态。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前侧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左侧视示意图,其中,该盖部向下位移并与该第一容纳空间开口相邻对应。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左侧视示意图,其中,该盖部封闭该第一容纳空间的开口使该第一容纳空间呈密闭。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顶视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合立体图。[0037]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沿图16中17-17割线的剖视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一顶视示意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另一顶视示意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再一顶视示意图。附图标号:10、10’、10”、10’’’: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20、20”、20’’’:导部;
21、21’、21’”:底座;22、22’:第一导轨;22”:载盘;22”’:转轴件;221’”:支撑轴;222’”:轴孔;223’’’:轴承;23:第一动力件;23’’’:转座;24:第二导轨;24’’’:动力件;241’’’:齿环;242,,’:齿条;243,,’:流体压力缸;25:第二动力件;30、30”、30’,,、30a,”、30b,,,、30c’’’:模座;31、31’:壳部;32、32’、32’’’:第一容纳空间;33、33’’’:第二容纳空间;321、321,、331:开口 ;40、40,、40”、40”,:封口组;41、41”:身部;42:连通空间;421、422:开口 ;43’、43”:盖部;44’:架部;50:第一模具;60:第二模具;51、61:活动模片;70:移料组;71:导柱;72:撷料部;73:第三动力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兹即举以本实用新型四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其主要包含有一导部20、一模座30、一封口组40、一第一模具50、一第二模具60以及一移料组70,其中:该导部20具有一底座21,一对直条状的第一导轨22彼此平行地水平固设于该底座21上,一由流体压力缸所构成的第一动力件23固设于该底座21上并介于该对第一导轨22间且使出力轴与其长轴平行对应,一对直条状的第二导轨24,以长轴垂直于该对第一导轨22长轴的方式,水平固设于该底座21上,一由流体压力缸所构成的第二动力件25固设于该底座21上并介于该对第二导轨24间且使出力轴与其长轴平行对应。该模座30具有一壳部31,滑设于该对第一导轨22上,并受该第一动力件23的带动,而可沿该对第一导轨22的长轴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往复位移,一第一容纳空间32与一第二容纳空间33彼此上下对应地分别位于该壳部31内部的不同水平面上,彼此间且不直接连通,而在该壳部31的一侧端面分别形成开口 321、331,并通过各该开口 321、331与大气连通。该封口组40具有一身部41,滑设于该对第二导轨24上,并受该第二动力件25的驱动而在一第三位置(即封闭位置)及一第四位置(即释放位置)间往复位移,一连通空间42位于该身部41内,并在该身部41的一侧形成二开口 421、422,据此,当该身部41位于该第三位置上时,与位于该第二位置上的该模座30邻接,用以阻隔该第一容纳空间32与该第二容纳空间33经由各自的开口 321、331与大气间连通的路径,同时,并以该连通空间42的开口 421、422与各该开口 321、331间的对接连通,使该第一容纳空间32与该第二容纳空间33仅经由该连通空间42彼此连通,而形成一独立且封闭的控压空间。该第一模具50与该第二模具60属于已知的高分子模制模具,分别为由多层模片相互迭接而成的多层模具,俾分别用供作为模制初胚以及对所模制初胚施以表面轮廓赋形之用,并使,该第一模具50与该第二模具60分设于该第一容纳空间32与该第二容纳空间33中,且各自具有一可受外力驱动而水平横移的板片状活动模51、61,据以使各该活动模51、61可在外力的驱动下,可自所处的第一容纳空间32或第二容纳空间33经由对应的开口321,331向外移出。该移料组70具有二导柱71,沿平行于重力线的方向,滑设于该身部41的顶侧壳壁上,底端并位于该连通空间42中,一撷料部72固设于该二导柱71的底端上,一由流体压力缸件所构成的第三动力件73固设于该身部41的顶侧端面上,并使出力轴穿经该身部41而与该撷料部72相接,用以提供动力使该撷料部72可受各该导柱71的引导而沿平行于重力线的一移动轴、上下地往复位移作动;其中,关于该撷料部72的具体构成,由于属于已知技术所已公开的真空吸嘴技术内容,是以,本案在此即不再为冗陈。更进一步来说,该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在应用上,可供高分子原料进行发泡成型的加工,兹即以下述的制造流程为例,叙明该该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的使用:a.置料首先,令该壳部31位于该第一位置上,并将定量的高分子原料置入呈开模状态的该第一模具50的活动模51上的初胚模穴中。b.初胚模制使该壳部31自该第一位置位移至该第二位置,并使该身部41位于该第三位置上,据以使该第一容纳空间32与大气隔绝;使该第一模具50在封闭的该第一容纳空间32中进行合模,同时进行抽除该第一容纳空间32内气体的真空作业,据以确保该第一模具50合模完成之际,在该第一模具50内部由该初胚模穴受封闭后所形成的密闭初胚模室无气体的残留;使高分子原料在该初胚模室中受热而进行反应,并受该初胚模室的塑形而具有与该初胚模室相同的形状。c.初胚发泡增加该第一容纳空间32的压力至一大于大气压力的开模压力;在该开模压力下,开启该第一模具50,此际,经由前步骤所模制的初胚在该开模压力下进行发泡,但其发泡后的体积则受压于该开模压力而缩小,其缩小的程度则视其所将填入位于该第二模具60的赋形模穴穴口尺寸而定,易言之,即该开模压力仅需达到将发泡后的初胚体积压缩至可以顺利置入该赋形模穴中即为已足,且其发泡后所在的位置也受定位而位于该初胚模穴穴口所在的该活动模端面上;其中,用以将该初胚定位的具体技术内容,可在该初胚模穴穴口周侧,立设若干的定位杆,以围绕出一容积大于该初胚模穴容积的定位空间,据此,在该第一模具开模之时,该初胚一经发泡而脱出该初胚模穴后,可被拘束于该定位空间中,据以确保初胚发泡脱出后的位置受到定位。d.初胚移送使载有该初胚的该第一模具50的活动模51,自该第一容纳空间32横移至该连通空间42中,同时,也将该第二模具60的活动模61自该第二容纳空间33横移至该连通空间42中,并且,以该赋形模穴穴口所在的平面为投影面,使该赋形模穴穴口形状位置对应于该初胚的垂直投影形状及位置;以该撷料部72自该第一模具50上撷取该初胚;[0063]使该第一模具50的活动模51自该连通空间42复位至该第一容纳空间32中;以该第三动力件73提供外力,带动该撷料部72沿该移动轴向下位移,迄使所撷取的初胚进入该赋形模穴后,即可使该撷料部72释放该初胚,从而令该初胚位于该赋形模穴中;再者,为确保初胚在移送时的温度不致降温过大,可以在该连通空间42的内侧室壁上设置适当的加热装置,将热能提供予移送过程中的初胚,据以确保初胚在移送过程中的表面温度不致降温过大,以维持其后续赋形程序实施后的质量稳定。e.初胚赋形继之,则将载有该初胚的该第二模具60的活动模61自该连通空间42复位回该第二容纳空间33中;使该第二模具60在该第二容纳空间33中进行合模,同时,并进行抽离该第二容纳空间33内气体的真空作业,与前述相同者,至迟需在该第二模具60完全闭合之际,完成该真空作业,避免气体残留于由该赋形模穴受封闭后所形成的密闭赋形模室中;使初胚在该赋形模室中冷却定型。通过上述的说明可知,由于该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在移送初胚进入赋形模穴时,其移动的路径为单一的直线,且与重力方向相同,藉此,除可避免如已知技术般因多向位移的移动造成容易移位的缺失,同时通过其移动路径与重力相同的方向,确保其在单向移动时的稳定性。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能提供进行初胚模制程序的技术中,其在封闭该第一容纳空间抽离气体时,由于该第一容纳空间32是经由该连通空间42而与该第二容纳空间33连通,而为该控压空间的一部份,因此,在该程序中的真空作业即需耗费较多的能源与时间,对该控压空间的全部实施真空作业,始能达成令该第一模具50在真空下合模的目的,而为减少该等能源的耗费,则续请参阅图9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所揭露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大体上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揭者相同,有所差异者是,为避免能源的耗费,在本实施例中使该第一容纳空间32’可以单独被封闭而与大气隔绝。具体而言,该封口组40’除具有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的构成组件外,更包含了有一板状盖部43’,通过一架部44’架设于该底座21’上,而与该身部41并列对应,即使该盖部43’对应于该对第一导轨22’的长轴另端位置上,并使该盖部43’可受动力的驱动而上下前后地位移,据此,当该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在供操作人员进行发泡成型加工作业时,其所进行初胚模制程序可使该壳部31’位于该第一位置上进行时,无需如同该第一较佳实施例需移位至该第二位置始可进行。换言之,当操作人员以该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进行初胚模制程序时,将该盖部43’下移对应于该第一容纳空间32’的开口后,再后移贴紧于该第一容纳空间32’的开口 321’,据以使该第一容纳空间32’单独地在该第一位置上被隔绝于大气之外,如此一来,由于真空作业所需抽离的空间较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为小,自可以达到避免能源耗费的功效。再者,前述第一与第二较佳实施例均是以直线的移动为其说明的标的,但本案所提供的技术内容也可以被应用于圆盘式的移动方式,但关于该圆盘式移动技术本身,是属于如圆盘式射出成型机等先前技术所早已公开的已知技术,是以,本案在后述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即仅说明关于本案主要技术特征与已知圆盘式移动技术的结合。S卩,请参阅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其是将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直线移动构造变更为圆盘式的循环移动技术,据此,则本实施例中,其导部20”是将前述二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一导轨与第一动力件更改为已知的圆形载盘22”与用以驱动该圆形载盘22”的第一动力件(图上未示),并使该封口组40”的身部41”与盖部43”分设对应于该载盘22”周侧的不同工作站上,以及,将若干个模座30”与对应数量的第一、第二模具分设于该载盘22”上,据此,可通过该载盘22”的转动,带动不同模座30”及设于其内的各该第一、第二模具依序地在不同工作站间循环移动,藉此,则该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可以该封口组40”依序地与不同模座30”对接结合,以进行高分子发泡成型的加工作业。续请参阅图14至图2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10’’’,其主要的技术特征固与前揭实施例所揭者一致,但是其具体的实施状态则属有别,大体上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是将如第一与第二实施例所揭露使模座的直线位移技术改为弧形位移的转动技术,其转动的技术固与第三较佳实施例相近,但与之有别的是,以本实施例所构成的多站式工作站并不排列呈圆形,而仍为直线的排列。本实施例与前揭各实施例间主要的不同是关于该导部20’’’的构成、该模座30’’’的设置数量以及该封口组40’’’的移动技术。具体而言,该导部20’’’具有一底座21’’’,二柱状的转轴件22’’’分别直立地以轴向底端设于该底座21’ ’ ’上,二转座23’ ’ ’则分别与一对应的转轴件22’ ’ ’轴向顶端相接,并使各该转座23’ ’ ’可分别以所接的转轴件22’ ’ ’为轴而转动,二动力件24’ ’ ’分别用以提供动力使各该转座23’ ’ ’转动。其中,各该转轴件22’ ’ ’分别具有了一柱状的支撑轴221’ ’’,以柱轴底端固接于该底座21’’’上,一轴孔222’’’贯设于一对应转座23’’’上,并与该支撑轴221’’’同轴穿套,其间并夹设有轴承223’’’,据此,各该转座23’’’可以该支撑轴221’’’为轴而为转动;各该动力件24’’’则分别具有了一齿环241’’’,分别同轴穿套于一对应支撑轴221’ ’ ’上,并以一侧与对应的转座23’ ’’邻贴固接,一杆状齿条242’ ’ ’与该齿环啮接,一流体压力缸243’’’以出力轴与该齿条242’’’同轴固接,据此,可以该流体压力缸243’’’提供动力带动该齿条242’’’往复地线性位移,以驱动所啮接的齿环241’’’带动该转座23”随之转动。该模座30’ ’ ’的设置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并将其中一模座30a’ ’ ’固设于一转座23’’’上,以及将另二模座3013’’’、30(3’’’以分别所具有的各该容纳空间开口彼此相背的方式,共同固设于另一转座23’ ’ ’上,据此,各该模座30’ ’’可以随各该转座23’ ’ ’的转动而在一工作位置及一操作位置间转动,当位于该工作位置上时,使各该容纳空间32’’’、33’ ’ ’的开口相向于该封口组40’ ’ ’,而当位于该操作位置上时,则使各该容纳空间32’ ’ ’、33’’’的开口相背于该封口组40’’’,据此,该三模座30’’’通过各该转座23’’’而构成线性的两站式工作站。但在此应特别加以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固采用非对称模座数量构成两站式的工作,但其在实际应用上可以随制造条件的需求而予以更动,举例而言,可以单一模站具双模座的方式,将多数模站排列呈直线状,也可以单一模站仅具单一模座的方式,将多数模站排列呈直线状,或如本实施例般使两模站分别具有的模座数量相异,而将多数模站排列呈直线状,凡此种种,均仅为熟习本项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的内容予以简单变更,且均为本案所应受保护的范围。该封口组40’ ’ ’除可如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揭般可在该封闭位置与该释放位置间位移外,并可通过已知的导轨与驱动技术而在各该工作站间往复位移。通过上述构件的组成,在各该工作站上,操作者可对于位于该操作位置上的模座30a’’’、30b’’’内模具进行所需的操作程序,同时对位于该工作位置上的模座30b’’’内模具进行如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制造流程,此如图18所示,待各该模座30’’’所应进行的程序已分别被完成后,则进行各该模座30’ ’ ’的位置交换,使模座30a’ ’ ’、30c’ ’ ’自该操作位置转动至该工作位置,以及使该模座30b’ ’ ’自该工作位置转动至该操作位置上,再如图19所示般,以该封口组40’ ’ ’对模座30c’ ’ ’进行操作,完成后即如图20所示般,再以该封口组40’ ’ ’对模座30a’ ’ ’进行操作。本实施例相较于前揭实施例而言,可有效利用高分子原料于模具内模制成型的时间,同时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厂房空间,而得以大幅地提高产能,提升竞争力。
权利要求1.一种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 一模座,具有一壳部;一第一容纳空间与一第二容纳空间,分设于该壳部中的不同水平面上,并在该壳部的同侧分别形成开口,而以之与大气连通; 一封口组,具有一身部,用以阻隔该第一容纳空间与该第二容纳空间的开口与大气间的连通;一连通空间,位于该身部中,在该身部阻隔各该容纳空间开口与大气连通的同时,与各该容纳空间的开口连通,用以使该第一容纳空间与该第二容纳空间可通过该连通空间而彼此连通; 至少一第一模具与一第二模具,分设于该第一容纳空间与该第二容纳空间中,并分别具有一可移动的活动模,俾当该封口组以该身部阻隔各该容纳空间的开口,并以该连通空间连通各该容纳空间时,各该活动模可分别在所在的容纳空间与该连通空间之间受外力的驱动而往复位移; 一移料组,设于该身部上,具有一撷料部,位于该连通空间中,可沿平行于重力线的方向、上下地往复位移,并令各该活动模位于该连通空间中的位置,位于该撷料部的位移行程范围内,俾可以该撷料部将所撷取的物品在各该活动模间移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组更包含有一盖部,用以封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开口,据以使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呈密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座可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导部,用以带动所述模座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该导部具有一直线导轨,位于彼此并列的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的一侧,并使所述模座滑设于该导轨上,一动力件,提供动力带动所述模座在该导轨上滑移作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导部,用以带动所述模座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该导部具有一可转动的载盘,并使所述模座设于该载盘上,俾使所述模座可随该载盘的转动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身部间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料组更包含有至少一导柱,滑设于所述身部上,柱轴平行于重力线,且使一端位于所述连通空间中而与所述撷料部固接,用以导引所述撷料部的上下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上方,并使所述第一模具用以模制初胚,而使所述第二模具用以对该初胚赋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分别具有至少一模穴,向下凹设于一对应活动模的上侧模面上,并当各该模具的活动模位于所述连通空间中时,使各该模穴于同一重力在线上下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活动模位于所述连通空间中时,以所述第二模具活动模上的模穴穴口所在平面为投影面,使位于所述第一模具活动模上已受模制初胚的垂直投影形状与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模具的模穴穴口形状及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导部;该导部具有一转座,固设于所述模座的底侧,一转轴件,与该转座相接,用以使该转座可以之为轴而转动,并据以带动与之固接的所述模座同步地在一操作位置及一工作位置间转动,当位于该操作位置上时,使各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相背于所述封口组,而当位于该工作位置上时,则使各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相向于所述封口组,一动力件,提供动力使该转座带动所述模座在该操作位置与该工作位置间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座的设置数量为三个,并置于所述转座上,并使各所述模座的容纳空间开口彼此相背。
12.根据权利要求1、2、10或11项所述的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组可在一封闭及一 释放位置间往复位移,当位于该封闭位置上时,所述身部阻隔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大气间的连通,而当位于该释放位置上时,则使所述身部不阻隔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大气间的连通。
专利摘要一种控压发泡成型的加工装置,它包含一模座,具有一壳部;一第一容纳空间与一第二容纳空间分设于壳部中的不同水平面上,并在壳部的同侧分别形成开口与大气连通;一封口组,具有一身部;一连通空间,位于身部中,在身部阻隔各容纳空间开口与大气连通的同时,与各容纳空间的开口连通;至少一第一模具与一第二模具,分设于第一容纳空间与第二容纳空间中,并分别具有一可移动的活动模,各活动模可分别在所在的容纳空间与连通空间之间受外力的驱动而往复位移;一移料组,设于身部上,具有一撷料部,位于连通空间中,可沿平行于重力线的方向、上下地往复位移,并令各活动模位于连通空间中的位置,位于撷料部的位移行程范围内。
文档编号B29C44/58GK202943820SQ20122056581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日
发明者陈法胜 申请人:陈法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