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易取出且易加工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4296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产品易取出且易加工的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产品易取出且易加工的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注塑模具中,产品不易取出,无法满足产品的取出要求和正常生产效率,产品易黏模,产品的成型周期长。另外,现有的注塑模具中的进胶结构所成型的产品在后续的加工中,不容易去除料头,加工困难,产品的品质无法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品易取出且易加工的模具,该模具缩短了产品的成型周期,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产品易取出且易加工的模具,该模具具有前模和后模,前模包括面板和前模板,后模包括下固定板、设置于下固定板上的模脚和设置于模脚上的后模板,下固定板的上方设有顶板,前模板中设有前模仁,后模板中设有后模仁,前模仁和后模仁形成注塑型腔,所述前模上设有一横向进胶流道,该横向进胶流道的后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斜进胶流道,每个斜进胶流道的外端分别设有一锥形进胶流道,锥形进胶流道与注塑型腔相接,所述锥形进胶流道的外端的正下方设有顶针,所述顶针连接在顶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下固定板上设有导柱,导柱向前穿过顶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斜进胶流道的外端设有锥形进胶流道,从而使得所成型的产品在进胶点处有角度结构的变化,从而在产品的后续加工中,产品的进胶残留物易被去除,加工工序简单方便,从而保证产品表面无残留物,保证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锥形进胶流道的外端的正下方设有顶针,产品易顶出,各种因素造成的浇口残留都容易被该顶针顶出,可以避免在注塑成型时由于短射或注射不饱所产生的产品粘膜、压模以及打空模等现象的发生,可以节约生产时间,缩短成型周期,提高产品生产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产品易取出且易加工的模具,该模具具有前模和后模,前模包括面板1和前模板2,后模包括下固定板3、设置于下固定板3上的模脚4和设置于模脚4上的后模板5,下固定板3的上方设有顶板6,前模板2中设有前模仁7,后模板5中设有后模仁8,前模仁7和后模仁8形成注塑型腔,所述前模上设有一横向进胶流道9,该横向进胶流道9的后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斜进胶流道10,每个斜进胶流道10的外端分别设有一锥形进胶流道11,锥形进胶流道11与注塑型腔相接,所述锥形进胶流道11的外端的正下方设有顶针12,所述顶针12连接在顶板6上。

进一步说,所述下固定板3上设有导柱13,导柱13向前穿过顶板6。顶板6可以在导柱13的限位导引下前后移动。

工作时,塑胶依次通过横向进胶流道9、斜进胶流道10和锥形进胶流道11进入注塑型腔,以完成产品的注塑成型。注塑成型后,顶板6和顶针12顶出,以实现成型后的产品的顶出。

本实用新型中的斜进胶流道10的外端设有锥形进胶流道11,从而使得所成型的产品在进胶点处有角度结构的变化,从而在产品的后续加工中,产品的进胶残留物易被去除,加工工序简单方便,从而保证产品表面无残留物,保证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锥形进胶流道11的外端的正下方设有顶针12,产品易顶出,各种因素造成的浇口残留都容易被该顶针12顶出,可以避免在注塑成型时由于短射或注射不饱所产生的产品粘膜、压模以及打空模等现象的发生,可以节约生产时间,缩短成型周期,提高产品生产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