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41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热流道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注塑行业普遍采用的注塑模具为热流道注塑模具,较普通模具而言,通过热流道系统注塑的塑胶产品质量更高,且热流道系统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如图1所示,热流道系统包括热嘴组件200及分流板(未标示),注塑用胶料依次经过分流板及所述热嘴组件200而流入模具型腔内。

热嘴组件200包括热嘴本体201及环绕所述热嘴本体201设置的加热单元202,胶料于热嘴本体201内部流道(未标示)内流动,所述加热单元202为所述热嘴本体201提供热量以使得热嘴本体201内部的胶料保持熔融状态,从而保证胶料输送过程通畅。

现有技术中,通过加设感温单元203来检测加热单元202的加热温度,以控制加热单元202的加热过程。

参图1,感温单元203为感温线,热嘴本体201的外表面上设有一感温线槽204,所述感温线槽204用于容纳所述感温单元203。

如此设计的缺陷在于:(1)感温单元203无法直接检测到加热单元202的温度,感温单元203获取的加热温度不准确;(2)于热嘴本体201上加工感温线槽204会增加加工工序,增加了不必要的加工成本及组装成本;(3)所述热嘴本体201需要旋转固定至分流板处,当热嘴本体201相对分流板固定后,感温单元203的位置也处于固定状态而无法再变动,但此时感温单元203并不一定处于感温单元203预设的组装位置,会造成后期感温单元203组装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热流道系统。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嘴组件,包括热嘴本体及环绕所述热嘴本体设置的加热单元,所述热嘴组件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单元温度的感温单元,所述感温单元固定于所述加热单元处而使得所述感温单元与所述加热单元可相对所述热嘴本体同步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嘴本体呈圆柱状,所述加热单元呈中空筒状,所述加热单元套设于所述热嘴本体的外部,且所述加热单元可相对所述热嘴本体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一沿所述加热单元轴向延伸的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加热单元厚度方向及加热单元轴向贯穿所述加热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单元的外表面设有限位槽,至少部分所述感温单元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通槽相互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感温单元为感温线,所述感温线同时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及所述通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单元还设有邻近所述限位槽的第一固定部,热嘴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配合的第二固定部,当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互配合时,限位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感温单元夹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部为螺孔,所述第二固定部为螺丝。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分流板及至少一如上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热嘴组件,所述热嘴组件与所述分流板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热嘴组件相对所述分流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热嘴组件与所述分流板相互固定,而后当所述加热单元相对所述热嘴本体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感温单元到达预设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感温单元可以直接检测加热单元的加热温度,检测过程更加稳定准确;感温单元直接与加热单元固定,工艺简单,且可降低成本;感温单元可与加热单元一起相对热嘴本体运动,可以有效控制感温单元的位置,便于后续的组装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热嘴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注塑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模具系统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热流道系统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热流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热嘴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热嘴组件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另外,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注塑系统100原理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以阀式注塑系统为例,所述注塑系统100包括料斗10、料筒20及模具系统30。

料斗10用于胶料50的注入。

料筒20用于将胶料50混合并输送至模具系统30中。

模具系统30借助接收到的胶料50进行注塑过程。

这里,结合图3,模具系统30包括热流道系统40及模具型腔70。

所述热流道系统40靠近料筒20的一端具有胶料入口401。

如此,料筒20中的胶料50通过胶料入口401进入热流道系统40中。

结合图4及图5,热流道系统40包括分流板41及若干热嘴组件42,若干热嘴组件42与分流板41相互导通。

分流板41的一端与胶料入口401连通,以接收胶料50。

胶料50于分流板41内分流并流入各个热嘴组件42内。

热嘴组件42与模具型腔70相互导通,胶料50后续会进入产品成型用模具型腔7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及图7,热嘴组件42包括热嘴本体421、环绕所述热嘴本体421设置的加热单元422及感温单元423。

所述热嘴本体421呈圆柱状,所述热嘴本体421内部具有供胶料50流通的流道(未标示)。

所述加热单元422呈中空筒状,所述加热单元422用于给热嘴本体421加热而使得胶料50保持熔融状态,从而保证胶料50输送过程通畅。

所述加热单元422套设于所述热嘴本体421的外部,且所述加热单元422可相对所述热嘴本体421转动。

所述感温单元423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单元422的加热温度。

所述感温单元423固定于所述加热单元422处而使得所述感温单元423与所述加热单元422可相对所述热嘴本体421同步运动。

这里,感温单元423直接与加热单元422相互固定,感温单元423可以直接检测加热单元422的加热温度,检测过程更加稳定准确;此时无需对热嘴本体421做处理,而加热单元422的加工过程又相对简便,可以简化工艺,且可降低成本,减少人力物力损耗;而且,感温单元423与加热单元422的固定组装过程相对简单,进一步简化了降低人力资源。

另外,热嘴本体421的一端设有固定螺纹4211,热嘴本体421通过固定螺纹4211而与分流板41相互固定。

当所述热嘴组件42相对所述分流板4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热嘴组件42与所述分流板41相互固定,实质是热嘴本体421与分流板41相互固定。

而后转动加热单元422,加热单元422和感温单元423同步相对热嘴本体421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当所述加热单元422相对所述热嘴本体42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感温单元423到达预设位置。

这里,感温单元423的一端设有连接部4231,所述连接部4231后续需要与热流道系统40的其他部件相互连接,感温单元423的预设位置便是连接部4231到达与其连接的其他部件相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热嘴本体421与分流板41相互固定时,感温单元423的位置仍然可以自由控制,便于后续的组装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单元422较佳为铝加热器,加热单元422包括壳体4224及螺旋排布在壳体4224内部的加热管4225,加热管4225的一端设有连接头4226,连接头4226与感温单元423的连接部4231邻近设置,使得结构紧凑,进一步便于后续的组装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单元422包括一沿所述加热单元422轴向延伸的通槽4221,所述通槽4221沿所述加热单元422厚度方向及加热单元422轴向贯穿所述加热单元422,实质是指贯穿壳体4224。

也就是说,加热单元422的壳体4224沿其周长方向为半封闭型结构,通槽4221的设计便于加热单元422的组装、转动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单元422的外表面设有限位槽4222,至少部分所述感温单元423限位于所述限位槽4222内。

这里,限位槽4222与通槽4221相互导通,且限位槽4222大致与通槽4221垂直,但不以此为限,限位槽4222的位置及延伸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限位槽4222沿加热单元422的厚度方向未贯穿加热单元422,实质是限位槽4222沿壳体4224的厚度方向未贯穿壳体4224,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温单元423为感温线,且其具有一定的硬度,感温单元423远离连接部4231的一端呈“L”型,感温单元423同时限位于所述限位槽4222及所述通槽4221中,即,感温单元423由限位槽4222弯折延伸至通槽4221中,但不以此为限,感温单元423的结构及感温单元423的出线方向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单元422还设有邻近所述限位槽4222的第一固定部4223,热嘴组件42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4223相配合的第二固定部(未标示),当所述第一固定部4223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互配合时,限位于所述限位槽4222中的感温单元423夹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4223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

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部4223为靠近限位槽4222的螺孔,所述第二固定部为外接的螺丝,且较佳为平头螺丝,但不以此为限。

当感温单元423限位于限位槽4222中时,第一固定部4223及第二固定部沿加热单元422的径向进一步夹紧限位槽4222中的感温单元423,如此,感温单元423在加热单元422的径向及轴向均与感温单元423相互固定,提高了感温单元423的固定效果。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